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精艺股份(002295)2011年年报的披露,公司2010年以近6倍溢价收购的飞鸿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鸿国际”)的业绩也浮出水面。然而飞鸿国际2011年仅313.60万元的净利润却相形见拙,飞鸿国际旗下最重要的资产佛山市顺德区精艺万希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艺万希”)业绩也大幅缩水,几近腰斩。
面对一家在收购之初就已显露业绩下滑迹象的公司,精艺股份仍然高溢价收购,而收购之后业绩颓势仍然未能止住,有分析人士直指,收购的背后恐怕“隐藏公司管理层通过高溢价并购进行利益输送的黑幕。”
精艺万希持续下滑
2010年11月,精艺股份以人民币3720万元、2480万元的价格收购方丽容、麦仕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的飞鸿国际60%和40%的股权,交易总价格为6200万元。
飞鸿国际于2009年6月成立,注册地在香港。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尚未开展实际业务,其2009年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为0;2010年1-8月营业收入为0,净利润为-3.36万元港币,其主要资产为持有精艺万希25%的股权,该公司主营业务为制冷用精密铜管的生产销售。据评估,飞鸿国际净资产账面价值为846.10万元人民币,评估值为5676.24 万元,增幅为570.87%。最终收购价格又在评估价上浮9.22%,高达6200万元。
收购之初精艺股份表示,“由于本次收购价格水平明显低于公司现有股票价格的市盈率水平,以其2008年度、2009年度净利润为基础测算,本次交易收购价格对应市盈率分别为10.93倍、4.97倍,完成此次收购飞鸿国际全部股权后,可直接提高公司现有每股收益,对全体股东有利。”
然而事实却证明,这是一次失败的收购。从2011年年报来看,精艺万希报告期营业利润为901.87万元,净利润为1259.87万元。相比2010年3968.66万元的营业利润和2476.89万元的净利润而言,降幅巨大,净利润甚至接近腰斩。而如果倒推到2009年来看,当时精艺万希的营业利润为5028万元,净利润为4575万元。言下之意,精艺万希当前的业绩甚至比不上两年前的三分之一。
涉嫌利益输送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早在2010年收购飞鸿国际时,精艺万希就已经出现了业绩下滑的苗头了。收购评估报告显示,2010年1-8月精艺万希的净利润仅1517.73万元。
面对一家业绩已出现下滑迹象的公司,精艺股份为什么还要以高溢价收购呢?其背后恐怕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公开信息可以看到,精艺股份并非直接收购飞鸿国际所持的精艺万希股份,而是通过收购飞鸿国际两位股东所持飞鸿国际的股权,以直接持有飞鸿国际100%股份,最终达到间接持有精艺万希25%股权的目的。
记者了解到,飞鸿国际所持有的精艺万希股份是在2010年6月18日从香港腾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达投资”)处获得的。而这一时间距离飞鸿国际被收购仅四个月,不排除飞鸿国际是为了被收购而特地成立的公司。更令人诧异的是腾达投资的股东与飞鸿国际的股东结构一模一样,均为方丽容和麦仕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60%和40%的股权。精艺万希的外资股东为何做出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股权转让,精艺股份公开披露的信息中并未对此做出解释,但其背后肯定有不为人知的目的。
有业内人士指出,“精艺万希的经营情况每况愈下,目前仅有不足千万的营业利润。收购难以给上市公司带来业绩提升,反而投资难以收回。如果其中存在利益输送,则中小股东是最终的受害者。” 对于记者提出的质疑,精艺股份董秘吴焱对此表示,“公司在收购飞鸿国际时并无能力可以预测、判断精密铜管的行业外部环境在一年之后出现如此大幅波动,也未在任何主流媒体、行业资讯、政府报告中获得相关预测信息。但公司认为目前精艺万希年产能达到约4万吨,在目前行业内,投资年产4万吨的生产线约需至少投入3亿元,公司以6200万元的代价获得约1万吨的产能,我们认为该项投资是经济、合理的。”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长期从事精密铜管行业人士,在做出如此重大投资时,对项目投资的风险并无较为明确的判断,说明公司在投资时较为随意,并且对行业预判能力较弱,经营能力较差。”
面对一家在收购之初就已显露业绩下滑迹象的公司,精艺股份仍然高溢价收购,而收购之后业绩颓势仍然未能止住,有分析人士直指,收购的背后恐怕“隐藏公司管理层通过高溢价并购进行利益输送的黑幕。”
精艺万希持续下滑
2010年11月,精艺股份以人民币3720万元、2480万元的价格收购方丽容、麦仕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的飞鸿国际60%和40%的股权,交易总价格为6200万元。
飞鸿国际于2009年6月成立,注册地在香港。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尚未开展实际业务,其2009年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为0;2010年1-8月营业收入为0,净利润为-3.36万元港币,其主要资产为持有精艺万希25%的股权,该公司主营业务为制冷用精密铜管的生产销售。据评估,飞鸿国际净资产账面价值为846.10万元人民币,评估值为5676.24 万元,增幅为570.87%。最终收购价格又在评估价上浮9.22%,高达6200万元。
收购之初精艺股份表示,“由于本次收购价格水平明显低于公司现有股票价格的市盈率水平,以其2008年度、2009年度净利润为基础测算,本次交易收购价格对应市盈率分别为10.93倍、4.97倍,完成此次收购飞鸿国际全部股权后,可直接提高公司现有每股收益,对全体股东有利。”
然而事实却证明,这是一次失败的收购。从2011年年报来看,精艺万希报告期营业利润为901.87万元,净利润为1259.87万元。相比2010年3968.66万元的营业利润和2476.89万元的净利润而言,降幅巨大,净利润甚至接近腰斩。而如果倒推到2009年来看,当时精艺万希的营业利润为5028万元,净利润为4575万元。言下之意,精艺万希当前的业绩甚至比不上两年前的三分之一。
涉嫌利益输送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早在2010年收购飞鸿国际时,精艺万希就已经出现了业绩下滑的苗头了。收购评估报告显示,2010年1-8月精艺万希的净利润仅1517.73万元。
面对一家业绩已出现下滑迹象的公司,精艺股份为什么还要以高溢价收购呢?其背后恐怕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公开信息可以看到,精艺股份并非直接收购飞鸿国际所持的精艺万希股份,而是通过收购飞鸿国际两位股东所持飞鸿国际的股权,以直接持有飞鸿国际100%股份,最终达到间接持有精艺万希25%股权的目的。
记者了解到,飞鸿国际所持有的精艺万希股份是在2010年6月18日从香港腾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达投资”)处获得的。而这一时间距离飞鸿国际被收购仅四个月,不排除飞鸿国际是为了被收购而特地成立的公司。更令人诧异的是腾达投资的股东与飞鸿国际的股东结构一模一样,均为方丽容和麦仕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60%和40%的股权。精艺万希的外资股东为何做出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股权转让,精艺股份公开披露的信息中并未对此做出解释,但其背后肯定有不为人知的目的。
有业内人士指出,“精艺万希的经营情况每况愈下,目前仅有不足千万的营业利润。收购难以给上市公司带来业绩提升,反而投资难以收回。如果其中存在利益输送,则中小股东是最终的受害者。” 对于记者提出的质疑,精艺股份董秘吴焱对此表示,“公司在收购飞鸿国际时并无能力可以预测、判断精密铜管的行业外部环境在一年之后出现如此大幅波动,也未在任何主流媒体、行业资讯、政府报告中获得相关预测信息。但公司认为目前精艺万希年产能达到约4万吨,在目前行业内,投资年产4万吨的生产线约需至少投入3亿元,公司以6200万元的代价获得约1万吨的产能,我们认为该项投资是经济、合理的。”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长期从事精密铜管行业人士,在做出如此重大投资时,对项目投资的风险并无较为明确的判断,说明公司在投资时较为随意,并且对行业预判能力较弱,经营能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