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美学,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友善表情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wan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望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把另一面打开,除了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我们会思考更多的意义,相信积少成多,空间会给予你回应,大众创造性地使用也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好。”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主创建筑师王凡在谈起空间美学时这样说道。
  王凡的办公区域直面独墅湖教堂,白鹭园的景色一览无遗,在他眼中,这里的教堂和公园不再传统,它们体现的是一种空间美学,也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友善表情。
  地标建筑,不止具有视觉意义
  很多城市都有纪念建筑,但大多高高在上,王凡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纪念建筑的流线,“可以设计得让我们触手可及,让这座建筑变成你心里‘认识’的人。每一次的体验,都有不同的味道。”
  与纪念建筑的意义类同,城市里的种种建筑只有与人互动才会更有生机。“传统的教堂是复刻审美的东西,园区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需要有新的表情,因此独墅湖教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信仰’的代表,它已经发展成生活的日常。是家庭做礼拜的乐园,是婚纱摄影基地,是市民休闲空间……一座教堂激活了周遭的环境,映射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王凡对于城市地标的感悟颇深。
  “地标本身就带有城市窗口的概念,东方之门作为园区当仁不让的地标建筑,给予外地人对于新园区风貌很好的认知,但它不止具有视觉意义,还有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生活社区的聚集和对周边服务的辐射,这里聚集了为地标而服务的商业空间和各种体验美好生活的场景,带给游客除了平江路、苏州园林外的新表情。”王凡说园区“可变化”“可发展”,是体验新生活的窗口,这里有千变万化的人间烟火,给予我们美好生活的仪式感。
  回归日常,用建筑之美回应时代发展
  “‘回归日常’是我们的核心理念,用建筑之美回应时代发展。”王凡表示,目前园区的城市规划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建筑的发展成了城市更新的新状态,以前规划的地块随着自然社区形态的变化,新增学校、医院、邻里中心等成为城市微更新的产物,而这些建筑代表了城市的新风貌。
  他向记者分享了团队对于园区教育建筑设计的探索与创新。
  在重建星海小学分校区时,我们将教学楼和各种空间通过功能性连接,形成集中式教育综合体。例如将餐厅与图书馆整合,激发阅读活力,让读书变成日常。有趣的是,我们还在屋顶花园空间设计了运动空间,将传统的操场搬到了城市上空,营造独特的运动体验。
  与星海小学不同的是,園区第三实验小学地处新规划区域,我们试图打破传统楼宇化概念,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温暖的建筑空间。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一家幼儿园,塑造体验中庭,设计攀岩墙等开放体验式空间,打造交互式廊道,使走廊变成街区,这样一来,小朋友会有主人翁的概念。
  王凡表示,空间的美应该具有特征,应该丰富化和多元化,特别的建筑空间既解决了社会需求,承载了相应功能,同时也能够成为孩子们学生时代美好的记忆留存。
  畅想未来,共同绘制更大更美的窗口
  园区具有超强的“适应性”体质,王凡对其未来展开了大胆畅想。他告诉记者,公司合伙人张应鹏博士正在研究“干将路的缝合和修复”,试图用建筑空间语言,把苏州城南、城北通过设计连和在一起。而干将路向东延伸至东环路便与苏州大道西衔接,重塑干将路交通体系可以说给园区补充了新的表情。
  “苏州大道西的雕塑打开了园区最美窗口,链接了古城区未来的复兴;苏相合作区促就了苏州东部和北部的共赢;在建的独墅湖第二通道成为连接园区与吴中区的纽带;主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强与上海的联系,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王凡表示,作为开放、包容、创新的典范,园区发展必然会和外界产生更多的互联,与此同时也肩负着未来成为更大窗口的使命。
  “当然,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上部路网逐渐固化,作为苏州密度最大的地下交通体系,未来,园区地下空间可以展现出更多的空间美学功能,例如站与站之间的商业链接,拉短目的地距离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里的种种小美好。地面是绿色生态,地下是高效便捷,这是未来城市该有的模样。”
  王凡直言,绘制更大更美窗口的始终是这座城市里的人,而只有寻求自然法则的平衡,才能实现共生,这也是永续设计的理念。“在迷雾中寻找答案,有时会有‘拨开云雾见明月’的惊喜。”
其他文献
最近,一部综艺《典籍里的中国》口碑收视双丰收,在朋友圈刷屏,原来《尚书》《史记》《天工开物》等看似深奥莫测的古籍背后,藏着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其实姑苏古城也与众多古籍有着密不可分的羁绊。  苏州织造署里的“红楼”印记  走进位于双塔街道百步街社区的苏州织造署旧址,就仿佛走进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一梦红楼几白春,大观园址费追寻。”《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于清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出任苏
期刊
现代苏州杂志社和苏州田家炳初级中学、苏州伦华教育集团等校合作,推出《田初年鉴》《博慧时光》等文创产品。  两件图书类文创产品都围绕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精神,通过别出心裁的设置,个性化的设计,附带日历、笔记等功能,从内容设定、图文编辑再加工,至内外装帧,都新颖别致且匠心独具,出品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評。
期刊
肖形,是入门的第一课。但肖形,还是外在的大模样,懵懵懂懂地去学,遵法,则让你看见迷蒙中的一些线索,告诉你成形的法则。  修习传统文化的入门阶段,有时候能灵机一现,透悟大道,有时却很郁闷,走了好久还是在三重门外,没摸到门槛。这或是因为没遇上好师傅,或是遇见了好师傅却不珍惜。师傅告诉你的要点,不遵其法,认为大差不差,马马虎虎就行。殊不知有些东西,千百年传下来乃有其必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观点,对初学者
期刊
红豆树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唐王维说,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明清时期与民国初年资料上记载,苏州有15棵红豆树,今存8棵。要我说,红豆生苏州,此物更相思。  苏州有记载的最早种植红豆者为北宋时异僧遇贤。遇贤因喜养白鸽,人称白鸽禅师。清康熙钮秀《觚剩》记载:“吴门东禅寺白鸽禅师,偶拾红豆,种之寺内……今其树已数围。” 东禅寺,在苏州相门。这棵宋代的红豆树,至清代康熙十二年尚有开花纪录,此后不知何年枯萎
期刊
最近,江苏省黄埭中学迎来御窑小学近50名苏报新蕾小记者的参观采访。小记者们在学校老师的引领下,深度了解这所江南名校的办学历史,真切感受这所学校的丰厚底蕴。小记者们参观了学校的李廷栋院士地质科普工作站、江南水乡生态文明建设省级课程基地课、沈民义艺术馆等场馆。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成就给小记者和陪同采访的家长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一定要努力读书,以后争取能考上黄埭中学这样的名校。”小记者们深有感慨地说
期刊
“来,大家肩膀动起来,跟着节奏跳跳操,舒展一下。我们半小时后就开饭了。”在姑苏区双塔街道长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一群阿婆阿爹正随着音乐,跟着工作人员做着舒展操。后面的操作间里,另一位工作人员从保温箱里拿出饭菜,做着开饭前的准备。这也是长岛社区居家乐日间照料中心的日常情景。  今年春天,长岛社区居家乐日间照料中心启用,与社区党建为民服务相结合。为辖区老人提供餐饮、文化娱乐、心理咨询和保健理疗等服务
期刊
当一个个菜场“转身”为市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肌理与表皮”的变化。好的菜市场能给城市创造什么,它一定是生活的另一秀场,是扎根于城市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小菜场,在城市居民心里总是一个有分量的归处,不管是情感或者日常所需。  人间四月天,此时苏州城的菜场里,是马兰头、蚕豆、莼菜、塘鳢鱼的天下。五颜六色的蔬果区,新鲜的肉禽区,还有活蹦乱跳的鲜虾活鱼区……颜值与实力并存的新兴市集,承载着老苏州人的期许
期刊
近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在听取关于《“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起草情况等汇报时强调,要高度重视“江南文化”品牌塑造。要切实增强紧迫感,着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和贡献度,久久为功、滚动推进,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文之城。要聚焦项目抓好落实,进一步细化明确项目推进的任务书和时间表,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合力推动工作落实落地。要加大宣传力度推进
期刊
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聊了一聊苏式腔调。  苏州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城市的“古老”且用且修且保,生命依然鲜活,典雅依然惊世。于是我们决定展现并探究它的气质:这里有外表孤傲但内心长情的古城墙,这里有维系着苏州模样的街坊,这里也有着每一眼都摇曳的风情……我们也不仅仅浅表地呈现,而是去挖掘它的秘密,为何苏州人内敛、风雅,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为何苏作在这里获得极佳的“生态环境”?  在苏州这幅看不厌的
期刊
位于苏州市白洋湾街道的宝祥苑是姑苏区体量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虽说建成年份不长,但由于外来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大。近些年新老苏州人融合,邻里纠纷、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破损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为了攻克保障房住宅小区的难点、痛点,社区以党建领方向、以机制激活力、以民主促融合,探索出了一条治理新路径,以小区广场改造、楼道提档升级等工作为抓手,多措并举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