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角化性汗腺开口和真皮导管痣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4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一例线形疣状黑头粉刺样皮病,即汗孔角化性汗腺开口和真皮导管痣。患儿6岁,女性,出生即有皮肤病。体检:掌跖多个1~2mm直径黄棕色的角化性丘疹,部分色较暗呈黑头粉刺样,线形排列。每个损害都有与基底附着的角栓。

其他文献
日光性荨麻疹(SU)是指皮肤受日光照射后先感觉瘙痒,后发出红斑和风团,病情较重者还可伴有全身不适、头痛和晕厥等症状。皮疹在光照过程中出现,或是在光照停止后(10~20分钟)才发出。一般只发生在暴露部位,但如衣着单薄,遮盖部位有时亦可被累及。停止照射后1~2小时内风团即可自行消失。SU常突然发病,无明显诱因和其他异常。高敏患者可经年累月频频发作,影响工作和日常活动。
期刊
现今ANA试验的应用,最好是分为诊断性及预后性两类。诊断意义:自Book1961年描述三型核免疫荧光以来,已确认了许多其他的核型,其中某些与一定的结缔组织病有关,而用之于诊断性试验,以进一步确定这些疾病的临床诊断。皱缩周边型及普通周边型证实SLE的临床诊断,这些核型常伴随以抗DNA抗体及肾脏受累。通过血清稀释,这些核型可转变为均质型荧光,其变化相继从皱缩周边型至周边型、到均质型。
期刊
作者报告1例57岁男性,自20岁左右起右足底出现色素沉着,55岁时该处形成黑色肿瘤加以切除(4040mm大),1年后在原发灶上方出现3025mm大的半球状、质硬的黑色肿瘤,右下肢也出现同样肿瘤10个。用各种治疗不见效。1978年5月底出现黑素尿,6月中旬面部暗褐色色素沉着,渐蔓延到整个上半身,不久死亡,尸解见全身各脏器均有播散性转移灶。较多恶性黑素瘤有播散性转移,其中10~20%出现黑素尿,但极少
本文报道28例因接触香料而引起的变应性皮肤病,均经病史、斑试确诊。作者等采用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CDRG)所建议的21种标准系列斑试物对患者作斑试,内21例并经采用Lautier Aromatiques Grasse提供的57种原料作斑试。结果证明由香料或含香料的化妆品引起者12例,由含香料的外用药引起者5例,由香料或含香料的化妆品加上含香料的外用药引起者7例,原因虽无法确定,但对秘鲁香胶斑试
期刊
曾有人提出长春新碱的神经毒性可能和其可溶性制剂有关,但某些国家虽然广泛采用其干冻制剂,仍无法避免这种副作用。作者报道一例44岁女性病例因患非何杰金淋巴瘸而接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干冻)、强的松龙和争光霉紊联合治疗。
期刊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患者血清中存在与疾病有关的循环抗体,皮损及周围组织中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血浆交换(PE)疗法是从患者血液中分离除去血浆成份,将血球与正常血浆(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制剂)一起输回。患者血浆经过滤除去免疫复合物和免疫球蛋白后也可再用。
妊娠期间子宫内白色念珠菌感染较多见,也很危险。常引起死胎和自发流产。其原因多系阴道的逆行感染。妊娠期间酵母真菌败血症虽很少见,但由于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二性霉素乙的毒性很大,在使用时对病人及其胎儿都会引起危险,所以在治疗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Itraconazole是一种三氮唑156的衍生物。在体内外都具有广谱抗人类致病真菌的活性,动物实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该药的作用比酮康唑强5~10倍。Itraconazole对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有明显的杀菌作用,本文用不同剂量的治疗方案对花斑癣患者作了治疗研究。
丁苯哌丁醇(Terfenadine)为一种特异性未梢作用的抗组织胺新药。作者对60例慢性荨麻疹通过双盲双哑交叉试验,对此药与氯苯苄洛(Clemastine)及安慰剂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比较。
与表皮型多形红斑相似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其坏死的表皮内有散在的单一核细胞授润。此种改变与异源皮肤移植排斥反应或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皮损的病理变化也相类似。那些作者认为,表皮坏死系表皮细胞致敏的入侵的淋巴细胞介导的,但本文的资料不支持这一假说。作者研究了7例临床上典型的TEN,用胰蛋白酶消化脱落的表皮进行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脱落的表皮中解离的细胞大约有一半是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