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触摸

来源 :新潮电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iaoj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那是最先锋
  
  旧金山以南50英里的一块地域,自然风景粗犷而妩媚,两侧的山脉不高不峻,平缓连绵,雨季碧绿,旱季驼黄,色彩变换明显。1968年,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果园,并且毫无意外的:苹果在这一年大获丰收。
  这一年,雷达退役兵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拿到了学位,而且小伙子刚刚结了婚,度了几周的蜜月。然而,大概处在每个年轻人都有过的彷徨期,恩格尔巴特发现生活缺乏目标,甚至有些无聊。他所苦恼思考的是:这一生还剩下的550万分钟的工作时间,有什么事值得他投资呢?早些时候,恩格尔巴特对于人生既定的三个目标:一个学位、一份工作、一个妻子,已经一一实现了。爬到山顶的感觉很不好,尤其是这件事落到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身上。与此同时,这个世界最大果园里出现了计算机,第一代硅谷冒险家刚刚从几个车库中冒出一点新芽来。这一点让年轻人重新兴奋起来。
  键盘电脑是一台被美化的打字机,“当我第一次听到计算机时,凭我雷达的工作经验,我猜想如果机器能用穿孔卡显示信息,并在纸上输出,你当然可以将信息写在或画在屏幕上。当我将阴极投射线屏幕、信息处理器和显示符号的媒介联系到一起,这个想法的构想只用了半个小时。”真正的探索比刹那间的灵感要艰苦并且持久得多。直到20年之后的1968年,那个“显示系统的X-Y位置指示器”的装置才真正拿到旧金山秋季联合计算机会议(FJCC)上展示出来。简陋至极:木质的方形盒子,拥有一个按钮,底下有两个互相垂直的滚轮。后来我们更多地称之为“鼠标”。
  这个像老鼠一样拖着一条长长尾巴的装置,1968第一次被恩格尔巴特博士调侃戏称为“Mouse(鼠标)”。“在我们自己开始使用它后,以及它后来越来越普及时,我们以为它会有一个适当而体面的名称,但却一直没有!”。同样的,几乎是从这一开始,鼠标的地位就被永恒地制定了。
  一个木盒子向前发展:轨迹球、特大轨迹球,光学式、光机式,以及衍生到笔记本电脑上的指点杆和手指感应式鼠标。罗技的创始人包丹宁在小小的鼠标上凝聚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了年收入15亿美元的鼠标王国生意。40年后的2008,罗技推出了MX Revolution鼠标,直接宣称革命(Revolution)。然而,言必谈革命,已经使得这个本来含有破坏性意味的动词温顺起来。到目前为止,鼠标还没有发生过本质上的变化。
  于是,1968年,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最先锋的年代。我们反问:后来的几十年我们是否真正对核心问题更接近了一步?换句话说,我们离计算机最近的交流方式是否还是那个40年前的“显示系统的X-Y位置指示器”。
  
  好了,事情也完全可以停止在1984,之后的事情是我们的电脑不断地升级,是的,仅仅在于升级。
  
  Tip:手指和1984年的关系
  在第一次研发会上,杰夫跟组员们开玩笑,“既然要命名这个工程,那么我希望用我小时候在曼哈顿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名字——MclntoshApple。”这句笑话。后来果真成了第一代苹果电脑的名字,为了避免商标战,公司故意把Mcintosh错拼成Macintosh。关于苹果二字的来源,这一说法认为是杰夫·拉斯金命名了新计划中的电脑产品,并且在苹果之前加入了一个小男孩的名字:Mcintosh apple。然而,更多的记载却指出苹果是乔布斯因怀念在苹果园打工的日子而命名(硅谷的起点是世界上最大的果园)。   不过,就在Mac计算机推向市场的两年前,苹果公司现任CEO斯蒂夫-乔布斯先生接手了这一项目。杰夫和乔布斯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苹果早年失去杰夫是一个遗憾,但绝不是损失。杰夫的开发思想和设计理念一直被苹果产品延续。尽管历史把荣誉几乎全给了老板乔布斯一人,人们也不再表现对完整事实追问的热情和兴趣。
  实际上,PC革命的关键问题恰好在于:拉近人与电脑(而不是1984年之前电脑机器)的距离。1984年,苹果Mac推出才使得鼠标和图形操作系统开始流行起来。图形界面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机对话的方式。最终其他绝大部分的软件都开始走上图形界面之路,其中也包括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我们谈人机交互命题的时候几乎绕不开图形化界面。那么,人本界面(The Humane Interface)的提出者和实践者杰夫·拉斯金(Jef Raskin)就更加值得纪念——“杰夫先生一直希望能够改变电脑世界呆板复杂的局面。他希望能够简化那些电脑使用者的工作,杰夫先生从加入公司的第一天就保持着这个信条。”这位勤勤恳恳的老人因为胰腺癌晚期在美国家中去世,享年61岁。
  
  PDA的手机进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愿意一辈子卖糖水的前百事CEO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y)踢走了乔布斯,在苹果站稳了脚,放弃原来那个大得可以养马的办公室,来到苹果。斯卡利正在思考如何实现乔布斯用来激将他的那个“改变世界”?(WILL YOU WANT TO SPFND TNF RFRT OF YOUH LIFE SbLLING SUUAH ANDWATER,ORWILL YOU WANTTO CHANGE THE WORLD?——你要花你的余生卖糖水,还是要改变世界?)。
  几年的苦心孤诣,斯卡利意识到“改变世界的”将会是一部整合触控屏和手写笔的“电脑设备”。1993年,斯卡利旧伎重演9年前那场悬念大戏,同样是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中,苹果的广告一遍又一遍地发问“‘牛顿’是什么?‘牛顿’在哪儿?谁是‘牛顿’?”
  这一年的5月,苹果即推出一个称为“牛顿(Newton)”的新型电脑。“牛顿”的确够炫: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基于触控屏的掌上设备,完全省略了键盘,可以直接用笔输入,这项技术虽然不是苹果发明的,但是在当时看来,我们离电脑更近A的梦想又往前实现了一步。然而,你会很快发现它并不好用,将PDA定位于PC机的替代品,Newton很笨重,运行速度也很慢,手写的识别率不尽人意。直到后期,一家名为PalmCom-putting的公司开始为牛顿提供手写识别软件,大大提高了“牛顿”的手写识别能力。很不幸,当PalmCom-putting雄心勃勃迈进的时候,他们的买主——市场的急先锋“牛顿”由于不合时宜的定位和设计已经烟消云散了。
  这是个不小的打击,Palm Com-putting的联合创始人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决定独自离开一段时间,当他回来时,就像摩西一样带来了诫条。首先是一种快速的对特殊象形文字的识别系统Graffiti诞生了。这种强迫用户重新学习一种掌上设备专用新字母表的想法遭到了质疑,在公司中没有人对它表示欢迎,但是最终还是被接受了。
  
  然后,PDA很快进化到和Palm几乎同名的地步。这一状况一直持续整个20世纪中后期,直到最凶猛的巨鳄Windows Mobile在2002版本之后成鱼翻身,并且很快开始吞噬原本
  
  Tip:Graffit——不合时宜与妥协
  上世纪90年代,手写识别技术在萌芽时期曾出现过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将使用者的手迹直接比对预设数据库中的手写模板,然后进行识别转换为“电子字”。这个方案在一开始问题很明显。每个人的字体不一且拥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因此,识别率当然不理想。
  另一方面。Palm采取了一种向计算机妥协的优化方案:通过将一些工作简化对识别算法的要求,代替以往那种对所有笔迹都可以识别的较慢的万能识别算法。
  在Graffiti中,一种被分析家们称为绝对保险的字符识别方法得以实现。霍金斯对26个英文字母(a~z)和10个阿拉伯数字(0~9)以及主要字符的PDA输入方法进行少许改进,使大部分字母或字符只需一笔完成。这对于使用者提出了重新学习的要求,但是对于电脑而言,由于标准的统一,识别率大大地提高了。但霍金斯后来创办的Handspring(后又被Palm收购)却逐渐抛弃了这套手写技术,而比较偏好采用迷你键盘,以及另一套识别技术,属于Tablet PC的版本。
  霍金斯在技术不允许的时候做了妥协。这个方寨在初期是很适用的,Graffiti改变了手写识别产品令人厌恶的形象。人们只需简单的学习,就能很快掌握书写规则,在掌上电脑上可以达到几乎和正常手写一样的识别速度和识别正确率。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你,输入不是自然的。
  杰夫·拉斯金(Jef Raskin)曾经指出。习惯的形成(Formation of Habits)对于易用性是很重要的,一些设计不良的产品一旦用户养成使用习惯,似乎都可以变得易用了,变得不那么敏感了。然而,如果更好,更聪明的产品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用户的生产率,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那么后者将拥有更长的生命力。
  直到后来,乔布斯在iPhone上放弃触控笔。过去的产品就算设计不够好,用户在接触产品的同时也能够找到操作方法,而苹果的多点触摸可能在开始时给你造成迷惑。在iPhone的开发中,是否配备键盘这一硬件曾经引发争议,苹果的设计团队必须作出一个分水岭式的抉择。最后为了实现简洁,苹果的设计师们在构筑时只保留了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以人为本成为压倒一切的决定性因素。
  自然人机交互模式是以直接操纵为主的,与命令语言特别是自然语言共存的人机交互形式。理想的人机交互模式就是“用户自由”。自然人机交互是利用人的日常技能进行的,强调无需特别训练或不需要训练。
  
  Tip:Palm之外的其他贡献者
  Palm极大地促进了触摸设备的流行,同时期还有其他的贡献者。
  1993年,IBM提出了“more time thinking and less time typing”的概念。并为此设计了ThinkPad 750P/360P型计算机。ThinkPad 750P/360P创造性地提出了手写屏幕的概念,开创了平板电脑的先河。虽然该款机型的销量并非十分出色,但其超前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实在令后来者汗颜!虽然平板电脑一直未能成为主流,但它引起了更多人对新的人机交互方式的兴趣。值得一提 的还有1992年,IBM和南方贝尔电话公司曾联合开发了一个被称为“西蒙(Siemon)”的智能电话,该电话首次使用了全屏幕软件键盘操作。
  2001年,IBM再次推出了TransNote的Filp Touch显示屏,可用手指或stylus来触控,而在旁边称之为ThinkScribe的digital notepad中所写的,亦可即时显示在显示器上。IBM的超前意识又一次让所有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家折服。
  针对触摸应用上的探索,微软当然也不是新手。早在2000年,比尔·盖茨就在COMDEX大会上倡导超越笔记本电脑概念的平板电脑。2002年底,7大电脑制造商联手推出Tablet PC产品。紧接着在2002年6月的中国台北电脑展上,微软又展示了使用特殊版本的Windows CE和IEEE802.11b无线网络的智能显示器Mira。Tablet PC之后,微软还在2007年开始了“折纸”计划,这应该是一个包含硬件和软件同步优化的解决方案。
  
  魔指点中的苹果——手写就是手写
  
  事情总不会停滞不前,直到2007年1月10日,触摸屏再一次变成了必须重新审视的焦点。这一天,乔布斯向世人展示了iPhone惊世骇俗的突破——触控笔彻底地消失了,“我们不用触控笔,而用什么呢?世界上最好的指向方式——我们的手指。”
  乔布斯,这位商界和创意工业最耀眼的明星,提出要“重新发明手机”所凭借的是一款举世关注的,叫做iPhone的新玩意儿。手机功能?手机功能无外乎打电话和发短信,的确,iPhone没有在手机功能方面提供更多东西,那么,手机怎样被重新发明呢?
  
  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做过触摸屏手机,但是谁想到了使用“多点触摸”(Multitouch Technology)这个技术?乔布斯用两个指头一夹,一张图片就缩小了,两个指头再往外一扩,图片就放大了,这样的细节代表了苹果闻名于世的对用户使用体验的关注。即使是普通的点拽操作,乔布斯也能够让iPhone实现iTunes曲库里的封面流(Cover Flow)效果,一张张唱片封面流畅地在屏幕上划过。这都代表了iphone试图向用户传递的信息:使用你的手指,你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受。
  整个2007年,iPhone充当了新型触摸屏手机的催化剂。2007年5月15日,摩托罗拉正式发布意在扭转乾坤的RAZR“二世”V8,其采用的虚拟触摸控制条,成为摩托罗拉高端的表征。此前一个月,多普达S1惊艳亮相,其实某种程度上它就是微软应对iPhone的产品,然而,它至多被评级为“苹果教徒”或者“iPhone二世”。S1卖得很好,但事实上它只是打了触控技术的擦边球,其本质上还是偏向传统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用户,而且无论如何,它都逃不开剽窃苹果的嫌疑。
  诺基亚一开始不以为然,“触摸不是什么新技术——五六年之前就有的技术。”事实上,他们已经陷入死板,最后的结果呢,诺基亚已经诚惶诚恐地飘洋过海去向苹果学习去了。2008年,诺基亚将毫无悬念地推出采用触摸屏技术的S60智能手机。最近,诺基亚刚刚为自己的触摸屏技术申请了“压力力反馈”专利。这项技术被诺基亚命名为VibeTonz,实际上是来自Immersion公司的授权。在这项技术下,用户使用触摸屏时,手指可以得到类似按下实物按键的真实感觉。甚至,可以让你在屏幕上按下确定或取消键时感觉到不同。诺基亚首席技术官(CTO)Tero Ojanpera也不得不承认:“光学传感器和触摸屏将会是手机行业未来最重要的技术。”
  
  Tip:多触点(Multi Touch)技术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
  尽管多触点技术最近才引起大众的关注,但它的技术起源可以追溯到至少25年前。当时的多伦多大学和贝尔实验室是这一领域两个主要的研究机构。
  1984年,贝尔实验室率先设计成功了多触点触摸屏系统。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集成荧光屏与触摸屏,使用者能够用手指通过触摸屏与荧光屏显示的图像产生互动。几乎在此同时,多伦多大学也开发出了一套多触点触摸板系统,但其原理却与贝尔实验室的迥然不同,它使用的是电容传感,当触摸板不同位置接受到压力时,其电容分布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通过计算机分析,转换成输入信息。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个人计算历史上有传奇色彩的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在多触点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其中包括用两根手指缩放和转换图像。此外,他们还尝试将一个触摸屏放在键盘反面,使用者只需将键盘反过来用就可以方便地实现触摸操作。1992年,IBM和南方贝尔电话公司联合开发了一个被称为“西蒙(Siemon)”的智能电话,该电话首次使用了全屏幕软件键盘操作。与此同时,日本的Wacom也研制成功了多触点输入面板,它支持包括双手操作和压力感受在内的许多技术特点。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3年,多伦多大学、微软,还有索尼、东芝等研究机构和公司分别在多触点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08触摸电子风潮
  
  其实,我们一开始就强调,科技创造的难题在于:想不到。乔布斯强调:“多点触控技术将开创一种全新的交互界面。”一点也不假!iPhone成了抛砖引玉之石,过去365天,没有人能告诉你过去的一年中人们总共拍过了几次脑袋,想出了多少关于多点触控的新点子。它的应用模式会更加开阔。2008,准备好你的手指吧!最新流行的电子产品全是触摸屏的天下。
  手指触控,照片涂鸦,索尼的Cyber-shot的新品相机变得非常好玩。新一代的Cyber-shot T系列数码相机DSC-T200和DSC-T70,背面的按钮全部消失了,代之以整块16:9宽幅液晶屏幕,几乎所有的操作都变成用手指在大屏幕上点触完成,感觉非常新鲜,而且很多以前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了。例如点对焦,现在可以用手指点击想要的焦点位置,在这里呈现清晰的细节,而画面的其他部分就可以被适当的虚化。拍摄花朵或宠物时,便可将焦点确定在花芯或者动物的眼睛上。而同样是得益于触摸屏,富有创意的涂鸦得以实现。
  与最初的模仿秀S1不同,刚刚上市的多普达Touch Diamond手机完全表达了其对于触控交互的新思路。Touch Diamond具有突破性的首创三维立体触控(TouchFLO 3D)界面,点亮屏幕操控界面转为全二维世界。手指轻触联系人,好友全部以相册的形式呈现,拨动联系人头像如同翻阅迷你相册一样顺滑流畅;当收到电子邮件时,一封大大的信封便从后台跃然出来,然后自动开启。无论接受邮件、发短信、播放影片或者浏览网页,TouchFLO 3D都带来行云流 水般流畅的操控感受。查看一张图片,如果想放大局部,用手指在该图画处画个圆圈就可以放大。与iPhone著名的多点触控不同,Touch Diamond是单指触控,不可以用两根手指拉大或者缩小图片,但好处就是单指触控可以保证单手就能操作。它的直觉式应用特别值得一提,很多操作无须看操作手册,凭直觉来做就是对的。例如开会的时候有人来电,把手机翻转过来扣在桌上,背部朝上就可以实现静音;接电话的时候,抽出手写笔来,手机就已经自动打开记事本了,因为这时候你大概是要记点什么东西了。
  触摸就是下一个鼠标,将完全改变操作方式的新技术。
  
  Tip:Surface背后
  是的,如今的这个行业发现新大陆的不止有五月花。
  多点触摸技术早就存在了,只是缺乏应用。早在2003年,Surface研发的虚拟团队就将他们的设计向比尔·盖茨作了汇报。这个团队源自于微软硬件研发部的史提夫·巴西什(Stevie Bathiche)和微软研究院的安迪·威尔逊(Andy Wilson)头脑风暴中的灵感,让一个交互桌子能够理解物理物体的操作行为,尽管这些更多和学术领域相关,但是巴西什和威尔逊看到了具有丰富和直观交互方式的产品的需求性。
  所以这支队伍继续扩大,一个月内,一个以T1命名的样机诞生了,用宜家买来的桌子为原材料,包裹上建筑用的牛皮纸,这就是Surface最早的雏形,随后,各种各样的早期应用也开发出来了:照片浏览器,视频魔方。当更多的应用开发出来的时候,这个团队意识到远超当时简单游戏这种模式更大的前景,开始热衷于让这个桌子识别放在上面的物理物,以及它的不同形式的外观和形式。到了2004年,队伍扩大,包括Nigel Keam,最初是软件工程师后来是Surface的架构师的加盟,最终让Surface从概念走向了商业化。
  Surface是如何工作的?它的显示屏下面有5部排成一排的照相机,一部投影仪和一部主频为3GHz、运行着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的电脑,电脑靠摄像头读懂人的动作。它还配有Wi-Fi和蓝牙等常见的无线技术,具有条形码辨识功能,可以自动辨识手机,数码相机和贴有条形码的物品。
  
  Surface还有最重要的“多点触摸技术”,苹果iPhone手机上也同样采用了这一技术。屏幕还可以感知多点例如两根以上手指的触控,使你可以使用两根手指拉大电子照片。同时还可以提供多人同时围着桌边,适合家庭娱乐(例如全家玩大富翁游戏)。
  
  未来派电脑
  未来派电脑是什么样子的?科幻片《少数派报告》为我们揭示了未来电脑的真实面貌——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站在虚拟的触摸屏幕前,双手飞快地拖动、旋转、缩放和追踪各个事件,旋转则代表着快进和倒退,这件事情已经成为现实了,微软的Surface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Surface让你更自由地和数字设备进行交流,手指触摸彻底模糊了物理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边线。一块30英寸的水平显示屏上,只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就可随意移动电脑上的图片或视频,你甚至可以将它们翻转过来或从不同的角度显示它们。而具备蓝牙功能的设备,如手机、照相机和微软的Zune,只需放在屏幕上便可直接与表面交互。Surface的概念可以说是把桌面直接变成了电脑,正好适应了这些行业的需求。微软Surface技术部的高级市场总监Mark Bologer表示:“微软正在想办法把互动系统引入一些不曾涉足的领域,让这些领域因为技术的出现而变得更加便利。”比如,让服务员消失吧!
  
  让服务人员消失
  昏暗的灯光下,坐在酒吧台前的John并没有叫服务员来点餐,而是在酒吧台上自助点餐。触摸屏上有许多饮品和食品种类供消费者选择,而每选中一种食物,其旁边都会弹出个人介绍对话框,介绍这种产品的产地、成分以及相关数据。
  别以为这是电影里的片段,在美国纽约市St.Regis酒店的Adour餐厅里的酒吧台就是这种触摸式的大屏幕,供顾客自由点餐,酒吧台的服务员只是提供咨询意见跟拿食物,并不负责顾客点餐环节。
  Adour餐厅自助点餐互动桌面有点类似机场登记处的触摸屏服务机,没有键盘和鼠标,所有一切互动行为都是在偌大的酒吧台上实现,自助点餐互动系统的出现让点餐看起来更像是一项游戏。Adour餐厅的设计师David Rockwell非常满意自己的设计。“这样一来,酒就不是高高在上的一种饮品,消费者能够通过自己的选择和点击来进一步了解饮品,同时,这样的方式不会让这些价格高昂的酒因此而降格。”
  事实上,Adour自助点餐互动桌面只是电脑科技网络在餐饮行业运用的一个小例子。当人们习惯于生活当中充斥着科技和网络信息共享时,餐饮行业也开始迎合人们的需求,“当人们离开自己的办公室出外就餐时,不会因为离开了电脑与网络脱节,这种自助餐互动系统就是让年轻人觉得自己仍旧活在网络当中。”餐厅连锁品牌uWink的创建者Nolan Bushnell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而uWink餐厅在每一张餐桌旁都配备了一部小型电脑触摸屏,让顾客自助点餐和付费。uWink与传统意义上的餐饮店面不同,这是一个把餐饮和互联网社区体验相结合的餐厅,在这里,点餐的速度只是其次,让顾客在用餐过程中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才是餐厅设计的目的所在。顾客选中的菜单将通过系统传送到餐厅厨房,只需要7~12分钟就有服务员把配餐送到顾客面前:顾客在等餐的时候还能够在uWink提供的带触摸按钮的四方显示屏上玩游戏,即便是几桌不认识的陌生客人也能够一起打电动游戏,让顾客体验更多的乐趣。因此第一家uWink餐厅在2006年推出时就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欢,大家对于这种自助点餐的系统很赞赏,因此uWink餐厅于今年上半年在好莱坞开设了第二家分店。
  桌面电脑的范围还将不断扩大,AT
其他文献
本文中的手表体验者,是国内某旅游驴行论坛的资深版主,也是一位运动型手表的爱好者和收藏玩家。在他的小收藏柜里面,我们看到了超过10款以上的TISSOT、CASIO、SUUNTO品牌的户外运动表,而且每一款手表在佩戴的那段时期的驴行故事,他都如数家珍为我们娓娓道来。当拿到卡西欧这款最新的登山PROTREK系列最新的PRG-110T的时候,他都禁不住大呼过瘾!作为一款手表基本素质之一的外型和体积,PRG
当手机的功能达到某个“极限”后,设计师更多地将目光锁定在产品的设计层面、用户体验的角度上,以寻求新的突破。而多普达Touch Diamond(以下简称Diamond)就是这样的产物,它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功能配置,还有出色的设计理念与创意,并带给用户新奇生动的体验感受。    设计卓尔不凡    机身背部的钻石切割工艺的菱纹设计可以说是Diamond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尽管这种不规则切面元素并
坚固,并不仅仅来自表面的棕色亚光漆材质,更来自于硬盘自带的G感应器。一旦感应器检测到磁盘出现大范围的移动,就会自动关闭磁盘头以保护磁盘。所以,我们说,NB200的安全感,是由内而外。
玩腻了从原厂到副厂的各式镜头?看厌了焦平面整体清晰的常规照片?或者想创作与众不同的奇幻影像?也许你可以尝试一下Lensbaby镜头,它们不仅拥有迥异于普通镜头的造型和操作方式,更能如移轴镜头一样改变镜头仰角,在画面上呈现一个清晰对焦区域、而其周围呈现出逐渐柔化朦胧或拉伸的效果,有的甚至能营造出仿佛雾境一般如梦如幻的氛围,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正因为有着这些前所未有的独特魅力,Lensbaby镜头也
科技的发展始终是滚滚向前不停歇的,每一年我们都会看到各式各样全新的产品,它们搭载着最新的技术、理念,为用户带来极佳的体验应用效果。不过,科技的发展也必然是有迹可循的,新的技术始终会建立在旧技术的基础上,这使得在产品端,我们也经常可以感受到新旧产品的传承和延续,很多新的产品都有着过去经典机型的影子,仔细品来倒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1 摩托罗拉V70
尼康D700数码单反相机    变形金刚  在今年初的时候,我们曾为索尼推出三款数码单反相机的“狡猾”大加赞赏,但是时间过去还不到半年,原本一向十分沉稳的尼康居然也学会了“投机取巧”这招,将旗下的顶级产品D3和D300打包重组,在D300的机身中加入D3所采用的CMOS,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D700,让我们不由得想到强悍的变形金刚。    尽管如此,D700所拥有的一切华丽的配置依旧让我们深深迷恋
亚马逊推出的“Kindle”改变了许多人对电子书籍阅读器的看法——原来它也可以如此逼真地模拟出纸张的质地、效果,使其无论文本的字体视觉,还是光线反射的明暗度都可以完美地贴近用户的阅读习惯,只是“Kindle”因为其特定的图书获取方式以及昂贵的价格,使得它不太适合中国的市场。不过,现在也不用对此感到遗憾了。汉王推出一款被称为“电子本”(N510)的新型电子书籍阅读器,它在显示上使用的是与“Kindl
NVI DIA 9650MGT静静地蔓延  任再高要求的DX10游戏也不能阻挡N80的视野  EXpress Gate静静地蔓延  任再丰富的互联网资讯,  对于N80而言,  也只是简单的“8秒开机上线”。
如果,你遇到了你一辈子心中的他or她。不妨,送他or她一块AOC的913Fw宽屏液晶显示器。913Fw采用了一黑一白“对机”的设计,镂空内凹的底座加上后部别出心裁的旋钮式支柱,使得AOC 913Fw宛如相框一般,听听伫立在桌面上。最有意思的是后支架与机身之间并没有采用阻尼式的链接设计,机身整体的倾斜角度调节,完全是依靠调整把式支架的长度来完成的。这种镂空式的外观不仅方便了键盘、鼠标等链接自由穿过显
纵观步步高手机的产品线,从过往特点不大鲜名的机型,到今天几乎全线产品都围绕着“影音”二字展开。故我们可以大胆做出结论,步步高时下将音乐手机市场作为主要目标,肯定是希望可以借自己旗下的MP3随身听品牌OPPO的高知名度,进步扩展其在音乐领域的势力范围,而i288便是步步高音乐手机产品线中的最新力作。  随身听领域将苹果iPod视为教父,这样的评论已经让人听得耳朵起茧,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