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文解古文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概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我个人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感到新奇、有趣,摒弃畏难情绪。因此,在授课时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特点,以“绝弦”为线索,整个教学力求在“初读绝弦——品味绝弦——深悟绝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特色一:以读为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以读悟文的方法,从刚开始接触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创设“假如你是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怎样赞叹?”等情境,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深入语言环境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激发。
  特色二:以古文解古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伯牙失去知音之痛,我尝试着采用以古文解古文的方式,搜集了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等与本课相关的古诗文。而且,我还尝试着让学生用古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从古文浪漫美妙的意境中,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1.话说古文,谈出感受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首古诗词及文言文,你能不能说说你对学习古文的感受?(比现代文难、短小精悍、有趣味性……)
  2.出示古诗,设下悬念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谁知道这几句古诗讲的是什么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3.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发生的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有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出示已画好节奏的课文,有感情练习读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指名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并相互评价。
  6.全班齐读课文。
  三、回顾方法,疏通文意
  1.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①借助课后的注释。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小组内学习、理解课文的含义。
  3.提出在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①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②“志”和“念”都是想的意思。
  4.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从题入手,初解绝弦
  1.理解文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理清思路。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不知道伯牙为谁绝弦?(钟子期)他又为什么绝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五、引读课文,再解绝弦
  (一)理解文本,品味知音之情。
  1.设置问题,寻找答案。
  为什么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在课文中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换位体验,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播放音乐,感悟琴声。
  从文中我们知道伯牙是个擅长弹琴的人,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伯牙的琴声,边感受琴声中表现的美丽景色。
  听了乐曲后,你觉得伯牙的琴声中还体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鸟语花香、春天百花盛开、冬天白雪皑皑……)
  能不能用与文中“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结构相类似的词语说一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春雨、淙淙流水、苍苍大地……)
  4.进入情境,赞叹琴声。
  假如此时此刻你们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们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乎你们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们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乎你们由衷地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大地”,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们看见那苍苍的大地了吗?于是乎你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善哉,苍苍兮若大地!”
  5.想象画面,由衷连赞。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聆听。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芳草、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善哉,绵绵兮若春雨!善哉,萋萋兮若芳草!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6.升华情感,感悟知音。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清风、明月,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真可谓“万两黄金易得,知音一个难求”,得知音子期,伯牙幸也。
  (二)解读文本,体会失音之痛。
  1.体会痛苦之情。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病世。伯牙哭,只哭得浮云阴沉,草木含泪。伯牙痛,只痛得肝胆俱裂,五脏俱焚。又要回到过去无人相知相惜的日子了,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又怎是一个“悲”字,一个“痛”字可诠释,子期不再,曲为谁弹,乐为谁奏,要这名世古琴何用?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2.激情朗读。
  当伯牙当得知子期已死的噩耗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以惆怅、忧伤的情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以悲痛欲绝的情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以绝望的情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遇!伯牙摔断琴弦以谢知音子期,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何等深厚,何等悲壮,何等凄凉啊。同学们,当我们理解了伯牙心情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再读这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六、引入诗歌,深悟绝弦
  1.出示诗歌,激发情感。
  真是“秋风秋水始登临,高山流水遇知音。清风明月依旧在,不见闻琴驻足人。”子期死后,伯牙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悲天恸地的短歌,借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激情朗读课文。
  这正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3.丰富内容,拓展延伸。
  面对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你想起了哪些古诗词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士为知己者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
  七、播放乐曲,回味绝弦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感受知音间真挚的情谊。
  结束语:虽说“千古知音最难觅”,但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我们身边的友谊……愿同学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更多真诚与珍贵的东西。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等学生处于“愤”的矛盾心理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等学生处于“悱”的矛盾心理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产生顿悟,产生豁然开朗,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考试成为评价的唯一手段,部分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地学习,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发现与探索,学习活动成为机械记忆
【内容摘要】如何上好一堂高质量的生物课,这是许多生物老师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全省观摩课中汲取优质课的长处,从选课、备课、评价三方面作了全面的阐释,以期对生物老师、生物学科有借鉴指导作用。  【关键词】教学 教材 优质课 生物课堂  2012年10月17日至20日本人有幸作为盐城市的代表之一,参加了在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举办的江苏省初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感触颇深。现简单总结一下,上好一节优质课应该
【内容摘要】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积累语言的最佳期。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帮助儿童学习正确的使用语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江泽民。  诚然,只有创新,才有进步,只有创新,人类才会发展。推究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造史。古老而又悠久的中华民族走进了新时代,创新更是成为主导的呼声。如何让一个民族具有创新意识,如何具有创造能力?从基础做起,从娃娃做起!那就决定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领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积累,文化传承意识淡薄,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教育阶段失落现象严重。要拯救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增强文化意识。在立足教材文本、挖掘提炼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倡诵读吟唱,借助网络平台,探索教学新模式。注意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写作表达的实践应用;通过经常举办课外活动,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积极搭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内容摘要】当前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注意启发和引导,启发学生从文本出发、利用民俗知识、社会心理探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知人论世法探究。  【关键词】合作探究 启发 迁移  当前,教师的作用从传递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效伙伴或合作者,具有主导地位,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就像导演一样,既要指导,又要放手,让学生有自己的发挥
【内容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创新意识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恩格思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本文从英语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着眼,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前教学和语法教学四方面进行举例分析,同时也对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反思。我相信当我们将英语教学由记忆理解水平提升到思维水平时,就能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各种潜能
有一种感觉叫莫名,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它总是真实地存在着,赶不走,避不开,它总是以珍珠的光滑诱惑着你,去触摸它,解读它。  一、难解的缺憾  在省市级的示范课或公开课上,听了十几节的《伶官传序》,虽然它只是选修课里的内容,但是老师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每一堂课都精彩纷呈。但是,每每惊叹之余,总觉得有一个巨大的缺憾,像是一个无底的黑洞,吸引着我去思考和探索。于是乎,我翻阅了各种版本的教案
现代教学观念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应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呢?我认为这需要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品位。怎样的课堂才是有品位的课堂,下面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注重设计思想品德课堂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一个宗旨: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采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  一、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标要求理解不够到位,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