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要贯通、中外须兼顾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9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试题命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21-0014-04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试题的覆盖面决定着试卷结构,并影响考试的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课改一线的老师认为,由“学院派”专家命制的全国卷,重视试题的学术性,“率性而为”,不重视试题的覆盖面。由于包括四川在内的25个省市区将在2016年使用全国卷,笔者就这个问题对2015年全国卷予以特别关注。
  1.选择题部分
  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史4题,中国近代史3题,中国现代史1题,世界古代史1题,世界近代史1题,世界现代史2题。全国卷Ⅱ,中国古代史4题,中国近代史3题,中国现代史1题,世界近代史2题,世界现代史2题。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三大板块中,其题量与分值见下表:
  2.非选择题部分
  (1)必做题:全国卷Ⅰ第40题考查儒学在古代、近代的发展与创新以及当代应怎样对待孔子与儒学,试题考查的内容贯通古今,涉及的时段包括中国古代、中国近代、当代中国。全国卷Ⅰ第41题考查“生产力公式”中诸要素的关系,但要求“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探讨”,则是因为第40题考查范围全部为中国史内容,故作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探讨”的限制要求,这一要求就是命题者出于对试卷覆盖面的考虑,从而保证了两道必做题在覆盖面上实现了“兼顾中外”。
  全国卷Ⅱ第40题考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共同的历史价值,通过以“轴心时代”东西方先哲的法制观念立意,建立起“中外关联”的逻辑联系和历史观照。其中,要求考生说明两种法制观念“共同的历史价值”(答案: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又把“历史时间”从三千多年前一直延伸到当代,同样体现了“贯通古今”的命题思路。全国卷Ⅱ第41题,旨在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则是因为第40题考查的主要时段集中在“轴心时代”,对近现代史的考查偏弱,从而保证了两道必做题在覆盖面上实现了“贯通古今”。
  (2)选做题: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史2题,中国近代史1题,世界现代史1题;全国卷Ⅱ,中国古代史1题,中国近代史1题,世界近代史1题,世界现代史1题。命题者在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个时段上设置试题,同样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命题思路。
  由此可见,2015年全国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在命题中都体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设计思路,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这种命题思路给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
  1.2015年全国卷(Ⅰ)40题:
  材料1: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2: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本题以儒学在历史中一直在发展与创新立意,考查了历史(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等学习专题。试题依标(课标)据纲(考纲)扣本(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的关联度高,知识与能力考查并重。具体说来:
  第(1)问,检测分析比较能力,考查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孔孟原生儒学的不同之处、宋代新儒学(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要求考生在宏观上把握儒家思想产生、发展及其变化,在微观上把握汉代、宋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家原生思想的异同。
  第(2)问,检测分析比较能力,考查韩愈、康有为在回归儒学原典的名义下为当时的现实服务。
  第(3)问,检测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指出当代中国人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体现了高中历史《课标》“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
  我们知道,汉代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学中的仁政、民本、教化思想,如他提出的“三纲五常”,可以理解为是对孔子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的提炼和总结。同时,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明显有别于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把孔子的思想神学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成为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但他的学说适应了汉初以来政治、经济的变化,有其积极作用:大一统的主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更化”和“德政”的主张,有助于抑制暴政,缓和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提出的“三纲五常”对于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对于农业社会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行为规范和心灵归依。当然,汉代新儒学虽立足于民本主义,如“天人感应”就有“以天制君”“以道压势”的意图,但“君权神授”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君本主义,与先秦原生儒学比较,其民本色彩淡化,专制色彩强化。①   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先声:韩愈重建了儒家的“道统”,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来理解孔子之道,这实际上是摒弃了荀子“礼法并用”的儒学思路,重新接续和发扬了孟子“心性之学”的思路。宋代儒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重视探求世界的本源(本体论),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使命感。唐宋儒学复兴运动兴起以来,就是“荀学”地位的降格过程,同时也是“孟学”地位的升格过程,其表征就是朱熹将《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因此,从先秦到隋唐,儒家学说被称为“周孔之学”;南宋之后才被称为“孔孟之学”。
  中学师生“高喊”全国卷“太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国卷非常重视对历史概念内涵的深度考查。历史概念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扪心自问,还是教师对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视不够。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全国卷就已多次考查,举例如下: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本题实际上就是考查对孟子和荀子两种人性论的比较,他们的人性之本是对立的,前者认为人性本善,后者认为人性本恶,但都强调后天的教化。宋儒把“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世界的本源)的高度,其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对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心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的继承。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本题实际上是在考查孟子、荀子地位的升降。荀子主张的“礼法并用”,奠定了古代中国两千多年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在西汉中期汉武帝时代以“独尊儒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前文所讲,宋明理学家基于孟子“心性之学”对儒学予以新发展,随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所以后世习惯把儒学称为“孔孟之道”。
  全国卷Ⅰ在2013、2014年连续通过选择题考儒家思想,2015年又通过非选择题进行考查。2015级的高三历史教师评讲这两道选择题时,如果能够古今贯通地梳理儒家思想在古代、近代、现代的演变脉络,把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新概念精准讲解,那么考生在解答这道主观题时就不会觉得多难。可见,一味指责全国卷过于专业化、学术化,一味埋怨全国卷“太难”,有失公允。中学历史教师亟须提高学术素养,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高中专题史教学。
  2.2015年全国卷(Ⅱ)40题:
  材料1:《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2: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本题以“轴心时代”东西方先哲的法制观念立意。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检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检测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2)问中第一小问,要求考生回答战国时期和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全国卷Ⅰ第40题,属于历时性知识的纵向考查,本题属于共时性知识的横向考查;前者关照的视角是“古今贯通”,后者关照的视角是“中外关联”。
  新课标教材有利于同类历史主题在同一时段中横向展开中外对比,但却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同一时段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等)各横切面知识,进而在整体上形成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因此,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历史科《考试说明》仍然以“通史”方式排列考点,旨在引导中学师生按照时序性来夯实基础知识。高考非选择题中设问指向为“历史背景”“历史影响”等试题,实际上都是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直白地讲,就是要求考生同时调动和运用历史必修(Ⅰ)(Ⅱ)(Ⅲ)中同一时段的知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2015年全国卷Ⅰ、Ⅱ的第40题,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启示是: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备考学习,既要以时序为经,建立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以时段为纬,中外关联,建立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和社会各层面之间共时性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简介】刘松柏,男,四川平昌人,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师范大学附中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历史考试命题研究。
  陈辉,男,重庆垫江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学、专门史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 雅典民主,全国卷,演说,民众法庭,时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1-0050-06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其主要内涵是要求学生能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全国各地历史高考题对时空观念多有考查,许多研究者对此已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如曹大梅和张秋生
周末,家里大扫除,望着堆积如山的废旧奶粉桶我发起了愁,这东西扔了怪可惜的,卖废品不值几个钱,堆在家里又占地方,拿它如何是好呢?我灵机一动,给宝宝做小板凳吧,他一定会很喜欢。说做就做,挑选了三个品相相对不错的废旧奶粉桶,我操练了起来。  制作材料 废旧的奶粉桶3个(同等大小),花布若干(可以找两种花色的花布,将板凳身和板凳盖区分开来),废旧的小垫(带有一些棉花或是珍珠泡面,增加板凳面的厚度,使其坐起
芷瑶被分手了。她的男友爱上了自己的同事,所以把她从他们的租住屋里赶了出来,尽管这个房子一直是芷瑶在付房租。可是因为她男友说,她不走,他就会走。芷瑶选择了去朋友家,因为她害怕再也看不到这个男人。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继续为他租房子,给他做饭,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芷瑶崩溃了,她感觉自己的世界坍塌了,她不停地给男友打电话,告诉他,她有多爱他,没有他,她就活不下去了。她愿意接受他爱着别人,只要他不离
按常理,油嘴滑舌的男人有外遇的几率要更高一些,但事实并非如此,有外遇的有情人的男人,往往都是那些所谓的正经男人。  从性格脾气上来说,大致可以把男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油嘴滑舌的男人,另一类就是正经男人了。    油嘴滑舌男人往往对家庭最忠实  正经男人更容易有外遇,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俗话说,会叫的狗不会咬,会咬的狗不会叫。油嘴滑舌的男人通常是那只“会叫的狗”,他们可以当着很多人的面一会儿大喊喜欢
男人=“难人”    男人“难”在哪里?“难”在他的身份。  男人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是顶梁柱——每一个身份都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么多身份集于一身,如何能不难?男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使命都那么艰辛,一生要完成这么多使命,如何能不难?早衰、焦虑、抑郁、欲望持续地折磨着男人。男人,成为名副其实的“难人”。  社会学者曾对企业中年龄在40~60岁的上层男性领导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其
一  我眼前摆放着自己各个时期的照片,有学龄前、小学、中学和师范的;也有当农民、当教师、做警察的;有单人的,也有合影包括“全家福”的。面对这一串几乎记录了我大半生时光的照片,我欣慰,也感叹。  这些照片我不止一次拿出来翻看,看的时间长了,有一天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照片是我的吗?其中的哪一张照片可以真正代表我呢?如果说哪一张照片都是我,为什么我一个人会有这么多差别悬殊的面孔呢?如果说这些照片不是
范源濂是纵横于民初教育部和出版界的“跨界人物”。他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担任教育部次长,是总长蔡元培的得力助手,其后三任教育总长,成为民初教育界的主要领导人和决策者。他在1913年1月辞去教育总长,转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部长,负责教科书的编辑工作。一战爆发后,他大声疾呼“教育救国”。他说,“数十年来,吾国在国际上之地位,竟如江河之日下,今且益陷于危辱”,要增强中国的“立国之实力”,唯有依靠“教育”。  
由于拯救国足心切,我准备培养我儿子踢足球,所以我让他参加了YMCA的足球队。美国的体育和中国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很看重玩的一面,所以开家长会那天,负责的人问,我们YMCA足球运动的第一宗旨是什么?底下的人都说:Have fun!(玩得开心)。因此,踢足球英文是“玩足球”,弹钢琴叫“玩钢琴”,玩到什么地步呢?我给他报名后,教练就说星期六就去比赛。我在纳闷,开什么玩笑?规则都不知道,比个什么赛?教练说,
乡绅是英国传统宪政权力结构保持平衡的重要力量。在英国经由17世纪宪政革命建立起现代宪政的过程中,乡绅的传统权力与自由受到直接的冲击。内战的爆发引起乡绅内部前所未有的政治分化,内战、共和国与护国政治时期,王党乡绅的财产被扣押、没收,王党治安法官被撤换、清洗。乡绅通过支持君主复辟与“光荣革命”来恢复权力与影响,反映了乡绅抵制专制统治,恢复古老的宪政传统,保持传统意义上的宪政平衡的政治主张与利益诉求。1
关键词 历史空间性,历史学习,空间观念,历史思维,社会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5-0026-08  时间性和空间性是历史学科的两个基本特征。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普遍重视对历史时间的掌握,即强调历史的时序性,注重从历时性的视角梳理历史演化的过程,在历史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中探求历史活动的因果联系,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而基于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