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影中的表达手法分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影片《第一次的离别》由纪录片导演王丽娜执导、诗人导演秦晓宇监制、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影片先后摘得2018年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奖,并获得2019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奖、第四节德国电影节最佳影片等荣誉。
  影片《第一次的离别》讲述的是两个维吾尔族儿童,在经历了一次次猝不及防的离别中成长的故事。影片中的男主人公艾萨的妈妈因为生病而失去语言功能又常常离家出走,让家里不乐观的情况雪上加霜,因此艾萨和哥哥从小就学会照顾妈妈和家里的农活。艾萨的好朋友凯丽和他无话不谈,他们一起养育了一头小羊羔。艾萨在经历与被送到疗养院的母亲离别、与上大学的哥哥离别之后,在与搬走的好朋友凯丽离别的同一天,丢失了自己心爱的和好友共同养育的小羊羔。
  影片《第一次的离别》镜头中光与影的配合相得益彰,使得影片中人物朴实而细腻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画面中采用了大量的经典而有序的构图以及大篇幅运用了饱和度很高的绿色、黄色、红色,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动态以及新疆浓郁的地域风貌特征、维吾尔族真实而独特的人文风情。镜头下人物虽被生活的重担磨得粗糙,却也是真实、温暖而饱满的。正是因为这些艺术元素的化学作用,使得本部影片虽弥漫着生活艰难的真实感和离别的忧愁感,整部影片的画面却满是温情流畅,一如我们记忆里故乡味道。这得益于导演对电影表达手法的独特理解,是这部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和人们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虽有明显不同,但又殊途同归:最终要达到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目的。[1]与其他类型电影相比,儿童电影更侧重于叙事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呈现。有别于成人视角的复杂,通过儿童视角表达的故事,无论主题还是内容都比较明朗,简单却深刻是大多数儿童视角影片最终所呈现的叙事效果。[2]导演王丽娜认为:“我不再只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去观看彼岸。而是以平视的角度,和他们在一起。生命在时间里流淌,而不是在观念里流淌。”因此,整部影片的镜头总体是与主人公平行。
  影片一开头,老人赶着的羊群、主人公艾萨给羊羔喂奶的画面,导演用了低于一般电影的机位拍摄,呈现出来的画面,一下子将观者的情绪带入主人公的视角。随着镜头的切换与移动,男主人公的日常生活陆续展开:喂养、取烤馕、照顾妈妈,充满着小男孩的一天,以至于他没有时间和队友一起练习足球。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必定是灰暗和压抑的。但是通过导演的镜头,我们看到的却是真实而自然、充满生机和家的温暖,为影片奠定了基础色调。
  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凯丽如约来接走小羊,艾萨担心拉肚子的小羊却又无法说服凯丽将小羊留下,只能趴在羊圈的栅栏上眉头紧锁。导演的特写镜头在艾萨的侧前方定格了好几秒,他的忧虑如溪水一般在画面中流淌开来。这是影片中的第一次离别,也算是艾萨人生中离别的一次排练,为影片的数次离别以及最后这只小羊的离开做了铺垫。
  影片中,夏日的傍晚,艾萨在日暮之下为小羊搭小窝,画面中光线虽然不够充分,但是在一缕夕阳的光辉中,画面温馨而美好。随着哥哥一声“妈妈不见了”,画面的色调转冷,导演用小全景镜头聚焦到院子里慌张的艾萨和担心的哥哥;而后,在艾玛寻找妈妈的过程中,用大全景镜头将广袤的沙丘将艾萨小小的身影的无助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又用了一组只有艾萨哀嚎剪影的近景镜头,将艾萨寻妈妈无果的崩溃表现得极具爆发力。这一组仅有艾萨哀嚎的近景镜头掀起了影片的第一组小高潮。
  影片的名字是《第一次的離别》,但影片中的离别却不仅一次。影片在交代不同离别时,用的镜头语言也是不同的。第一次是艾萨与凯丽带走了小羊的短暂离别,是一个面部特写镜头。第二次是艾萨与离家外出上学的哥哥离别,是一组远景转中景的镜头,画面流露了懵懵懂懂的不舍。第三次是艾萨与被送到养老院的妈妈的离别。这是一组特写镜头,镜头从艾萨牵着妈妈的手不愿意松开的特写慢慢上移为眼中饱含泪光的特写,画面里满是艾萨对妈妈的依恋和担忧。第四次是艾萨与搬离故乡的凯丽的离别。是一组离别的镜头语言很丰富,多个画面的穿插,表达出了孩子们对离别的不舍但是又不得不接受。孩子们在这一次次的离别中学会了成长。
  镜头语言是电影表达的重要组成部份。王丽娜导演通过纪录片似的镜头语言,使得影片的表达准确而富有特色。
  二、画面构图
  电影画面构图是电影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也是导演通过对时间、空间、电影演员、道具和色彩等元素进行布局、安排。电影的影像画面虽是表现在平面的银幕上,但观众通过影像画面感受到的不仅有平面影像,还有在平面影像基础上形成的联想空间。也就是说,电影的空间是由现实画面空间和画外联想空间共同组成的。[3]因此,电影的画面构图的处理对电影制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影片《第一次的离别》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构图,都是由构图营造出内容丰富的空间感。比如:艾萨和哥哥寻妈妈未果,垂头丧气地坐在门内妈妈常呆的床上,光线仅限于位于画面左边的不规整的长方形门槛之内的空间,而位于之外的空间在镜头中是令人担忧的黑暗。通过这一组构图,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画面中兄弟俩对母亲的担心。
  电影画面构图是按照视觉美感要求对画面中各种视觉元素进行排列与组合,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创作过程。《第一次的离别》中的构图的严谨有序,为整部影片营造出了和谐的氛围,使画面产生了令人舒适和温馨的视觉效果。例如,导演将凯丽父母关于是否要搬离故乡的讨论放在棉花地里的画面。这组画面先是以凯丽在棉花地里教弟弟学普通话,随后画面转到凯丽母亲对孩子们学习不好的担忧,希望搬去有更好教育资源的地方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支持。这一组画面的构图,为了营造画面的纵深感,影片中导演多次运用前、后景来表现。前景是将凯里父母安排在画面的最前方,后景是将学习的情景虚化作为后镜,这样的安排既加深画面的纵深感,也交代清楚故事的因果关系。
  在电影创作中,导演们总是力求突破画面的限制,使电影画面变得更开放。开放式构图的基本内涵在于画面内外的关联,画面主体不一定在中心,强调主体与画外空间的联系;画面形象不一定完整,强调画外空间的存在,以及和画外空间的有机联系,开放式构图使电影艺术获得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比如艾萨爸爸的第一次出场,画面布局以艾萨为主,爸爸为辅,爸爸在镜头里仅仅表现为正在叠衣服的手臂。比如兄弟俩给妈妈梳头的镜头,也是艾萨为主,妈妈为辅。镜头中妈妈也仅仅表现了营养不良而毫无光泽的头发。再比如艾萨为妈妈添衣服、穿鞋子、喂水等照顾的画面,构图中也都以艾萨为中心,都是由于导演充分发挥了画面构图的作用,为影片添加了很好的渲染和烘托效果,提升了影片的思想深度。   在电影创作中,水平线的运用往往能带来宁静、大气、和平和开阔的效果。在影片《第一次的离别》中,凯丽姐弟陪着艾萨寻找走丢了的妈妈,他们三个分别穿着红、黄、绿颜色的衣服,走在满是金黄的沙漠中。画面的正中央拉出了一条水平线,三个儿童一直位于画面的正中央。导演用他们不断变化的位置来展现动态。这一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使得影片充满了乐观平和的氛围。
  影片的拍摄地新疆常年日照强烈,影片之中导演用有序的构图,再辅以拍摄地独特的光影变化以及油画一般的色调处理,使得电影的画面像极了一首婉转悠扬而又苍凉壮美的乡愁之歌,为电影营造出了极具质感的美。
  三、叙事节奏
  戏剧的叙事节奏在叙事这一观察范畴中,首先必须落在时间的维度上,其次要落在空间的维度上。[4]电影作为戏剧的一种,叙事节奏也是一样需要落在时间的维度和空间的维度,在此之外,叙事人称的选择对电影的叙事节奏也是有重要作用。在时间的维度上,影片《第一次的离别》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变化,既交代了影片的时序,也自然而然地将影片的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影片的前三分之一。这部分的画面背景是沙漠中的郁郁葱葱的绿。影片的第二部分,画面的背景大多是棉花地里,满是酥脆的秋色。影片的第三部分则是属于冬季的枯白。在镜头的变化中,时序在转化,叙事也在慢慢展开。
  在空间的维度上,电影《第一次的离别》的画面中一次次展现金色的沙漠、古老的胡杨林、拥挤的羊群、枯黄的棉花地等等仅属于新疆的意象。用一组组画面展现出了属于新疆沙雅的空间。主人公艾萨在家庭中的肢体语言大多是轻柔而稳重的,这样的肢体语言透露出其在家庭中承担小小顶梁柱的角色,画面大多也是沉稳的。凯丽在家庭中不同的肢体语言则是表达更多的活泼和明媚,这样的表达透露的是其在家庭中备受关爱的角色。这一组对比,也为两位主人公最后的离别,隐隐做了铺垫和暗示。
  在叙事人称方面,电影开幕,老人赶着羊群,伴随着羊群的“咩咩声”从远处缓缓走来。主人公牵着驴,不远不近地跟着赶羊的老人身后。当赶羊的老人走出镜头之后,就剩主人公独自牵着驴。自此,影片以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将故事展开。在影片的第一部分的最开始,画面叙述了艾萨独自照顾小羊、独自去取烤馕、无法正常参加足球训练等等的一个人生活,为影片埋下了伏笔。即:他的妈妈怎么了?他的爸爸在哪里,为什么是他一个人照顾妈妈?小羊为什么需要喂奶,羊妈妈呢?等等。这些疑问,带着观众一步步沉浸于影片的故事之中。
  结语
  本文以电影《第一次的离别》为例,使用儿童电影中的表达手法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意在窥探在实践中电影表达手法表现的方式和可能性。通过这一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王丽娜导演在纪录片拍摄中长期积累的大量对电影表达手法的经验和心得,我们也可以看到她通过这部影片展露出对儿童电影表达手法的探索,文艺理论家陈涌认为“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没有真实,艺术便没有了生命”[5]这与王丽娜导演拍摄《第一次的離别》理念“选择孩童的视角来拍摄,是因身经验里有过相似的童年的经历,有共鸣感。选择孩子拍摄是孩子通常有自由的人生观,他们的视角是非常直观的,他们不描写世界,而是发现世界,他们很少思考在世界面前自己的样子和声音,他们毫不注意惯例和传统,看问题的方式总是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浑然天成的率真。”不谋而合。影片中,通过每一个镜头的选用,每一帧画面精心的构图、光与影的处理,以及整体叙事节奏的把握,我们都能感受到她对故乡这一片养育自己的沙漠大地的无比深沉的热爱的表达。王丽娜导演的这次探索,为电影导演表达艺术真实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也引发观影的大众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2]卢甜.最纯真的视角与最残酷的现实——儿童电影的社会性痛感新表达[ J ].戏剧之家,2020(20):113-114.
  [3]金启晗,邸贵玉.从影片《釜山行》看电影画面的构图与艺术效果[ J ].艺术科技,2017(03):126-127.
  [4]李霞.戏剧叙事节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54.
  [5]孙英,董学文.艺术真实,文艺的生命所在——陈涌的“艺术真实”文艺批评观探析[ J ].殷都学刊,2020,41(1):85-90.
其他文献
政论片是以阐述政治话题、传播政治观念为主要内容,以严密的逻辑思辨为重要特征,用多种符号表达观点的视听作品。[1]10集电视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引发了众多讨论。该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非凡历程。整部作品主题鲜明,观点突出,
20世纪下半叶,基于控制论计算机技术出现的电子游戏融合了电影、电视、绘画、音乐、文学等传统艺术样式,成为在数字革命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在媒介融合和数码转型的趋势下,电子游戏很快就显示出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随着“游戏一代”逐渐成长并掌握社会话语权,融合了多种传统艺术门类且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的电子游戏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进入21世纪,随着个人电脑和其他移动平台在全球的普及,电子游
托儿所在村西的一座老房子里。外面是悠长悠长的胡同儿,胡同里住着近十户人家。打开街门,是盖有篷子的过洞。穿过过洞,左拐经过狭小的院子,便进了家门。土炕被拆掉了。光秃秃的地面上,架起三块长木板,这就是我们的课桌了。  梅初次到我们班时,是一个初春的下午。阳光自逼仄的门缝中射进来,正好照在梅的身上。灰暗的屋子里,梅像舞台镁光灯下的演员,圆圆的脸蛋,白里透红,像秋天树梢的苹果。两条油光的小辫子,一直垂到腰
摘 要: 中国传统民居先于中国画,并对中国画的发展流变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架构入手,就其对中国画审美意蕴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画 空间架构 审美意蕴    中学美术教材中分别有“中国民居”和“中国画”两节欣赏内容,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民居和中国传统水墨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审美关系,中国画的构图、设色、审美意蕴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民居的空间架构的影
旅美柬裔作家梁恩(Loung Ung)创作的小说《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儿女的回忆录》,从儿童的视角讲述了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统治时期一个家庭的命运:作者生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在五岁以前都与家人一同生活在金边,家里一共有七个孩子,父亲是朗诺政府的高级官员,一直生活无忧。1975年,红色高棉进入金边并清空城市,作者一家人被迫放弃所有财产,进入农村干农活。直至越南入侵柬埔寨,击败红色高棉,作者和
在以抖音、快手等为年轻人主要活跃地的今天,竖屏视频逐步影响及改变了受众的观看习惯,从传统的横屏模式转而向竖屏改变,不仅是习惯的改变,更催生了新的影视创作——竖屏微电影。该剧种的诞生,对以往传统影视剧与电影的创作进行了解构与文本建构。因此,本文将从叙事角度来阐释竖屏微电影在该方面的创新与特色。  传统的电影媒介对受众的要求极其苛刻,观众需长时间处在封闭环境,但电视媒介则相对随性不受限制,加之现今社会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本文从视角求新;选材、立意力求创新;构思、手法求新等几方面探讨了作文创新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语文教师运用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但是学生对于写作,有时感
魏云飞喜欢写生,甚至说酷爱写生也不为过。以我所见,从读本科开始,一直到读研究生,再到留校任教,写生这件事儿始终与其相伴左右。近年来,随着在当代山水画领域的进步与提高,他的作品颇受关注,他变得越来越忙,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写生的热情。因为教学的关系,他不仅把写生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还担任着国画系同学外出山水写生的课程。因此,每年总有那么一两个月见不到他,通过电话或微信,得知他又在外地写生呢。  数年的
刘瑞名德满,号夷堂、豫庐,江苏沭阳人。礼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宿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沭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沭阳印社社长、沭阳县政协委员。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全国昌届“小榄杯”县镇书沾大赛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大赛,全国“羲之杯”书沾大赛,当代江苏书法篆刻精品晋京展,第三回中韩书法交流展,江苏省50年书法篆刻系列大展,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
一、概念辨析与综述视角选择依据  文化地理是时空相交错而产生的意义在客体世界的投射和体现。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空间和时间是社会构造物。研究者姑且不论时空在先验世界中是否以实体方式存在,只谈在文艺作品中,时空帶有非常明显的建构色彩;它一方面是当下流行的时空观在艺术品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又协助当代社会中的人建构和接受新的时空观。  时空观提供了一套共同遵循的标准,我们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