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乳术同期行整形修复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

来源 :临床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dsfdfasf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术同期行整形修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保乳手术,观察组用保乳术同期行整形修复,比较两组乳房修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23例,良9例,总体优良32例,优良率为91.4%;对照组优15例,良10例,总体优良25例,优良率为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乳术同期行整形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新郑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交替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及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两组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腹腔镜下子宫广泛性切除术后残端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广泛性切除术的7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2年,记录随访2年内宫颈癌残端复发情况,根据残端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腹腔镜下子宫广泛性切除术后残端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2年,7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术后残端复发10例,纳入复发组;其余62例纳入未复发组.复发组盆腔淋巴结转移、肿瘤长径、脉管癌栓与未复
本文以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的现状为切入点,挖掘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过程中存在的桎梏,分析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的优化路径,探索文献资源服务新发展道路,开拓具有时代特色、符合院校发展的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模式.
高校工会代表教职员工维护和保障他们的权益.本文探索高校工会在新时代实践创新的途径,以及创新的现实意义.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试验组采用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RDQ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与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胸痛、反食评分低于对照组(P<0
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靠的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技术人才.企业只有认真探索研发人员的教育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机制,才能切实提高研发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研发团队,增强企业生命力,创造更多的效益,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
目的 分析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月到卫辉市人民医院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观察人员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位观察人员均抽取2份血液检验样本,将常温下保存的作为A组,-4℃下冷藏保存的作为B组,两组检验样本均分别放置0.5h、1h、2h、4h、12h以及24h,而后根据要求实施血常规检验,就两组检验样本在不同温度及不同放置时间下血常规各指标检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和B组血液标本在不同温度下放置12h后实施检测,A组HCT水平高于B组,放置24h
本文从高职教育入手,探索如何应用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为高职院校读者和学科建设提供深度、精准的服务,以实现智慧图书馆智能推荐服务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进而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目的 比较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应用单极电凝止血、缝合止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10例卵巢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两组卵巢囊肿患者均实施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其中研究组术中采用单极电凝止血,对照组术中行镜下缝合止血.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术后2个月经周期第2天卵巢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值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操作所需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卵巢囊肿患者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前促
由于电子档案的管理高度依赖信息系统与信息设备,这就导致科技档案电子化管理存在许多制约条件,要想进行风险管控,需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着手,对物理环境和系统环境进行保障,确保科技档案在生成、收集、管理、整编和利用的过程中不发生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