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现代慈善事业肩负的光荣任务。民生问题就是群众的利益,百姓的生活。民生大如天。老百姓的问题解决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才是实实在在的。只有在政府做好救助工作,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慈善事业的重要补充作用,让全体人民都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有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才能万众一心,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发展慈善事业是人民的期盼 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美好泉城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领导同志还就社会救助工作作出“不要漏掉一家困难户,一个困难群众”的重要指示。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慈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做好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
一、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慈善事业是一项由公众参与、平等互助的志愿行为。虽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有一定差异,但公众教化、心灵共济、崇尚文明社会调节的功能是共同的,崇尚慈善的理念彼此相通,热心慈善的传统一脉相承,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统一尺度和共同追求。慈善是社会教化的资源和世道改善的力量。中华民族历来有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受现代文明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当今中国社会以扶贫济困、奉献爱心为宗旨的现代慈善事业,现代慈善事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衡量着一个民族的胸襟气度和文明程度,维系着一个社会的人间道义和精神认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慈善事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乐施好善,心生慈善、崇尚慈善,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成为发展慈善事业、支持慈善事业的带头人和推动者,广大企业家应当把做一个慈善家作为自己的最高境界,让慈善成为社会的文明风尚,公民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是扶贫帮困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党政为保障民众最低限度的生活要求作出了巨大努力。如逐步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等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在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下,仅靠有限的国力,是不可能全面解决相对庞大的困难群体所有困难的。而困难群体的生活、生存问题,又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等不得。这就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慈善组织植根于民间,与各个社会阶层联系紧密,能及时了解民间疾苦,快速调动民间力量帮扶困难群众,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这既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也是困难群众的殷切期盼。
三、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国际上形象地把政府、企业和慈善组织比做“板凳的三条腿”,只有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社会这个大舞台才会平稳,才能和谐。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济南市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为和谐济南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应看到,虽然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市民生活比较困难,低保人员、低收入者、残疾人和因疾病及突发事故造成的贫困群体在生活、医疗、就学等方面有些急需救助。消除贫富差距,保护困难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个根本以外,还要引导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慈善事业,引导富人消费,动员富裕阶层的人通过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将部分财富捐给贫困阶层,不仅可解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还会有效化解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工程,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第三次分配,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发展慈善事业是支援抗震救灾、建设美好泉城的有效措施。慈善事业为支援抗震救灾,建设美好泉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济南慈善总会和后来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各级慈善组织,发挥了不同阶层群众之间互帮互助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1年来,全市慈善组织已从当年济南慈善总会一家发展为遍布全市城乡,形成了由市,县(市)区,街道、乡镇,村、居和企业四级慈善组织组成的网络;累计募集善款3.2亿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65万余人(次),资助建起19所慈善小学,帮贫困地区打井70眼,为遭受地震和风雪水灾的灾区捐款9279万元,其中包括今年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捐款捐物8851万元。慈善事业为支援抗震救灾作出了别的组织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特别是今年“5·12”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济南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急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抗震救灾,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人民伸援手、献爱心,涌现出许多感天动地的先进典型和爱心故事,此次捐款捐物数量之大、范围之广、行动之快,创济南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历次捐赠之最,这些凝聚着全市人民爱心的捐赠款物,是政府抗震救灾力量的重要补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党和政府的压力。抗震救灾所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延伸、充实和发扬光大,演化成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民族的灵魂血脉。为了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拯救生命,政府敞开了救灾的大门,民间力量、国际援助和新闻媒体争相进入。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全民参与的现代救援体制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我们为全市人民抗震救灾的爱心善举感动、喝彩。济南人民用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对口支援、勇挑重担,竭尽全力、抗震救灾,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实际行动证明:泉城是一座具有爱心的省会城市,“慈心为人,善举济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济南人民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有了这种慈善精神和道德风尚,建设美好泉城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 是谱写济南慈善事业新篇章的必由之路
慈善事业是汇聚真情、播撒爱心,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崇高事业,是融利他精神、奉献精神、志愿精神于一体,以关注弱者、社会受益为目的,由各种民间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和物品的公益活动,必须自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慈善理念,建立健全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 一、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加强理论研究,指导慈善工作。慈善文化是一种文明的境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认真总结在实际工作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研究新形势下慈善工作的特点规律,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慈善文化的研讨,把握慈善的内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弘扬“人人可慈善”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使慈善文化内化为公民的价值观念,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制度保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慈善氛围。一是运用群众喜闻多见的多种宣传形式和手段,宣传慈善组织的宗旨、任务,宣传社会各界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慈心善举,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慈善意识。激发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二是积极搞好与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协同配合,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增加宣传内容,提高慈善宣传的时效性。三是加强典型的宣传,大力表彰在慈善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四是促进县(市)区的互联网建设。结合总会开展的“慈善公开周”暨“慈善开放日”活动,适时把慈善资金的接收和救助资金发放情况在网上公示,保障公众对慈善款物募集和使用情况的知情权,提高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济南慈善的公信力。
二、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规范运作和管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各级慈善组织必须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引导下,自觉做到三个坚持:坚持集中行动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坚持社会捐助与企业捐助相结合;坚持款物捐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慈善是一种人文精神,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慈善不仅仅是富人的事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做善事;慈善也不仅仅是捐赠款物,人人都可以通过志愿的方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善是幸福之源,慈善给受助者带来温暖和幸福,也使捐赠者感到快乐和幸福。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和推动“人人可慈善”理论的普及和深入,使慈善发展不是寄希望于个别富人,而是植根于最广大民众,最大限度地发展全体公民的慈善意识和慈善精神。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以榜样影响和教育群众,动员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三、加强对慈善事业的规范和管理。慈善是一项阳光工程,规范管理慈善事业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及时有效地救助困难群众,必须通过规范管理,努力做到捐有渠道,救有平台、助有标准。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重大决策,呼应社会各界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强烈愿望,切实发挥慈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慈善组织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推动和民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下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培育和规范,发展好各类社会慈善组织,一手抓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慈善捐助来自于民、用之于民,确保我市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体要求一是发展慈善组织。动员指导尚未建立慈善组织的基层单位尽快建起慈善组织,使全市慈善组织形成网络,覆盖到每一个基层单位。二是抓好慈善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专职、聘用、义务相结合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慈善公益组织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三是加大落实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济南慈善公益事业发展需要的规范性文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好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赠免税政策。保障我市慈善事业依法管理,依法运行。四是创新募捐方式和服务领域,加强善款管理。积极推进企业以认捐基金的方式参与慈善事业;积极探讨志愿服务活动的政策规定,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引导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探索实行实名制捐赠;充分利用各级组织网络,慈善爱心超市,慈善救助热线、慈善救助站、慈善救助信息平台、慈善捐赠网等载体,对困难群众实行动态管理。依靠基层社区慈善组织,及时掌握困难群众的生存状况,对经过帮扶已经脱贫的,要从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名单中去掉,对因天灾人祸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要及时补充到慈善救助名单中来,以便更及时有效地救助困难群众;法律是慈善活动的底线,监督是慈善组织的生命,要加强慈善组织的自律和他律,依法严格做好善款的接收和使用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坚持“公开、透明、直接、有效”原则,真正做到慈善公益组织接收的每一笔善款都要通过媒体和网络向社会公开,每一个救助项目都要严格程序,自觉接受政府、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取信于民;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经验和信息,引进先进理念、技术资金和资源,争取海外华人华侨对我市慈善事业的支持。密切与国内各省、市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市慈善事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发展慈善事业是人民的期盼 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美好泉城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领导同志还就社会救助工作作出“不要漏掉一家困难户,一个困难群众”的重要指示。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慈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做好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
一、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慈善事业是一项由公众参与、平等互助的志愿行为。虽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有一定差异,但公众教化、心灵共济、崇尚文明社会调节的功能是共同的,崇尚慈善的理念彼此相通,热心慈善的传统一脉相承,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统一尺度和共同追求。慈善是社会教化的资源和世道改善的力量。中华民族历来有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受现代文明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当今中国社会以扶贫济困、奉献爱心为宗旨的现代慈善事业,现代慈善事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衡量着一个民族的胸襟气度和文明程度,维系着一个社会的人间道义和精神认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慈善事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乐施好善,心生慈善、崇尚慈善,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成为发展慈善事业、支持慈善事业的带头人和推动者,广大企业家应当把做一个慈善家作为自己的最高境界,让慈善成为社会的文明风尚,公民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是扶贫帮困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党政为保障民众最低限度的生活要求作出了巨大努力。如逐步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等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在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下,仅靠有限的国力,是不可能全面解决相对庞大的困难群体所有困难的。而困难群体的生活、生存问题,又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等不得。这就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慈善组织植根于民间,与各个社会阶层联系紧密,能及时了解民间疾苦,快速调动民间力量帮扶困难群众,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这既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也是困难群众的殷切期盼。
三、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国际上形象地把政府、企业和慈善组织比做“板凳的三条腿”,只有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社会这个大舞台才会平稳,才能和谐。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济南市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为和谐济南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应看到,虽然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市民生活比较困难,低保人员、低收入者、残疾人和因疾病及突发事故造成的贫困群体在生活、医疗、就学等方面有些急需救助。消除贫富差距,保护困难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个根本以外,还要引导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慈善事业,引导富人消费,动员富裕阶层的人通过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将部分财富捐给贫困阶层,不仅可解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还会有效化解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工程,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第三次分配,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发展慈善事业是支援抗震救灾、建设美好泉城的有效措施。慈善事业为支援抗震救灾,建设美好泉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济南慈善总会和后来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各级慈善组织,发挥了不同阶层群众之间互帮互助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1年来,全市慈善组织已从当年济南慈善总会一家发展为遍布全市城乡,形成了由市,县(市)区,街道、乡镇,村、居和企业四级慈善组织组成的网络;累计募集善款3.2亿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65万余人(次),资助建起19所慈善小学,帮贫困地区打井70眼,为遭受地震和风雪水灾的灾区捐款9279万元,其中包括今年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捐款捐物8851万元。慈善事业为支援抗震救灾作出了别的组织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特别是今年“5·12”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济南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急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抗震救灾,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人民伸援手、献爱心,涌现出许多感天动地的先进典型和爱心故事,此次捐款捐物数量之大、范围之广、行动之快,创济南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历次捐赠之最,这些凝聚着全市人民爱心的捐赠款物,是政府抗震救灾力量的重要补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党和政府的压力。抗震救灾所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延伸、充实和发扬光大,演化成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民族的灵魂血脉。为了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拯救生命,政府敞开了救灾的大门,民间力量、国际援助和新闻媒体争相进入。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全民参与的现代救援体制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我们为全市人民抗震救灾的爱心善举感动、喝彩。济南人民用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对口支援、勇挑重担,竭尽全力、抗震救灾,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实际行动证明:泉城是一座具有爱心的省会城市,“慈心为人,善举济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济南人民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有了这种慈善精神和道德风尚,建设美好泉城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 是谱写济南慈善事业新篇章的必由之路
慈善事业是汇聚真情、播撒爱心,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崇高事业,是融利他精神、奉献精神、志愿精神于一体,以关注弱者、社会受益为目的,由各种民间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和物品的公益活动,必须自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慈善理念,建立健全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 一、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加强理论研究,指导慈善工作。慈善文化是一种文明的境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认真总结在实际工作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研究新形势下慈善工作的特点规律,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慈善文化的研讨,把握慈善的内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弘扬“人人可慈善”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使慈善文化内化为公民的价值观念,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制度保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慈善氛围。一是运用群众喜闻多见的多种宣传形式和手段,宣传慈善组织的宗旨、任务,宣传社会各界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慈心善举,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慈善意识。激发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二是积极搞好与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协同配合,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增加宣传内容,提高慈善宣传的时效性。三是加强典型的宣传,大力表彰在慈善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四是促进县(市)区的互联网建设。结合总会开展的“慈善公开周”暨“慈善开放日”活动,适时把慈善资金的接收和救助资金发放情况在网上公示,保障公众对慈善款物募集和使用情况的知情权,提高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济南慈善的公信力。
二、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规范运作和管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各级慈善组织必须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引导下,自觉做到三个坚持:坚持集中行动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坚持社会捐助与企业捐助相结合;坚持款物捐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慈善是一种人文精神,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慈善不仅仅是富人的事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做善事;慈善也不仅仅是捐赠款物,人人都可以通过志愿的方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善是幸福之源,慈善给受助者带来温暖和幸福,也使捐赠者感到快乐和幸福。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和推动“人人可慈善”理论的普及和深入,使慈善发展不是寄希望于个别富人,而是植根于最广大民众,最大限度地发展全体公民的慈善意识和慈善精神。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以榜样影响和教育群众,动员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三、加强对慈善事业的规范和管理。慈善是一项阳光工程,规范管理慈善事业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及时有效地救助困难群众,必须通过规范管理,努力做到捐有渠道,救有平台、助有标准。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重大决策,呼应社会各界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强烈愿望,切实发挥慈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慈善组织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推动和民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下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培育和规范,发展好各类社会慈善组织,一手抓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慈善捐助来自于民、用之于民,确保我市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体要求一是发展慈善组织。动员指导尚未建立慈善组织的基层单位尽快建起慈善组织,使全市慈善组织形成网络,覆盖到每一个基层单位。二是抓好慈善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专职、聘用、义务相结合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慈善公益组织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三是加大落实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济南慈善公益事业发展需要的规范性文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好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赠免税政策。保障我市慈善事业依法管理,依法运行。四是创新募捐方式和服务领域,加强善款管理。积极推进企业以认捐基金的方式参与慈善事业;积极探讨志愿服务活动的政策规定,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引导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探索实行实名制捐赠;充分利用各级组织网络,慈善爱心超市,慈善救助热线、慈善救助站、慈善救助信息平台、慈善捐赠网等载体,对困难群众实行动态管理。依靠基层社区慈善组织,及时掌握困难群众的生存状况,对经过帮扶已经脱贫的,要从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名单中去掉,对因天灾人祸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要及时补充到慈善救助名单中来,以便更及时有效地救助困难群众;法律是慈善活动的底线,监督是慈善组织的生命,要加强慈善组织的自律和他律,依法严格做好善款的接收和使用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坚持“公开、透明、直接、有效”原则,真正做到慈善公益组织接收的每一笔善款都要通过媒体和网络向社会公开,每一个救助项目都要严格程序,自觉接受政府、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取信于民;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经验和信息,引进先进理念、技术资金和资源,争取海外华人华侨对我市慈善事业的支持。密切与国内各省、市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市慈善事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