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深深烙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在各自语言中的沉淀会明显地显示出来。习语的内容包罗万象,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只有建立在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
  【关键词】文化;习语;翻译
  
  1.地理环境特征的不同对习语的影响
  习语的出现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它的航海业在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如:all at sea(全在海上,比喻不知所措),hang in the wind(在风中摇摆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all hands to the pumps(所有人都去抽水,比喻事情危急,要全力以赴),Being on sea,sail;being on land,settle.(在海上就航行,在陆上就安居,随遇而安的意思)。我国地域辽阔,虽然也临海,且海岸线也很长,但是航海业不发达,所以与海有关的习语较少,如“同舟共济”、“风雨同舟”等。汉民族主要生活繁衍在亚洲大陆,是个内陆国家,土地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陆地,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例如:“隔岸观火”、“瓜田李下”、“揠苗助长”。我们在形容浪费的行为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除了有“花钱如流水”以外,更正规的表达是“挥金如土”。
  对同一种自然现象所表达的好恶不同,赞美或鞭笞的对象也不一样。英汉文化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东西风的态度。英语诗人雪莱(Shelley)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 t wind),在这首诗中歌颂强劲的西风的巨大威力。西风宣布一个僵化世界的灭亡,新的生命的诞生。O wild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Thou,from whose un 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Are driven,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ting,…此外John Mansfield也有一首(Ode to the Wes t wind)。他对西风是这样描写的: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I never hear the west wind but tears a re in my eyes.(温暖的西风哟,带来了小鸟的歌唱,我每一次听到西风,都禁不住热泪盈眶。)而在汉语言的文化氛围中,我们理解西风是凛冽的刺骨寒风,它所代表的是冷酷无情和反动。如“西风扫落叶”、“东风压倒西风”等。为什么Shelley和John Mansfield却如此赞美west wind呢?这正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异。由于英国地处西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正好相反。每年4月大西洋暖流给英格兰带来了和煦的西风,报告了春天的到来。所以英语中对西风的赞美就是对春天与希望的讴歌。
  2.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习语的影响
  由于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绪。中西方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同,最明显的就是在英汉的谚语翻译中对于动物的感情色彩的认识不同。在所有动物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dog一词。在西方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也常常用来赞美人类:
  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
  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
  而在汉语中,用狗比喻人就多带贬义,如:“走狗”,“癞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
  再举一例说明:在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讲述了一群生活在纽约的孤独而奇特的女士们。她们虽流浪街头却不公开乞讨,生活穷困却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身居拥挤不堪的闹市却形单影只。文章在谈到街坊邻居对她们所持的态度时是这样叙述的:If she chooses your door 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在此作者用“丧家之犬”的比喻来说明街坊邻居对她们报以同情的态度。读者往往对句中的比喻感到无法理解。在英美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对丧家之犬往往是善待,而不是痛打或赶走。而“丧家之犬”则被中国人用来描述那些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令人讨厌的人。因此,只有了解英美国家这一文化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历史和宗教信仰对习语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历史和宗教信仰对英汉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公元前208年,中国的项羽率领大军渡过漳水后,命令部下凿沉船只,志在必胜。于是,汉语中就有了“破釜沉舟”之说。在英国历史上,不列颠曾被罗马人占领近四百年,罗马文化给英国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公元前49年,罗马恺撒大帝率部渡过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船,表示不获胜宁死的决心。于是,在英语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这个习语。
  宗教信仰的差异也对习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西方,宗教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宗教贯穿到西方社会文化的几乎所有的领域。毫无疑问,宗教对英语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大量的英语习语、格言、典故词、派生词均来源于《钦定圣经译本》成为英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the still small voice(良心的声音),of the earth earthy(世俗之至),Hatred stirreth up strifes,but love covereth all sins”(恨挑起争端,爱宽容过错),scapegoat(替罪羊),thirty pieces of silver(三十块硬币)等。中国人信仰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三教互补,甚至合而为一,共同对中国文化起作用。他们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影响也自然反映到习语之中。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极生悲等。由于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同样要求译者要了解两种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翻译中切不可望文生义。英语中有很多词语表达特定的宗教意义,如: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中国人看到这几个字很容易理解为大难临头、人类即将毁灭的恐怖时光。然而对西方人来说它表示伸张正义的时刻。是指中国人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意。英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他们受西方的希腊神话和罗马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习语中多带有基督教色彩的形象,比如说“上帝”和“恶魔”就常常出现在习语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而在中国“佛”就常常出现在熟语中,如“佛要金身人要金装”、“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其他文献
中国轻纺城·2015“中国面料之星”  用户最满意面料产品调查活动系列报道之四  广东兆天:科技造就品牌实力  兆天集团旗下广东兆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天安数码科技城,是一家集针织纬编功能型、差异化面料研发、生产、市场推广、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公司拥有完整科学的研发团队和质量管理体系,并与东华大学、日本东洋纺、奥地利兰精公司合作分别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纤维科技研发中心”、“亚太区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改进建立不同教育层次的生产函数,基于2000-2011年分地区的面板数据,计算分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结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要求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开放为抓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数据是“互联网 ”的新生产要素,重要性毋庸置疑。正如我们中期策略报告《互联网向 DT 时代挺进—得“数据”者得天下》所提出的,数据已成为“互联网 ”的新生产要素,数据像能源一样,已成为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更多数据
近几年,我国各级审计部门以地方经济工作为审计重点,开创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新天地,为促进财政改革、捍卫经济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财政运行机
More education programming produced at home is to be broadcast On December 13,2013,Xinhua News Agency reported China’s television and broadcasting watchdog has
期刊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以基础的数学知识为主,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相互协同的发展过程,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是组成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
期刊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注入强大的动力,但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集聚,城市病问题不断显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绿地变硬质铺地,河流、山川变平地,加之城市
期刊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业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笔者通过对百余所“985”、“211”高校教师聘任条件的调查发现,“出身论”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特例.文章通过追述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