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因病逝世。姜春云曾长期在山东工作,1984年至1987年,他以山东省委副书记的身份,兼任山东省会济南的市委书记。1988年到1994年任山东省委书记,1995年3月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下文讲述他在济南工作期间的主要事迹。
1984年,姜春云从山东省委副书记任上,兼任济南市委书记,开始主政济南。环城公园、趵突泉公园万竹园、五龙潭公园、解放阁、省体育中心、燕子山小区、舜耕山庄等大批济南地标,是姜春云主政济南时,带一班改革闯将,给城市留下的政绩。比起给济南带来的思想解放和体制改革,这些可见的政绩,显得微不足道……
1984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局之年。济南改革,是济南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姜春云即将主政的这座城市,是怎样一个济南?
198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48.2亿元,农业总产值为9.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30元,用于城市建设的总投资达5亿元。但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收入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商业服务业更是个薄弱环节。1983年济南市出口商品收购额仅为2.85亿元,无法与东南沿海的一个县相比,合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一般化,甚至落后。”
“我到任前的一两天,带着秘书、司机到街上走了走看了看,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见到的是垃圾堆积、尘土飞扬,而且居然有48堆马粪。看了几个公用厕所,都是旱厕,粪便外溢,臭气熏天。居民天天要上厕所,而这样的厕所谁见了能不厌恶作呕?!在全国十几个重污染城市中,济南排在首位。”姜春云回忆。
城市发展乏力,与南方城市越拉越远。“去南方考察,一些在广东工作的山东老同志说,‘在思想解放方面,山东比广东至少落后5到8年’。”
当时,济南市的经济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制约着发展,被南方城市甩在后面。管理体制,机构重叠,政企不分,统得过死,企业缺乏压力、竞争力和活力;分配制度,平均主义严重,限制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素质,技术装备落后,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提高不快,有的甚至下降。特别是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情况下,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跟不上新形勢,经济管理放不开手脚。
直到今天,姜春云到济南所作的《改革创新 振兴济南》报告,还振聋发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在主政济南的三年时间里,姜春云始终抓住解放思想不放,逢会必讲。
为解放思想,带同志们看到差距,更新观念,姜春云连续两次亲自带队,率济南党政干部外出学习取经:第一次是1984年11月19日至12月9日,11人先后到上海、杭州、广州、佛山、深圳、珠海、北京等市参观学习;第二次是1986年6月12日至27日,12人去了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无锡、常熟、淮安等地参观学习。
“我们不敢想的,人家早就干了。不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真是不行了。”“要想大的,干大的。”“调研途中,在常州的宾馆里,大家就基本形成了1987年济南工业产值过百亿的想法。”
为改革者站台,为改革者壮胆,是姜春云在济南经常做的事情。
1984年四五月间,济南市石英玻璃厂工人贾珉提意见,要求实行改革,遭厂主要负责人刁难、打击并停职。7月份,姜春云得知此事,随即做出批示:“查明情况,做出正确处理”,并让市委有关同志同市二轻局抓紧调查。核查属实后,市二轻局做了处理,要求厂主要负责人承认错误,做出检查,并向贾珉赔礼道歉;恢复贾珉工作;“停职检查”期间工资如数补发。
“工人提改革意见受打击”事件,在姜春云的关注下,得到正确解决。这件事,激发当时济南改革动力和呼声,发动基层一线职工关注和支持改革。济南全市上下,尤其企业一线,掀起一股谈改革、提建议的热潮。
1984年11月13日,济南市二轻经济贸易开发股份有限总公司成立,姜春云为企业现场揭牌。此举,意义重大:济南市政府经济机构,政企职责分开,由行政管理机构向经营服务型企业转变,此为开端。
1984年全市体制改革,从内到外,从机构到企业,从干部到管理,陆续展开。1984年第四季度开始,济南市接连推出一系列机构改革和干部改革举措。
改革后,市委管理的干部,由原来的3400多名减少到800多名。12月18日,在全市县级国营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姜春云发言直击时弊:简政放权的步子太小,走得不快。1983年上半年的机构改革,虽然领导班子职数减少了,年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机构、人员没有减多少,有的还增加了。有些局改为公司,换了牌子,但机构的性质、管理方式没有变,对企业仍然统得死死的。
姜春云在这次会上表示,从1985年一季度起,市直部、委、办、局和企业的领导干部,普遍实行任期制。会开完了,济南的各种局、办动起来,机关动起来,动脑子,想大事,谋大局;动身子,上一线,解难题,为改革发展创造机会。
姜春云提出,解决80年代人才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人才的“部门所有制”“地方所有制”,开展人才交流。只要流向合理,任何单位不能囿于局部利益而设置关卡。
1984年9月4日,济南市人才流动工作意见出台。对人才流动的条件、范围、方式、手续和待遇等问题做出可操作性的规定。意见的创新之处在于,除在职人员外,社会闲散和尚能工作的离休、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也可参与流动。同年10月,济南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对全市人才余缺情况进行普查登记,摸清全市960个单位急需260个专业计12057名专业技术人员,编印成《求才辑》2000册,提供人才余缺信息。
济南市召开首次人才交流大会,姜春云为大会剪彩。全国12个省市,省内100多个县、市,省市有关厅局,驻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济南市各单位共有1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洽谈交流活动。会上洽谈了8000多人次,当场办理手续者达2065人。其中洽谈成功发调令143人,发商调函766人,借调、聘用71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98人。开放,伴随改革而来。
姜春云主政下的济南,将开放的内涵拓展开来:城市对农村开放,对外地开放,对海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引来人流、客流。
济南市举办驻济新闻单位记者招待会,发布“打开城门建泉城”邀请函,欢迎国内外客商来济南投资建设、洽谈贸易、投标承包、旅游观光、交流技术、发展经济合作。
“千车万担进济南,人均增加一百元”,“城市打开城门,农村打开寨门”成为当时济南城乡流传的响亮口号,鼓励外地客商来济南发展,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办店。
1984年8月至10月,济南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供销贸易等六个贸易中心相继建立,成交额4000多万元。11月6日,上海济南两地签订协议,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以促进上海的先进技术向济南转移。大搞横向纵向的经济联合,成为济南在中国改革史留下的特色。
1984年,姜春云从山东省委副书记任上,兼任济南市委书记,开始主政济南。环城公园、趵突泉公园万竹园、五龙潭公园、解放阁、省体育中心、燕子山小区、舜耕山庄等大批济南地标,是姜春云主政济南时,带一班改革闯将,给城市留下的政绩。比起给济南带来的思想解放和体制改革,这些可见的政绩,显得微不足道……
上任前一路碰到48堆马粪
1984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局之年。济南改革,是济南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姜春云即将主政的这座城市,是怎样一个济南?
198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48.2亿元,农业总产值为9.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30元,用于城市建设的总投资达5亿元。但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收入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商业服务业更是个薄弱环节。1983年济南市出口商品收购额仅为2.85亿元,无法与东南沿海的一个县相比,合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一般化,甚至落后。”
“我到任前的一两天,带着秘书、司机到街上走了走看了看,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见到的是垃圾堆积、尘土飞扬,而且居然有48堆马粪。看了几个公用厕所,都是旱厕,粪便外溢,臭气熏天。居民天天要上厕所,而这样的厕所谁见了能不厌恶作呕?!在全国十几个重污染城市中,济南排在首位。”姜春云回忆。
城市发展乏力,与南方城市越拉越远。“去南方考察,一些在广东工作的山东老同志说,‘在思想解放方面,山东比广东至少落后5到8年’。”
当时,济南市的经济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制约着发展,被南方城市甩在后面。管理体制,机构重叠,政企不分,统得过死,企业缺乏压力、竞争力和活力;分配制度,平均主义严重,限制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素质,技术装备落后,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提高不快,有的甚至下降。特别是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情况下,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跟不上新形勢,经济管理放不开手脚。
为改革创新者站台
直到今天,姜春云到济南所作的《改革创新 振兴济南》报告,还振聋发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在主政济南的三年时间里,姜春云始终抓住解放思想不放,逢会必讲。
为解放思想,带同志们看到差距,更新观念,姜春云连续两次亲自带队,率济南党政干部外出学习取经:第一次是1984年11月19日至12月9日,11人先后到上海、杭州、广州、佛山、深圳、珠海、北京等市参观学习;第二次是1986年6月12日至27日,12人去了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无锡、常熟、淮安等地参观学习。
“我们不敢想的,人家早就干了。不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真是不行了。”“要想大的,干大的。”“调研途中,在常州的宾馆里,大家就基本形成了1987年济南工业产值过百亿的想法。”
为改革者站台,为改革者壮胆,是姜春云在济南经常做的事情。
1984年四五月间,济南市石英玻璃厂工人贾珉提意见,要求实行改革,遭厂主要负责人刁难、打击并停职。7月份,姜春云得知此事,随即做出批示:“查明情况,做出正确处理”,并让市委有关同志同市二轻局抓紧调查。核查属实后,市二轻局做了处理,要求厂主要负责人承认错误,做出检查,并向贾珉赔礼道歉;恢复贾珉工作;“停职检查”期间工资如数补发。
“工人提改革意见受打击”事件,在姜春云的关注下,得到正确解决。这件事,激发当时济南改革动力和呼声,发动基层一线职工关注和支持改革。济南全市上下,尤其企业一线,掀起一股谈改革、提建议的热潮。
1984年11月13日,济南市二轻经济贸易开发股份有限总公司成立,姜春云为企业现场揭牌。此举,意义重大:济南市政府经济机构,政企职责分开,由行政管理机构向经营服务型企业转变,此为开端。
1984年全市体制改革,从内到外,从机构到企业,从干部到管理,陆续展开。1984年第四季度开始,济南市接连推出一系列机构改革和干部改革举措。
改革后,市委管理的干部,由原来的3400多名减少到800多名。12月18日,在全市县级国营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姜春云发言直击时弊:简政放权的步子太小,走得不快。1983年上半年的机构改革,虽然领导班子职数减少了,年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机构、人员没有减多少,有的还增加了。有些局改为公司,换了牌子,但机构的性质、管理方式没有变,对企业仍然统得死死的。
姜春云在这次会上表示,从1985年一季度起,市直部、委、办、局和企业的领导干部,普遍实行任期制。会开完了,济南的各种局、办动起来,机关动起来,动脑子,想大事,谋大局;动身子,上一线,解难题,为改革发展创造机会。
编印《求才辑》,敞开城门建泉城
姜春云提出,解决80年代人才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人才的“部门所有制”“地方所有制”,开展人才交流。只要流向合理,任何单位不能囿于局部利益而设置关卡。
1984年9月4日,济南市人才流动工作意见出台。对人才流动的条件、范围、方式、手续和待遇等问题做出可操作性的规定。意见的创新之处在于,除在职人员外,社会闲散和尚能工作的离休、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也可参与流动。同年10月,济南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对全市人才余缺情况进行普查登记,摸清全市960个单位急需260个专业计12057名专业技术人员,编印成《求才辑》2000册,提供人才余缺信息。
济南市召开首次人才交流大会,姜春云为大会剪彩。全国12个省市,省内100多个县、市,省市有关厅局,驻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济南市各单位共有1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洽谈交流活动。会上洽谈了8000多人次,当场办理手续者达2065人。其中洽谈成功发调令143人,发商调函766人,借调、聘用71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98人。开放,伴随改革而来。
姜春云主政下的济南,将开放的内涵拓展开来:城市对农村开放,对外地开放,对海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引来人流、客流。
济南市举办驻济新闻单位记者招待会,发布“打开城门建泉城”邀请函,欢迎国内外客商来济南投资建设、洽谈贸易、投标承包、旅游观光、交流技术、发展经济合作。
“千车万担进济南,人均增加一百元”,“城市打开城门,农村打开寨门”成为当时济南城乡流传的响亮口号,鼓励外地客商来济南发展,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办店。
1984年8月至10月,济南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供销贸易等六个贸易中心相继建立,成交额4000多万元。11月6日,上海济南两地签订协议,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以促进上海的先进技术向济南转移。大搞横向纵向的经济联合,成为济南在中国改革史留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