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衣湿乐队
宜宾方言乐队
无数个体的记忆汇聚成一座城市的历史。当我们想要真实感受一座城市的心跳时,民间视角更显难能可贵。每一个人都可以代表一座城、而一座城市可以被任何途经、驻扎于此的人拥有和解读。在高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或许一些东西会不可避免地消失,但有一群人为保留岁月的风貌而努力,为那些被淡忘的记忆找到附着之处。在这个过程里,城市的基因密码被破解,在地的日常生活得以重塑。
拔地而起的高楼像棋盘上即将获胜的棋子,挤进了每一座城市的街巷。在城市的变化之中,地缘性的差异逐渐模糊,但在历史的车辙上,在日常生活的孔隙里,还存留很多发光的事物,提醒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的故事。
庆幸的是,当“北漂”“沪漂”的风潮逐渐回落时,许多年轻人重新爱上了自己成长的故乡。他们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去挖掘在地文化的美好,记录每个城市发展的记忆。文字与图片是古老而有效的记录方式。做了十几年城市文化研究的宋群决定用别样的方式,致敬自己的故土——西安。
在翻阅有关西安的资料时,艺术家宋群发现,那些文献翔实、客观,但市井街道的烟火气、老西安人的日常细节被宏大叙事与学术视角淡化,变成了历史研究中的边角料。他希望能呈现出民间视角的西安,挖掘出这里生猛鲜活的一面。
帶着这样的愿望,宋群走访了那些被主流文化忽视的角落,采访了具有不同经历的人。将各种不同的观点展现出来,这也恰恰展现出西安最真实、复杂的一面。他说:“我只是觉得这些叙述很有趣,就记录下来,然后期待和我一样的人看到后,产生一点儿共鸣。”
除文字之外,镜头对城市的记录更加真实而直率。在乌鲁木齐长大的汉族姑娘马海伦与高台艺术中心共同发起了一项乌鲁木齐公益拍摄项目。她邀请所有热爱乌鲁木齐的人来到这里拍照,不分年龄、性别和民族。她拍下形形色色的面孔,定格平凡又美丽的瞬间,在拍照的间隙,采撷面孔背后鲜活、有趣的故事。
马海伦将叙述城市的方式交还给每一个普通人,呈现乌鲁木齐多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生长姿态。她说:“这个项目是我一直都想送给我的城市的一份礼物,回赠它一直以来对我慷慨的给予,也想回赠给这里的人们。”
如果说文字与影像只能让观者间接地感知一座城市,那么博物馆则给人们提供了一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抚摸布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慢慢退回到过去的时空。宋群在做出版物之余,创办了城市记忆博物馆,同时在国内许多城市做旧物展览。他说,博物馆要能让更多的普通人走进来,并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与博物馆是有关联的。不是把普通人带进博物馆就结束了,而是把普通人的历史和记忆装进博物馆,让其他普通人看到。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古董才是具有价值的,如那些金丝楠木家具、王公贵族用过的精美餐具,那些被列为文物的建筑。但平常老百姓的普通物件也是很美的,它们是普通人的历史,散发着时间的馨香。
在逐渐了解城市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逐渐发现城市的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老街区虽然充满了热闹的烟火气,但环境过于拥挤、嘈杂,当地人的生活有许多不便之处。该如何改造这些老街,才能既保留它原有的气质,又能令其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成为宋群思考的课题。他以顾问的身份,介入许多旧建筑改造的项目。相比于粗暴地拆毁与替换,他希望找到新与旧的平衡点,让老事物与当下的时间产生关联。叁伍壹壹是宋群近期参与的老厂房改造项目,它不是单纯的文化艺术街区改造,而是更多地贴近社区生活,打造年轻人喜爱的空间与商业,让年轻人大量回流到这里,为老地方注入新鲜的活力。
虽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事物不可避免地消失了,遗憾的情绪难免伴随其中,但宋群仍然对家乡的未来抱有乐观的期待。他说,尽管走过一些弯路,但城市总会在调校坐标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知不觉间,年轻人开始成为在地文化的推广者,用镜头观察、记录、审视,用自己的独特审美和睿智思考唤醒在地文化,也唤醒自己对家乡深沉的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去往远方,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到家乡,而他们的理由各不相同。在杭州富春江畔,顾喜抱着一团衣服行走,身影在郁郁葱葱的树木间时隐时现。在一汪澄碧的富春江中,江一正自在地游泳,二人正进行一场谁先走到终点的比赛。镜头徐徐移动,铺展开一幅绝美画卷。这是电影《春江水暖》中的一个片段,导演顾晓刚为了完成它,用了两个夏天。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而后让全世界人都为杭州之美而陶醉。仔细想想,这并不意外,富阳是导演顾晓刚的家乡,他就像故事里的江一一样,离乡多年,再度回来之后才发现家乡早已出现惊人变化。他开始重新审视这里的一切,城市飞速发展,山水却依然有情,维系着一代代人生命的延续,而他想要将这一切好好记录下来。《春江水暖》只不过是顾晓刚长卷电影《千里江东图》的第一卷,他想要用很长时间去好好观察杭州,让自己的镜头成为记录杭州历史变迁的“眼”,让世人认识真正的杭州。
像顾晓刚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他们曾远离家乡,又开始重新认识家乡,希望让世人都能看到它的美好,摆脱对其的刻板印象。摄影师马海伦18岁离开故乡新疆,去纽约学习,又在最困惑的时候选择回乡,为家乡的人们拍摄了一组时尚大片。在她眼里,新疆人有自己的时尚态度,艾德莱斯绸美过爱马仕丝巾,阿姨牌民族服饰强过一切奢牌。她将这种时尚定义为“乌鲁克林”,乌鲁木齐可以和布鲁克林一样,又潮又酷,來者不拒。打破定义是马海伦回馈给家乡的礼物。
顾晓刚和马海伦对家乡的认识是清晰明了的。他们自小在这里长大,了解每一处河流的涡旋、每一朵花该怎样盛开,但对于像李佳昕这样自小随父母离开家乡的人而言,重新认识家乡淄博,要经历一个打碎而后重塑的过程。家乡自他幼年起就成为一个模糊的轮廓,每一次回乡,就像是在拼凑一张拼图,他用镜头“捡拾”每一片砖瓦、每一条老街、每一条水纹,然后将其拼凑起来,形成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淄博,用这样的方式来留住家乡。
有些年轻人在记录家乡隐秘的角落。吕格尔为羌族人摄影成书,并收集家乡汶川的沙石洒在底片上成像,以“抢救”的心态去记录逐渐消失的地貌与风俗,那是他心中无可替代的“星海”。李骏硕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小人物在香港这片繁华的土地上用力生活。卡先加用纪录片《光之子》记录了一个这样的藏族聚居区:阳光通透,和煦温暖,当地人的生活里不再只有放牧和牛羊,他们也会喜欢刷手机和看短视频,老人则守着这片土地,年复一年,又新添了几道皱纹。这就是卡先加在离乡多年后重新认识的家乡,现代文明和科技让生活变得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疏离与孤独。藏族聚居区没有变,天依然很蓝,阳光依然很暖,但它又变了。卡先加想让世人知道,总有人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坚定不移地追着光。
还有些年轻人,如陈荣辉一般,为异乡着迷,于是他们背起行囊踏上旅途,去探访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他用镜头记录东北,这个习惯了温暖与潮湿的上海男人一头扎进东北-30℃的冰天雪地里,东北在经济社会转型大变革之下的变化被一一记录。陈荣辉用他的作品,让东北年轻人成为记录自己家乡的最重要的线索。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纵行山水万千,他们始终爱着脚下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情意绵绵。
城市记录了来往所有人的喜怒哀乐,而这些陌生又熟悉的故事真实地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性格风貌。在地的文化创作者们就是城市律动的记录者,他们深深地扎根于脚下这片土地,选择用声音、图片和影像等形式,奏响城市的交响曲,让这些旋律时刻悠扬盘旋于城市上空,拥抱每个路人。
马海伦 时尚摄影师
Q_是什么促使你开始用摄影记录城市的?
A_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特别直接的方式,让我出去和这个世界交流,去和别人交流。像我做这种城市系列,包括我回新疆公路旅行,拍照会给我一种浪漫的感觉,因为我也不知道我会拍哪些人,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他们会走进我的镜头里。
Q_什么契机使你想要创作“乌鲁克林”这个项目?
A_对 于 这次“乌鲁克林”的项目,通过拍普通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相对来说真实的、客观的新疆人的面貌。我不想让大家太关注这是谁拍的,因为我这次真的转换了一个角度,把聚光灯和话语权交给了被拍摄的人,请他们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特别有意义。
Q_在纽约读书时,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文化差异现象?
A_因为我从小就在一个多民族的地方长大,新疆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很强的。所以其实我没有感受到太多的文化差异。当时在美国生活,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哎呀,这个地方在我们新疆也有 。”在纽约街头,我经常能感觉到自己有一瞬间仿佛在新疆。也是在美国的生活经验让我意识到新疆的文化潜力。
Q_你习惯使用什么器材拍照?如何看待手机摄影?
A_现在我会用很多不同的机子,有的时候我就拿一个卡片机,有时候我就用中画幅。我最近买了一个中画幅的傻瓜相机FUJI GA645,这个相机本身很好玩,因为它的竖构图和横构图是反的,很可爱。我觉得每个相机都能给我不同的感受。
1.DJI Air 2S航拍无人机
想要带观众了解一座城市的全貌,俯瞰角度的影像片段必不可少,全知视角可以囊括都市繁华。Air 2S的O3传图可实现最远12公里全程1080p的清晰度,10 bit Dlog-M模式可记录多达10亿种色彩,同时保留更多亮部及暗部细节,还原远方美景的多彩瞬间。( ?6,499)
2.Microsoft SurfaceLaptop 4 i5 笔记本电脑
在地艺术家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就地取材时一旦挖到宝藏便开始即兴创作。Laptop 4搭载11代Intel 酷睿i5处理器,运行速度提升70%,方便快速切换程序任务和处理大体积视频文件,建立自己的音频视频素材库。想要多端同步内容,可以使用 Microsoft 365的跨设备协作功能,多角度审视创作成果。( ?9,399) 3.Sennheiser CXTrue Wireless真无线蓝牙耳机
坚持为一片土地忙碌奔走的艺术家的内心总有一份追求极致呈现的不妥协,不论是追求旋律的震撼抑或是追求超卓的声效。耳机采用德国制造的7毫米动圈驱动单元,提供低沉的低音、自然的中音、细节丰富的高音。人体工学的设计为工作创作营造贴合耳部的佩戴体验。( ?1,499)
4.Focal ClearMg Professional开放式耳机
Focal工程师为Clear Mg音响驱动设计了一款“M”形镁质圆顶,优化扬声器驱动器的三个关键参数,即轻质、刚性和阻尼,从而加强声音的真实感,使声音更加细腻、准确、富有冲击力,服务于声音质量和传输速度方面有高要求的音乐人。( ?7,999)
5.HUAWEI P50 pro智能拍照手機
P50 Pro的后置双影像主摄单元,结合多光谱传感器、以及超级滤光技术以提高成像清晰度,120°超广角镜头实现2.5cm超微距拍摄。除此之外,全焦段4K视频拍摄能力,和全新AISPro超级防抖、4K延时摄影、AI微动瞬间功能,也可辅助艺术家用手机进行细节化的视频创作。( ?7,688)
6.Panasonic LUMIXGH5 微型单电照相机
冰冷的相机之所以有温度,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时代故事,每一帧影像都是摄影师捕捉到的、无法复制的都会图景。GH5 新一代5+2轴双效防抖,可驾驭多种复杂的拍摄环境,去除机身以及从广角到远焦镜头的抖动。高精度、流畅4K 60p/50p视频录制功能意味着足够的运动补偿,即使在视频剪辑时间轴内放慢视频片段,也不会失去细节。( ?6,599)
7.XGIMI 极米Play便携投影仪
投影主题的展览是利用相对便携的光影投屏,进行画面的呈现。极米Play便携投影仪采用HDR10解码技术,相比不支持HDR10的影像,它可以提供更大的动态范围和更多的图像细节,还原作品画面全貌。侧投功能可实现梯形较正,放在展厅的各个角落,都能调整出所需的方正画面。内置10400mAh大容量电池,除了边充边用,还能任性到拔掉电源线使用。( ?1,999)
新疆美术馆
它是新疆的首个专业美术馆,在建筑上保留了原新疆展览馆的建筑特色,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美术馆设计风格。其中收录了纳吉米丁、热西丹、张永旭等艺术家的作品,作为馆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友好北路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
它是哈密地区一处综合功能较强、集中反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文化中心,也是哈密的标志性建筑和新的人文旅游亮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哈密回王府景区对面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它是新疆本土的国际艺术中心和当代画廊,主理人马星试图透过多元的展览方式、鲜活的艺术作品,向人们展现新疆鲜为人知的城市艺术形象,以艺术实现跨区域的交流和议题合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CCMALL时代广场B1层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工作、购物乃至社交的模式,大小城市生活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如今很多城市的年轻人重拾本地文化内容,选择从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开始,发现在地文化之美,挖掘日常中的诗意与潜能。他们愿意去了解自己的家族是如何在这里繁衍生息,探寻故乡究竟有哪些宝贵的事物,畅想这片土地未来会变成什么模样。年轻力量逐渐回流,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不再被隔膜,在方寸的“本地”,无限的可能性正在孕育、生发。
许灵怡和她的《HOMELAND家园》从最初模糊的定位,到专注挖掘福建在地文化,跌跌撞撞地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地杂志对记录和传承本土文化有着重要的传播和文献价值。在做内容输出的同时,为了留下那些被人忽视的本地事物,挖掘表象背后的故事,许灵怡和她的团队像跑马拉松一样,用脚步去丈量了福建的各个 角落。
刚创刊那两年,文化艺术领域流行“上山热”,不少艺术家和修行人隐居山林,寻找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HOMELAND家园》顺势做了一期报道。十多年过去了,团队依然关注这群人,洞见不同时期上山人群的生活状态。鼓浪屿即将收取上岛门票时,团队直接驻扎到鼓浪屿,深入当地人的日常,留下了转型之前的鼓浪屿最后的模样。
起初,许灵怡觉得福州这个城市很亲切,在城市的褶皱里总是能找到与童年记忆相连的交点。她带着她的杂志,愿意做一个见证者,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尖锐的观点,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寻找其背后隐藏的故事。但观察、记录久了,见过太多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消失的事物,她渐渐萌生一种使命感,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
从2010年开始,福州开启了当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区改造,许多老社区都启动了拆迁的进程。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新村。上海新村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上海迁徙而来的一个社区,他们随着工厂举家搬迁。这些给城市带来工业化的老师傅,最后却被城市所遗忘。许灵怡和同事访问这些老师傅时,社区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她心想,或许可以邀请这些老师傅回到曾经居住过的房子,为他们拍一张照,留下以他们为叙述主体的最后的影像。这个想法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在闷热的夏季,老人们穿戴整齐,拄着拐杖回到旧居所,完成了一场郑重的告别。 2015年,当地政府邀请许灵怡团队参与到福州永泰嵩口古镇的改造项目中。这个项目为许灵怡团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践机会,去寻找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衔接共生的可能。于是,整个编辑部都把办公地点搬到了古镇里,每天走街串巷,访问镇上的每一户人家,了解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的故事。
他们在嵩口一待就是半年,把嵩口那些被时间遗埋的传统挖掘出来,让本地人更了解本地,并引导本地人自觉地维护和挖掘在地文化。过去,古镇上的人对熟悉的生活环境是忽视甚至漠然的,经过细致的改造和引导,本地人对本地文化生出了好奇与自信,年轻人对故乡的深情被重新点燃。完成了“嵩口慢慢走”的专题之后,编辑部离开了古镇。但之后的五六年时间,他们整个团队仍持续跟进这个项目,陪伴着嵩口每一阶段的变化,共同成长。
为了让这些老手艺重现回到日常之中,团队走访了一些老师傅,希望对他们进行采访,挖掘出老手艺背后的传奇。但是许灵怡发现,他们大多不善言辞,不懂得如何在采访中自我表达。几轮采访下来,团队并没有收集到太多有价值的东西。许灵怡不禁思考,或许正是这种沟通上的障碍,阻碍了传统手艺在大众媒体中的传播。老手艺的价值并没有真的消失,消失的是老手艺人在当下语境中的话语权。
于是,团队广泛召集对传统手艺感兴趣的年轻艺术家,邀请他们跟着老师傅学习手艺。在长达三个月的学习过程中,许灵怡惊喜地发现,受访时不善言语的老师傅,在进入熟悉的作业流程中突然变得健谈,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手艺背后的故事。
“学期”结束后,手艺新生设计展在福州亮相,随后又巡展到北京。老手艺与新作品一起展出,整个过程不但让年轻设计师更透彻地了解中国传统手艺的智慧,也让老师傅找回了自信。
创刊十余载,许灵怡和她的团队一点点记录、渗透这座城市。福州的变迁历程中,遗憾有之,但更多的还是希望和惊喜。她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故乡,他们的专业与阅历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而故乡丰富的文化也在为年轻人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人与城市之间的理想状态大抵就是这样,相互观照、相互成全。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当这句歌词风靡网络的时候,有一些年轻人选择从脚下这片土地上寻找诗意。对于漂泊异乡的人来说,方言是最直接的身份认同,其中蕴藏着只有当地人才懂的文化密码。
衣湿乐队的主唱游淼出生在四川宜宾。从乐队创立开始,他就一直使用宜宾方言创作和演唱。他用宜宾话翻唱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当熟悉的旋律遇到幽默诙谐的四川话时,它们交织成一种新奇诡谲的体验。说起方言演唱的初衷,游淼说只是为了好玩。年少时,大街小巷都在播放刘德华的《 笨小孩 》。当用方言哼出这首歌时,他突然发现方言本身的音调和抑扬顿挫,稍加修饰就可以成为顺口的旋律。于是,用方言做音乐渐渐成为了游淼和衣湿乐队的探索方向。他用方言唱歌更投入、更自在,于是就这样一直唱了下去。许多方言是不需要刻意保护的,它们本身就蕴藏着鲜活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深深鐫刻在这方水土养育的人们的基因里。
如果说衣湿乐队对方言的传播是无心插柳,那么还有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苦心经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很容易被历史的洪流冲散、吞没。但也正因如此,一些人的坚持才显得格外珍贵,充满了浪漫的英雄主义色彩。这个年代或许并没有那么浮躁,也不缺乏耐心做事的年轻人。他们坚定信念与热爱,放弃安稳的生活方式,回到故乡,尽己所能,将祖辈的东西留存下来。“90后”小伙子夏天学习和传承南京白局已经十年;曾芷仪从19岁开始就前往西藏学习唐卡;陶瓷艺术家柳溪通过材料与工艺的实践介入生活的“日常性”;程艾逆流而上坚守着西南本土杂志《1314》……抛开那些刻板印象和标签,仔细想想,年轻人从来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他们的赤子之心正在被看到。
程艾 成都《 1314》主编
Q_在经济一体化、文化不断融合的现在,推动和发掘本土年轻艺术家的意义是什么?
A_在不同地域和时空下生长的艺术家的特质是不一样的,艺术家的创作与个体经验以及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城市的艺术生态也会反向映射在艺术家的创作上,成都本地的行为艺术和影像创作十分活跃。关注本地的青年艺术家,除了给年轻人创造机遇以外,根本是关注整个生态的生长过程。
Q_如何让年轻人爱上成都在地文化,并参与其中?
A_大家都很喜欢成都的在地文化,尤其是“慢”与“包容”,在成都吃喝玩乐都与在地文化相关。只是有时候还是停留在表面,怎么让年轻人除了参与,还能愿意深入其中才是关键。可能“介入”其中并持续发声能够感染一部分年轻人,但是不能说教,我觉得在玉林的院子文化创意园就不错。
衣湿乐队 宜宾方言乐队
Q_当初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们决定用宜宾方言演唱歌曲?
A_2010年组建衣湿乐队以后,我们把以前的歌词翻出来重新谱曲,发现还挺有意思,于是就开始用宜宾方言来创作和演唱。我们用方言歌唱只是因为我们喜欢,这种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最让我们感到满足。
Q_在实践探索中,你如何寻找传统与现代、旧与新之间的平衡?
A_传承传统很重要,我们也尝试了,改编了很多山歌、童谣、船工号子等,但后来我们发现还是要“重新发明轮子”,于是我们开始改变思路,创作新的东西,并使之成为“传统”。因为,你只要去创作(甚至不一定需要用方言),由于你的成长经历、价值观是在四川宜宾形成的,所以不管你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形式、主题内容观点,内核都是宜宾的、传统的,这是根深蒂固的。 柳溪 陶瓷艺术家
Q_你认为,推动和发掘在地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A_之前我去巴厘岛、墨西哥、西班牙等地做过陶瓷的驻地创作,这些地方都没有景德镇创作方便和有生机。对于我来说,景德镇是陶瓷创作的天堂,我像在水中游泳的鱼,可以找到很多可能性。虽然在景德镇创作十多年,我还是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我想景德镇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景德镇的包容性可以让每个来的人都有位置。
Q_如何寻找传统与现代、旧与新之间的平衡?
A_知己知彼才能平衡,现代和新不是凭空出来的,需要对历史和过去的严谨的研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了一步;当然,也要了解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才会更好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自信,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而不是人云亦云。
曾芷仪 唐卡艺术家
Q_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最让你感到自豪的是什么?遗憾的又是什么?
A_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作为唯一一个汉族女孩子,我能得到真正唐卡传承者和大师的认可,能得到寺庙的认可。之后我在社交平台上制作了一些自己绘画和生活的故事,逐渐也有很多人因为我的故事和视频知道了什么是 唐卡,从而开始了解唐卡。所有这些,对于我来说,是大家对我努力的认可,也是一名唐卡画师的荣耀。
Q_在你看来,推动和发掘在地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A_推动和发掘在地文化的意义,我觉得在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递。对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我们从来不缺文化遗产,缺少的是对文化本身的价值传递。在不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正是这种融合和推动让我们的文化真正“活”起来了。
Q_如何寻找传统与现代、旧与新之间的平衡?
A_在学唐卡之前,我的画风一直是没有“规矩”的。我喜欢画线条,现在看来,那些线条并没有太多“技术”,只是比较“特立独行”。学习唐卡前三年,我一直在练习其中各个元素的画面比例,虽然唐卡是平面绘画,但也要把线条画出骨骼感和立体感来。我一直坚信传统出新,一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先把传统的东西学好,再创作出自己的绘画语言,于是我结合唐卡元素创作出一系列新的内容。
一直以来,无数艺术家都在思考城市发展与文化进程的关系。所谓在地文化,到底如何参与到一个城市的发展之中?如何融合?又如何创新?“在地文化”创办人沈淑婉觉得文化就像内容,而城市就像容器,“一个城市需要有精神空间,可以让你稍稍驻留,或者能够自我對话和呼吸”。而文化艺术最重要的是能够日常化,它需要浸润、需要在场。“在文化场域,除了办一些文化演出活动,或者有一个剧院这样的文化地标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文化静水深流到民间的日常当中。”因此,不管广州东山口、苏州姑苏二十四集,还是南京小西湖……以及那些今天的大厨对于地方传统美食的创新,都和这些城市的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结,息息相关,都是在传承在地文化,并对其进行内在激活。在这些创意的背后,是文化和艺术参与到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文化需要被经历和经验。因为如果文化只是在一个城市的博物馆里,那它不是激活的状态。”沈淑婉说,在一个城市中,文化应该是日常的,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像你从祖母那一代用到现在的一把刀、一件风衣……”
沈淑婉2015年创办“在地文化”,希冀在全球化语境下推动在地语境和本土化时尚的发展,以及老城更新的思考。“当某种模式持续到一定程度后,总有人会去打破它,只是打破的多还是少,以及用什么方式而已。”
“在地文化”的介绍中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加斯东· 巴什拉的一句话:“我们想要研究的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形象,那就是幸福空间的形象。在这个方向上,我们的探索可称作场所之爱。”
所以,沈淑婉表示,“在地文化”的“在地”并非指本土,“而是‘在场’,就是文化和艺术需要浸润、需要在场。如果不在场了,它就会是一个僵化的过程。只有文化在场,它才是鲜活的。”
比如槙文彦打造的东京代官山,通过差不多40年的规划,最终以不同的建筑群体、适度的街区尺度、虚虚实实的空间结构……构成了一个特别宜居的街区。“如果一个城市的中心只有CBD的话,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沈淑婉是潮汕人,后来去广州,再到北京创业。重回广州的时候,她又变成了一个异乡人。
“你身处在一片异乡的土地上,个体都需要归属,而这种街道和社区是能重建一种归属的,有点儿像现代城市村落。”曾经的村落可能以血缘关系、地域关系而聚集在一起,现在,让我们聚集到一起的则是“某种共同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
“在地文化”的第一个项目是广州东山口“城市社区聚场”。东山曾是广州达官贵人的聚居之地,所谓“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这里有1,000多栋百年历史的红砖楼。当沈淑婉面对这些各具特色的红砖楼时,“我在给它落地一个品牌或者一个空间特色时,全都尊重它的在地特质。它所有的这种在地性的语言和你在场的直觉决定了你觉得它合适做什么”。最终以一个又一个小而美的空间形成了东山口集群式的群落。
比如香水博物馆白鸟之歌,“在开业的前半年,是没有产品在里面的”。因为在沈淑婉看来,小众沙龙香其实很抽象,接近诗歌和艺术。于是,在那半年,她会邀请一些女诗人来进行诗歌创作,邀请艺术家来进行版画创作……这里成为一个独立音乐、独立诗歌、独立电影、独立绘画……的文化场域。 这显然是一次文化创新。后来,她在阿那亚举办首届时装艺术节是一次更大的文化创新。
作为一个全新的地标,阿那亚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它的那片海就是一个沉浸式剧场”。其次,它聚集了中国当下一批建筑设计师的作品。沈淑婉希望能够“借助阿那亚某种在地性的语言和场域上的特质,表达时装背后文化的在场性”。
不同于普通的时装周,她的时装艺术节甚至是“无时装的时装现场”。“在中国这确实是非常先锋的,甚至我认为没有人在做这件事情。”在人们的传统概念中,时装是一种物质,然而沈淑婉更在意的是时装利益背后的文化表达,“我不要去做城市的搬运工,而是来探索时装艺术的新景观”。
当初,她就以创办高级女装品牌 Nisiss为大家所熟知,而如今在城市以在地文化展现小而美的空间,“就像给身体的末梢部位做手套、帽子、鞋子,它们对于你的一套造型来讲同样重要”,使得这些末梢让整个城市、整个街区更为精彩。
只是,建设“城市村落”时,我们更需要侧重于精神文化、侧重于内容的打造。“只有你把文化的部分做好了,就算是老城,它也不会比新城差。”沈淑婉说,老城只会更加宜居、更加安静、更有街区和广场的尺度感。
著名学者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对新中产生活方式的总结为“策展式生活”。他指出,现代美学运动号召大家把生活变得更艺术,而在现代生活方式中,追求艺术生活的人们都成了自己生活的“策展人”。于是,城市空间聚落的打造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商业模式,它更强调社群前置。传统商业街区是土地前置,根据土地规划购物中心、商铺、住宅、剧场……而社群前置是需要先知道社群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据此去创造和满足这些需求。
曾经将传统菜场打造成双塔市集的建筑师沈雷再次打造了姑苏二十四集,创意地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与建筑、光影、氛围、展陈结合,构建出一个大型的传统与时尚碰撞的文化街区。于是我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令的不同美食:到凤翔春茶馆品尝苏式茶点;去张记海棠糕,回味童年的苏州味道;来乾苏铁棍馄饨,体会真正的“杵敲天下味,香醉座中仙”……这里还汇聚了曾经苏州城内市井街巷各种风格的手艺杂耍、不同文化的手作艺术、《浮生六记》浸入式戏曲表演……这些都是传统姑苏文化的传承,最终还原我们最真实、最原味的苏州生活。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天鹅荡路1-1号iD Park歌林公园4-5楼
推荐空间:SKY BOOK天书书店
SKY BOOK潮流艺术主题书店,分为艺术、设计、漫画、潮玩四大专区。整个书店由新锐设计师李文强的团队 PIG DESIGN( 皮爱吉设计)操刀设计。20,000册图书杂志中的20% 来自国外原版精品。主题策展式的商品严选让书与生活方式进行深度联合,使得它既是一间书店,也是一个文化与艺术碰撞的地方,更是一个休闲的理想空间。
喜闻乐见是由任萃、厐喜、孙云、赖旭东等设计师联合打造的全新设计生活创意空间,围绕艺术语言、城市后院、艺术生活方式展开漫谈,赋予城市、生活、现象艺术以新的观点。小楼一共三层,约有2,000平方米的空间,包含艺术空间、展陈空间以及餐饮等。喜闻乐见所在的东信和创园,其前身是已经拥有超过50年历史的杭州邮电器材522厂。设计师打造喜闻乐见时不再为了设计而设计,试图还原事物真实的模样,将空间从业态回归到人,融合了对于生活的所有理解。设计师之一孙云表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在这座旧建筑当中本身就是有韵律和节奏的。我们只是小心地嵌入一些构筑体,使原建筑更有趣味性,并且更具功能性。你会看见所有的空间一张一合的尺度给人带来心理空间的节奏和韵律。”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和林路东信和创园64幢
推荐空间:FUNS乐市
“乐市”所处的空间原本是一个被拆解的花房,如今被改造成开放的艺术空间,融合了表演、艺术装置、美术馆公共教育等内容。这里不仅是世界各地创作者的艺术实验场,还可以转变为青年艺术家的画廊空间。一切都会在这里自然形成和发生,不断滋生出新事物、迭代出新喜好。
由方所与REGULAR团队联手打造的“极致精品存量改造社区商业”——REGULAR源野,打破了市政公园“老龄化”和“运动场”的刻板印象,在大源中央公园地下,建构出一个年轻人的全新生活方式空间。REGULAR与其商户的关系是一种全新的、针对这个项目展开的、共创共生的关系,而这种“定制化”的创作造就的正是项目的“差异化”。REGULAR还非常看重起源于成都的品牌和主理人群体,20余家商户中有着多家“土生土长”的成都品牌,比如UID、MONDOLI、烂李子、荒石公园、十域、RAWHEART等。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天府二街大源中央公园LG1层
推荐空间:自然标本艺术品商店
这个自然标本艺术品商店是为大源中央公园量身定制的一座随时更新的自然博物馆。这座标本博物馆并不是只能单向输出,人们可以有很强的参与感,需要像开盲盒一样,一个个拉开柜子查看內容。顾客也可以带来自己旅途中获得的落叶、树枝、花瓣、果实等等,主理人会把它们变成别具意义和价值的艺术品。
“小西湖”得名于明朝著名戏曲家、书法家徐霖建造在此地的私家园林“快园”,其中有景观“小西湖”。历经时代变迁,湖被填平,而“小西湖”改造的最大特色就是尊重当地的民居生态,让沧桑的历史建筑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掬豆”团队打造了“小福禄”糖水;以民宿立足的“花迹”在这里开了“小食堂”,其中还有堆草巷33号那样的“共享院”,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对房屋后院进行重新设计布局,把原来的实体墙做成镂空花墙,根据房屋特点改造成了公共空间。小西湖的打造是“一房一策”。于是,艺术展馆与街巷烟火仅一墙之隔,文艺地标与居民老宅共生共存。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社区
推荐空间:虫文馆
南京书籍设计师朱赢椿设计了很多与虫子相关的书,比如《蚁呓》《 蜗牛慢吞吞》《虫子旁》。“虫文馆”的主题就是朱赢椿和他的虫子们,两层独栋小楼集成了书店、小型博物馆、交流空间等功能。一进门最显眼的就是朱赢椿设计的书籍《虫子诗》。内部空间也都与虫子有关,奇趣可爱,不同区域被划分为小虫电影院、甲虫值日岗、小虫餐厅、屋顶虫文台……
人世间有万千滋味,有的餐厅一心一意将这种滋味化于唇齿味蕾间,情意绵绵;有的餐厅则大玩美食跨界,调动起人们的所有感官,体验丰富。无论哪一种形式其都在竭尽所能传承中华美食之道,延续本土文化,激活本地潜能,让美味引领新奇,让新奇改变生活。
壹零贰小馆
它是城市中一处不起眼的老旧居民区,低矮小楼早已因潮湿而在墙面上氤氲出花纹,单看外观,没人想到这里竟是一家私房菜馆。从2006年至今,主理人悉心钻研粤菜,在古法上研制新味,很多菜品都能在古籍中有迹可循。每日一份毛笔字手写的固定菜单,引人进入饕餮盛宴,四季变换中,餐餐有新鲜。夏日暑气盛,荷塘奇燕羹让你饮下一口清凉,百花酿荔枝让你回味一口沁甜;秋季要吃鲜,蟹肉烩冬茸层层入味;冬季来一份桂圆炖山瑞,私藏多年的陈皮打底,一口汤入喉,又鲜又暖。壹零贰小馆深谙粤菜的精髓,有山珍、有海味,给味蕾带来舒畅的享受。主理人对古法菜谱的研究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但万变不离其宗,要遵循食材本身的味道,通过巧思让美味得到极致的升华,用心做菜才是对食材的尊重。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黄洞坊巷1号(近小区)
廊桥The Bridge
川菜在中国四大菜系中是最不拘一格的,其味有百变,在舌尖上荟萃成一场热闹的迪斯科,大汗淋漓之后,留下的是痛快。当年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特别在游记中将成都安顺廊桥记录下来,叹为观止。时间兜兜转转,如今的安顺廊桥上,半透明的建筑入夜,灯火通明,如一盏“漂浮的灯笼”般,在河面上投下倒影,这便是餐厅廊桥TheBridge。米其林主厨江振诚主理,推出“岁时料理”,打破传统川菜的格局,摒弃过麻、过辣,要让人们在真正认识川菜二十四味的同时,将其推向国际舞台。宫保鹅肝黄金粥中西合璧;川茶糖油果子、廊桥牛肉焦饼被制作成法式茶点的模样;招牌冷味采用虫草、夫妻肺片、竹叶青等传统中式食材,带来层次丰富的口感……廊桥The Bridge用美味让人们明白,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不懈地创新与思考。
-四川省成都市滨江东路66号
苏州:半月斋
从一早开门迎客,苏州半月斋的热闹便没有停歇过。一层临街窗前,厨师们忙忙碌碌,和面、盘馅儿、刷油、烘烤,当香气开始四溢时,一块块苏式糕点腾腾出炉,被装盒送入排队的客人手中。此时在二三层,吴侬软语声声飘来,食客们闲散坐着,吃块点心、品口茶,看窗外车水马龙熙来攘往,惬意享受着生活。在这里没什么要紧事,伺候好味蕾才是紧要之事。半月斋由一对父子操持,父亲是苏帮菜非遗技艺第三代传人,讲究传承,儿子则推陈出新,总有好点子。半月斋不仅有最地道的苏式糕点与卤味,还有新潮的盲盒下午茶,吃到什么全随缘,但绝对让你心满意足。牛肉酥包、滇红桃胶、白切鸡、笋油拌面……苏州人吃了一代又一代,却总吃不腻烦,只因有半月斋父子这样的手艺人存在,古法添新意,代代永传承。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平桥直街4号
Maison Lameloise
Maison Lameloise在全球享誉盛名,这家在法国延续了百年传奇的米其林餐厅如今终于漂洋过海,来到了东方,在上海制高点搭建了一座美食殿堂。MaisonLameloise诞生于全球最佳葡萄酒产区勃艮第,秉持“传统即创新”的理念,讓每一道美味都拥有“自我”的品格,得以在经年日久中不断延续。为保证原汁原味,新鲜食材皆由法国空运而来,海鳌虾搭配芹菜与青苹果,蜗牛破天荒与章鱼“牵手”,配时蔬与雪梨醋,以及芒果与香菜的奇怪配对,出人意料,却又让人在品尝后恍然大悟,如同欣赏了一场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散场回味时,心潮澎湃。主厨Eric Pras感性地展现法式料理的质朴与优雅,巧妙地将东方元素融入法式风情。
-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68层
好好吃饭,才能好好生活。去餐厅坐坐,也能邂逅理想之家。当美食生活复合空间成为流行趋势时,一餐一饭间、一桌一椅里,营造出生活方式的无限可能,任君挑选。
美食茶艺聚会空间
雕蚶镂蛤,得闲饮茶,邀三五好友相聚,谈天说地,无拘无束,忘却世事纷扰。美食成为情感的寄托,以茶代酒,敬友谊地久天长。
访溪上
访溪上的出现缘于四位好友的一拍即合。两栋别墅相连,老建筑翻新改造,成为西溪一处供好友相聚的“秘密花园”。这里是酒店,亦是茶馆,还是家艺术馆。16间包厢自带茶室,每间都由不同设计师设计,有的偏重古风,有的充满侘寂美学,有的干脆把帐篷搬进来,有一番野趣,自成一格。四位主理人将自己收藏的古玩宝贝布置其中,浓郁的艺术气息皆是他们心意的表露。餐品主打精致杭帮菜,季节限定的西溪柿饼最受欢迎,仿佛印证着一期一会之美。在这里,每年年末的“溪上饭局”是重头戏,国内美食家与艺术家来此造访,以美食之名会友,其乐融融。 -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访溪路6号
美食古董展示厅古董是一门艺术,美食亦是。欣赏器物之韵,是美的;品鉴食物之鲜,亦是美的。而当二者结合时,妙不可言。
闲云·鹤舍
它是黑珍珠一钻榜单店铺闲云野鹤的升级店,一对古董汉白玉石门迎客,奠定了餐厅的“古”味。說这里价值连城也不为过,毕竟就连小小的装饰品都有可能是货真价实的古董。大堂微缩园林造景,流觞曲水,颇有闲情。鹤舍处处古意盎然,这份古意,既藏在清朝的戏台、明式家具、名家字画中,亦藏在每扇窗外自然成画的景致里。虽说店里处处是主理人珍藏的古董,但摆放随意,似乎在慷慨地邀请客人们欣赏品鉴。餐厅菜品中西合璧,西式料理的食材,搭配中式经典的烹饪手艺,浑然天成。口口入味,皆是雅致,如这鹤舍一砖一瓦、一字一画、一山一水般,至纯至雅。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沿江大道240号
对页上起 上海 MaisonLameloise。/廊桥The Bridge创意菜品。
本页上起 杭州访溪上店内空间。/武汉闲云·鹤舍。
从国货品牌的崛起,到本土生活方式的再发掘与再融合,都异常尖锐地将问题带回最初的“我们究竟该如何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中,在持续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试图摆脱千篇一律的生命模板,在人与建筑的沟通和连接中,寻求在地性与全球化的一种微妙平衡,回归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而这或许是有关未来生活最诗意的答案。
2014年的夏天,王牧之在反复的焦虑中辞去了他在外资公司的工作。7年的建筑求学、7年的开发工作并没有让他越来越了解建筑。急速的城市扩张、高产高速的行业发展令繁荣的建筑业犹如一个飞速运转的生产机器,快得有些让人来不及思考。这不可避免地让整个行业趋于一种速食文化,太多拘于建筑相对表面的讨论反而让王牧之陷入了对建筑和城市的迷茫。看着诸多近乎雷同的城市景观,王牧之想要停一停,缓一缓,去真正看一看这座自己长久生活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就这样,一筑一事应声而起。
“One Building,One Story”不仅是他们团队的名字,还是他们的 Slogan、态度和路径。去观察一个个建筑,去探访一个个故事,在一筑一事看来这是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钻研方式。因为建筑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外壳,金石土木筑造起来的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有机生命体。谈论一个建筑空间,你永远无法避免提及它所在的环境,这种环境也绝非单一的物理环境,还包含历史与人文。于是,城市躯壳之上鳞次栉比的建筑更像是城市的肌肤,它与城市血脉相连,与当地的人文精神息息相关。只有走进本土文化,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地建筑的语境。
在一筑一事刚成立时,团队成员有些想当然地以为用半年多的时间差不多就能探访完成的100个本土空间,但当他们真正走进这些空间时才发现,探访、观察并解读建筑空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空间都有自己的小世界,而想要“叩”开世界的门,我们必须学会与空间达成一种心灵交流。正如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相知,内心的情感和个体本身的经历是始终无法绕过的课题。尽管近些年,人们对建筑的本体性有太多探讨,但“人”永远都是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每一个空间都是从建筑师和使用者的内心生长出来的,然后与环境浑然一体。一筑一事正是希望通过“一座建筑、一个故事”的走心方式,去解读一座城市及其背后的生活内涵。
整个团队花费了差不多4年的时间,寻访了成都100个建筑空间。 3万张图片、26万字的讲述,以及2600平方米的总空间面积,为人们呈现出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的成都。在王牧之看来,“在地性”是建筑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世界上也不会存在完全一样的两个建筑。无论地理、气候、文化、功能,还是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都让每一座建筑变得独一无二。
然而,在全球化进程的几十年间,世界各地的本地文化实际上都处于一种被冲击、被引导和被误读的状态。一筑一事认为,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本地”的概念在今天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大量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各大城市时,“新本地人”的身份介入也会为所谓的本土建筑带来新的文化特质及需求。如何在这种快速流变的过程中找到微妙的平衡关系,正成为众多建筑师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一如今天的成都,既有以本土建筑师为代表的川渝乡土性,又包含外来建筑师的一系列国际化审美,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逐渐融合出一套更适应当代人生活的四川本土建筑体系。
作为建筑记录者、塑造者,从建筑诞生之前和之后的全生命周期来说,他们参与的环节尽管短暂,但是深刻。他们必须如哲学家般,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感性 地构建。而每一座建筑都是人们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次崭新探索。
浙江湖州的茅坞村在大山脚下过了数十年的宁静生活,然而我们今天与这座小村庄相遇时,意外打开了人们对现代桃源式生活的崭新想象。这里原本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古老村落,原始的民居古宅在岁月的风雨飘摇中坍塌了大半,逐渐变成被时代遗弃的乡村建筑。不过近几年,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些古旧老宅被重新改造为民宿,旧场域之下新元素的介入并没有破坏当地的原生文化习俗,反而创新性地打造了一种新的乡村生活方式。
不无建筑在接手这一改造项目后定下了一个大的设计基调:不野心勃勃,不完全服从;顺应当下需求,塑造出一些“新”的个性,也保有一点儿对“旧”的敬畏;建筑像是在与场所的对话中自然生长,小心翼翼地寻找一种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平衡。
设计团队以原有老宅为基础,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一些茅坞村才会有的独特“乡土气”。新的建筑形态规规矩矩地融入原生建筑。它不需要多么高大、多么新颖,而是要精确地把握好本地人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克制的设计不仅让老宅与新房之间形成简洁的构图关系,同时也几近完美地融入茅坞村周边的自然山水风景之中。充满现代感却十足乡土性的白色村庄像树一样,自由生长在翠色欲流的景色中,以此来回应来来往往的生活。
建筑设计常常是一种“创造”与“妥协”的平衡艺术,当我们去审视20世纪或更久之前的老建筑时,更需要对这两个词做出精准的分寸把握。老胡同改造在北京从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还是回归以“人”为主的空间本体性?超城建筑刚刚竣工的“储子营胡同36号院更新改造”项目或许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项目最初受到当地大杂院居民自发改造方案的启发,突破胡同固有的四合院形态限制,利用胡同居民在入口处增设的院门,将内部大杂院空间一一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崭新的内胡同。原本封闭的杂院空间被由外部延伸进入的内胡同重新组织,大大增加了空间功能上的灵活性。随着流线的延伸,居民生活的维度也相应变得更为开阔。同时,綿延流动且生动的内胡同与稳定而宁静的原院落也形成一动一静的呼应,铺展开一幅别开生面的动人生活景象。
内胡同与原院落共同使用的介面墙也配合一动一静的空间场景而获得不同的设计。其中老北京市井文化核心区建筑在拆除改造后,遗留了一面充满历史感的老墙。设计师将主要的空间肌理与部分无须增加保湿的老墙进行修缮加固,完美地融入内胡同。老墙自身的岁月痕迹和历史质感呈现出动人心魄的美感,同时,也让过往的历史真正流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放置于博物馆之中,而是成为每个人都能看得见的历史。
近些年,许多地方乡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动“建设美丽乡镇”的计划,比起追求一些“美”的建筑,空间的最终目的始终离不开为人服务。对浙江绍兴的齐贤镇来说,通过改造历史水街,完善配套设施,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或将带领小镇走出城镇空心化的发展难题。作为水街改造计划的收尾项目,城市书房参照当地水街建筑的风貌,在危房的原址上建造了这栋既充满现代设计感,同时又能毫不违和地融入街道的公共建筑。
整栋建筑由图书馆、咖啡馆和室外大台阶三部分组成,沿着室外大台阶形成了一个方便居民聚集休闲的公共广场。在大台阶的上方设计了一个镜面不锈钢吊顶的大屋顶,在遮阳避雨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几何镜面效果。不锈钢镜面的吊顶宛若水面般,颇有些波光粼粼的美感,与不远处的水街相互呼应,空间的边界逐渐在这里消融,时间也仿佛被放慢。
尽管建筑中每个空间的场景功能划分明确,但设计师一直力求突破固有空间结构,以更融合贯通的方式保证了空间之间的流动性,一如蜿蜿蜒蜒的水街,整栋建筑自身仿佛一池有生命力有延伸力的水。这样的建筑总具有一种平易近人的温暖感,它既现代又传统。从“消弭”到“融合”,人的主体性在建筑空间中被无限放大。居民聚集在这个城市公共客厅中,乘凉、闲聊,看着城镇定期播放的露天电影,置身于如此温润的时空中,生活本身便已是一首田园诗。
王牧之
“一筑一事”创始人&CEO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2014年在成都创办“ 一筑一事”专注建筑与生活方式领域的观察与实践
Q_近些年建筑设计与当地环境的“互塑共生”开始被人们频繁提起,在你看来 ,“互塑共生”应当包含几层意义?
A_这个命题所包含的意义很丰富,一方面建筑落成之前,是对既有物理与人文环境的一次“孕育”的过程,只有秉承互塑共生认知的建筑,才可能成为一座好建筑;另一方面,建筑落成之后(甚至在刚刚动工时)就已经开始“塑造”环境,视觉的、声音的、社区功能、价值观输出的……最终当人们进入这座建筑时,不同的使用者赋予建筑新的意义。
Q_你认为建筑设计想要做到与环境的“互塑共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A_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开放对话的状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更像是一个策展人,在复杂的物理与人文环境中,需要做大量的梳理、归纳、交流与提炼工作,然后加入自己适度的创造,最终呈现的建筑作品就像一段策展语,既是回望过去,又是对话当下,也是迎接未来。另一方面,建筑将与所有使用、评判和看见这个建筑的人共同创作关于这个建筑的新的“作品”。这些作品越多,代表这个建筑的“互塑共生”状态越好。互塑共生就是这个再创作过程,一个建筑能否激发这种状态很重要。 Q_当建筑与本土文化融合时,该如何融入本地人的情感特征和生活需求?
A_今天的建筑所面临的“互塑共生”命题,或者说设计条件,不仅仅是地块周边的物理环境,也不仅仅是当地的历史和传统,而很可能需要考虑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即使我们抵达地球另一边的“本地”,抱着希望看见“本地人建筑”的心态,但当我们闯入时,已经对那些建筑产生了影响,我们成为新的使用者,开始互塑共生那些建筑,因此才会有一些本地人不去、游客才去的“本地建筑”。
从上海时髦圣地“新乐路”一栋老洋房的时装精品屋开始,到成为当下新中式代表品牌,Le Fame的聪明之处是将传统上海女性的考究细致、摩登优雅与当代女性独立自我、洒脱自由的气质解构重组,巧妙演绎为极其浪漫洒脱的意大利折中主义时装风格。将上海的本地文化与气韵用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糅合进设计中,成为品牌设计的 DNA。
提到 LANYU这个时装高定品牌,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无数女孩结婚的 Dream Dress,高级定制的品质和设计,真正做到在一件嫁衣里融入东西方元素。出生于苏绣世家的设计师兰玉从小学习苏绣,所以在她的设计中不难看出,她不仅把传统苏绣精巧细致的技艺传承和沿袭,更打动人的是融在细节处温婉细腻,飘逸灵动的东方神韵。除此之外,很多中国本地元素也被运用在设计中,比如陕西的剪纸,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文化,认识了东方的底蕴之美。
不得不说,端木良锦均价万元以上的价格定位的确勾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樣的产品值得这样的价格?但只要见过端木良锦的包袋,你就会了然于心。大部分产品形态灵感来源于古代器物,像唐式木嵌这样失传已久的技艺也被运用其中,纹理图案也取自古代文化元素,如敦煌等元素都被恰到好处地融合在设计中。建筑学出身的创始人祁天华也令设计中不乏建筑学的和谐平衡美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美学逻辑不是仅流于表面,而是多了一份传承与沉淀。
气味往往最能引发人们的记忆与相思,观夏就是将这些熟悉的味道收集起来,用如此扣人心弦的方式来诠释中国的地大物博。通过观夏,低头便能嗅得人间四季的草木枯荣,寻到北国桂花、故乡橘园的记忆,领略昆仑雪松、江南竹海的意象,写意出记忆中的山河原野、人间草木,光阴流转。自信而大胆地诠释东方面貌,定义面向世界的东方新摩登主义。其实不难发现,真正的国风设计往往都是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觅得灵感,平衡传承与创新,创造出适用于这个时代的东方文化。
Qeelin是由设计师 Dennis Chan于2004年创立的珠宝品牌,熊猫、葫芦、同心锁等一系列极具中国传统的图腾都是他的设计灵感,他创造出寓意丰富并适合日常佩戴的珠宝,可以适配在日常各个风格的穿搭里,令传统的中国图腾摩登现代又不失想象力,的确打破了很多人对这些传统图腾的固有印象。作为完全东方风格的珠宝,难能可贵的是许多高级珠宝作品中也饱含这些惊喜元素。
上下是由设计师蒋琼耳和爱马仕联合创立的家居品牌,整体设计简约大气,将中国的传统生活美学和精湛的手工艺通过创新重返当代生活。除了在款式上去繁存简,在制作工艺上也应用了很多现代工艺和材料,让产品更具有可塑性和实用性。
国风审美力势头正劲,当下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融合国风元素成为各品牌的一道思考题。国风元素绝对不是指单纯的古代元素,也不是各种图案的堆砌,而是具有中国代表性的本土元素、国产元素,趣味元素通过现代手法的重新诠释,带来出其不意的体验,不再是流于表面的浮夸式审美,而是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1.上下:大天地碳纤维椅
上下以碳纤维材料重新演绎“大天地”系列家具,大胆地将传统明式家具的细节特征层层简化,最大限度地变薄、变轻、变细,创作了此款超出日常经验的概念家具。运用碳纤维这种材料不仅轻且坚硬的特性,为家具的制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2.端木良锦:洛神赋主题手提包
一只看似简单的包却大有来头。主题画面受名篇《洛神赋》启发,描绘了洛神“宓妃”与曹植邂逅之际,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惊鸿游龙之美。通过这个设计,最大的感受就是小小的一只包却能在方寸之间让你仿佛进入唯美世界。
3.观夏:昆仑煮雪
昆仑煮雪是观夏东方精粹系列香水的第二支,整个系列从气味到设计概念灵感来自东方庭院。香调里自带清凉感,仿佛在雪山中的小木屋聆听寂静,看阳光普照树林,斑驳的光影在雪地上。这款香以中国神山昆仑为灵感,勾勒出辽阔肃杀与温暖交织的氛围。
4.Le Fame : 西装裙
灰色格纹面料自带硬朗挺阔,创新式斜门襟的设计与中性化的正装面料发生奇妙碰撞,衍生出一种摩登复古感,细节处的褶皱与蝴蝶结装饰又是别样的浪漫娇俏,时髦又可爱。这件西装裙难得地将这些对立的特质融合在一起,让一件裙子有属于自己的气质。
5.LANYU :苏绣礼服裙
作为第一次去巴黎展出的苏绣礼服,这一系列礼服都将传统的苏绣纹样与西式的嫁纱相结合,浪漫中自带仙气。如果想要一件足够特别的礼服,这一系列都会是不错的选择。
6.Qeelin : BoBo系列珠宝
将国宝熊猫运用到珠宝设计中,作为一件日常佩戴的珠宝,它足够吸睛。BoBo这一系列珠宝通过不同的主题,把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日常搭配都是点睛的存在。
宜宾方言乐队
见证城市记忆
无数个体的记忆汇聚成一座城市的历史。当我们想要真实感受一座城市的心跳时,民间视角更显难能可贵。每一个人都可以代表一座城、而一座城市可以被任何途经、驻扎于此的人拥有和解读。在高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或许一些东西会不可避免地消失,但有一群人为保留岁月的风貌而努力,为那些被淡忘的记忆找到附着之处。在这个过程里,城市的基因密码被破解,在地的日常生活得以重塑。
见证城市色彩
拔地而起的高楼像棋盘上即将获胜的棋子,挤进了每一座城市的街巷。在城市的变化之中,地缘性的差异逐渐模糊,但在历史的车辙上,在日常生活的孔隙里,还存留很多发光的事物,提醒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的故事。
庆幸的是,当“北漂”“沪漂”的风潮逐渐回落时,许多年轻人重新爱上了自己成长的故乡。他们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去挖掘在地文化的美好,记录每个城市发展的记忆。文字与图片是古老而有效的记录方式。做了十几年城市文化研究的宋群决定用别样的方式,致敬自己的故土——西安。
在翻阅有关西安的资料时,艺术家宋群发现,那些文献翔实、客观,但市井街道的烟火气、老西安人的日常细节被宏大叙事与学术视角淡化,变成了历史研究中的边角料。他希望能呈现出民间视角的西安,挖掘出这里生猛鲜活的一面。
帶着这样的愿望,宋群走访了那些被主流文化忽视的角落,采访了具有不同经历的人。将各种不同的观点展现出来,这也恰恰展现出西安最真实、复杂的一面。他说:“我只是觉得这些叙述很有趣,就记录下来,然后期待和我一样的人看到后,产生一点儿共鸣。”
除文字之外,镜头对城市的记录更加真实而直率。在乌鲁木齐长大的汉族姑娘马海伦与高台艺术中心共同发起了一项乌鲁木齐公益拍摄项目。她邀请所有热爱乌鲁木齐的人来到这里拍照,不分年龄、性别和民族。她拍下形形色色的面孔,定格平凡又美丽的瞬间,在拍照的间隙,采撷面孔背后鲜活、有趣的故事。
马海伦将叙述城市的方式交还给每一个普通人,呈现乌鲁木齐多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生长姿态。她说:“这个项目是我一直都想送给我的城市的一份礼物,回赠它一直以来对我慷慨的给予,也想回赠给这里的人们。”
如果说文字与影像只能让观者间接地感知一座城市,那么博物馆则给人们提供了一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抚摸布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慢慢退回到过去的时空。宋群在做出版物之余,创办了城市记忆博物馆,同时在国内许多城市做旧物展览。他说,博物馆要能让更多的普通人走进来,并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与博物馆是有关联的。不是把普通人带进博物馆就结束了,而是把普通人的历史和记忆装进博物馆,让其他普通人看到。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古董才是具有价值的,如那些金丝楠木家具、王公贵族用过的精美餐具,那些被列为文物的建筑。但平常老百姓的普通物件也是很美的,它们是普通人的历史,散发着时间的馨香。
在逐渐了解城市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逐渐发现城市的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老街区虽然充满了热闹的烟火气,但环境过于拥挤、嘈杂,当地人的生活有许多不便之处。该如何改造这些老街,才能既保留它原有的气质,又能令其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成为宋群思考的课题。他以顾问的身份,介入许多旧建筑改造的项目。相比于粗暴地拆毁与替换,他希望找到新与旧的平衡点,让老事物与当下的时间产生关联。叁伍壹壹是宋群近期参与的老厂房改造项目,它不是单纯的文化艺术街区改造,而是更多地贴近社区生活,打造年轻人喜爱的空间与商业,让年轻人大量回流到这里,为老地方注入新鲜的活力。
虽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事物不可避免地消失了,遗憾的情绪难免伴随其中,但宋群仍然对家乡的未来抱有乐观的期待。他说,尽管走过一些弯路,但城市总会在调校坐标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记录在野风景
不知不觉间,年轻人开始成为在地文化的推广者,用镜头观察、记录、审视,用自己的独特审美和睿智思考唤醒在地文化,也唤醒自己对家乡深沉的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去往远方,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到家乡,而他们的理由各不相同。在杭州富春江畔,顾喜抱着一团衣服行走,身影在郁郁葱葱的树木间时隐时现。在一汪澄碧的富春江中,江一正自在地游泳,二人正进行一场谁先走到终点的比赛。镜头徐徐移动,铺展开一幅绝美画卷。这是电影《春江水暖》中的一个片段,导演顾晓刚为了完成它,用了两个夏天。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而后让全世界人都为杭州之美而陶醉。仔细想想,这并不意外,富阳是导演顾晓刚的家乡,他就像故事里的江一一样,离乡多年,再度回来之后才发现家乡早已出现惊人变化。他开始重新审视这里的一切,城市飞速发展,山水却依然有情,维系着一代代人生命的延续,而他想要将这一切好好记录下来。《春江水暖》只不过是顾晓刚长卷电影《千里江东图》的第一卷,他想要用很长时间去好好观察杭州,让自己的镜头成为记录杭州历史变迁的“眼”,让世人认识真正的杭州。
像顾晓刚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他们曾远离家乡,又开始重新认识家乡,希望让世人都能看到它的美好,摆脱对其的刻板印象。摄影师马海伦18岁离开故乡新疆,去纽约学习,又在最困惑的时候选择回乡,为家乡的人们拍摄了一组时尚大片。在她眼里,新疆人有自己的时尚态度,艾德莱斯绸美过爱马仕丝巾,阿姨牌民族服饰强过一切奢牌。她将这种时尚定义为“乌鲁克林”,乌鲁木齐可以和布鲁克林一样,又潮又酷,來者不拒。打破定义是马海伦回馈给家乡的礼物。
顾晓刚和马海伦对家乡的认识是清晰明了的。他们自小在这里长大,了解每一处河流的涡旋、每一朵花该怎样盛开,但对于像李佳昕这样自小随父母离开家乡的人而言,重新认识家乡淄博,要经历一个打碎而后重塑的过程。家乡自他幼年起就成为一个模糊的轮廓,每一次回乡,就像是在拼凑一张拼图,他用镜头“捡拾”每一片砖瓦、每一条老街、每一条水纹,然后将其拼凑起来,形成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淄博,用这样的方式来留住家乡。
有些年轻人在记录家乡隐秘的角落。吕格尔为羌族人摄影成书,并收集家乡汶川的沙石洒在底片上成像,以“抢救”的心态去记录逐渐消失的地貌与风俗,那是他心中无可替代的“星海”。李骏硕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小人物在香港这片繁华的土地上用力生活。卡先加用纪录片《光之子》记录了一个这样的藏族聚居区:阳光通透,和煦温暖,当地人的生活里不再只有放牧和牛羊,他们也会喜欢刷手机和看短视频,老人则守着这片土地,年复一年,又新添了几道皱纹。这就是卡先加在离乡多年后重新认识的家乡,现代文明和科技让生活变得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疏离与孤独。藏族聚居区没有变,天依然很蓝,阳光依然很暖,但它又变了。卡先加想让世人知道,总有人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坚定不移地追着光。
还有些年轻人,如陈荣辉一般,为异乡着迷,于是他们背起行囊踏上旅途,去探访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他用镜头记录东北,这个习惯了温暖与潮湿的上海男人一头扎进东北-30℃的冰天雪地里,东北在经济社会转型大变革之下的变化被一一记录。陈荣辉用他的作品,让东北年轻人成为记录自己家乡的最重要的线索。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纵行山水万千,他们始终爱着脚下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情意绵绵。
记录城市律动
城市记录了来往所有人的喜怒哀乐,而这些陌生又熟悉的故事真实地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性格风貌。在地的文化创作者们就是城市律动的记录者,他们深深地扎根于脚下这片土地,选择用声音、图片和影像等形式,奏响城市的交响曲,让这些旋律时刻悠扬盘旋于城市上空,拥抱每个路人。
马海伦 时尚摄影师
Q_是什么促使你开始用摄影记录城市的?
A_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特别直接的方式,让我出去和这个世界交流,去和别人交流。像我做这种城市系列,包括我回新疆公路旅行,拍照会给我一种浪漫的感觉,因为我也不知道我会拍哪些人,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他们会走进我的镜头里。
Q_什么契机使你想要创作“乌鲁克林”这个项目?
A_对 于 这次“乌鲁克林”的项目,通过拍普通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相对来说真实的、客观的新疆人的面貌。我不想让大家太关注这是谁拍的,因为我这次真的转换了一个角度,把聚光灯和话语权交给了被拍摄的人,请他们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特别有意义。
Q_在纽约读书时,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文化差异现象?
A_因为我从小就在一个多民族的地方长大,新疆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很强的。所以其实我没有感受到太多的文化差异。当时在美国生活,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哎呀,这个地方在我们新疆也有 。”在纽约街头,我经常能感觉到自己有一瞬间仿佛在新疆。也是在美国的生活经验让我意识到新疆的文化潜力。
Q_你习惯使用什么器材拍照?如何看待手机摄影?
A_现在我会用很多不同的机子,有的时候我就拿一个卡片机,有时候我就用中画幅。我最近买了一个中画幅的傻瓜相机FUJI GA645,这个相机本身很好玩,因为它的竖构图和横构图是反的,很可爱。我觉得每个相机都能给我不同的感受。
1.DJI Air 2S航拍无人机
想要带观众了解一座城市的全貌,俯瞰角度的影像片段必不可少,全知视角可以囊括都市繁华。Air 2S的O3传图可实现最远12公里全程1080p的清晰度,10 bit Dlog-M模式可记录多达10亿种色彩,同时保留更多亮部及暗部细节,还原远方美景的多彩瞬间。( ?6,499)
2.Microsoft SurfaceLaptop 4 i5 笔记本电脑
在地艺术家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就地取材时一旦挖到宝藏便开始即兴创作。Laptop 4搭载11代Intel 酷睿i5处理器,运行速度提升70%,方便快速切换程序任务和处理大体积视频文件,建立自己的音频视频素材库。想要多端同步内容,可以使用 Microsoft 365的跨设备协作功能,多角度审视创作成果。( ?9,399) 3.Sennheiser CXTrue Wireless真无线蓝牙耳机
坚持为一片土地忙碌奔走的艺术家的内心总有一份追求极致呈现的不妥协,不论是追求旋律的震撼抑或是追求超卓的声效。耳机采用德国制造的7毫米动圈驱动单元,提供低沉的低音、自然的中音、细节丰富的高音。人体工学的设计为工作创作营造贴合耳部的佩戴体验。( ?1,499)
4.Focal ClearMg Professional开放式耳机
Focal工程师为Clear Mg音响驱动设计了一款“M”形镁质圆顶,优化扬声器驱动器的三个关键参数,即轻质、刚性和阻尼,从而加强声音的真实感,使声音更加细腻、准确、富有冲击力,服务于声音质量和传输速度方面有高要求的音乐人。( ?7,999)
5.HUAWEI P50 pro智能拍照手機
P50 Pro的后置双影像主摄单元,结合多光谱传感器、以及超级滤光技术以提高成像清晰度,120°超广角镜头实现2.5cm超微距拍摄。除此之外,全焦段4K视频拍摄能力,和全新AISPro超级防抖、4K延时摄影、AI微动瞬间功能,也可辅助艺术家用手机进行细节化的视频创作。( ?7,688)
6.Panasonic LUMIXGH5 微型单电照相机
冰冷的相机之所以有温度,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时代故事,每一帧影像都是摄影师捕捉到的、无法复制的都会图景。GH5 新一代5+2轴双效防抖,可驾驭多种复杂的拍摄环境,去除机身以及从广角到远焦镜头的抖动。高精度、流畅4K 60p/50p视频录制功能意味着足够的运动补偿,即使在视频剪辑时间轴内放慢视频片段,也不会失去细节。( ?6,599)
7.XGIMI 极米Play便携投影仪
投影主题的展览是利用相对便携的光影投屏,进行画面的呈现。极米Play便携投影仪采用HDR10解码技术,相比不支持HDR10的影像,它可以提供更大的动态范围和更多的图像细节,还原作品画面全貌。侧投功能可实现梯形较正,放在展厅的各个角落,都能调整出所需的方正画面。内置10400mAh大容量电池,除了边充边用,还能任性到拔掉电源线使用。( ?1,999)
灵感补给站
新疆美术馆
它是新疆的首个专业美术馆,在建筑上保留了原新疆展览馆的建筑特色,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美术馆设计风格。其中收录了纳吉米丁、热西丹、张永旭等艺术家的作品,作为馆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友好北路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
它是哈密地区一处综合功能较强、集中反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文化中心,也是哈密的标志性建筑和新的人文旅游亮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哈密回王府景区对面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它是新疆本土的国际艺术中心和当代画廊,主理人马星试图透过多元的展览方式、鲜活的艺术作品,向人们展现新疆鲜为人知的城市艺术形象,以艺术实现跨区域的交流和议题合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CCMALL时代广场B1层
渗透在地日常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工作、购物乃至社交的模式,大小城市生活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如今很多城市的年轻人重拾本地文化内容,选择从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开始,发现在地文化之美,挖掘日常中的诗意与潜能。他们愿意去了解自己的家族是如何在这里繁衍生息,探寻故乡究竟有哪些宝贵的事物,畅想这片土地未来会变成什么模样。年轻力量逐渐回流,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不再被隔膜,在方寸的“本地”,无限的可能性正在孕育、生发。
回到过去,找到关于未来的答案
许灵怡和她的《HOMELAND家园》从最初模糊的定位,到专注挖掘福建在地文化,跌跌撞撞地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地杂志对记录和传承本土文化有着重要的传播和文献价值。在做内容输出的同时,为了留下那些被人忽视的本地事物,挖掘表象背后的故事,许灵怡和她的团队像跑马拉松一样,用脚步去丈量了福建的各个 角落。
刚创刊那两年,文化艺术领域流行“上山热”,不少艺术家和修行人隐居山林,寻找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HOMELAND家园》顺势做了一期报道。十多年过去了,团队依然关注这群人,洞见不同时期上山人群的生活状态。鼓浪屿即将收取上岛门票时,团队直接驻扎到鼓浪屿,深入当地人的日常,留下了转型之前的鼓浪屿最后的模样。
起初,许灵怡觉得福州这个城市很亲切,在城市的褶皱里总是能找到与童年记忆相连的交点。她带着她的杂志,愿意做一个见证者,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尖锐的观点,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寻找其背后隐藏的故事。但观察、记录久了,见过太多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消失的事物,她渐渐萌生一种使命感,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
从2010年开始,福州开启了当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区改造,许多老社区都启动了拆迁的进程。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新村。上海新村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上海迁徙而来的一个社区,他们随着工厂举家搬迁。这些给城市带来工业化的老师傅,最后却被城市所遗忘。许灵怡和同事访问这些老师傅时,社区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她心想,或许可以邀请这些老师傅回到曾经居住过的房子,为他们拍一张照,留下以他们为叙述主体的最后的影像。这个想法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在闷热的夏季,老人们穿戴整齐,拄着拐杖回到旧居所,完成了一场郑重的告别。 2015年,当地政府邀请许灵怡团队参与到福州永泰嵩口古镇的改造项目中。这个项目为许灵怡团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践机会,去寻找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衔接共生的可能。于是,整个编辑部都把办公地点搬到了古镇里,每天走街串巷,访问镇上的每一户人家,了解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的故事。
他们在嵩口一待就是半年,把嵩口那些被时间遗埋的传统挖掘出来,让本地人更了解本地,并引导本地人自觉地维护和挖掘在地文化。过去,古镇上的人对熟悉的生活环境是忽视甚至漠然的,经过细致的改造和引导,本地人对本地文化生出了好奇与自信,年轻人对故乡的深情被重新点燃。完成了“嵩口慢慢走”的专题之后,编辑部离开了古镇。但之后的五六年时间,他们整个团队仍持续跟进这个项目,陪伴着嵩口每一阶段的变化,共同成长。
为了让这些老手艺重现回到日常之中,团队走访了一些老师傅,希望对他们进行采访,挖掘出老手艺背后的传奇。但是许灵怡发现,他们大多不善言辞,不懂得如何在采访中自我表达。几轮采访下来,团队并没有收集到太多有价值的东西。许灵怡不禁思考,或许正是这种沟通上的障碍,阻碍了传统手艺在大众媒体中的传播。老手艺的价值并没有真的消失,消失的是老手艺人在当下语境中的话语权。
于是,团队广泛召集对传统手艺感兴趣的年轻艺术家,邀请他们跟着老师傅学习手艺。在长达三个月的学习过程中,许灵怡惊喜地发现,受访时不善言语的老师傅,在进入熟悉的作业流程中突然变得健谈,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手艺背后的故事。
“学期”结束后,手艺新生设计展在福州亮相,随后又巡展到北京。老手艺与新作品一起展出,整个过程不但让年轻设计师更透彻地了解中国传统手艺的智慧,也让老师傅找回了自信。
创刊十余载,许灵怡和她的团队一点点记录、渗透这座城市。福州的变迁历程中,遗憾有之,但更多的还是希望和惊喜。她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故乡,他们的专业与阅历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而故乡丰富的文化也在为年轻人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人与城市之间的理想状态大抵就是这样,相互观照、相互成全。
迁徙时代的精神原乡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当这句歌词风靡网络的时候,有一些年轻人选择从脚下这片土地上寻找诗意。对于漂泊异乡的人来说,方言是最直接的身份认同,其中蕴藏着只有当地人才懂的文化密码。
衣湿乐队的主唱游淼出生在四川宜宾。从乐队创立开始,他就一直使用宜宾方言创作和演唱。他用宜宾话翻唱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当熟悉的旋律遇到幽默诙谐的四川话时,它们交织成一种新奇诡谲的体验。说起方言演唱的初衷,游淼说只是为了好玩。年少时,大街小巷都在播放刘德华的《 笨小孩 》。当用方言哼出这首歌时,他突然发现方言本身的音调和抑扬顿挫,稍加修饰就可以成为顺口的旋律。于是,用方言做音乐渐渐成为了游淼和衣湿乐队的探索方向。他用方言唱歌更投入、更自在,于是就这样一直唱了下去。许多方言是不需要刻意保护的,它们本身就蕴藏着鲜活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深深鐫刻在这方水土养育的人们的基因里。
如果说衣湿乐队对方言的传播是无心插柳,那么还有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苦心经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很容易被历史的洪流冲散、吞没。但也正因如此,一些人的坚持才显得格外珍贵,充满了浪漫的英雄主义色彩。这个年代或许并没有那么浮躁,也不缺乏耐心做事的年轻人。他们坚定信念与热爱,放弃安稳的生活方式,回到故乡,尽己所能,将祖辈的东西留存下来。“90后”小伙子夏天学习和传承南京白局已经十年;曾芷仪从19岁开始就前往西藏学习唐卡;陶瓷艺术家柳溪通过材料与工艺的实践介入生活的“日常性”;程艾逆流而上坚守着西南本土杂志《1314》……抛开那些刻板印象和标签,仔细想想,年轻人从来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他们的赤子之心正在被看到。
程艾 成都《 1314》主编
Q_在经济一体化、文化不断融合的现在,推动和发掘本土年轻艺术家的意义是什么?
A_在不同地域和时空下生长的艺术家的特质是不一样的,艺术家的创作与个体经验以及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城市的艺术生态也会反向映射在艺术家的创作上,成都本地的行为艺术和影像创作十分活跃。关注本地的青年艺术家,除了给年轻人创造机遇以外,根本是关注整个生态的生长过程。
Q_如何让年轻人爱上成都在地文化,并参与其中?
A_大家都很喜欢成都的在地文化,尤其是“慢”与“包容”,在成都吃喝玩乐都与在地文化相关。只是有时候还是停留在表面,怎么让年轻人除了参与,还能愿意深入其中才是关键。可能“介入”其中并持续发声能够感染一部分年轻人,但是不能说教,我觉得在玉林的院子文化创意园就不错。
衣湿乐队 宜宾方言乐队
Q_当初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们决定用宜宾方言演唱歌曲?
A_2010年组建衣湿乐队以后,我们把以前的歌词翻出来重新谱曲,发现还挺有意思,于是就开始用宜宾方言来创作和演唱。我们用方言歌唱只是因为我们喜欢,这种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最让我们感到满足。
Q_在实践探索中,你如何寻找传统与现代、旧与新之间的平衡?
A_传承传统很重要,我们也尝试了,改编了很多山歌、童谣、船工号子等,但后来我们发现还是要“重新发明轮子”,于是我们开始改变思路,创作新的东西,并使之成为“传统”。因为,你只要去创作(甚至不一定需要用方言),由于你的成长经历、价值观是在四川宜宾形成的,所以不管你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形式、主题内容观点,内核都是宜宾的、传统的,这是根深蒂固的。 柳溪 陶瓷艺术家
Q_你认为,推动和发掘在地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A_之前我去巴厘岛、墨西哥、西班牙等地做过陶瓷的驻地创作,这些地方都没有景德镇创作方便和有生机。对于我来说,景德镇是陶瓷创作的天堂,我像在水中游泳的鱼,可以找到很多可能性。虽然在景德镇创作十多年,我还是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我想景德镇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景德镇的包容性可以让每个来的人都有位置。
Q_如何寻找传统与现代、旧与新之间的平衡?
A_知己知彼才能平衡,现代和新不是凭空出来的,需要对历史和过去的严谨的研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了一步;当然,也要了解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才会更好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自信,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而不是人云亦云。
曾芷仪 唐卡艺术家
Q_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最让你感到自豪的是什么?遗憾的又是什么?
A_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作为唯一一个汉族女孩子,我能得到真正唐卡传承者和大师的认可,能得到寺庙的认可。之后我在社交平台上制作了一些自己绘画和生活的故事,逐渐也有很多人因为我的故事和视频知道了什么是 唐卡,从而开始了解唐卡。所有这些,对于我来说,是大家对我努力的认可,也是一名唐卡画师的荣耀。
Q_在你看来,推动和发掘在地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A_推动和发掘在地文化的意义,我觉得在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递。对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我们从来不缺文化遗产,缺少的是对文化本身的价值传递。在不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正是这种融合和推动让我们的文化真正“活”起来了。
Q_如何寻找传统与现代、旧与新之间的平衡?
A_在学唐卡之前,我的画风一直是没有“规矩”的。我喜欢画线条,现在看来,那些线条并没有太多“技术”,只是比较“特立独行”。学习唐卡前三年,我一直在练习其中各个元素的画面比例,虽然唐卡是平面绘画,但也要把线条画出骨骼感和立体感来。我一直坚信传统出新,一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先把传统的东西学好,再创作出自己的绘画语言,于是我结合唐卡元素创作出一系列新的内容。
城市空间,让在地文化参与到民间日常
一直以来,无数艺术家都在思考城市发展与文化进程的关系。所谓在地文化,到底如何参与到一个城市的发展之中?如何融合?又如何创新?“在地文化”创办人沈淑婉觉得文化就像内容,而城市就像容器,“一个城市需要有精神空间,可以让你稍稍驻留,或者能够自我對话和呼吸”。而文化艺术最重要的是能够日常化,它需要浸润、需要在场。“在文化场域,除了办一些文化演出活动,或者有一个剧院这样的文化地标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文化静水深流到民间的日常当中。”因此,不管广州东山口、苏州姑苏二十四集,还是南京小西湖……以及那些今天的大厨对于地方传统美食的创新,都和这些城市的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结,息息相关,都是在传承在地文化,并对其进行内在激活。在这些创意的背后,是文化和艺术参与到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只有文化在场,它才是鲜活的
“文化需要被经历和经验。因为如果文化只是在一个城市的博物馆里,那它不是激活的状态。”沈淑婉说,在一个城市中,文化应该是日常的,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像你从祖母那一代用到现在的一把刀、一件风衣……”
沈淑婉2015年创办“在地文化”,希冀在全球化语境下推动在地语境和本土化时尚的发展,以及老城更新的思考。“当某种模式持续到一定程度后,总有人会去打破它,只是打破的多还是少,以及用什么方式而已。”
“在地文化”的介绍中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加斯东· 巴什拉的一句话:“我们想要研究的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形象,那就是幸福空间的形象。在这个方向上,我们的探索可称作场所之爱。”
所以,沈淑婉表示,“在地文化”的“在地”并非指本土,“而是‘在场’,就是文化和艺术需要浸润、需要在场。如果不在场了,它就会是一个僵化的过程。只有文化在场,它才是鲜活的。”
比如槙文彦打造的东京代官山,通过差不多40年的规划,最终以不同的建筑群体、适度的街区尺度、虚虚实实的空间结构……构成了一个特别宜居的街区。“如果一个城市的中心只有CBD的话,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沈淑婉是潮汕人,后来去广州,再到北京创业。重回广州的时候,她又变成了一个异乡人。
“你身处在一片异乡的土地上,个体都需要归属,而这种街道和社区是能重建一种归属的,有点儿像现代城市村落。”曾经的村落可能以血缘关系、地域关系而聚集在一起,现在,让我们聚集到一起的则是“某种共同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
“在地文化”的第一个项目是广州东山口“城市社区聚场”。东山曾是广州达官贵人的聚居之地,所谓“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这里有1,000多栋百年历史的红砖楼。当沈淑婉面对这些各具特色的红砖楼时,“我在给它落地一个品牌或者一个空间特色时,全都尊重它的在地特质。它所有的这种在地性的语言和你在场的直觉决定了你觉得它合适做什么”。最终以一个又一个小而美的空间形成了东山口集群式的群落。
比如香水博物馆白鸟之歌,“在开业的前半年,是没有产品在里面的”。因为在沈淑婉看来,小众沙龙香其实很抽象,接近诗歌和艺术。于是,在那半年,她会邀请一些女诗人来进行诗歌创作,邀请艺术家来进行版画创作……这里成为一个独立音乐、独立诗歌、独立电影、独立绘画……的文化场域。 这显然是一次文化创新。后来,她在阿那亚举办首届时装艺术节是一次更大的文化创新。
作为一个全新的地标,阿那亚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它的那片海就是一个沉浸式剧场”。其次,它聚集了中国当下一批建筑设计师的作品。沈淑婉希望能够“借助阿那亚某种在地性的语言和场域上的特质,表达时装背后文化的在场性”。
不同于普通的时装周,她的时装艺术节甚至是“无时装的时装现场”。“在中国这确实是非常先锋的,甚至我认为没有人在做这件事情。”在人们的传统概念中,时装是一种物质,然而沈淑婉更在意的是时装利益背后的文化表达,“我不要去做城市的搬运工,而是来探索时装艺术的新景观”。
当初,她就以创办高级女装品牌 Nisiss为大家所熟知,而如今在城市以在地文化展现小而美的空间,“就像给身体的末梢部位做手套、帽子、鞋子,它们对于你的一套造型来讲同样重要”,使得这些末梢让整个城市、整个街区更为精彩。
只是,建设“城市村落”时,我们更需要侧重于精神文化、侧重于内容的打造。“只有你把文化的部分做好了,就算是老城,它也不会比新城差。”沈淑婉说,老城只会更加宜居、更加安静、更有街区和广场的尺度感。
它们,就是幸福空间的形象
著名学者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对新中产生活方式的总结为“策展式生活”。他指出,现代美学运动号召大家把生活变得更艺术,而在现代生活方式中,追求艺术生活的人们都成了自己生活的“策展人”。于是,城市空间聚落的打造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商业模式,它更强调社群前置。传统商业街区是土地前置,根据土地规划购物中心、商铺、住宅、剧场……而社群前置是需要先知道社群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据此去创造和满足这些需求。
苏州姑苏二十四集:品味二十四节气
曾经将传统菜场打造成双塔市集的建筑师沈雷再次打造了姑苏二十四集,创意地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与建筑、光影、氛围、展陈结合,构建出一个大型的传统与时尚碰撞的文化街区。于是我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令的不同美食:到凤翔春茶馆品尝苏式茶点;去张记海棠糕,回味童年的苏州味道;来乾苏铁棍馄饨,体会真正的“杵敲天下味,香醉座中仙”……这里还汇聚了曾经苏州城内市井街巷各种风格的手艺杂耍、不同文化的手作艺术、《浮生六记》浸入式戏曲表演……这些都是传统姑苏文化的传承,最终还原我们最真实、最原味的苏州生活。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天鹅荡路1-1号iD Park歌林公园4-5楼
推荐空间:SKY BOOK天书书店
SKY BOOK潮流艺术主题书店,分为艺术、设计、漫画、潮玩四大专区。整个书店由新锐设计师李文强的团队 PIG DESIGN( 皮爱吉设计)操刀设计。20,000册图书杂志中的20% 来自国外原版精品。主题策展式的商品严选让书与生活方式进行深度联合,使得它既是一间书店,也是一个文化与艺术碰撞的地方,更是一个休闲的理想空间。
杭州喜闻乐见:城市后院
喜闻乐见是由任萃、厐喜、孙云、赖旭东等设计师联合打造的全新设计生活创意空间,围绕艺术语言、城市后院、艺术生活方式展开漫谈,赋予城市、生活、现象艺术以新的观点。小楼一共三层,约有2,000平方米的空间,包含艺术空间、展陈空间以及餐饮等。喜闻乐见所在的东信和创园,其前身是已经拥有超过50年历史的杭州邮电器材522厂。设计师打造喜闻乐见时不再为了设计而设计,试图还原事物真实的模样,将空间从业态回归到人,融合了对于生活的所有理解。设计师之一孙云表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在这座旧建筑当中本身就是有韵律和节奏的。我们只是小心地嵌入一些构筑体,使原建筑更有趣味性,并且更具功能性。你会看见所有的空间一张一合的尺度给人带来心理空间的节奏和韵律。”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和林路东信和创园64幢
推荐空间:FUNS乐市
“乐市”所处的空间原本是一个被拆解的花房,如今被改造成开放的艺术空间,融合了表演、艺术装置、美术馆公共教育等内容。这里不仅是世界各地创作者的艺术实验场,还可以转变为青年艺术家的画廊空间。一切都会在这里自然形成和发生,不断滋生出新事物、迭代出新喜好。
成都REGULAR源野:在公园地下
由方所与REGULAR团队联手打造的“极致精品存量改造社区商业”——REGULAR源野,打破了市政公园“老龄化”和“运动场”的刻板印象,在大源中央公园地下,建构出一个年轻人的全新生活方式空间。REGULAR与其商户的关系是一种全新的、针对这个项目展开的、共创共生的关系,而这种“定制化”的创作造就的正是项目的“差异化”。REGULAR还非常看重起源于成都的品牌和主理人群体,20余家商户中有着多家“土生土长”的成都品牌,比如UID、MONDOLI、烂李子、荒石公园、十域、RAWHEART等。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天府二街大源中央公园LG1层
推荐空间:自然标本艺术品商店
这个自然标本艺术品商店是为大源中央公园量身定制的一座随时更新的自然博物馆。这座标本博物馆并不是只能单向输出,人们可以有很强的参与感,需要像开盲盒一样,一个个拉开柜子查看內容。顾客也可以带来自己旅途中获得的落叶、树枝、花瓣、果实等等,主理人会把它们变成别具意义和价值的艺术品。
南京小西湖:艺术展馆与街巷烟火一墙之隔
“小西湖”得名于明朝著名戏曲家、书法家徐霖建造在此地的私家园林“快园”,其中有景观“小西湖”。历经时代变迁,湖被填平,而“小西湖”改造的最大特色就是尊重当地的民居生态,让沧桑的历史建筑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掬豆”团队打造了“小福禄”糖水;以民宿立足的“花迹”在这里开了“小食堂”,其中还有堆草巷33号那样的“共享院”,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对房屋后院进行重新设计布局,把原来的实体墙做成镂空花墙,根据房屋特点改造成了公共空间。小西湖的打造是“一房一策”。于是,艺术展馆与街巷烟火仅一墙之隔,文艺地标与居民老宅共生共存。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社区
推荐空间:虫文馆
南京书籍设计师朱赢椿设计了很多与虫子相关的书,比如《蚁呓》《 蜗牛慢吞吞》《虫子旁》。“虫文馆”的主题就是朱赢椿和他的虫子们,两层独栋小楼集成了书店、小型博物馆、交流空间等功能。一进门最显眼的就是朱赢椿设计的书籍《虫子诗》。内部空间也都与虫子有关,奇趣可爱,不同区域被划分为小虫电影院、甲虫值日岗、小虫餐厅、屋顶虫文台……
古味有新意
人世间有万千滋味,有的餐厅一心一意将这种滋味化于唇齿味蕾间,情意绵绵;有的餐厅则大玩美食跨界,调动起人们的所有感官,体验丰富。无论哪一种形式其都在竭尽所能传承中华美食之道,延续本土文化,激活本地潜能,让美味引领新奇,让新奇改变生活。
全心全意做好味
壹零贰小馆
它是城市中一处不起眼的老旧居民区,低矮小楼早已因潮湿而在墙面上氤氲出花纹,单看外观,没人想到这里竟是一家私房菜馆。从2006年至今,主理人悉心钻研粤菜,在古法上研制新味,很多菜品都能在古籍中有迹可循。每日一份毛笔字手写的固定菜单,引人进入饕餮盛宴,四季变换中,餐餐有新鲜。夏日暑气盛,荷塘奇燕羹让你饮下一口清凉,百花酿荔枝让你回味一口沁甜;秋季要吃鲜,蟹肉烩冬茸层层入味;冬季来一份桂圆炖山瑞,私藏多年的陈皮打底,一口汤入喉,又鲜又暖。壹零贰小馆深谙粤菜的精髓,有山珍、有海味,给味蕾带来舒畅的享受。主理人对古法菜谱的研究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但万变不离其宗,要遵循食材本身的味道,通过巧思让美味得到极致的升华,用心做菜才是对食材的尊重。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黄洞坊巷1号(近小区)
廊桥The Bridge
川菜在中国四大菜系中是最不拘一格的,其味有百变,在舌尖上荟萃成一场热闹的迪斯科,大汗淋漓之后,留下的是痛快。当年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特别在游记中将成都安顺廊桥记录下来,叹为观止。时间兜兜转转,如今的安顺廊桥上,半透明的建筑入夜,灯火通明,如一盏“漂浮的灯笼”般,在河面上投下倒影,这便是餐厅廊桥TheBridge。米其林主厨江振诚主理,推出“岁时料理”,打破传统川菜的格局,摒弃过麻、过辣,要让人们在真正认识川菜二十四味的同时,将其推向国际舞台。宫保鹅肝黄金粥中西合璧;川茶糖油果子、廊桥牛肉焦饼被制作成法式茶点的模样;招牌冷味采用虫草、夫妻肺片、竹叶青等传统中式食材,带来层次丰富的口感……廊桥The Bridge用美味让人们明白,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不懈地创新与思考。
-四川省成都市滨江东路66号
苏州:半月斋
从一早开门迎客,苏州半月斋的热闹便没有停歇过。一层临街窗前,厨师们忙忙碌碌,和面、盘馅儿、刷油、烘烤,当香气开始四溢时,一块块苏式糕点腾腾出炉,被装盒送入排队的客人手中。此时在二三层,吴侬软语声声飘来,食客们闲散坐着,吃块点心、品口茶,看窗外车水马龙熙来攘往,惬意享受着生活。在这里没什么要紧事,伺候好味蕾才是紧要之事。半月斋由一对父子操持,父亲是苏帮菜非遗技艺第三代传人,讲究传承,儿子则推陈出新,总有好点子。半月斋不仅有最地道的苏式糕点与卤味,还有新潮的盲盒下午茶,吃到什么全随缘,但绝对让你心满意足。牛肉酥包、滇红桃胶、白切鸡、笋油拌面……苏州人吃了一代又一代,却总吃不腻烦,只因有半月斋父子这样的手艺人存在,古法添新意,代代永传承。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平桥直街4号
Maison Lameloise
Maison Lameloise在全球享誉盛名,这家在法国延续了百年传奇的米其林餐厅如今终于漂洋过海,来到了东方,在上海制高点搭建了一座美食殿堂。MaisonLameloise诞生于全球最佳葡萄酒产区勃艮第,秉持“传统即创新”的理念,讓每一道美味都拥有“自我”的品格,得以在经年日久中不断延续。为保证原汁原味,新鲜食材皆由法国空运而来,海鳌虾搭配芹菜与青苹果,蜗牛破天荒与章鱼“牵手”,配时蔬与雪梨醋,以及芒果与香菜的奇怪配对,出人意料,却又让人在品尝后恍然大悟,如同欣赏了一场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散场回味时,心潮澎湃。主厨Eric Pras感性地展现法式料理的质朴与优雅,巧妙地将东方元素融入法式风情。
-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68层
三心二意也是真
好好吃饭,才能好好生活。去餐厅坐坐,也能邂逅理想之家。当美食生活复合空间成为流行趋势时,一餐一饭间、一桌一椅里,营造出生活方式的无限可能,任君挑选。
美食茶艺聚会空间
雕蚶镂蛤,得闲饮茶,邀三五好友相聚,谈天说地,无拘无束,忘却世事纷扰。美食成为情感的寄托,以茶代酒,敬友谊地久天长。
访溪上
访溪上的出现缘于四位好友的一拍即合。两栋别墅相连,老建筑翻新改造,成为西溪一处供好友相聚的“秘密花园”。这里是酒店,亦是茶馆,还是家艺术馆。16间包厢自带茶室,每间都由不同设计师设计,有的偏重古风,有的充满侘寂美学,有的干脆把帐篷搬进来,有一番野趣,自成一格。四位主理人将自己收藏的古玩宝贝布置其中,浓郁的艺术气息皆是他们心意的表露。餐品主打精致杭帮菜,季节限定的西溪柿饼最受欢迎,仿佛印证着一期一会之美。在这里,每年年末的“溪上饭局”是重头戏,国内美食家与艺术家来此造访,以美食之名会友,其乐融融。 -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访溪路6号
美食古董展示厅古董是一门艺术,美食亦是。欣赏器物之韵,是美的;品鉴食物之鲜,亦是美的。而当二者结合时,妙不可言。
闲云·鹤舍
它是黑珍珠一钻榜单店铺闲云野鹤的升级店,一对古董汉白玉石门迎客,奠定了餐厅的“古”味。說这里价值连城也不为过,毕竟就连小小的装饰品都有可能是货真价实的古董。大堂微缩园林造景,流觞曲水,颇有闲情。鹤舍处处古意盎然,这份古意,既藏在清朝的戏台、明式家具、名家字画中,亦藏在每扇窗外自然成画的景致里。虽说店里处处是主理人珍藏的古董,但摆放随意,似乎在慷慨地邀请客人们欣赏品鉴。餐厅菜品中西合璧,西式料理的食材,搭配中式经典的烹饪手艺,浑然天成。口口入味,皆是雅致,如这鹤舍一砖一瓦、一字一画、一山一水般,至纯至雅。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沿江大道240号
对页上起 上海 MaisonLameloise。/廊桥The Bridge创意菜品。
本页上起 杭州访溪上店内空间。/武汉闲云·鹤舍。
以融合回答未来
从国货品牌的崛起,到本土生活方式的再发掘与再融合,都异常尖锐地将问题带回最初的“我们究竟该如何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中,在持续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试图摆脱千篇一律的生命模板,在人与建筑的沟通和连接中,寻求在地性与全球化的一种微妙平衡,回归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而这或许是有关未来生活最诗意的答案。
2014年的夏天,王牧之在反复的焦虑中辞去了他在外资公司的工作。7年的建筑求学、7年的开发工作并没有让他越来越了解建筑。急速的城市扩张、高产高速的行业发展令繁荣的建筑业犹如一个飞速运转的生产机器,快得有些让人来不及思考。这不可避免地让整个行业趋于一种速食文化,太多拘于建筑相对表面的讨论反而让王牧之陷入了对建筑和城市的迷茫。看着诸多近乎雷同的城市景观,王牧之想要停一停,缓一缓,去真正看一看这座自己长久生活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就这样,一筑一事应声而起。
“One Building,One Story”不仅是他们团队的名字,还是他们的 Slogan、态度和路径。去观察一个个建筑,去探访一个个故事,在一筑一事看来这是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钻研方式。因为建筑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外壳,金石土木筑造起来的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有机生命体。谈论一个建筑空间,你永远无法避免提及它所在的环境,这种环境也绝非单一的物理环境,还包含历史与人文。于是,城市躯壳之上鳞次栉比的建筑更像是城市的肌肤,它与城市血脉相连,与当地的人文精神息息相关。只有走进本土文化,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地建筑的语境。
在一筑一事刚成立时,团队成员有些想当然地以为用半年多的时间差不多就能探访完成的100个本土空间,但当他们真正走进这些空间时才发现,探访、观察并解读建筑空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空间都有自己的小世界,而想要“叩”开世界的门,我们必须学会与空间达成一种心灵交流。正如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相知,内心的情感和个体本身的经历是始终无法绕过的课题。尽管近些年,人们对建筑的本体性有太多探讨,但“人”永远都是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每一个空间都是从建筑师和使用者的内心生长出来的,然后与环境浑然一体。一筑一事正是希望通过“一座建筑、一个故事”的走心方式,去解读一座城市及其背后的生活内涵。
整个团队花费了差不多4年的时间,寻访了成都100个建筑空间。 3万张图片、26万字的讲述,以及2600平方米的总空间面积,为人们呈现出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的成都。在王牧之看来,“在地性”是建筑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世界上也不会存在完全一样的两个建筑。无论地理、气候、文化、功能,还是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都让每一座建筑变得独一无二。
然而,在全球化进程的几十年间,世界各地的本地文化实际上都处于一种被冲击、被引导和被误读的状态。一筑一事认为,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本地”的概念在今天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大量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各大城市时,“新本地人”的身份介入也会为所谓的本土建筑带来新的文化特质及需求。如何在这种快速流变的过程中找到微妙的平衡关系,正成为众多建筑师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一如今天的成都,既有以本土建筑师为代表的川渝乡土性,又包含外来建筑师的一系列国际化审美,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逐渐融合出一套更适应当代人生活的四川本土建筑体系。
作为建筑记录者、塑造者,从建筑诞生之前和之后的全生命周期来说,他们参与的环节尽管短暂,但是深刻。他们必须如哲学家般,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感性 地构建。而每一座建筑都是人们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次崭新探索。
1对“旧”的一点儿敬畏
浙江湖州的茅坞村在大山脚下过了数十年的宁静生活,然而我们今天与这座小村庄相遇时,意外打开了人们对现代桃源式生活的崭新想象。这里原本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古老村落,原始的民居古宅在岁月的风雨飘摇中坍塌了大半,逐渐变成被时代遗弃的乡村建筑。不过近几年,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些古旧老宅被重新改造为民宿,旧场域之下新元素的介入并没有破坏当地的原生文化习俗,反而创新性地打造了一种新的乡村生活方式。
不无建筑在接手这一改造项目后定下了一个大的设计基调:不野心勃勃,不完全服从;顺应当下需求,塑造出一些“新”的个性,也保有一点儿对“旧”的敬畏;建筑像是在与场所的对话中自然生长,小心翼翼地寻找一种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平衡。
设计团队以原有老宅为基础,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一些茅坞村才会有的独特“乡土气”。新的建筑形态规规矩矩地融入原生建筑。它不需要多么高大、多么新颖,而是要精确地把握好本地人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克制的设计不仅让老宅与新房之间形成简洁的构图关系,同时也几近完美地融入茅坞村周边的自然山水风景之中。充满现代感却十足乡土性的白色村庄像树一样,自由生长在翠色欲流的景色中,以此来回应来来往往的生活。
2把历史放置于生活
建筑设计常常是一种“创造”与“妥协”的平衡艺术,当我们去审视20世纪或更久之前的老建筑时,更需要对这两个词做出精准的分寸把握。老胡同改造在北京从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还是回归以“人”为主的空间本体性?超城建筑刚刚竣工的“储子营胡同36号院更新改造”项目或许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项目最初受到当地大杂院居民自发改造方案的启发,突破胡同固有的四合院形态限制,利用胡同居民在入口处增设的院门,将内部大杂院空间一一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崭新的内胡同。原本封闭的杂院空间被由外部延伸进入的内胡同重新组织,大大增加了空间功能上的灵活性。随着流线的延伸,居民生活的维度也相应变得更为开阔。同时,綿延流动且生动的内胡同与稳定而宁静的原院落也形成一动一静的呼应,铺展开一幅别开生面的动人生活景象。
内胡同与原院落共同使用的介面墙也配合一动一静的空间场景而获得不同的设计。其中老北京市井文化核心区建筑在拆除改造后,遗留了一面充满历史感的老墙。设计师将主要的空间肌理与部分无须增加保湿的老墙进行修缮加固,完美地融入内胡同。老墙自身的岁月痕迹和历史质感呈现出动人心魄的美感,同时,也让过往的历史真正流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放置于博物馆之中,而是成为每个人都能看得见的历史。
3从“消弭”到“融合”的田园诗
近些年,许多地方乡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动“建设美丽乡镇”的计划,比起追求一些“美”的建筑,空间的最终目的始终离不开为人服务。对浙江绍兴的齐贤镇来说,通过改造历史水街,完善配套设施,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或将带领小镇走出城镇空心化的发展难题。作为水街改造计划的收尾项目,城市书房参照当地水街建筑的风貌,在危房的原址上建造了这栋既充满现代设计感,同时又能毫不违和地融入街道的公共建筑。
整栋建筑由图书馆、咖啡馆和室外大台阶三部分组成,沿着室外大台阶形成了一个方便居民聚集休闲的公共广场。在大台阶的上方设计了一个镜面不锈钢吊顶的大屋顶,在遮阳避雨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几何镜面效果。不锈钢镜面的吊顶宛若水面般,颇有些波光粼粼的美感,与不远处的水街相互呼应,空间的边界逐渐在这里消融,时间也仿佛被放慢。
尽管建筑中每个空间的场景功能划分明确,但设计师一直力求突破固有空间结构,以更融合贯通的方式保证了空间之间的流动性,一如蜿蜿蜒蜒的水街,整栋建筑自身仿佛一池有生命力有延伸力的水。这样的建筑总具有一种平易近人的温暖感,它既现代又传统。从“消弭”到“融合”,人的主体性在建筑空间中被无限放大。居民聚集在这个城市公共客厅中,乘凉、闲聊,看着城镇定期播放的露天电影,置身于如此温润的时空中,生活本身便已是一首田园诗。
王牧之
“一筑一事”创始人&CEO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2014年在成都创办“ 一筑一事”专注建筑与生活方式领域的观察与实践
Q_近些年建筑设计与当地环境的“互塑共生”开始被人们频繁提起,在你看来 ,“互塑共生”应当包含几层意义?
A_这个命题所包含的意义很丰富,一方面建筑落成之前,是对既有物理与人文环境的一次“孕育”的过程,只有秉承互塑共生认知的建筑,才可能成为一座好建筑;另一方面,建筑落成之后(甚至在刚刚动工时)就已经开始“塑造”环境,视觉的、声音的、社区功能、价值观输出的……最终当人们进入这座建筑时,不同的使用者赋予建筑新的意义。
Q_你认为建筑设计想要做到与环境的“互塑共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A_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开放对话的状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更像是一个策展人,在复杂的物理与人文环境中,需要做大量的梳理、归纳、交流与提炼工作,然后加入自己适度的创造,最终呈现的建筑作品就像一段策展语,既是回望过去,又是对话当下,也是迎接未来。另一方面,建筑将与所有使用、评判和看见这个建筑的人共同创作关于这个建筑的新的“作品”。这些作品越多,代表这个建筑的“互塑共生”状态越好。互塑共生就是这个再创作过程,一个建筑能否激发这种状态很重要。 Q_当建筑与本土文化融合时,该如何融入本地人的情感特征和生活需求?
A_今天的建筑所面临的“互塑共生”命题,或者说设计条件,不仅仅是地块周边的物理环境,也不仅仅是当地的历史和传统,而很可能需要考虑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即使我们抵达地球另一边的“本地”,抱着希望看见“本地人建筑”的心态,但当我们闯入时,已经对那些建筑产生了影响,我们成为新的使用者,开始互塑共生那些建筑,因此才会有一些本地人不去、游客才去的“本地建筑”。
老洋房里的时髦精品屋
从上海时髦圣地“新乐路”一栋老洋房的时装精品屋开始,到成为当下新中式代表品牌,Le Fame的聪明之处是将传统上海女性的考究细致、摩登优雅与当代女性独立自我、洒脱自由的气质解构重组,巧妙演绎为极其浪漫洒脱的意大利折中主义时装风格。将上海的本地文化与气韵用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糅合进设计中,成为品牌设计的 DNA。
当代女孩的心动嫁衣
提到 LANYU这个时装高定品牌,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无数女孩结婚的 Dream Dress,高级定制的品质和设计,真正做到在一件嫁衣里融入东西方元素。出生于苏绣世家的设计师兰玉从小学习苏绣,所以在她的设计中不难看出,她不仅把传统苏绣精巧细致的技艺传承和沿袭,更打动人的是融在细节处温婉细腻,飘逸灵动的东方神韵。除此之外,很多中国本地元素也被运用在设计中,比如陕西的剪纸,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文化,认识了东方的底蕴之美。
一只包开启一场文化之旅
不得不说,端木良锦均价万元以上的价格定位的确勾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樣的产品值得这样的价格?但只要见过端木良锦的包袋,你就会了然于心。大部分产品形态灵感来源于古代器物,像唐式木嵌这样失传已久的技艺也被运用其中,纹理图案也取自古代文化元素,如敦煌等元素都被恰到好处地融合在设计中。建筑学出身的创始人祁天华也令设计中不乏建筑学的和谐平衡美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美学逻辑不是仅流于表面,而是多了一份传承与沉淀。
用气味封存故乡记忆
气味往往最能引发人们的记忆与相思,观夏就是将这些熟悉的味道收集起来,用如此扣人心弦的方式来诠释中国的地大物博。通过观夏,低头便能嗅得人间四季的草木枯荣,寻到北国桂花、故乡橘园的记忆,领略昆仑雪松、江南竹海的意象,写意出记忆中的山河原野、人间草木,光阴流转。自信而大胆地诠释东方面貌,定义面向世界的东方新摩登主义。其实不难发现,真正的国风设计往往都是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觅得灵感,平衡传承与创新,创造出适用于这个时代的东方文化。
高级珠宝里的中国“面孔”
Qeelin是由设计师 Dennis Chan于2004年创立的珠宝品牌,熊猫、葫芦、同心锁等一系列极具中国传统的图腾都是他的设计灵感,他创造出寓意丰富并适合日常佩戴的珠宝,可以适配在日常各个风格的穿搭里,令传统的中国图腾摩登现代又不失想象力,的确打破了很多人对这些传统图腾的固有印象。作为完全东方风格的珠宝,难能可贵的是许多高级珠宝作品中也饱含这些惊喜元素。
中式家居的时髦演绎
上下是由设计师蒋琼耳和爱马仕联合创立的家居品牌,整体设计简约大气,将中国的传统生活美学和精湛的手工艺通过创新重返当代生活。除了在款式上去繁存简,在制作工艺上也应用了很多现代工艺和材料,让产品更具有可塑性和实用性。
国风正当时
国风审美力势头正劲,当下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融合国风元素成为各品牌的一道思考题。国风元素绝对不是指单纯的古代元素,也不是各种图案的堆砌,而是具有中国代表性的本土元素、国产元素,趣味元素通过现代手法的重新诠释,带来出其不意的体验,不再是流于表面的浮夸式审美,而是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单品推荐
1.上下:大天地碳纤维椅
上下以碳纤维材料重新演绎“大天地”系列家具,大胆地将传统明式家具的细节特征层层简化,最大限度地变薄、变轻、变细,创作了此款超出日常经验的概念家具。运用碳纤维这种材料不仅轻且坚硬的特性,为家具的制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2.端木良锦:洛神赋主题手提包
一只看似简单的包却大有来头。主题画面受名篇《洛神赋》启发,描绘了洛神“宓妃”与曹植邂逅之际,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惊鸿游龙之美。通过这个设计,最大的感受就是小小的一只包却能在方寸之间让你仿佛进入唯美世界。
3.观夏:昆仑煮雪
昆仑煮雪是观夏东方精粹系列香水的第二支,整个系列从气味到设计概念灵感来自东方庭院。香调里自带清凉感,仿佛在雪山中的小木屋聆听寂静,看阳光普照树林,斑驳的光影在雪地上。这款香以中国神山昆仑为灵感,勾勒出辽阔肃杀与温暖交织的氛围。
4.Le Fame : 西装裙
灰色格纹面料自带硬朗挺阔,创新式斜门襟的设计与中性化的正装面料发生奇妙碰撞,衍生出一种摩登复古感,细节处的褶皱与蝴蝶结装饰又是别样的浪漫娇俏,时髦又可爱。这件西装裙难得地将这些对立的特质融合在一起,让一件裙子有属于自己的气质。
5.LANYU :苏绣礼服裙
作为第一次去巴黎展出的苏绣礼服,这一系列礼服都将传统的苏绣纹样与西式的嫁纱相结合,浪漫中自带仙气。如果想要一件足够特别的礼服,这一系列都会是不错的选择。
6.Qeelin : BoBo系列珠宝
将国宝熊猫运用到珠宝设计中,作为一件日常佩戴的珠宝,它足够吸睛。BoBo这一系列珠宝通过不同的主题,把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日常搭配都是点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