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究新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和TRPV4蛋白siRNA双沉默模式对骨关节炎大鼠模型的修复作用.方法 构建SD大鼠的OA动物模型,根据处理方案的不同,将SD大鼠分成4组,即空白对照组,siRNA-Piezo1组,siRNA-TRPV4组和双基因沉默组.通过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等方法,利用改良Minkin\'s评分和OARSI评分进行评估.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膝关节软骨组织中Aggrecan蛋白和Collagen Ⅱ的表达.结果 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等结果显示,si
【机 构】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杭州浙江 310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骨一科,金华浙江32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新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和TRPV4蛋白siRNA双沉默模式对骨关节炎大鼠模型的修复作用.方法 构建SD大鼠的OA动物模型,根据处理方案的不同,将SD大鼠分成4组,即空白对照组,siRNA-Piezo1组,siRNA-TRPV4组和双基因沉默组.通过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等方法,利用改良Minkin\'s评分和OARSI评分进行评估.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膝关节软骨组织中Aggrecan蛋白和Collagen Ⅱ的表达.结果 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等结果显示,siRNA-Piezo1组和siRNA-TRPV4组膝关节软骨组织的评分要明显优于模型组,siRNA-Piezo1组和siRNA-TRPV4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结果显示,双基因沉默组中Aggrecan和Collagen Ⅱ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siRNA-Piezo1组和siRNA-TRPV4组(P<0.05).结论 Piezo1和TRPV4蛋白siRNA双沉默模式可以促进Aggrecan和Collagen Ⅱ的表达,进而对骨关节炎大鼠模型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对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入喉处的精细解剖,为临床上甲状腺手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标志与数据.方法 40具甲醛固定的男性成人尸体标本,解剖双侧RLN,以同侧气管侧缘与RLN的交点作为角的顶点,记录双侧RLN入喉处与同侧气管侧缘的夹角,双侧RLN入喉处与第1、第2气管环前上缘的垂直距离,与同侧第1、第2气管环侧缘的水平距离.结果 (1)分析双侧RLN入喉处与同侧气管侧缘夹角(α),0°≤α<5°的共21例,占26.25%,5°≤α<10°的共46例,占57
目的 探讨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夹角对经头静脉入路上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影响.方法 解剖38具(76侧)捐献者遗体,测量和分析上肢外展0 °和90 °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结果 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前外侧壁,汇入处管径平均为(7.27±2.94)mm,95%可信区间为6.51~8.03 mm,夹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3种类型.上肢外展0 °时,夹角平均为(47.1
目的 基于三维CT图像对髌骨下极骨折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67例髌骨下极骨折的三维CT图像并分型.用Kappa系数评估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自身可信度.结果 髌骨下极骨折分为无移位骨折(Ⅰ型)和移位骨折(Ⅱ型)两型.移位骨折可分为3个亚型:Ⅱa型,大块型骨折,包括髌骨下极1枚孤立性骨折块,或2枚较大的骨折块;Ⅱb型,粉碎性骨折,多枚较小的骨折块,包括冠状位和矢状位骨折块;Ⅱc型,袖套样撕脱骨折,沿髌骨下极整个弧面的呈内外方向的长弧形骨折,多为粉碎性的,骨折块非常薄.本研
目的 利用颅脑超声技术评估PIVH对VLBW早产儿小脑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例胎龄25~31+6周VLBW早产儿,分为有PIVH组67例,无PIVH组133例,比较两组早产儿体重、头围、小脑横径、蚓部高度、前后径、周长和面积的差异.结果 纠正胎龄至足月时,有PIVH的早产儿小脑横径、蚓部高度、前后径、周长和面积均低于无PIVH的早产儿(P<0.05),体重(P=0.31)和头围(P=0.462)无显著性差异;亚组分析中,Ⅲ、Ⅳ度PIVH早产儿的小脑横径低于Ⅰ、Ⅱ度PIVH早产儿(P=0.012)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Wiltse入路的解剖学基础,提高该入路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方法 成人标本20具,通过解剖观察双侧竖脊肌腱膜与多裂肌的关系;最长肌与竖脊肌腱膜的关系;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是否清晰,是否存在稳定的解剖标志;竖脊肌腱膜表面及其深面是否还存在其它结构可作为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隙的解剖标志.结果 多裂肌虽有少许纤维与竖脊肌腱膜相连接,仍可视为在竖脊肌腱膜上无起点;在腰部,最长肌在竖脊肌腱膜形成起点,起点的内缘自内上向外下斜行,并发出筋膜向深部延伸副突、横突,由此形成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分隔;在所有2
目的 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评价双源CT增强扫描定性和定量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双源CT对离体冠状动脉进行0.6 mm层厚横断面增强扫描,将CT值>130HU的斑块定性为钙化斑块,依据钙化斑块在管壁横断面上的弧度将其分为3型:轻度钙化、中度钙化和重度钙化.计算钙化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并与病理分型和所测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对比.结果 病理切片发现钙化斑块69个,DSCT发现57个,双源CT检测轻度、中度和重度钙化斑块的敏感性分别为88.3%、100%和100%.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双源CT高估了轻度
目的 通过近节指骨滑车损伤实验,探究其对近指间关节侧方稳定性影响,为治疗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解剖6具成人双上肢手标本,选择示指、中指、环指共36只手指进行研究.分别测量0 °屈曲位时近指间关节近节指骨滑车未损伤及桡侧损伤10%、20%、30%、40%、50%的桡偏角度.结果 未损伤时近节指骨滑车两端长度平均为(10.25±1.12)mm,桡偏角度为(0.14±0.10)°,损伤10%时桡偏角度为(5.06±0.53)°,损伤20%时桡偏角度为(8.47±0.42)°,损伤30%时桡偏角度为(12.28±0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参与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C57 BL/6小鼠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暴露组,建立6000m高原低氧模型,造模成功后收集两组小鼠粪便、血液和近端结肠组织.采用16S rDNA测定粪便中肠道菌群结构;检测小鼠血液生化指标;HE和PAS染色观察结肠肠道黏膜结构的改变;RT-qPCR测定结肠组织ZO-1、Occludin、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小鼠血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显著升高,高原低氧模型建模成功;16 SrD
目的 研究急性炎症状态下鸢尾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JVEC)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CCK-8检测不同浓度(0.1、1.0、5.0、10.0、20.0 ng/mL)的鸢尾素对HUVEC增殖的影响;用脂多糖诱导HUVEC急性炎症状态,通过划痕和成管实验,研究鸢尾素对细胞迁移及管样形成的影响,通过RT-PCR研究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PDGF-BB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JAK/ST
目的 探索芳香烃受体核转运子(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对骨骼肌再生的调控作用,为提高老龄人口骨骼肌再生能力提供方向.方法 构建小鼠骨骼肌冰冻损伤模型,观察幼龄鼠与老龄鼠、骨骼肌特异性ARNT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鼠、加入低氧通路激活剂(ML228)与DMSO老龄鼠间骨骼肌再生能力差别;分析ARNT、低氧通路、肌再生因子表达含量及小鼠下肢血流差异.结果 衰老导致骨骼肌再生能力减弱;敲除ARNT基因后,小鼠骨骼肌的再生能力显著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