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洋深处的科学之谜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f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南海中可能会有地球上最迷人的地质纪录。”法国古海洋学家卡罗·拉伊的这一判断,勾起了无数科学家对南海的向往。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特聘研究员林间正在“决心号”上主持第二次南海大洋钻探,而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则和几位科学家讨论着下一次南海大洋钻探的建议书。
  时隔三年,随着中、美、法、意等国的科学家登上“决心号”大洋钻探船,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正式拉开了序幕。
  解开沧海桑田之谜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包括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和368两个航次,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66名科学家参加,时间长达四个月。
  “两个航次是一个主题,即聚焦于南海扩张之前的大陆破裂,回答‘为什么陆地会变为海洋’的根本性科学问题。”汪品先告诉笔者,与前两次相比,这次钻探目标更深、难度更大。计划在南海北部水深三四千米的深海海底选取4个站位,往下钻探千余米,钻取南海张裂前夕的基底岩石。
  在科学家的眼中,今年这两个航次有更深更大的意义。“假如把南海比喻成一个人的话,上一次揭示的只是它的‘后半生’,对于它的‘前半生’我们并不知道。而要完整了解一个人,帮一个人写传记的话,必须得了解一个完整的历史。”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孙珍说。
  孙珍是参与第二次南海大洋钻探的12位中国科学家之一,令她兴奋的是,这次可以作为IODP367航次首席科学家,揭示南海的成因,解开“海洋盆地怎样形成”的科学之谜。
  为什么陆地会变为海洋?陆地是怎么裂解成海洋的?目前国际上较经典的是以大西洋为蓝本的“大陆破裂”理论,那么南海和大西洋是不是完全一样,抑或是另一种新的模式,这就有待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去验证。
  “无论结果如何都很重要,我们对于沧海桑田的基本规律会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林间期待中国科学家此次可以掀开地球生命史上新的一页。
  晋级大洋钻探主要“玩家”
  目前,大洋钻探是了解深海海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现在世界上可以钻这种井的只有两艘船,一艘是美国的‘决心号’,另一艘是日本的‘地球号’。”林间向笔者介绍说,“决心号”虽不是最大的,但它的科学功能跟科学家的需求较接近;“地球号”个头大可花费也高,主要在日本外海进行钻探。此外,欧洲科学家没有自己的钻探船,用的较多的方式是租船进行科学钻探。
  中国自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以来,先后设计和主持了两次南海大洋钻探,近年来在国际大洋钻探中的作用日渐增强。用汪品先的话说,中国要成为国际大洋钻探的主要“玩家”之一。
  1999年、2014年和2017年的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林间都有幸参加了。能够见证祖国海洋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家队伍的成长,他感到非常欣慰。
  “未来,无论是利用第三方平台还是自己造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都是适合的。”林间透露,这两种途径中国科学家都在尝试往前推进。
  其实,早在多年前,两院院士60多人曾给中央领导提出关于发展深海研究的建议,其中就包括了建造中国自己的大洋钻探船。
  中科院院士孙枢表示,不研究大洋就不可能对地球有真正的全面的了解,如今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有这种可能性和必要性来建造自己的大洋钻探船。
  汪品先提醒,自己造船必须非常慎重,同时还需要把人才队伍培养出来,包括科学的、技术的,“将来造出船来得有事干、有人干”。
  成为世界边缘海研究典范
  面积350万平方公里、水深可达5500米的南海,是全球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也是我国岸外最重要的深海区。从地质演变上讲,大洋“板块学说”里的整套过程南海都有。
  “在一个范围有限的边缘海,将现代深海过程与地质演变相结合,就有可能通过‘解剖一个麻雀’,在崭新的水平上认识海洋变迁及其对海底资源和宏观环境的影响,而南海是最佳选择。”汪品先说。
  不过,林间坦言,现在对南海还是研究得不够深。“尤其,长时间观测仪器只有零散投放,观测深度不够、观测时间不够。”他认为,将来必须在南海投放更多立体的长期观测科学仪器。
  这与汪品先的观点不谋而合。“深钻、深潜、深网这‘三深’技术都要推进。”他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为例说,项目进行了6年,动用了中国深海研究的各种手段,3次大洋钻探加上深潜航次,到2019年结题,成果可以在国际上“亮一亮”。
  为了更好地利用南海這座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汪品先建议,可以由中国牵头组织国际性的南海研究。“但有一条原则是不能动摇的——‘老板是我’。”
  据了解,继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之后,中国科学家还有更多的计划,比如由中国组织的大洋钻探、建造岩心库等,目前都在积极的筹备之中。
  “这几次南海钻探的成功直接反映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而且中国科学家慢慢开始领头了。”林间希望,将来关于边缘海重要的理论、观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科学家的创新。
其他文献
科学导报讯 记者闫剑利 统一战线如何助力振兴崛起?2月13日,记者从山西省政府获悉,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统战部长会议上,部署实施“六大行动”,即凝心行动、聚力行动、树信心促转型行动、脱贫攻坚惠民行动、破解难点行动、强基固本行动,为山西不断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近年来,全省统一战线在省委坚强领导下,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大局,履职尽责,创新实干,取得了一个又一
期刊
美国研究人员在视网膜中发现了一种新细胞,这种细胞的功能障碍可能会引发近视,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近视的起因,也有助于找到防治近视的新方法。  美国西北大学的眼科助理教授格雷格·施瓦茨等人在学术刊物《当代生物学》新一期上报告说,他们将在视网膜中新发现的这种细胞命名为“ON Delayed”,研究显示这种细胞能够控制眼睛的生长发育。  长久以来,研究人员知道视网膜中有一种特定信號能够控制眼睛
期刊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新宣布,他们通过观测了解到了一个450光年外的原始行星系圆盘形成的机制,这对于研究行星系圆盘形成非常重要。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2月8日发布消息称,他们和东京大学以及法国同行合作,利用建于智利北部的射天望遠镜阵列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天线阵进行观测。观测对象是距地球450光年的金牛座“L1527”分子云,它的中心有一个太阳型原始恒星(今后可进化为类似于太阳的
期刊
过了一个农历新年,历史的车轮依然不断向前,科技创新仍是这个时代行进过程中最受瞩目的驱动力。哪怕是人们印象里最“土”的农业,也不得不卷入其中。  而近日出台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用不小的篇幅聚焦“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事实上,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反复强调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谈及农业,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问题是,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国农业这一关乎十几亿张嘴吃
期刊
于是,三晋大地上一座现代化的光伏企业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车间,干净整洁的工作台,只能听到多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上自动化设备有节奏的运转声,偌大的厂房内,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名工作人员……晋能科技在这里开始创造中国光伏产业的奇迹。  观念领跑握市场主动权  “企业要想持续发展,‘技术领跑’、‘设备领跑’都不如‘观念领跑’来得重要。”杨立友博士说,“只要肯投入,‘技术领跑’、‘设备领跑’都不难做到,但晋能科技
期刊
其实每一个成功者的起点都是一样的,都是源于一个梦,也许起初的梦有些不切实际,但因为坚持,终究实现了心中的那个梦。“梦想成真需要我们以汗水铺就坚实的路基,凭借信念指引前行的方向,利用智慧开拓希望的征程。”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博士说,“我国光伏产业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前途是光明的,但要看光伏从业者能否摒弃浮躁心态,并专注于智能化、高端化技术的研发。”  山西文水县,曾因革命烈士刘胡兰、
期刊
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人类历来有弗兰肯斯坦情结。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讲述了一位理工科学生创造了一个科学生物,这个生物最终变成了杀人狂。人工智能会不会在超越人类智力后,与人类作对呢?美国奇点大学校长雷·库兹韦尔预言,这个奇点会出现在2045年。但《人工智能》一书的作者多梅尔认为,不在于人类是否能设计出比自身好的东西,而在于政策是什么以及人们决定要用技术去做什么。2016年9月,英
期刊
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持的,全球研究地球结构和深化过程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计划。该计划主要通过研究海底岩石和沉淀物所包含的大量地质和环境信息,获得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变化趋势。中国于1998年以参与成员国身份加入该计划。  1999年2月16日至4月12日,ODP第184航次在南海实施。这是在中国海域的首次深海科学钻
期刊
在日复一日此起彼伏、澎湃磅礴的大海波涛声中,2016年悄然流逝。自从党的十八大做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以来,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关心海洋、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境复杂迥异、人类难以生存的海洋世界,尤为如此。海洋科学的历史,就是海洋技术的发展史。有了回声声呐,才知道海山与洋中脊;有了深海钻探,才证明地球板块理论;有了深潜技术,才发现海底热液。每一项海洋科学
期刊
最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关于“中国人什么都不缺,就缺信心”的说法迅速引爆网络,被频频转发。不论董明珠推進的各种新计划能否如愿,她说的这句话确实打到了痛处——我们最缺的是信心。  对必须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的我国来说,最需要的也是信心。说得更准确一点,是一种叫做“创新自信”的东西。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那些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先兆的前沿领域和核心技术,更是有实力的大国摩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