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物理学报第34卷1991年总目录
【出 处】
:
地球物理学报
【发表日期】
:
1991年06期
其他文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0年会于10月13日到17日在武汉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国130个单位607人,这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自1947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性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夏国治、副理事长曾融生、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许厚泽主持了会议,湖北省、武汉市领导对会议十分关心并到会祝贺。 会上,夏国治副理事长向大会作了《当前工作和今后任务》的报告,曲克信秘书长作了
期刊
本文给出一个从电离层频高图提取F_1-F_2谷区信息的剖面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处理了武昌站的垂测记录,揭示了我国中低纬地区上空F_1-F_2谷区形态的某些变化规律和地区特色.对该类谷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在光化理论中若考虑基态与亚稳态两种氧离子的不同作用,可以说明该谷区的出现和基本变化趋势.
期刊
本文介绍了鲁07井管径变化对固体潮响应的观测情况,通过对在不同管径中的水位分别做调和分析,得出了管径变化对潮汐振幅影响不大,而对位相有3.8°滞后的结果.然后从理论上计算了这种影响,理论结果和观测结果符合得相当好.并讨论了井水位固体潮系数和响应位相滞后与井径及干扰周期之间的关系.
期刊
华北盆地自第三纪以来产生不均匀沉降,形成众多凹陷和隆起.传统的热张裂模型或是拉一分模型均不适用于华北盆地.我们根据反射和折射地震探测以及地震体波层析成象的结果,说明震源区附近存在Moho界面断裂,而且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上地幔高温物质(低速度)向地壳下部入侵.因此,作者提出华北盆地强震以及凹陷形成的新模型,即在水平板块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上地幔热物质向地壳下部入侵,它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不仅在横向是不
期刊
本文运用稳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在粘弹性介质(Maxwell体)中剪切产热不稳定性的发生条件,并讨论其对于深源地震发生机理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板块向下俯冲的过程中,由粘滞损耗产热将会发生剪切不稳定性,这为解释深源地震发生提供了一个基础.
期刊
在围压10、50、100和200MPa,应变率5×10~(-5)/s和室温条件下,采用山东掖县大理岩岩样,在800t高温高压伺服三轴流变仪上进行了连续加载和循环加载实验.对岩样的残余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在低围压下(<100MPa),残余强度与超过极限强度后的循环加载次数有关;超过极限强度后加载弹性模量随着非弹性应变的增加而减小,并趋于一个极限值.在高围压下(≥100MP
期刊
本文根据计算地倾斜负荷潮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计算了全球Schwiderski海潮模型K_1、O_1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绘制了K_1、O_1分波负荷潮椭圆及其长轴迹线,沿长轴方向分量的等潮时线,长、短半轴等值线诸地倾斜负荷潮参量在中国大陆境内的分布图,给出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图象,为国内的地倾斜固体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期刊
本文用覆盖中国的358条勒夫面波路径资料,研究了10.45—113.80s范围内中国西部的三维SH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的SH波速度结构均有明显的差别.作为稳定块体的塔里木盆地,壳内重力分异程度较高,上、中、下地壳厚度差别小,壳内无明显的低速层,地壳平均速度比较小;上地幔低速层埋深大且层中速度大;区内横向变化小.构造活动区如天山、青藏高原,其突出的特征是下地壳厚度大且速度大,上地幔盖层速
期刊
1986年至1987年我们在福建东部做了深部大地电磁测深,取得以下主要结果: 1.福州、漳州两地区存在上地幔软流层的隆起(底辟),岩石层变薄,并有次级底辟发育于20—30km深度,说明地幔热活动强烈,两地热田有深部热背景. 2.惠安至龙海一线大致呈北60°东为一低阻断面,该断面的地下电性结构和洋壳地电结构相似,推测该断面是向上仰冲的古洋壳与陆缘的缝合线. 3.永春、同安地区壳内高导层埋深明显比其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