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80%的学生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其余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本地村镇的农民后代。如何使来自不同地域的孩子们迅速融合在一起,不再感受孤独、无助,不再承受胆怯、不安?如何使孩子们更好地得到抚慰,充分地感受爱的温暖、伙伴的快乐、玩耍的趣味,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呢?带着这些问题,学校开始了校本课程的探索。
一、“以爱为魂”的校本课程结构赋予爱的情感
爱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有了爱,人们不再冷漠,人们不再猜疑。从小使孩子埋下爱的种子,铸就了学生爱的灵魂和扎实的情感基础。学校最醒目的位置,横放着硕大的巨石,赫然镌刻着冰心老人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学校以此为办学理念,把“爱的教育”赋予教育哲学意义。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西方智者也留下了很多关于“爱”的名言,查普曼说: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太阳;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雪莱说: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荣。可见,爱是生命之源,是教育之魂。于是,学校坚持“以爱育爱”的理念,依托北部新区自然生态和地域资源优势,开发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走出了一条农村学校课程特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毛向军校长不大用“滔滔不绝”的话语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而是不断地以自己独到的方式,用爱的诗篇和爱的行动播下一粒粒爱的种子,正是这种深邃、平实和真切的情怀,才使学校“以爱为魂”的文化追求根深叶茂,调出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色彩。
学校现有644名学生,爱的教育使来自祖国各地的孩子与北京的师生融为一体,在同一片蓝天下感受爱的温暖,也共同体验校本课程的魅力。学校根据生本情况需求和资源条件,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一是爱自然;二是爱他人(含自我);三是爱社会。围绕“爱自然”设计、开发和实施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围绕“爱他人(含自我)”开发和实施“少儿驾校、警校”校本课程;围绕“爱社会”设计了主题教育课程和校园分区课程。这些课程正在实现着“有爱心、有智慧、自主发展、自信成长”的学校育人目标。
二、“二十四节气”彰显自然之爱和大美生态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孩子们来自农村,学校身处农村,现在我们的生活,仍然受益于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和指导。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对此了解却非常少。学校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学校课程中增加这样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这项优秀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并在学习、传承实践中进一步拓宽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丰富学生对天、地、人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打造绿色和谐校园。
为了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制定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具体学习要求,同时选取本地东南约1.5亩的空地作为校内实践基地,制订了校内外植物实践基地的规划。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使学生知道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和文化,感受自然的变化,增加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开发校园实践基地,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开发一套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融知识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为一体。二是通过校园实践基地的开发,为相关学科提供有关植物类的课程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创新学校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同时通过花卉类植物的种植活动,绿化和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三是通过相关植物种植的专题研究,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四是通过“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服务,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以春、夏、秋、冬四个板块,从认识节气,节气与农谚,节气与节日、民俗,节气与物候,节气与观星,节气与我们的生活等方面编写完成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充满诗意和泥土气息,生动有趣。比如:《春天的节气》一课,首先是了解“春雨惊春清谷天”这些春季的节气,随后是安排一个活动“走进春天”,然后是阅读环节“古人眼中的春天”,“清明”“春晓”“春日田家”,随着孩子们的朗朗诗句,诗情画意浮现眼前,尽显自然生态和大美情怀。
目前,该课程已经试运行近一个学期,主要实施途径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来开展,设计了讲授讨论课、自主学习课、合作探究课、实践体验课等实施方式。学校还针对学科课程整合进行了研究,围绕科学、语文、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整合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经过初步试验,深受学生喜爱。
三、“少儿警校、驾校”追求关爱生命和立德情怀
学校根据毗邻海淀驾校的资源优势条件,开发了“少儿警校、驾校”校本课程。该课程立足体现对生命、他人和自我的关爱。
开发这一课程最初的想法就是让来自农村的孩子尽快适应和融入北京的生活和学习。随着课程的逐步开发,学校对该课程有了更加明确的功能定位。“少儿警校、驾校”课程开发的目的不仅局限于让更多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交通规则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从小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不断在少儿驾校、警校的实践体验学习中增强小公民意识、锻炼小公民能力、培养小公民人格、发展小公民美德、完善小公民素养。
一、“以爱为魂”的校本课程结构赋予爱的情感
爱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有了爱,人们不再冷漠,人们不再猜疑。从小使孩子埋下爱的种子,铸就了学生爱的灵魂和扎实的情感基础。学校最醒目的位置,横放着硕大的巨石,赫然镌刻着冰心老人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学校以此为办学理念,把“爱的教育”赋予教育哲学意义。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西方智者也留下了很多关于“爱”的名言,查普曼说: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太阳;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雪莱说: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荣。可见,爱是生命之源,是教育之魂。于是,学校坚持“以爱育爱”的理念,依托北部新区自然生态和地域资源优势,开发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走出了一条农村学校课程特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毛向军校长不大用“滔滔不绝”的话语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而是不断地以自己独到的方式,用爱的诗篇和爱的行动播下一粒粒爱的种子,正是这种深邃、平实和真切的情怀,才使学校“以爱为魂”的文化追求根深叶茂,调出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色彩。
学校现有644名学生,爱的教育使来自祖国各地的孩子与北京的师生融为一体,在同一片蓝天下感受爱的温暖,也共同体验校本课程的魅力。学校根据生本情况需求和资源条件,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一是爱自然;二是爱他人(含自我);三是爱社会。围绕“爱自然”设计、开发和实施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围绕“爱他人(含自我)”开发和实施“少儿驾校、警校”校本课程;围绕“爱社会”设计了主题教育课程和校园分区课程。这些课程正在实现着“有爱心、有智慧、自主发展、自信成长”的学校育人目标。
二、“二十四节气”彰显自然之爱和大美生态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孩子们来自农村,学校身处农村,现在我们的生活,仍然受益于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和指导。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对此了解却非常少。学校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学校课程中增加这样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这项优秀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并在学习、传承实践中进一步拓宽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丰富学生对天、地、人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打造绿色和谐校园。
为了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制定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具体学习要求,同时选取本地东南约1.5亩的空地作为校内实践基地,制订了校内外植物实践基地的规划。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使学生知道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和文化,感受自然的变化,增加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开发校园实践基地,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开发一套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融知识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为一体。二是通过校园实践基地的开发,为相关学科提供有关植物类的课程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创新学校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同时通过花卉类植物的种植活动,绿化和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三是通过相关植物种植的专题研究,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四是通过“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服务,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以春、夏、秋、冬四个板块,从认识节气,节气与农谚,节气与节日、民俗,节气与物候,节气与观星,节气与我们的生活等方面编写完成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充满诗意和泥土气息,生动有趣。比如:《春天的节气》一课,首先是了解“春雨惊春清谷天”这些春季的节气,随后是安排一个活动“走进春天”,然后是阅读环节“古人眼中的春天”,“清明”“春晓”“春日田家”,随着孩子们的朗朗诗句,诗情画意浮现眼前,尽显自然生态和大美情怀。
目前,该课程已经试运行近一个学期,主要实施途径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来开展,设计了讲授讨论课、自主学习课、合作探究课、实践体验课等实施方式。学校还针对学科课程整合进行了研究,围绕科学、语文、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整合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经过初步试验,深受学生喜爱。
三、“少儿警校、驾校”追求关爱生命和立德情怀
学校根据毗邻海淀驾校的资源优势条件,开发了“少儿警校、驾校”校本课程。该课程立足体现对生命、他人和自我的关爱。
开发这一课程最初的想法就是让来自农村的孩子尽快适应和融入北京的生活和学习。随着课程的逐步开发,学校对该课程有了更加明确的功能定位。“少儿警校、驾校”课程开发的目的不仅局限于让更多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交通规则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从小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不断在少儿驾校、警校的实践体验学习中增强小公民意识、锻炼小公民能力、培养小公民人格、发展小公民美德、完善小公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