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来源 :黑龙江民族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arpgu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党和国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推进了党的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科学阐述基本国情与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科学阐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繁荣等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纲领性原则,科学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工作主线.
其他文献
丁玲的创作生涯与中国近现代革命、思想与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她的生命轨迹与中国女性在解放道路上的缩影交织着.丁玲自始至终以现代女性的姿态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女性经验付诸文字与思想,塑造了一大批女性人物形象:觉醒的五四女儿梦珂、莎菲,在革命边缘生存的美琳、玛丽,从事革命工作的三小姐,处于革命体制中的贞贞,陷于阶级斗争中的黑妮等.表面上看是社会机制的不完善、革命体制的规约、阶级斗争等对女性造成压迫,给女性解放带来阻力,但丁玲自始至终为读者展现了一条男权中心主义的线索,不管披着何种外衣,男性主体的男权意识
为了应对迅速变化的全球环境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代的企业危机,组织需要管理团队的性别多样性.为了了解中国企业员工领导力感知的现状以及探索领导者可能的行为模式,基于领导力感知联结模型,通过对141名被试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了性别和管理阶层两种情境因素对中国企业员工领导力感知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员工对女性管理者的领导力感知整体上低于男性管理者,但领导力感知的性别差异在中基层管理者中不显著.对于典型的领导原型,男性和女性高层管理者共同激活了个人品德特质;男性中基层管理者激活了目标有效性和人际能力特质;女性中基
厘清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推进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相匹配,对于生态功能区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生态用地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ROC曲线相结合,深入分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依据ROC曲线检验模型效果和界定最佳预测阈值.模型结果显示ROC曲线的Youden指数为32.7%,对应的预测阈值为0.41,模型效果较为良好,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人口规模、承包土地规模、主要收入来源、土地归属认知、村庄地形、村庄类别、租金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显著性影
在国内外携手抗疫的大背景下,危机防控既被视为医疗健康问题,又被看作是科学问题.由于公共卫生危机防控工作的棘手性、专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科学共同体的协同建构成为当务之急.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公共卫生危机防控体系中科学共同体缺乏对分布式力量的集聚,共同体之间缺乏合作机制,共同体构成要素之间缺乏交互共享.中国公共卫生危机防控科学共同体的建构应该秉承协同治理理念,本着系统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的原则,着力推进跨共同体之间、科研主体之间以及学科体系之间的整合,依托跨学科、跨层级、跨领域、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攻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是儒家仁学史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继承这一思想,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张栻从多方面对该命题进行了理论深化.人之心即"天道之在我者",即是天理的呈现.既然人与万物都源自天地生生之意,便应通过一套"反身而诚"的功夫将仁爱精神"推"至万物,以实现"民胞物与"的目标.这种仁爱并非普遍无差别的兼爱、泛爱,它必须通过一套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践予以实现.这种看似有所隔、有所分的爱有差等的实践方式,因其贯穿着儒学"一本"的精神,因而是真正的"廓然大公".
"可能"是一个概率模态算子,其核心情态语义特征为[+概率可能].按照概率模态"概率值的连续标度法","可能"的赋值范围为"0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民族工作领域的新形势、新内容、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在民族政策的各项具体政策方面上都有着较大的创新发展,这些创新内容既是对新时期民族问题新内容的积极回应,更为新时代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确定了方向、明确了思路、规划了路径.
党和国家基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20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顺应国家发展、区域发展、民族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时代需要,提出要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构建区域协调大发展新格局,创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民族大团结和维护国家安全新格局,建设生态环境大保护和维护生态屏障新格局,构建对内对外大开放新格局.
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直接运行于各民族构成的草根社会,是国家政治贯彻的最后环节,也是民族群众与国家互动过程中最主要、最具有操作性的场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中的认同整合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具有突出的基层特色.从实际情形看,认同问题已成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因而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必须高度重视认同整合,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政治工程加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需求,党和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主线、主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在深刻把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地位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从思想基石、群众基础、社会条件、工作载体、法治保障等多方面多层次全面系统地推进了该项事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