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花:游戏抑或游荡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影片《看上去很美》中,一个小小的幼儿园,成为对个体进行体制化规训和合法化“生产”的初始基地,小红花其实就是成人社会规则在孩子身上的第一次鲜明的展现。现实社会是充满规则的,成人社会的规训条令势必最终取代个体的有意识、有个性的思想观念。经由幼儿园封闭严酷的管理制度与方枪枪单纯率真的自由天性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展现一段由顺从到叛逆、由叛逆到迷失的心理历程,进而反思人在成长过程中收获社会属性的同时流失了美好的天性。
  [关键词] 《看上去很美》 社会化 悖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4.014
  
  电影《看上去很美》于2006年3月公映,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由张元执导的影片。“孩子的世界会唤醒我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1】,这是张元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他想要一部充满温情的作品,希望在轻松的童趣下暗含某些深刻的东西。该片讲述了一个名叫方枪枪的小朋友在幼儿园中与“小红花”相遇并引发一系列故事。张元选择了“在一种剑拔弩张的二元对立中展现环境的挤压和自由的反叛”【2】的表现方式,《看上去很美》的主角并非我们期待中的方枪枪,而是无处不在的“小红花”。片中方枪枪的生活始终围绕着小红花逐层展开,他对小红花的态度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因为不了解而不屑一顾——满心盼望——毫不在乎,也正是他对幼儿园制度从不了解到适应直到反抗的过程。因此,对“小红花”意蕴的解读是理解该片的核心环节。“小红花”将我们的视野引出影片所展现的儿童世界,引向了对社会机制、自我价值、社会认同的思考。
  小红花:合理化进程的符码
  从社会角度来看,“小红花”是社会合理化进程中的一个符码。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代表着一种冲动、一种个性和异质力量。如果没有统一的机制来协调,人们之间会发生本我的、盲目的和无序的对抗与冲突。这种个性间的差异难以和谐,必然要求社会合理化进程(制度化、规范化)予以约束。奖惩机制是这一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奖励与惩罚将民众的个性引向一个统一、融洽的释放渠道。合理的奖惩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能矫正和压制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异质力量。反之,则不利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对社会异质因素(甚至是非社会化、反社会化因素)的疏导。“如果说最严厉的刑罚不再施加于肉体,那么它施加到什么上了呢?……既然对象不再是肉体,那就必然是灵魂。曾经降临在肉体的死亡应该被代之以深入灵魂、思想、意志和欲求的惩罚。”【3】在电影《看上去很美》中,老师对方枪枪这个叛逆者的惩罚既有肉体的也有精神的。
  从社会大环境上来讲,我国正在不断推进现代化的法制建设。从小环境来看,奖惩制度同样是维系一个系统正常运行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影片中的幼儿园管理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小朋友难教、难管,但阿姨并不为难,因为幼儿园中有一套成熟的奖惩管理机制。自己穿衣服,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一起上厕所拉屎,并拉出屎来,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洗手,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睡午觉,不说话,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晚上睡觉不尿床,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反之,就会被扣掉相应的小红花。连续五天每天都得五朵小红花的小朋友在下周就可以当班长。老师每天宣读评比结果,表现好的小朋友老师会号召大家向他(她)学习;表现差的小朋友老师会号召大家帮助他(她)。乍一看这套评比制度是幼儿园老师哄小孩子的办法,实际上,这套机制在儿童管理中功能卓越,基本上所有小朋友都被纳入到这套规范之中。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成人社会又何尝不是遵守着这样的游戏规则呢?表现得好可以评先进,工作得好可以得奖励,达到几条标准可以评讲师、副教授、教授,达到几条标准可以评市级、省级、国家级优秀等等。其实,大家都在努力争取获得“小红花”,并且尽可能多地得到“小红花”。在这样的评比中,人人力争上游,推动着社会的前进,逐步完成社会合理化的前进。不难理解,“小红花”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小红花”:价值实现的表征
  阿尔都塞在探讨社会规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时指出:社会规训是“政治无意识”所依附的真正的物质基础,是对个体进行体制化规训和合法化“生产”的领地,是一套看似温和却弥漫着神秘暴力的社会调控工具。【4】“小红花”式的奖惩制度之所以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它更真切地关涉到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问题。社会发展将合理化进程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小红花”作为社会合理化进程中的一表征符号,实际上构建和操纵了个人价值实现与获得自我及社会认同的路径。能够遵从、适应这一进程,个人价值将会尽可能地得到实现;若游离于这一进程,个人价值的实现就会遇到重重阻碍。
  在幼儿园里,用小红花来评价优劣,这种方式已经得到了老师、小朋友、园长及家长的认同。汪若海的父亲看到评比栏中他只有一朵小红花时就说:“只有一朵小红花,汪若海,看来你表现得不是很好呀。”①得到小红花,意味着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是一个好孩子;反之,就不是一个好孩子。方枪枪在刚入园时并不了解这一逻辑,也没有意识到小红花的威力。因而,当李老师剪掉他的辫子后给他一朵小红花时,他毫不在乎地将它扔在地上。而已经深谙此道的于倩倩立马将小红花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擦干净放进了口袋里。随着一次又一次目睹老师奖励小红花,扣掉小红花,方枪枪渐渐意识到小红花是个好东西,有了它自己就是一个好孩子,老师、小朋友就会喜欢自己。他开始觉得自己也应该争取得小红花,于是,他学着自己穿衣服,努力拉屎,尽可能地不尿床……至此,方枪枪从不了解幼儿园制度时的无动于衷,发展到自觉遵守并努力争优,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小红花,成为好孩子,也就是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语境的认同。在影片结尾处,通过方枪枪的眼睛我们还看到,在锣鼓声中一队大人雄赳赳、气昂昂地从他面前经过,队伍中的所有人都充满了自豪,因为他们胸前佩戴着大红花。他们能够得到大红花,肯定是因为他们在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因而,大红花是他们成就的一个表征、是他们得到社会认同之后的一种奖励,当然,更是他们顺从或推动社会合理化进程的符码。得到大红花的人被冠以“榜样”的称号,成为其他人前进的方向。可见,不论是儿童世界的小红花,还是成人世界的大红花,它们都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相连。现实社会中人们争相夺取各种各样的“红花”,目的就在于为自己价值的实现增加砝码。
  小红花的悖论:游戏抑或游荡
  但是,我们若回过头来反思一下社会合理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获得社会认同的路径,就会产生新的疑问。从终极角度来看,人的发展最终要走向自由,这里有现实生活中的自由,但更多的是人性的自由,是生命力的释放,意志力的张扬。然而在社会合理化进程中,人的发展要受制于社会的发展,这样人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因为合理化秩序代表共性,弘扬共性才有助于社会的统治和管理;而人自由的发展崇尚个性,个性是充满差异和冲突的,弘扬个性与合理化进程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社会合理化进程中,共性对个性的压制是必然的。可见,社会合理化进程与终极意义上人的发展是冲突的,但是社会又需要在合理化进程中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为人类实现终极意义上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社会的合理化进程与人的自由发展之间是一种悖论,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也就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以合理化为基础的“小红花”及通过小红花实现的个人价值也就是值得怀疑的。
  影片中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十分严格:听哨声起床;在“一、二、三,请蹲下”的命令中拉屎;饭前要去厕所撒尿;洗完手后要像投降一般让老师擦手附带检查;吃饭时“加饭举右手,手掌伸直;加汤举左手,握成拳头”;出去玩时大家就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即排成队后用绳子将手拴在一起),在哨声中前进;晚上睡觉前要一个不落地洗屁股;……一切行为都有制度约束,有小红花指引,小朋友们的自由虽然少了,但是他们都很听话,都在努力争取小红花,所以这个幼儿园井井有条。
  在井井有条中怎么又会出现方枪枪这个“另类”呢?小红花真的就是“好孩子”的标志吗?在小朋友们眼中神圣的小红花,在老师那里其实只不过就是一片纸而已,在需要的时候完全可以随便送给谁一朵。如汪若海的父亲汪部长看到孩子只有一朵小红花而表示不悦时,老师立刻就给他添上了一朵;而方枪枪“奋斗”多时也没有得到的小红花只因汪部长的一句话(“这个小朋友怎么一朵小红花也没有啊?你们可要多帮助帮助他呀!”)就成为了现实。可见,“小红花”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社会认可的路径是十分不可靠的,由此路径而实现的自我价值也是经不起质询的。因此,方枪枪不再为一朵小红花而努力拉屎;不再为一朵小红花而尽力克制不尿床;……他不再让一朵小红花束缚住手脚,不再为得到一朵小红花而压抑天性、牺牲自由。当然方枪枪不可能意识到这些,他只是出于本能的自我守卫才“抛弃”了小红花。一旦抛开了束缚,他就开始“呐喊”,展示自己的想法、个性。他认为李老师是妖怪,于是发动了一场“儿童大起义”,要将李老师绑起来,把这个“妖怪”捉住;在做狼和羊的游戏时,老师告诉小朋友们,狼是坏的动物,大家见了狼要躲开。方枪枪却掐着腰理直气壮地喊出了自己的声音:“狼吃羊,应该把狼打死。”他因骂老师被关进小黑屋、被隔离,他用自己的方式向老师认错;他不愿再和小朋友们一起,在他们眼中他是“异类”。至此,他已经摆脱了“小红花”的诱惑,走出了“小红花”的阴影。但是,作为社会人,一旦逃离社会规则之外,又能往哪里去呢?影片的结尾耐人寻味:目睹了成人世界中敲锣打鼓背景下大红花的“绚丽”表演之后,方枪枪一个人从黑暗中走来,静静地趴在墙边一块石头上,远处传来对他的呼唤声……他的命运是未知的,也许他会重新接受“小红花”,回到小朋友们中间去,也许……
  影片用夸张的方式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精神困境。但这一困境同样存在于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之中。将这一困境放在儿童世界中来表现,冲突之中显出滑稽可笑,但在笑声中的思索已经沉入我们心底:这就是关于“小红花”的寓言,“小红花”的悖论,同时它更是生存的悖论,是追逐还是背离?是游戏抑或游荡?
  
  注释
  ①本文引文均出自电影《看上去很美》台词,凡下文未作注的台词都出自此处,不再一一注出。
  参考文献
  【1】尹晓丽.孤独而自由的童心很美[EB/OL] . [2006-04 - 13 ]. http:// blog.sina.com.cn/s/blog _48d985c9010002zo .html
  【2】肖朵朵.一个规则与惩罚的故事——关于电影《看上去很美》二三感受[J].中外文化交流, 2006 (6):29-31.
  【3】(法国)米歇尔
其他文献
[摘要] 对战争中的人性进行不同向度的追寻和思考、对战争中的女性苦难进行不同视角的观照、对历史进行不同方位的描绘等使《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成为一对关系微妙的互反文本,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走向:因为探索而启示未来,因为铭记历史而拥有尊重。    [关键词] 《南京!南京!》 《金陵十三钗》 人性图景 女性苦难 历史  doi:10.3969/j.issn.1
[摘要] “神”和“逸”的美学观念很早就出现在传统中国画理论中。从宋代开始的“神”“逸”之争,其实质是中国画精神追求的境界之争,也昭示着中国画主体精神早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美学内涵。然这两个观念至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甚至影响到了当代美术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传统绘画中的“神”、“逸”各有内在特点,折射出中国画价值的取向,并对现当代美术观念产生影响。    [关键词] 神
[摘要] 河南说唱艺术植根于河南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在河南整个文化艺术发展中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河南说唱艺术曾经流传过的有五十多个曲种,而现在只剩下不到十个曲种,卫星电视、多媒体、英特网为代表的荧屏文化以其快捷方便、内容丰富、选择性、自主性、参与性强而迅速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中心。这些文化现象在短短二十年间就改变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使曾经辉煌的河南曲艺界面临生存的艰难处境。  [关键
[摘要] 贾樟柯影片中富有想象力的影音表达,流露着极具纪实风格的美学气息,其中对声音的创造性使用渗透了他的想象和激情,表达着他的观察和思考。悉心于电影的声音,观众可以发现其电影不只可以看,更可以听的独特意义,从他电影中嘈杂的同期环境音、流行音乐、大量的方言,甚至“无声”的静态沉默,探听到中国社会底层的日常生存现实,并感受其中散发的底层文化特征。    [关键词] 底层 贾樟柯 电影 声
[摘要]虽然贺岁片是商业电影,纯粹主旋律和精英文化不适合成为该类影片的主流,但在大众文化的外衣之下,抱着对青年负责,对中国未来文化的责任感,贺岁片需要在精神内核上或者说在价值观念上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应对。这是社会主义环境下所有文化产品的必由之路。而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是如何在“卖座”的同时让观众“叫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影片之中。  [关键词] 贺岁片 青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摘要] 专题片中的配乐对于其内容的表现和画面的过渡具有很大的推动和陪衬作用,通过音乐对画面主题进行情绪渲染和气氛营造,强化画面的触感,是感染观众的重要表现方式。配乐作为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它同视觉效果一样是内容和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我们应该注重配乐的制作和选用,为配乐提供更大的发展和发挥空间。  [关键词] 电视专题片 音乐 配乐原则  doi:10.3969/j.issn.
[摘要] 亚当·艾略特的人生经验与个人性格都对他的影片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亚当·艾略特的影片充满着人文关怀。他运用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来表现人生。虽然人们在生理或心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导演亚当·艾略特告诉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瑕疵和限制。  [关键词] 《玛丽与马克思》 《裸体哈维闯人生》 色彩 数字 旁白  doi:10.3969/j.issn.1002-6916
[摘要]2002年阿莫多瓦推出的影片《对她说》,是一部一反常态,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影片主人公班尼诺这种单纯的、全心全意、却又不被社会认可的、畸形的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根据导演自身对这部影片的描述,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关键词]电影 阿莫多瓦 《对她说》  比起超现实主义大师布努埃尔的电影作品来说,佩德罗?阿莫多瓦的影片算是“亲民”的。这位给曾经一度荒废的国家电影事
[摘要]法国电影《第八日》是一部以弱智者乔治为主人公的影片。与传统的以智障者为题材的影片不同的是,该片将乔治作为独立的个体,用其单纯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读懂生活的是乔治,引领朋友去学会生活的也是乔治,此种观点颠覆了传统社会观念中的英雄。同时,影片在手法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将电影所能体现的虚拟时空呈现于观众面前,进一步加强了影片的后现代意味,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 边缘人物 英雄 时空 虚拟
[摘要]行为艺术是艺术家通过现场行动将自己的观念表达出来的区别于静态的有形的实物艺术,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视觉艺术形式,较现代主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结果留存而言,更强调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的审美是时间上的,由再现到表现的过程,那么行为艺术的审美可以说是空间上的,是由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推回到再现的过程。  [关键词]行为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 美学 表现 再现  1、引言  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