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小学自然课上经常要进行一些实验的操作。我们常说,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学习效果要好于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要好于播放视频课件;教师播放视频课件的效果要好于书写板书;而板书的教学效果要好于教师的口头宣教。所以我们的自然教师往往会精心准备一些学生自己可以动手的操作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性,只有成功了学生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是否成功也往往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在学生心中实验是否成功也是评判自己本节课学习收获的标识。可是,真的每次都成功就是好的吗?
在一次《热传导》的实验课上,我的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进行实验。本节课是科教版自然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热传递与热胀冷缩》的第三课时。在前面的两课时中,我设计的是《点火柴》和《酒精灯的使用》。我分别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教同学们怎样用正确的方法点火柴、熄灭火柴和怎样正确的使用酒精灯。在给每一个同学都测试了点火柴、熄灭火柴和点燃、熄灭酒精灯之后,我们进行了本单元第三课时《热传导》的实验课。
六组同学的实验器材完全相同,热传导实验棒上通过蜡烛油粘住了五根火柴棒。每一组第一号同学点燃酒精灯之后,由第二号同学手持实验棒进行加热,直到实验棒上的火柴全部掉落后由第三号同学负责熄灭酒精灯。本组的最后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实验结果(火柴棒掉落的顺序)。
实验开始之后,很快有四组的同学成功点燃了火柴与酒精灯,开始加热了。有两组的同学怎么都不能点燃火柴。据老师观察,两组的第一号同学在点火柴的时候明显的姿势不正确,导致火柴头与火柴盒接触的时候力度不够。因为在第一、二课时教点火柴的时候,教师再三强调,并请同学反复实验过。点火柴的时候,手拿火柴棒的姿势要正确,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根手指捏住火柴棒的末端,火柴棒垂直向下并与手指成90度。右手拿稳火柴盒,摩擦面与右手相对。摩擦的一瞬间,手上要发力。这样才是正确的点燃火柴的方法,新的火柴盒可能轻轻一擦就可以点燃,而使用了一段时间后的火柴盒,如果姿势不正确将很难点燃。为了考验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正确的点火柴的方法,本节课教师故意提供的就是旧一些的火柴盒。
随着时间的进行,有的小组已经惊喜的发现火柴棒开始掉落了。但是这两组仍然停留在一号同学点火柴的阶段。同组的同学纷纷问老师:“可不可以换盒新火柴?”“不可以。”“可不可以换一个人点火柴?”“不可以。”大家着急的不行,于是纷纷七嘴八舌的教一号同学该怎么拿火柴?该怎么用力?终于有一组的一号同学成功的点燃了火柴,开始实验了……剩下的最后一组的一号同学急的都哭了,依旧在不停的尝试。实验很快就结束了,这一组的同学最终没有点燃火柴,只能看着别的组完成实验。
我直接走向这一组,询问他们:“今天没有进行实验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之前讲过,整个实验是由许许多多的环节组成的,每一个小环节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可能出现在点火柴环节,可能出现在点酒精灯环节,可能打翻了酒精灯,可能点着了实验棒上的蜡烛油……我们是不是应该注意每一个细小的、微不足道的环节呢?”
在其他小组进行实验汇报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小组。这一小组的四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居然是不同的。有两个人的火柴棒掉落顺序是4、1、2、3、5,另外两个同学觉得是1、2、3、4、5。本组真正的实验结果由于实验的结束已经无从考证了,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他们回答是本组所有的人都在进行自己实验的同时,又在关注其他小组的实验,打听别人的实验结果,担心自己的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与别人的不同。等到老师要求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大家再回忆刚才的本组实验,就出现了分歧。本组的四号负责记录实验数据的同学没有及时的记录。所以,老师也认为这一小组和没有点燃火柴的小组一样,今天的实验也没有成功。只不过他们出错的环节在实验数据记录环节。
六组实验,只成功了四组。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没有成功。我们能认为今天没有成功的小组今天就没有收获了吗?显然不是的。接下来老师又花了一定的时间请全班同学思考这两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成功?因为他们轻视了实验过程中的某一个小环节。细心的完善每一个实验环节是实验成功不必可少的。而细心的完善每一个小环节则是今后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有了良好的习惯才是现阶段教育的真谛。最后老师拿出了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的故事,正是由于挑战者号上的一个小环节出现了差错,导致了整个发射的失败。所以不论是多么重大的科学实验,还是课堂中微小的实验都应该注重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追求实验的成功率本身并没有问题,一些教师可能在长久养成的思维模式中发现学生一旦出现操作的失误,要么进行批评,要么帮助其改正,不要浪费实验时间。这都是以追求实验成功为目的的,学生很少经历失败的操作过程,在小组合作的实验过程中尤其如此。我在我的实验课上,逐步的转向了学生在操作时出现问题不指出,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只是观察,等实验结束的时候再进行各小组之间的比较,请同学们分析本小组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关注实验的内容本身转向探究实验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知识要点的习得远远没有掌握方法来的重要,也远远没有体验实验过程来的重要。学生在通过细心的完善每一个小环节来掌握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所以我认为不必纠结于学生实验是否都成功了,而是可以借鉴学生失败的实验来提醒学生应该注重每一个小环节,来达到体验探究实验的目的。有时候失败的实验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失败是成功之母,一点没错!
在一次《热传导》的实验课上,我的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进行实验。本节课是科教版自然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热传递与热胀冷缩》的第三课时。在前面的两课时中,我设计的是《点火柴》和《酒精灯的使用》。我分别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教同学们怎样用正确的方法点火柴、熄灭火柴和怎样正确的使用酒精灯。在给每一个同学都测试了点火柴、熄灭火柴和点燃、熄灭酒精灯之后,我们进行了本单元第三课时《热传导》的实验课。
六组同学的实验器材完全相同,热传导实验棒上通过蜡烛油粘住了五根火柴棒。每一组第一号同学点燃酒精灯之后,由第二号同学手持实验棒进行加热,直到实验棒上的火柴全部掉落后由第三号同学负责熄灭酒精灯。本组的最后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实验结果(火柴棒掉落的顺序)。
实验开始之后,很快有四组的同学成功点燃了火柴与酒精灯,开始加热了。有两组的同学怎么都不能点燃火柴。据老师观察,两组的第一号同学在点火柴的时候明显的姿势不正确,导致火柴头与火柴盒接触的时候力度不够。因为在第一、二课时教点火柴的时候,教师再三强调,并请同学反复实验过。点火柴的时候,手拿火柴棒的姿势要正确,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根手指捏住火柴棒的末端,火柴棒垂直向下并与手指成90度。右手拿稳火柴盒,摩擦面与右手相对。摩擦的一瞬间,手上要发力。这样才是正确的点燃火柴的方法,新的火柴盒可能轻轻一擦就可以点燃,而使用了一段时间后的火柴盒,如果姿势不正确将很难点燃。为了考验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正确的点火柴的方法,本节课教师故意提供的就是旧一些的火柴盒。
随着时间的进行,有的小组已经惊喜的发现火柴棒开始掉落了。但是这两组仍然停留在一号同学点火柴的阶段。同组的同学纷纷问老师:“可不可以换盒新火柴?”“不可以。”“可不可以换一个人点火柴?”“不可以。”大家着急的不行,于是纷纷七嘴八舌的教一号同学该怎么拿火柴?该怎么用力?终于有一组的一号同学成功的点燃了火柴,开始实验了……剩下的最后一组的一号同学急的都哭了,依旧在不停的尝试。实验很快就结束了,这一组的同学最终没有点燃火柴,只能看着别的组完成实验。
我直接走向这一组,询问他们:“今天没有进行实验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之前讲过,整个实验是由许许多多的环节组成的,每一个小环节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可能出现在点火柴环节,可能出现在点酒精灯环节,可能打翻了酒精灯,可能点着了实验棒上的蜡烛油……我们是不是应该注意每一个细小的、微不足道的环节呢?”
在其他小组进行实验汇报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小组。这一小组的四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居然是不同的。有两个人的火柴棒掉落顺序是4、1、2、3、5,另外两个同学觉得是1、2、3、4、5。本组真正的实验结果由于实验的结束已经无从考证了,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他们回答是本组所有的人都在进行自己实验的同时,又在关注其他小组的实验,打听别人的实验结果,担心自己的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与别人的不同。等到老师要求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大家再回忆刚才的本组实验,就出现了分歧。本组的四号负责记录实验数据的同学没有及时的记录。所以,老师也认为这一小组和没有点燃火柴的小组一样,今天的实验也没有成功。只不过他们出错的环节在实验数据记录环节。
六组实验,只成功了四组。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没有成功。我们能认为今天没有成功的小组今天就没有收获了吗?显然不是的。接下来老师又花了一定的时间请全班同学思考这两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成功?因为他们轻视了实验过程中的某一个小环节。细心的完善每一个实验环节是实验成功不必可少的。而细心的完善每一个小环节则是今后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有了良好的习惯才是现阶段教育的真谛。最后老师拿出了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的故事,正是由于挑战者号上的一个小环节出现了差错,导致了整个发射的失败。所以不论是多么重大的科学实验,还是课堂中微小的实验都应该注重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追求实验的成功率本身并没有问题,一些教师可能在长久养成的思维模式中发现学生一旦出现操作的失误,要么进行批评,要么帮助其改正,不要浪费实验时间。这都是以追求实验成功为目的的,学生很少经历失败的操作过程,在小组合作的实验过程中尤其如此。我在我的实验课上,逐步的转向了学生在操作时出现问题不指出,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只是观察,等实验结束的时候再进行各小组之间的比较,请同学们分析本小组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关注实验的内容本身转向探究实验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知识要点的习得远远没有掌握方法来的重要,也远远没有体验实验过程来的重要。学生在通过细心的完善每一个小环节来掌握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所以我认为不必纠结于学生实验是否都成功了,而是可以借鉴学生失败的实验来提醒学生应该注重每一个小环节,来达到体验探究实验的目的。有时候失败的实验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失败是成功之母,一点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