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了的司徒雷登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徒雷登(1876—1962),美国人,传教士、教育家、外交官。1876年,出生在中国杭州。11岁时回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1905年携新婚妻子回到中国传教。1908年,到金陵神学院担任希腊文教授,在那里工作了11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担任美联社战地通讯记者报道中国政局。1919年起执掌燕京大学。1946年,应马歇尔推荐,出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返美。著有《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
  
  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当漫步在美丽的燕园,欣赏着古建筑群那优美的飞檐和华丽的彩色图案时,你是否知道:今日北京大学里这一最美丽的风景就是昔日燕京大学的校园,而缔造燕京大学辉煌历史的乃“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的教育家,一个以中国为家的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传教士。他在中国生活、工作了65年,几乎一生的足迹,都留在了东方大地上……
  
  
  主题点击:不惧困难
  筚路蓝缕艰难创校
  1918年,北京的汇文大学和协和大学这两所教会大学决定合并,而司徒雷登被认为是主持这所新大学的最合适人选。1919年,司徒雷登接手学校的时候,面对的却是一个“烂摊子”:学校简陋至极,学生不足百名,多数教员没有大学教授的资格,学校年年财政亏空。他的许多朋友劝他不要去。司徒雷登也曾经为去不去做这个麻烦的大学校长而犹豫,他坦言:“多次想脱身。”但他是个不畏惧困难的人。他跑教会,跑中国官方,跑中美社会各界,争取资助和捐赠,并骑着毛驴跑遍北平城市内外,终于瞅中了清华园对面,近邻西山的一位督军的土地。经巧妙斡旋,司徒雷登说服对方以低价成交并创建新校。
  从1919年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十多次到美国募捐。他在美国募捐的约二百五十万美金成为燕京大学主要的经济来源。同时他还在中国的军阀、政要和社会名流之间募捐。为了给燕大筹款,他不得不“经常巴结未来的捐款人,而且向他们乞求”,甚至一连几天“跟一个半聋的老太太玩天牛,只希望老太太在临终遗嘱上别忘了燕大”。他曾经感叹:“我每次见到乞丐就感到我属于他们一类。”燕大建成为当时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引起了极大轰动,因为它没有花中美两国政府的一分钱,主要靠司徒雷登化缘而来。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还常穿补丁衣裳,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补丁校长”。
  【精要点评】司徒雷登在华的事业巅峰就是一手缔造了燕大这所一流大学,燕大是他“实现了的梦想”。梦想的实现是艰难的,为筹办燕京大学,他以弗吉尼亚人特有的热情、韧劲,四处奔走,展现了非凡的社会活动能力,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尊严而“乞讨”于美国社会各界。如果不是他筚路蓝缕、奔走筹款,燕京大学几乎不可能迅速崛起。
  
  主题点击:敢于创新
  自由独立多元包容
  “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这是司徒雷登给燕大确立的校训。创建伊始,燕大有浓厚的基督教气氛,但司徒雷登却引导燕大摆脱了教会办学的狭隘的宗教范畴。他的办学目标是:“以养成一种合作、建设、服务人群的精神以服务社会国家……我们要成为‘现在中国’最有用的学校。”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于是,他宣布宗教不再是必修课,师生不一定要去做礼拜。他认为信仰什么或如何表达信仰,完全是个人的私事。燕大的教授只要有真才实学,不问政治倾向、宗教信仰,所以燕大能容纳各种学术流派。
  司徒雷登执掌燕大,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把一个“从完全意义上讲不能称其为大学的学校”,建成堪与北大、清华齐名并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紧密学术联系的中国一流综合性大学。燕大虽仅存在了33年,注册学生总共不超过10000名,但是,却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各个领域领军人物式的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另外,司徒雷登重视中国传统文明的价值,推动了许多中国文化的研究工作。1928年成立的哈佛燕京学社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之一。
  【精要点评】司徒雷登虽系传教士,但他主持燕大,力主教育独立、思想自由以及兼容并包的学术研究风气。正是他的努力,创造了一流大学,铸就了燕大辉煌。这位美国人校长,以他对中国的热爱,做着中国教育界人士都望尘莫及的工作。有人说司徒雷登先生是一个理想的中国大学校长,诚哉斯言!
  
  主题点击:人格之美
  和蔼可亲热情温暖
  “这团体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总有上千上万的人,这上千上万的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为婴儿施洗的是他,证婚的是他,丧礼主仪的也是他。你添了一个孩子,害一场病,过一次生日,死一个亲人,第一封短简是他寄的,第一盆鲜花是他送的,第一个欢迎微笑,第一句真挚的慰语,都是从他而来的。”
  曾为燕大学生、时任燕大教员的冰心曾这样赞扬自己的校长司徒雷登。每当新生入学举行开学典礼时,司徒雷登总是挨个与新生握手并询问他们的姓名。燕大青年教师举行婚礼,他往往去充当他们的主婚人。
  燕大有一个校规是禁止一切人在湖里钓鱼。有一次,有个学生在柳树下悠然垂钓,刚好给司徒雷登碰上了。那个学生回头看见他,自然不免一愣,可是他老人家却笑容可掬地问道:“湖里的鱼还不错吧?”
  【精要点评】司徒雷登以谦恭有礼、真诚坦荡的君子之风,赢得了几乎所有和他交往的中国人的好感、尊重。他身上“汇集了希腊文化的智慧、希伯来的宗教圣灵和中国文化的、温和的人道主义精神”,绽放出光辉的人格魅力。
  
  主题点击:义士风骨
  支持抗日身陷牢狱
  “燕京大学应该成为训练爱国青年的场所,造就爱国青年学子,期其能服务祖国,拯救同胞,为中国全民族谋福利。”
  司徒雷登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的潮流中。他一贯支持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司徒雷登带领燕京大学的700多名学生走出校门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燕京大学升起美国国旗(以前燕大只挂校旗和中国国旗),日本宪兵要进校园搜查,被司徒雷登以美国“治外法权”的理由断然拒绝。
  在北京沦陷期间,燕大选择了一条最难坚持的道路——既没有内迁到安全的地方,也没有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而是坚持独立的教学理念。燕大学生被捕,司徒雷登总是伸手救助,决不坐视,也曾协助学生投奔解放区。日本人要求派遣日本教授到燕大来,司徒雷登则玩了一招太极拳来应对。他从数名蜚声国际的日本学者中挑选了学问博大精深、宅心仁厚,一直坚定地反对侵华战争的鸟居龙藏作为客座教授来燕大从事研究工作。无论占领当局怎样绞尽脑汁,司徒雷登一概软硬不吃,而且越斗越勇。抗战期间,燕大为解放区和大后方培养、输送了大批战时急需的人才,还提供了很多战争物资。后来,司徒雷登被日军监禁了近4年。
  【精要点评】反抗未必都是明火执仗上前线,就地反抗也是一种反抗,是一种更坚韧的反抗。司徒雷登以无畏的勇气和智慧来抗争,为燕大学子守护着一个自由空间,为沦陷区人民守护着一个精神孤岛。他把自己的命运与燕大紧密相连,与中国人民紧密相连,于危难中显示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凛然风骨。
  
  主题点击:回归
  心系中国魂归故里
  “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以中国为家。精神上的屡屡纽带把我和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联系在一起。”
  司徒雷登在晚年回忆录里开篇第一行这样写道。1962年9月临终之前,司徒雷登给秘书留下了两个遗愿:一是将当年周恩来送他的一只明代彩绘花瓶送还中国,二是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安葬在燕京大学的校园内,与妻子为邻。
  经过数番波折后,2008年11月17日,在当时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燕京大学老校友和杭州市民的注视下,阔别中国60年的司徒雷登,再度回到了中国杭州。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安眠于青山苍翠的怀抱之中。墓碑上简简单单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司徒雷登总说西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这里,中国,杭州,就是他的故乡。
  【精要点评】一个正直善良,有修养、信仰,热爱平等和自由的人,如果他不爱自己的第二祖国,何以甘愿远离天堂、远离故土,永世长眠于异国他乡?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归来,司徒雷登”,其间隐含的不仅有时间的力量,更彰显了一个国家开放的胸怀气度。
  
  
  司徒雷登被代言
  “久违了,司徒雷登先生”,中国之先生和西方之“GENT”一样,皆为上流阶层的绅士。司徒雷登,作为有着中西双重背景与优雅高尚的绅士,正是此种精神的最好代表。××公寓,秉承绅士精神,只论境界,不分国界。
  这是杭州一家房地产公司在推广一个楼盘时所打的广告。广告下方,是一张巨大的司徒雷登肖像,司徒雷登成为广告代言人。
  “和商业有关,和历史无关,和司徒雷登无关”,知名学者傅国涌与杭州名人纪念馆文史专家沈建中认为,司徒雷登的形象如果是用在教育推广和中西方文化交流还比较合适,让他去推广一个房地产楼盘简直是“斯文扫地”。
  房地产开发商却宣称,绝对是出于对司徒雷登的敬意。希望通过一个广告,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司徒雷登的价值和地位,认识到司徒雷登先生所代言的中西合璧的绅士文化的价值。他们认为,在广告中司徒雷登代表了那个年代中西合璧的人物、文化与建筑。而“久违了,司徒雷登先生”,久违的不仅仅是像司徒雷登这样中西合璧的文化人物,其实在地产界也久违了中西合璧的建筑传统,这和他们推出的中外公寓内涵有着衔接,“是在用文化的手法做商业,也是在用商业的渠道推广文化”。
  杭州师范大学法律系张国华副教授认为,司徒雷登完全是“被代言”,其本人去世也无后嗣,所以谈不上侵权,“开发商很狡猾”。(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点睛】商人巧“钻营”,名人被代言。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历尽一生波折的司徒雷登知道自己被代言后是感到高兴还是悲哀。
  
  归来,司徒雷登
  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这位著名的民国时代美国驻华大使的骨灰安放在了杭州半山安贤园公墓里。这里离他父母和早夭的弟弟在西湖边九里松的墓地不算远,但与他希望的最后归宿——燕园的未名湖畔,毕竟还有一段距离。燕园是司徒雷登妻子的安葬地,她是当年燕京大学第一个入葬校园墓地的逝者,坟墓已经在“文革”中被夷为平地。
  骨灰安放仪式广为中美媒体报道。在“司徒雷登魂归故里”的宽慰祝福声中,人们喟叹一个与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司徒雷登,宛如新生般再现在世人面前。
  司徒雷登是中国现代史和中美关系史绕不过去的角色。他是出生在中国的第二代美国传教士、燕京大学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同时他还是国共内战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美国驻华大使。他在中国大众中间具有的持久不衰的知名度,基本上得力于毛泽东在1948年撰写的《别了,司徒雷登》的著名评论,并在此后长期存在于中学课本之上。这几乎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国人对他的印象的唯一来源。司徒雷登从此成了“美国侵略政策失败的象征”,定格在“平素装作爱中国也爱美国”的负面形象上。
  时过境迁,终于可以明言,长期以来公众对司徒雷登的印象不但浅陋粗疏,而且充满偏见,且大都是对这篇檄文的误读和误解中产生的。现在,重温《别了,司徒雷登》,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清晰地看到,文中的主旨不在司徒雷登,所指涉的,也只是历史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而文章本身,充其量也就是那一瞬间的一个断面,它无法涵盖司徒雷登的一生。
  而事实上,就在《别了,司徒雷登》发表前不久,中共中央曾同意司徒雷登来北京进行非正式的接触,因美国国务院的阻挠,未果。更早些时候,毛泽东曾在重庆宴请司徒雷登,对燕大培养出来的革命者不吝赞美之辞。而身为创办者和校长,司徒雷登有“燕园灵魂”“燕京之父”的美誉。1919年,他被聘请为首任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四处募捐,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轮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许地山、郭绍虞、钱穆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
  而对中国人民,司徒雷登也怀有悲天悯人之心与友好的感情。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但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再早些时候,司徒雷登甚至是一位支持中国抗日的义士,曾被日寇关押4年之久……
  司徒雷登生前身后在中国的命运,是历史的吊诡,也是历史的教训。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节)
  【品读点评】作者试图拨开历史迷雾,用事实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告诉人们一个“宛如新生”的司徒雷登形象——燕京大学创办者、一个声誉卓著的教育家和成功的大学校长。他卓有贡献,同情中国,对中国人民有友好感情。掩卷沉思,历史人物生前身后命运的浮沉令人感慨,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所了解的是历史事实真相吗?我们认识的是真实、客观的历史人物吗?
其他文献
一位酷爱书画的年轻人欲拜在书画大师的门下,他带着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完成的一幅瀑布画去求见大师。大师看过后轻轻摇头说:“还好,只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这位年轻人在往后的几年内多次求见大师,一次次将自以为更好的瀑布画捧给大师,大师无不轻轻摇头说:“遗憾,还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年轻人困惑了,请求大师明示。大师提起画笔,在瀑布下水潭的岸上画上几个相对而立的人,其中的一个人双手拢音大声喊,其他人则伸
期刊
“啃钢管”的陈道明    在话剧《喜剧的忧伤》最后一场演出谢幕时,陈道明单膝跪下,以手传吻,动情地将自己对北京人艺的感激和热爱,深深印在他尽情演出了18个晚上的人艺舞台上。《喜剧的忧伤》,是北京话剧界近20年来的一个奇迹:演出前10天,18场、16 200张、共值近350万元的票全部售罄。这是陈道明告别舞台30年来,重归话剧的“回炉”之作。因为这部话剧是双人话剧,难度系数很高。陈道明、何冰的联袂出
期刊
“我害怕站在阳光下,阳光太刺眼;我害怕站在人群中,人太多;我害怕站在山顶上,山太高……我是一个胆小鬼,可是我是多么渴望成为勇敢者啊!每当看到同学在讲台上充满自信地表演,我都有一种冲上去的冲动。我多么渴望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站在上面,让台下的人也抬头望我;我多么渴望有一天,也像那些有能力的同学一样,站在山顶上领略高处远眺的快乐。  ……”  三分钟“讲自己的故事”活动正在进行,台上发言的是班里最
期刊
我一直十分讶异人们在城市之中的心态,面对浮华,面对喧嚣,已经是一种近乎麻木的状态了。偶尔之时,兴许会生出对宁静悠远的向往之情,但是更多时候,仍然游走在红灯绿酒之间,捕捉繁华的身影。  我不是影子,不是风,也不是光线。但是在城市狭小的缝隙中,仍可以自由的穿行。我记得在小巷中的午后与一只黑猫的邂逅。我记得我越过了人们身后的一道道深渊。我熟悉城市的气味和色彩,行道树上悬挂的光影,老街灯上安放的声息…… 
期刊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
期刊
《彼得·潘》 作者:[英] 詹姆斯·巴里 / 孙国双 图 翻译:艾柯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7月 定价:13.80元    每个人的心中,也许都曾有过这个愿望,永远不要长大。当你不是一个孩子时,你就会失去你的想象力,你的身躯会变得日益沉重,一些美好单纯的东西会渐渐被忘却,只剩下世俗的纷扰。  彼得·潘来自孩子们想象中的国度永无乡,他具有所有小男孩共有的心思和特点:害怕上学、拒
期刊
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曾说:“很少有大人记得自己曾是孩子。”  还记得,小时候跟伙伴在田里疯跑,赤脚踩在微润的土膏上的感觉很美。那时,天很蓝,风很柔,阳光很明媚。田埂上的狗尾巴草摆来摆去,偶尔会有几只蜻蜓悄悄立在上面,连那夹杂在微风中的声声虫鸣也带着狗尾巴草的香味。倘若到了晚上不想睡觉,而又实在没有事情可做,便可靠在树根下静静地听蛙鸣,还可以邀上几位伙伴带着工具下田捕蛙,待星星还未落下,天还未大亮时
期刊
片名:千与千寻  影片类型:动画/冒险/奇幻  编剧:宫崎骏   配音:柊瑠美/入野自由/夏木真理 等  国家∕地区:日本   通往新家的路上,爸爸将车意外开到了一个古老的城楼前,好奇的父母带着千寻沿着城楼下长长的隧道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像是仿古游乐城。父母循着诱人的饭香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小镇上,屋子里摆满了可口的食物,父亲和母亲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但是过一会儿后,当千寻再看父母时,他们却变成了猪!
期刊
花的嫣然,因为懂得凋零而绚丽夺目;叶的蓊郁,因为懂得飘落而生机盎然。正是明白了面对不转的“山”之时,要如“水”般转动,学会改变,大自然才能在花开花谢中透出神奇,透出神秘。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幸福的背后,不都会有一段段坎坷的经历吗?成功的前夕,不都是一次次令人沮丧的失败吗?现实生活中,如“水”般转动,学会改变,幸福才会青睐有准备的我们,成功才会垂青不言败的我们。回望历史的天空,“飞鸟”留下的痕迹,
期刊
本期的开篇,小编想和大家说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晚上,一群游牧民族正准备扎营安顿时,忽然被一束强光笼罩。牧民们热切期盼着的神出现。尔后,神降临了,并对他们说:“你们明天白天去收集尽量多的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鞍袋里。到了明晚,你们有的人会感到快乐,有的人也会感到愧悔。”说完,神便离开了。牧民们感到很失望,因为他们期待神的到来能揭秘伟大宇宙的真理,给他们带来健康和富足。但相反的是,神并没有给予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