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盒子上的战争
互联网机顶盒唤醒的除了大家对电视的需求,还有一众厂商的新商战。
3月19日,这个平凡的周二注定不凡。
上午11时,小米盒子已售罄的信息出现在小米的官方微博上。这个被雷军称作“最发烧配件”的产品,也以“秒杀”的速度被网友一抢而光。
3个小时后,在世贸天阶附近的某影院内,乐视网也发布了其第二代互联网机顶盒乐视盒子C1S。
除了对垒的小米和乐视外,诸多厂商也如饥似渴地盯上了“盒子”市场。3月18日,银河互联网电视有限公司发布首款终端产品——国内首款正式商用的四核互联网电视机顶盒“木星”互联网电视机顶盒。
两天内的三连发让人应接不暇,而究竟是什么制造了这场密集的市场争夺战呢?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电视市场总量将达4290万台,这一数字将在2013年增长至4297万台。与庞大的硬件基数形成反差的则是电视热情。如今,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而且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开始呈现“老龄化”的特征。伴随个人PC、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视听平台,加之更好的互动性以及选择自由的观看方式,年轻人与电视的关系正渐行渐远,而电视正逐渐沦落为客厅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面对每况愈下的产业现状,各大电视厂商开始着手智能电视的市场布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了智能电视市场的淘金大军,远到谷歌、苹果,近到小米、联想、乐视网,形成了资本市场、技术、互联网三股入侵的竞争局面。
尽管各方的力量正汇聚至智能电视市场,然而它远没有看上去那般精彩。不久前,海信发布的首份智能电视应用白皮书显示,目前智能电视的接通率仍然偏低,平均激活率仅有27.5%,月活跃率仅为12.1%。其原因除了除了电视机迭代率偏低的自身原因外,有待完善的系统与内容,以及偏高的硬件成本都大大放缓了智能电视“下基层”的步伐。在电视智能化的趋势之下,“盒子”这样的互联网机顶盒成为当下有效的解决方法。市场也给予了其很好的回应,根据苹果公布的数据显示,售价99美元的AppleTV在2012年的销量达到500万台,同比增长近100%。此外,谷歌和微软剑指“盒子”市场的举措也表明了高昂的市场信心。
相比AppleTV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国内厂商接地气的影音内容拉拢了一众消费者。今年1月15日,乐视盒子C1在乐视TV官方网站开放预约,并于1月21日起开放购买,5万台现货在7小时11分内即被购买一空。“盒子”的大卖,无疑给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微博上,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乐视C1,还是小米盒子的“开门红”,对于产业链上下游来说,均产生了积极的催化剂作用。
“盒”战之忧
销量上的火爆让互联网机顶盒市场看起来一片繁荣,而隐藏背后的还有各厂商的忧虑
其实,3月19日的预售并非小米盒子的初次登场。早在2012年年终之际,小米盒子也曾高调亮相,但最终却静止于测试期。
小米盒子的夭折,缘于广电总局下发的一则文件:根据其181号文件规定,“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只能接入到总局批准设立的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上”,“内容服务平台不能与设立在公共互联网上的网站进行相互链接”。目前,国内获得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牌照的共有九家,分别是中国网络电视台、百视通、华数、南方传媒、湖南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电影网。换言之,除了这九家之外,其余企业如果想要进军互联网机顶盒市场,联合运营的策略成为惟一的选择。然而,僧多粥少似乎成为整个产业的瓶颈,毕竟牌照只有九张,而垂涎于整个市场的厂商却远不止这个数字。
牌照的问题困扰着诸多厂商,而即便是拿到牌照的小米和乐视也并未高枕无忧。
在智能电视概念诞生的初期,很多人认为这无非是给普通电视机加上CPU并联通互联网。同样的逻辑也出现在当下最热的“盒子”上,而“过渡产品”的评价也将互联网机顶盒的定位限定于传统电视与智能电视过渡期中,用于培养用户智能意识的产品。当智能电视完成全面普及,“盒子”也将如风靡一时的上网本一般淡出市场。
对此,乐视网副总裁、乐视致新高级副总裁梁军持有不同的态度。在他看来,互联网机顶盒与智能电视并非相互竞争与排斥的产品,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对于乐视来讲,我们做业务不是做了智能电视,盒子就不做了,恰恰相反,这两个是非常好的补充。当你家客厅里的电视淘汰到卧室的时候,正好买我们的电视加盒子,这样两个智能电视就出现了”。
尽管,面对机遇也面对阻力,但回归本质而言,人们是依恋电视机的。看看手机屏幕竞赛般的尺寸之战便知,电视的大屏依旧是人们的渴望。
互联网机顶盒唤醒的除了大家对电视的需求,还有一众厂商的新商战。
3月19日,这个平凡的周二注定不凡。
上午11时,小米盒子已售罄的信息出现在小米的官方微博上。这个被雷军称作“最发烧配件”的产品,也以“秒杀”的速度被网友一抢而光。
3个小时后,在世贸天阶附近的某影院内,乐视网也发布了其第二代互联网机顶盒乐视盒子C1S。
除了对垒的小米和乐视外,诸多厂商也如饥似渴地盯上了“盒子”市场。3月18日,银河互联网电视有限公司发布首款终端产品——国内首款正式商用的四核互联网电视机顶盒“木星”互联网电视机顶盒。
两天内的三连发让人应接不暇,而究竟是什么制造了这场密集的市场争夺战呢?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电视市场总量将达4290万台,这一数字将在2013年增长至4297万台。与庞大的硬件基数形成反差的则是电视热情。如今,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而且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开始呈现“老龄化”的特征。伴随个人PC、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视听平台,加之更好的互动性以及选择自由的观看方式,年轻人与电视的关系正渐行渐远,而电视正逐渐沦落为客厅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面对每况愈下的产业现状,各大电视厂商开始着手智能电视的市场布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了智能电视市场的淘金大军,远到谷歌、苹果,近到小米、联想、乐视网,形成了资本市场、技术、互联网三股入侵的竞争局面。
尽管各方的力量正汇聚至智能电视市场,然而它远没有看上去那般精彩。不久前,海信发布的首份智能电视应用白皮书显示,目前智能电视的接通率仍然偏低,平均激活率仅有27.5%,月活跃率仅为12.1%。其原因除了除了电视机迭代率偏低的自身原因外,有待完善的系统与内容,以及偏高的硬件成本都大大放缓了智能电视“下基层”的步伐。在电视智能化的趋势之下,“盒子”这样的互联网机顶盒成为当下有效的解决方法。市场也给予了其很好的回应,根据苹果公布的数据显示,售价99美元的AppleTV在2012年的销量达到500万台,同比增长近100%。此外,谷歌和微软剑指“盒子”市场的举措也表明了高昂的市场信心。
相比AppleTV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国内厂商接地气的影音内容拉拢了一众消费者。今年1月15日,乐视盒子C1在乐视TV官方网站开放预约,并于1月21日起开放购买,5万台现货在7小时11分内即被购买一空。“盒子”的大卖,无疑给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微博上,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乐视C1,还是小米盒子的“开门红”,对于产业链上下游来说,均产生了积极的催化剂作用。
“盒”战之忧
销量上的火爆让互联网机顶盒市场看起来一片繁荣,而隐藏背后的还有各厂商的忧虑
其实,3月19日的预售并非小米盒子的初次登场。早在2012年年终之际,小米盒子也曾高调亮相,但最终却静止于测试期。
小米盒子的夭折,缘于广电总局下发的一则文件:根据其181号文件规定,“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只能接入到总局批准设立的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上”,“内容服务平台不能与设立在公共互联网上的网站进行相互链接”。目前,国内获得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牌照的共有九家,分别是中国网络电视台、百视通、华数、南方传媒、湖南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电影网。换言之,除了这九家之外,其余企业如果想要进军互联网机顶盒市场,联合运营的策略成为惟一的选择。然而,僧多粥少似乎成为整个产业的瓶颈,毕竟牌照只有九张,而垂涎于整个市场的厂商却远不止这个数字。
牌照的问题困扰着诸多厂商,而即便是拿到牌照的小米和乐视也并未高枕无忧。
在智能电视概念诞生的初期,很多人认为这无非是给普通电视机加上CPU并联通互联网。同样的逻辑也出现在当下最热的“盒子”上,而“过渡产品”的评价也将互联网机顶盒的定位限定于传统电视与智能电视过渡期中,用于培养用户智能意识的产品。当智能电视完成全面普及,“盒子”也将如风靡一时的上网本一般淡出市场。
对此,乐视网副总裁、乐视致新高级副总裁梁军持有不同的态度。在他看来,互联网机顶盒与智能电视并非相互竞争与排斥的产品,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对于乐视来讲,我们做业务不是做了智能电视,盒子就不做了,恰恰相反,这两个是非常好的补充。当你家客厅里的电视淘汰到卧室的时候,正好买我们的电视加盒子,这样两个智能电视就出现了”。
尽管,面对机遇也面对阻力,但回归本质而言,人们是依恋电视机的。看看手机屏幕竞赛般的尺寸之战便知,电视的大屏依旧是人们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