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然接管的胶片工厂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_fire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太湖畔有一处胶片工厂遗址,企业搬离仅六年,
  自然已经重新占领了这片厂区。摄影研究者王海宝曾在胶片厂工作,他找到曾在这家企业任摄影师多年的张争鸣,两人合作完成了对工厂遗址的视觉研究。
  几十年前拍摄的老照片,与在同一位置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现状形成对比,
  展览主题落在自然与人的关系。更打动我们的,可能是因为,
  这是两个老“胶片人”用摄影进行的一次回望。
  ——编者


工厂车队的修车房

  处无锡太湖之滨二湾的无锡电影胶片厂原址,位于太湖环境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整个厂区占地440亩,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各类建筑110栋,是目前无锡地区乃至华东地区保护面积最大和最为完整的工业遗址。1979年至1989年,我在胶片厂工作了十年。2010年,因工作关系,我又再次与摄影相遇。2011年,那日松先生的文章《中国摄影史上最值得收藏的40本书》将我的兴趣引至摄影史,从2012年起,我开始收集无锡本地摄影家的资料,逐步转向摄影文献和影像文化的研究。
  2014年年底,我在北京与摄影界的专家学者聊天中,无意中提到曾在无锡电影胶片厂工作的经历,他们提到这是个很好的课题。上世纪70年代,胶片厂项目是建国后国家在无锡投资的第一个重大项目,直到今天胶片厂在无锡市民中也是家喻户晓,当年胶片厂上下班时浩浩荡荡的车队是无锡城的一道风景线,成为胶片人是相当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胶片厂十年是我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第一个黄金期,这不仅是个课题,也是一个情结。离开胶片厂已经二十多年,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拜访了一些胶片厂的老同志,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在改制中胶片厂的企业档案移交给了档案部门,一些重要资料保留了下来,这些都为做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0年代化工部老干部修养所-现况

  确定了胶片厂课题之后,首先撰写课题方案,得到业内学者的初步认可。我们不仅仅是简单整理一个企业的史料,而是放在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大背景下,为一个样本企业进行造像。幸运的是,我们争取到了市政府引导文化消费专项资金项目和相关企业的支持。
  张争鸣和我是胶片厂的同事,他从1970年代至今一直兼职从事胶片厂的摄影工作。无论是从上世纪70年代的银盐黑白、彩色影像,还是当今数码影像,始终用相机记录着胶片厂的发展轨迹,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企业影像资料。我们决定共同完成这个项目,我负责课题总体方案策划、编著、策展、联络和资料整理等,他负责摄影、录音和照片影像整理等方面的工作。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资料收集、口述采访、档案整理和对外联络等工作。同时对胶片厂原址进行拍摄,在摄影过程中发现,胶片厂原址仅仅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被绿色植被所覆盖,感觉可以把胶片厂原址摄影创作作为课题的一部分提前展示出来,但查阅下来这类摄影与展览还是较多,仅仅是就原址摄影呈现并无特别之处。
  为了更细腻地表现原址状态,我们决定用大画幅相机和胶片拍摄,同时不断观片对拍摄主体、基调、季节、天气、用光等进行调整。过程中我们不断与业内专家学者沟通,提升认知层次和呈现表达。将主题提升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层次中表现更能体现原址拍摄的意义所在,由此最后我把展览主题确立为《大自然的接管》。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与大自然的博弈始终没有停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凭借机器似乎占了点上风,但大自然的力量却始终稳操胜券,如同这座废置了仅仅6年的无锡电影胶片厂原址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个曾经的中国感光工业明珠,在历经了40年的风雨历程之后,于2010年人去物散楼空,完成了曾经赋予的赶超使命。而短短数年之间,大自然以它的方式重新进行了接管。尘埃、草木、风雨、阳光在时间的作用下,重新改写人类文明的印迹,以自然之力塑造景观。这些人类文明与自然之力的相互介入而呈现的场景,让我们思考之于自然、之于文明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1980年代廠片基车间-二次涂层干燥工作室-现况

  参加平遥摄影节的展览,我们将展场布置为“半暗室”,并结合视频投影与照片的方式,按进入厂区的道路走位呈现照片。平遥展览之后,我们又在胶片厂原址进行了展览,影展的呈现、表达方式在无锡也是首次,开幕式那天,第一位赶到展览现场的老胶片人竟是1970年代重建时期的厂领导严闻奎,已是85岁高龄他乘着公交车来,拄着拐杖走到展览现场,这一天也成了老胶片人重逢的时刻,多年不见的老同事、老朋友这一刻因影展而相聚,许多老胶片人久久地观看视频里面50组新老场景的对比照片,眼睛里面闪着泪花。一些市民的关注也令人意想不到,整个展览期间时逢台风期久雨不晴,但仍然挡不住观众的热情,观展人数达数千人次,尤以年轻人为多。《大自然的接管》展览还不是最终产品,今年我们计划中的展览,会整理40年间的图片和实物,结合纪录片、出版物和学术研讨会,进行全媒体推送。
  

其他文献
吸卡装卡通小风扇    卡通造型,塑料材质,装两节7号电池,打开开关,你就可以享受夏天的凉爽。     USB卡通风扇    USB接口,1、时尚,高档,实用,适合家用及办公用。是各位在夏天的好伴侣。2、外接电脑USB插口,体积小巧方便携带。3、可折、可控制风扇方向,风力强大不耗电量。4、线带开关,可自行控制,使用简单方便。     圆形两用电蚊香     长虹蚊香片加热器与长虹电热蚊香片或清爽牌
期刊
我们在朋友圈分享手机摄影作品时,往往已经厌倦了一张接一张的阅读体验,这时一些能快速改变图片排版,进行拼图和分割处理的App能让你重新爱上秀照片。  分割全景照片  全景照片在分享到朋友圈或微博时,通常会以一个细细的长条显示,特别是一些图片社交App,会裁切一部分显示,只有点开全图才能看到作品应有的气势。如今的Instagram等图片社交平台上,流行一种将一张全景照片分割成3张并列展示的新方法。这种
期刊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之前一直在采用索尼微单TMA7RM2进行创作,小巧和出色的画质非常符合我的人文纪实拍摄题材。索尼全画幅微单TMA7RM3发布之后,我有幸第一时间拿到这款相机行走孟加拉创作,拍摄了这批照片。  在拍摄过程中,我深切体验到这款相机的优秀品质和索尼黑科技的强大。索尼全画幅微单TMA7RM3出色的功能及小巧便携的机身,可靠、多用又灵活,满足了摄影师对操控、速度、画质和续航等多方面的要求
期刊
路易斯是杂志的“老作者”,作为曾经的职业摄影师,他几十年来游走世界,拍摄大量各国的风景和人文照片。如今,他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整理历年作品方面。他觉得自己还不能退休,并希望通过对旧作的整理,发掘新的价值,无论那是来自市场的还是心灵的。这些布拉格的照片,是他历年到访这座传奇城市所拍摄照片的一部分。照片之外,他的文字也帮助我们体会这位摄影师的观看视角。  ——编者  也许你会带着完美的爱情来到这个城市,然
期刊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  事实本身无趣,事实背后的观点才重要。对于摄影来说,就是照片发出的召唤。有的照片犹如契诃夫或者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短小精悍但蕴藏整个世界。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是摄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也是在大众社会层面最著名的摄影师。他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
期刊
“废墟”在东西方艺术中都是一种重要的题材,从古典时期延绵至今不曾断绝,作为客体的废墟屹立如故,作为概念的废墟则在历代叙述中套上层层累加的含义。  废墟几乎从来都是一种隐喻,摄影也不会放过这个主题,不过与传统艺术相比,摄影的关注更多转向现代文明的遗迹。后工业时代里,除了源于传统艺术的浪漫主义视角,摄影以另一些角度观看现代文明的起落:个人经验的寻找与塑造、个体与集体的记忆交错、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改造、自
期刊
在世界现代建筑领域,苏联现代主义建筑是重要的一脉,  具有广泛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中,  一批荒废的苏联现代主义建筑则成为世界各地青年艺术家的灵感来源。  北京姑娘杨潇在谷歌地图上标注了大量苏联建筑,然后一趟趟专门飞过去,  在深夜里钻进遗迹,用光绘的方式拍摄。  她习惯在让一个人进入画面,与建筑对视或融为一体,  有时候那个人就是她自己。建筑的巨大轮廓映衬着小小的身影,  似乎瞻仰与献祭的仪式,连
期刊
学者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既是一种思考与质疑的态度,也是一种提问与争辩的能力。学习、提问、置辩、释疑,然后觉悟,最终获得学习的进步。  只是,提出问题似乎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但凡各类摄影讲座、论坛,大多会在结束前留下若干时间用于互动提问。对于主讲人来说,这个过程原本应该是最活跃热烈的时段,但却往往会遇到“没有问题”的尴尬,以致有些主辦方不得不事
期刊
葉婷婷是浙江台州的一名公务员,如今是两个孩子的母亲,2010年起,他开始用相机拍摄自己的家庭,六七年下来,积累了几万张照片。2016年他参加了省内的摄影工作坊,在导师沈珂的指导下,她重新审视这些照片,以新的方式进行选择,选出的照片以“短暂的亲密”、“成人世界的影子”、“走出童年”和“终将离别”等章节构成,以叙事诗的方式表达了年轻母亲面对女儿成长时的复杂情感和心绪。2013年7月23日,家里,刚满十
期刊
雷金纳德·凡·戴·威尔德  的废墟探险摄影  无名与未现的事物总是对我们有不可否认的吸引力。  在这个不停变化的世界上,  有些地方不可避免地从我们的视线与记忆中流失。  作为一名旅行者,  雷金纳德·凡·戴·威尔德(Reginald Van de Velde)  围绕全球的荒废之地旅行,  他的作品展现医院、修道院、电站、城堡等  建筑废弃后的场景,  试图捕捉这些地方超越时空的魅力。  ——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