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产生之初就缔结了永远的爱。有时候这份打不破的爱,让很多人以为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或者可以毫无底线地去退让。只要是出于善意的目的,不管做法是否妥当,对方都应该接受。
电影《狗十三》展现了成长的阵痛。这是一部所有父母都应该去看的电影。
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的李玩,唯一的陪伴—小狗“爱因斯坦”走丢了。所有大人都不理解她,觉得她不懂事,觉得她应该理解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而爽约,觉得她应该为了大人的面子去陪长辈吃饭……她感受到的却只有孤独。
所有这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障碍,都缺乏了敞开心扉的沟通。与生俱来的爱,从来不代表与生俱来的理解。都需要彼此向前迈出一步,尤其是家长应该放下父母的“权威”,和孩子平等对话。
一点点明白爸爸妈妈的不容易与用心良苦
蓝色的心星
学生
佳木斯第五中学
Ql:和父母说过自己的心事吗,他们能理解你吗?
蓝色的心星:其实,我很庆幸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平常有什么心事也会同他们讲。跟我妈说得比较多,也跟我爸说过,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利弊分析好讲给我听,然后把选择权给我,要不要做这件事就看我自己。我觉得孩子与父母不存在会不会全面理解,毕竟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也不一样,大家彼此尊重就好。
Q2:如果被父母强迫你做不喜欢的事,你会反抗呜?
蓝色的心星:当然会啊。记忆中有这么一件事,跟电影《狗十三》中的场景有些相似。一个饭局上,爸爸说到我作文写得很好,这时有个叔叔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想要我帮他的孩子写一篇作文去参加比赛,没想到爸爸居然答应了。回家他跟我一说,我立马就表示拒绝,他说我反正喜欢写,不如就写一写,可那怎么能一样,我为什么要干这种骗人的事,虽然我平常跟父母的关系很好,但这件事还是让我对大人感到失望。
Q3:跟爸爸妈妈发生过冲突吗?是怎么解决的呢?
蓝色的心星:肯定发生过,一般都是吵架,接着冷静,然后谈心,谈过之后就觉得没什么了。印象比较深的是,前几天,我特别想跟爸爸聊聊天,我喊他,他就随便敷衍我几句,一直在低头看手机,后来我看到他居然在玩小游戏,我也不知道我当时怎么想的,大概是委屈,一把夺过他的手机摔在了地上。我被自己的行为惊呆了,爸爸也惊呆了,问我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我说没有,就是他一直不理我,让我感到难过。
Q4:有没有在哪个瞬间
觉得自己突然间“被长大”了?
蓝色的心星:我还是个孩子啊!(嫌弃脸)我跟爸爸妈妈(主要是爸爸)生活中会有很多小插曲,但总的来说,关系很融洽,像朋友一样,有时候你希望爸爸妈妈把你当成成年人来对待,有时候又想撒撒娇,这种感觉让我很矛盾,我想我爸妈也会被我弄得头痛不已吧。
不要过早地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要求孩子,尊重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绽放
母亲
国家公务员
Q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和孩子的关系,你会选哪个词?
绽放:我觉得和孩子的关系要分情况看,我与儿子真的就像网上说的那样,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除此之外“母慈子孝”。我想大多数的家长与我一样,有着同样的困惑,需要在与孩子的日常博弈中斗智斗勇。但他始终还是个孩子,没办法站在更高、更成熟的立场去看待很多东西。和他相处的过程,有时候也像是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妈妈。总体来说,和他相处的过程,感觉像是一个轮回。每个人都是从小孩长成大人的。
Q2:你会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变得更懂事替大人着想吗?
绽放:我只想说,不要过早地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要求孩子,往往有些时候,家长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就像电影《狗十三》中那样,尊重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常常跟孩子说应该懂事了,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个很无力的说辞。所谓的过早懂事,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早熟的孩子可能心理压力会更大,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更谨慎,这都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Q3:当孩子遇到困惑时,你有足够的耐心听他讲完吗?
绽放:我是个急脾气,说到耐心还真是欠缺。偏偏儿子是一个慢性子的孩子,有些时候慢条斯理地磨磨蹭蹭,真的是让我憋出内伤。不过,遇到困惑的话,我还是会强迫自己听他讲完。其实有些事情,在大人的眼里不算什么,但在孩子的眼里无比重要,如果你一次两次忽略了他的感受,再有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他可能就选择不会告诉你了。这就是一个互相信任的过程。
Q4:你知道孩子的小秘密吗?是通过什么途径得知的呢?
绽放:当他会主动跟我说起班上喜欢的女生时,我还是很惊讶的。我一直认为我的孩子是一个内向的乖宝宝,十三岁的初中一年级学生。他很认真地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我觉得,应该从关心他的吃喝拉撒睡,更多地转移到关心他的心理成长上来。我很想跟他做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也知道有家长觉得早恋这件事很可怕,相反在我看来,这样的事情早点发生,并且告知了父母,有父母合理的引导,总比高中时候悄悄发生要积极许多,负面影响也要小很多。
情感依赖是需要花时间去经营的,没有理所应当的『理解』
杨震
父亲
课堂内外市场部主任
Q1:你觉得在与孩子沟通时,作为父母应该注意些什么?
杨震:首先是建立沟通规则吧,这个规则不一定是明确的条款,但是需要让孩子了解,沟通中哪些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反之也要鼓励孩子反馈他们认为父母不能逾越的底线。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磨合互相妥协的过程。有了潜在的沟通规则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并鼓励他们在规则范围内畅所欲言。
Q2:不少家长工作真的很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少,该怎么解决?
杨震:如果陪伴孩子的“量”不足,那么就只能在“质”上下功夫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提高陪伴的“质”,有一个取巧的办法,尽量营造陪伴仪式感。孩子也可以通过这些仪式感,意识到家长每次陪伴孩子都是很用心的。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任、情感依赖是需要花时间去经营的,没有理所应当的“理解”,很多东西是需要爱与陪伴才能促成的。
Q3:孩子与父母之间觉得相互不被理解,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杨震:其实“造成这种问题”的说法,是把“互相不被理解”这件事严重化了。人类任何一个个体之间本来就存在思维上的差异化。朋友、兄弟姐妹、情侣、夫妻都是如此,哪怕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想法都会千差万别,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没什么例外。所以我觉得双方首先要带着平和的心态面对“不理解”的现状,而不是带着负面情绪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在不违背双方一些基本原貝帕勺大前提下,“尊重”比“理解”更重要。尤其不要拿父母的“权威”去让孩子表面上驯服,这会加重彼此之间的合理隔阂。
Q4:很多孩子想获得父母支持,却又怕被拒绝,该怎么办呢?
杨震:“害怕”这个隋绪是人类千万年进化出来规避危险的本能。但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其实是不存在危险的。所以“害怕被拒绝”的情绪其实是被本能支配了。如何避免,需要靠平时多做自我心理建设。假设自己向父母提出的诉求被手巨绝,会出现的最坏情况是什么?仔细想想,好像也没啥可怕的对吧?久而久之,想要与父母沟通或者提诉求时的害怕情绪,自然就没有了。简而言之,就是勇敢去说,去向父母倾诉。
结论
电影《狗十三》里父辈和子女之间似乎有化不开的矛盾,那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糟糕的示范。我们每个人都在挫折中成长起来,没有痛苦的成长是不存在的。相比我们可能遇到的挫折,父母是我们最温暖的最值得信任的力量。哪怕你觉得有时候他们不理解自己,但除了他们,没有人会去给你无限的支持。和父母的沟通是一个双向付出的过程,向前迈一步,选择信任,选择沟通,得到的就是爱。
电影《狗十三》展现了成长的阵痛。这是一部所有父母都应该去看的电影。
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的李玩,唯一的陪伴—小狗“爱因斯坦”走丢了。所有大人都不理解她,觉得她不懂事,觉得她应该理解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而爽约,觉得她应该为了大人的面子去陪长辈吃饭……她感受到的却只有孤独。
所有这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障碍,都缺乏了敞开心扉的沟通。与生俱来的爱,从来不代表与生俱来的理解。都需要彼此向前迈出一步,尤其是家长应该放下父母的“权威”,和孩子平等对话。
一点点明白爸爸妈妈的不容易与用心良苦
蓝色的心星
学生
佳木斯第五中学
Ql:和父母说过自己的心事吗,他们能理解你吗?
蓝色的心星:其实,我很庆幸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平常有什么心事也会同他们讲。跟我妈说得比较多,也跟我爸说过,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利弊分析好讲给我听,然后把选择权给我,要不要做这件事就看我自己。我觉得孩子与父母不存在会不会全面理解,毕竟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也不一样,大家彼此尊重就好。
Q2:如果被父母强迫你做不喜欢的事,你会反抗呜?
蓝色的心星:当然会啊。记忆中有这么一件事,跟电影《狗十三》中的场景有些相似。一个饭局上,爸爸说到我作文写得很好,这时有个叔叔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想要我帮他的孩子写一篇作文去参加比赛,没想到爸爸居然答应了。回家他跟我一说,我立马就表示拒绝,他说我反正喜欢写,不如就写一写,可那怎么能一样,我为什么要干这种骗人的事,虽然我平常跟父母的关系很好,但这件事还是让我对大人感到失望。
Q3:跟爸爸妈妈发生过冲突吗?是怎么解决的呢?
蓝色的心星:肯定发生过,一般都是吵架,接着冷静,然后谈心,谈过之后就觉得没什么了。印象比较深的是,前几天,我特别想跟爸爸聊聊天,我喊他,他就随便敷衍我几句,一直在低头看手机,后来我看到他居然在玩小游戏,我也不知道我当时怎么想的,大概是委屈,一把夺过他的手机摔在了地上。我被自己的行为惊呆了,爸爸也惊呆了,问我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我说没有,就是他一直不理我,让我感到难过。
Q4:有没有在哪个瞬间
觉得自己突然间“被长大”了?
蓝色的心星:我还是个孩子啊!(嫌弃脸)我跟爸爸妈妈(主要是爸爸)生活中会有很多小插曲,但总的来说,关系很融洽,像朋友一样,有时候你希望爸爸妈妈把你当成成年人来对待,有时候又想撒撒娇,这种感觉让我很矛盾,我想我爸妈也会被我弄得头痛不已吧。
不要过早地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要求孩子,尊重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绽放
母亲
国家公务员
Q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和孩子的关系,你会选哪个词?
绽放:我觉得和孩子的关系要分情况看,我与儿子真的就像网上说的那样,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除此之外“母慈子孝”。我想大多数的家长与我一样,有着同样的困惑,需要在与孩子的日常博弈中斗智斗勇。但他始终还是个孩子,没办法站在更高、更成熟的立场去看待很多东西。和他相处的过程,有时候也像是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妈妈。总体来说,和他相处的过程,感觉像是一个轮回。每个人都是从小孩长成大人的。
Q2:你会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变得更懂事替大人着想吗?
绽放:我只想说,不要过早地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要求孩子,往往有些时候,家长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就像电影《狗十三》中那样,尊重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常常跟孩子说应该懂事了,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个很无力的说辞。所谓的过早懂事,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早熟的孩子可能心理压力会更大,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更谨慎,这都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Q3:当孩子遇到困惑时,你有足够的耐心听他讲完吗?
绽放:我是个急脾气,说到耐心还真是欠缺。偏偏儿子是一个慢性子的孩子,有些时候慢条斯理地磨磨蹭蹭,真的是让我憋出内伤。不过,遇到困惑的话,我还是会强迫自己听他讲完。其实有些事情,在大人的眼里不算什么,但在孩子的眼里无比重要,如果你一次两次忽略了他的感受,再有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他可能就选择不会告诉你了。这就是一个互相信任的过程。
Q4:你知道孩子的小秘密吗?是通过什么途径得知的呢?
绽放:当他会主动跟我说起班上喜欢的女生时,我还是很惊讶的。我一直认为我的孩子是一个内向的乖宝宝,十三岁的初中一年级学生。他很认真地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我觉得,应该从关心他的吃喝拉撒睡,更多地转移到关心他的心理成长上来。我很想跟他做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也知道有家长觉得早恋这件事很可怕,相反在我看来,这样的事情早点发生,并且告知了父母,有父母合理的引导,总比高中时候悄悄发生要积极许多,负面影响也要小很多。
情感依赖是需要花时间去经营的,没有理所应当的『理解』
杨震
父亲
课堂内外市场部主任
Q1:你觉得在与孩子沟通时,作为父母应该注意些什么?
杨震:首先是建立沟通规则吧,这个规则不一定是明确的条款,但是需要让孩子了解,沟通中哪些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反之也要鼓励孩子反馈他们认为父母不能逾越的底线。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磨合互相妥协的过程。有了潜在的沟通规则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并鼓励他们在规则范围内畅所欲言。
Q2:不少家长工作真的很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少,该怎么解决?
杨震:如果陪伴孩子的“量”不足,那么就只能在“质”上下功夫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提高陪伴的“质”,有一个取巧的办法,尽量营造陪伴仪式感。孩子也可以通过这些仪式感,意识到家长每次陪伴孩子都是很用心的。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任、情感依赖是需要花时间去经营的,没有理所应当的“理解”,很多东西是需要爱与陪伴才能促成的。
Q3:孩子与父母之间觉得相互不被理解,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杨震:其实“造成这种问题”的说法,是把“互相不被理解”这件事严重化了。人类任何一个个体之间本来就存在思维上的差异化。朋友、兄弟姐妹、情侣、夫妻都是如此,哪怕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想法都会千差万别,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没什么例外。所以我觉得双方首先要带着平和的心态面对“不理解”的现状,而不是带着负面情绪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在不违背双方一些基本原貝帕勺大前提下,“尊重”比“理解”更重要。尤其不要拿父母的“权威”去让孩子表面上驯服,这会加重彼此之间的合理隔阂。
Q4:很多孩子想获得父母支持,却又怕被拒绝,该怎么办呢?
杨震:“害怕”这个隋绪是人类千万年进化出来规避危险的本能。但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其实是不存在危险的。所以“害怕被拒绝”的情绪其实是被本能支配了。如何避免,需要靠平时多做自我心理建设。假设自己向父母提出的诉求被手巨绝,会出现的最坏情况是什么?仔细想想,好像也没啥可怕的对吧?久而久之,想要与父母沟通或者提诉求时的害怕情绪,自然就没有了。简而言之,就是勇敢去说,去向父母倾诉。
结论
电影《狗十三》里父辈和子女之间似乎有化不开的矛盾,那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糟糕的示范。我们每个人都在挫折中成长起来,没有痛苦的成长是不存在的。相比我们可能遇到的挫折,父母是我们最温暖的最值得信任的力量。哪怕你觉得有时候他们不理解自己,但除了他们,没有人会去给你无限的支持。和父母的沟通是一个双向付出的过程,向前迈一步,选择信任,选择沟通,得到的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