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文章以2018-2020年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依托,通过分析近三年学生分渠道就业情况,发现“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0人的情况较凸出。作者通过分析基层就业项目在艺术类院校“遇冷”的原因,发现艺术类院校对基层项目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专业指导。为应对新形势下就业情况,加强对国家基层项目的宣传和指导工作,是目前艺术类院校需要重视的。
关键词:艺术院校;就业情况;基层就业项目;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2000年以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国家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从2003年开始,由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门一起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2006年开始,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同时,由教育部牵头的四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在2008年,中组部、教育部等四部门开始组织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即我们说的“大学生村官”项目。农业部、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从2013年起组织实施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以上五个项目,我们统称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在执行的这九年间,西部志愿者计划每年选派7000名左右,“三支一扶”每年选派2万名,“大学生村官”每年选派2万名,“特岗教师”每年选派2万名,每年大约能解决7万名大学生就业,对于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国务院公布2021年毕业生人数达909万,基层就业项目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2018-2020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实施情况
目前学校有播音主持学院、电视学院、设计与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表演系、管理系等10个院系,涵盖了本专科共计31个专业。从2018年到2020年,毕业生人数从2674人增长到4629人,而就业率从2018年的98.43%降到2020年的95.87%,学生人数增加就业率反降的现象可以看出,学生的就业方向增多,原有的就业渠道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导致部分学生选择“其他暂不就业”。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处于“待就业”状态,待就业人数从28、127涨到162,说明学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反应能力较慢,就业灵活度偏低,一旦遇到社会需求变化,就业上的问题开始凸显。
从近三年学校就业质量分析报告中,作者还发现一个较为有趣的现象,不论2018年到2020年毕业生人数如何增加,就业率开始走低,还是“待就业”人数增加,“升学”人数增加,但“国家基层项目”和“地方基层项目”就業人数始终为0,由此可以看出,该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固定,就业观念仅限于企业就业与升学,对于参与“基层项目”实现就业的途径,学校和学生都始终忽略。
三、主要问题
根据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毕业生“基层项目”就业始终为0的情况,本文作者做以下简要分析:
1、艺术类学生就业观局限
(1)未来职业局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以艺术生身份考入,所学专业为播音主持、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文化产业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空乘等,与所学专业接触时间长,基于机会成本,大部分学生就业方向希望与专业一致。(2)就业地局限。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生源地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内和中部省会,学生就业地选择偏向于留在省会或者往更高级别城市发展,对于基层就业项目地很排斥。(3)精英情节局限。大部分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工作一定要光鲜亮丽,一些热门行业和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地的编制内岗位,成为大学生就业首选。而对农业和农村仍然抱有轻视地思想,对新农村建设也知之甚少,认为基层工作没有前途,到农村工作是一种无能地表现。“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2、艺术类院校对基层项目、三支一扶政策宣传较弱
基层就业项目中,与艺术类院校符合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中支农岗位和支教岗位,以及“特岗”教师的招考。作者对艺术院校学生的访谈及走访发现,学生大一期间的职业引导,局限于专业对口就业方向,学校、学院在对学生宣传职业方向时,较少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导致艺术类学生从未想过投身西部计划、人才引进计划,服务基层,也未能在接下来大二、大三的学习中锻炼培养各方面技能。
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政策,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政策解读不到位,而艺术类院校往往忽视政策解读,对基层项目仅停留在传达层面。而艺术类院校老师本身鲜少经历过基层项目,所以在帮助学生分析基层项目对个人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影响上缺乏指导能力。
3、知识结构与基层项目实际失调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愿意参与基层项目的学生,都抱有通过基层工作“为官一日,造福一方”的想法,想通过自己的新方法,快速解决由来已久的基层现实问题。另外,艺术类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公共管理相关课程,在报考基层项目中专业受限,在面试环节缺乏竞争力。并且,在面对实际工作时,艺术类学生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通过参与基层项目的艺术生反映,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地主要原因在于能力、经验、阅历有限,对农村政策法规不熟悉。
4、参考文献
[1]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18-2020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
[2]邵洁.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举措高职[J].速读·中旬,2016(9).
[3]胡勇.大学生“村官”基层就业地现状分析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
关键词:艺术院校;就业情况;基层就业项目;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2000年以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国家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从2003年开始,由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门一起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2006年开始,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同时,由教育部牵头的四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在2008年,中组部、教育部等四部门开始组织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即我们说的“大学生村官”项目。农业部、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从2013年起组织实施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以上五个项目,我们统称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在执行的这九年间,西部志愿者计划每年选派7000名左右,“三支一扶”每年选派2万名,“大学生村官”每年选派2万名,“特岗教师”每年选派2万名,每年大约能解决7万名大学生就业,对于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国务院公布2021年毕业生人数达909万,基层就业项目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2018-2020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实施情况
目前学校有播音主持学院、电视学院、设计与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表演系、管理系等10个院系,涵盖了本专科共计31个专业。从2018年到2020年,毕业生人数从2674人增长到4629人,而就业率从2018年的98.43%降到2020年的95.87%,学生人数增加就业率反降的现象可以看出,学生的就业方向增多,原有的就业渠道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导致部分学生选择“其他暂不就业”。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处于“待就业”状态,待就业人数从28、127涨到162,说明学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反应能力较慢,就业灵活度偏低,一旦遇到社会需求变化,就业上的问题开始凸显。
从近三年学校就业质量分析报告中,作者还发现一个较为有趣的现象,不论2018年到2020年毕业生人数如何增加,就业率开始走低,还是“待就业”人数增加,“升学”人数增加,但“国家基层项目”和“地方基层项目”就業人数始终为0,由此可以看出,该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固定,就业观念仅限于企业就业与升学,对于参与“基层项目”实现就业的途径,学校和学生都始终忽略。
三、主要问题
根据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毕业生“基层项目”就业始终为0的情况,本文作者做以下简要分析:
1、艺术类学生就业观局限
(1)未来职业局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以艺术生身份考入,所学专业为播音主持、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文化产业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空乘等,与所学专业接触时间长,基于机会成本,大部分学生就业方向希望与专业一致。(2)就业地局限。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生源地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内和中部省会,学生就业地选择偏向于留在省会或者往更高级别城市发展,对于基层就业项目地很排斥。(3)精英情节局限。大部分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工作一定要光鲜亮丽,一些热门行业和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地的编制内岗位,成为大学生就业首选。而对农业和农村仍然抱有轻视地思想,对新农村建设也知之甚少,认为基层工作没有前途,到农村工作是一种无能地表现。“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2、艺术类院校对基层项目、三支一扶政策宣传较弱
基层就业项目中,与艺术类院校符合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中支农岗位和支教岗位,以及“特岗”教师的招考。作者对艺术院校学生的访谈及走访发现,学生大一期间的职业引导,局限于专业对口就业方向,学校、学院在对学生宣传职业方向时,较少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导致艺术类学生从未想过投身西部计划、人才引进计划,服务基层,也未能在接下来大二、大三的学习中锻炼培养各方面技能。
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政策,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政策解读不到位,而艺术类院校往往忽视政策解读,对基层项目仅停留在传达层面。而艺术类院校老师本身鲜少经历过基层项目,所以在帮助学生分析基层项目对个人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影响上缺乏指导能力。
3、知识结构与基层项目实际失调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愿意参与基层项目的学生,都抱有通过基层工作“为官一日,造福一方”的想法,想通过自己的新方法,快速解决由来已久的基层现实问题。另外,艺术类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公共管理相关课程,在报考基层项目中专业受限,在面试环节缺乏竞争力。并且,在面对实际工作时,艺术类学生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通过参与基层项目的艺术生反映,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地主要原因在于能力、经验、阅历有限,对农村政策法规不熟悉。
4、参考文献
[1]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18-2020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
[2]邵洁.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举措高职[J].速读·中旬,2016(9).
[3]胡勇.大学生“村官”基层就业地现状分析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