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忻城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u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忻城县的土司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目前,忻城县对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临诸多困难。当前,应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引导群众参与土司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完善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法规,加强宣传力度;转变经营理念,合理发挥市场作用。
  【关键词】土司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67-0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类立项课题(批准号:2020QGRW035)。
  一、忻城县莫氏土司文化遗产概况
  忻城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有壮、汉、瑶等17个民族。①忻城县地处偏远地区且少数民族众多,为土司文化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在唐朝以前,忻城尚无建制。唐朝时期,封建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唐贞观初年,封建王朝在忻城设置芝州,并委派流官对其进行管理,出现“土流并存”的局面;明朝初期,莫保被委任为忻城协理县事,开启了莫氏土司对忻城的统治;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采用“改土归流”的政策进行地方治理,莫氏土司对忻城的统治由此结束。[1]255-264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忻城莫氏土司存续长达470余年,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化遗产。[2]
  (一)土司建筑
  忻城莫氏土司衙署②以“壮乡故宫”而闻名,有宏大的建筑规模和高超的建筑艺术。[3]衙署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建筑。
  衙署建于明朝万历十年,由第八任土官莫镇威开始建造,之后的历任土官对其不断进行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土司衙门、莫氏祠堂、土司官邸、大夫第、三界庙等主要建筑群。
  1963年,衙署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定为土司博物馆;1996年,衙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衙署建筑群的装饰中,除了人物外,老虎、蝙蝠、蝴蝶、鹿、鹭鸶、仙鹤、喜鹊等是主要的动物,松、竹、梅、葫芦是主要的植物,石鼓是主要的器物,文字则有“卍”“寿”等字。这些建筑装饰以赤色为主要的色彩基调,体现了追求“福、禄、寿”的思想观念。[4]
  (二)土司教育制度
  明朝是土司制度的极盛时期。到了明朝初期,忻城虽然设置了县学,但是极少有人入学读书,最后不得不停办;之后,只有土司举办的官族教育和民办的私塾馆,对土官和家族子弟进行教学。[5]
  到了清朝时期,土官莫镇国在土司衙门设置了三间义学,并制定了《教士条规》悬挂在衙中。《教士条规》劝告与期望并存,对土官和家族子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做,都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和严慈相济的忠告。莫氏土司鼓励官族子弟积极学习中原儒家文化[6],并制定了“训荫官”“遗训”“族示”“家训”等家族内部条文,这些约束条文从思想、政治、行为上对土官及家族子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并具有一定的规劝和管理作用。意在規劝土官和家族成员要努力读书、明白事理、讲求忠孝;要勤于劳作、学习曲艺,不可游手好闲;要行商贸易;要以农为本、勤俭持家,切勿忘本,切勿贪图钱财。
  (三)土司治理下的土地政策和土兵政策
  土官不领朝廷俸禄,其公干支出和生活费用均是从辖境内的土地生产收入中解决,是名实相符的“食土者”。土官对所管辖境内的土地拥有所有权,有权对境内土地进行分配。[2]土官把大量的品质优良和肥沃的田土占为“官田”“官族田”,交给土民耕种,收入全部占为己有。对于为土官及家人服役的土民,土官把能够维持其生活的地分给他们。
  其中,服兵役的土民由土官分得一份土地耕作,平时进行农业耕作,一旦发生战乱则需要服从征调为土兵,在土官的带领下保卫地方的安全。此外,还有很少一部分“民田”为土民所有,这些田地除了祖传下来之外,大部分由土民通过开荒而形成。土民可以对“民田”自行安排生产,种植收获归自己,但“民田”多是较为贫瘠的土地,收获较少。
  (四)土司治理下的民俗文化
  在这长达470多年的土司治理下,忻城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忻城的民俗文化融合了汉族、壮族等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习俗,既有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特征,又带有土司文化特有的烙印。[2]如土民每年在农历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上有聚众唱歌的传统习惯,这也被称为“歌圩”。土民善于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真切情感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他们就像是与生俱来的歌手,创作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山歌,并将其世代相传,用歌曲来点缀他们的生活。
  又如土锦。土锦是忻城土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反映了土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土锦的材料以棉、麻线、丝绒为主,底布是用织机按经纬平纹交织制作而成,织起的花纹由彩色的真丝纬线织成。花纹是彩纬在底布上形成的,具有正反两面对称性,直至最后底布被完全覆盖。几何“卍”字纹、水波纹、云雷纹、线纹、蔓纹、圈点纹是土锦的主要纹路。土锦的图案有几何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颜色以黑、白、黄、蓝、红、紫为主;品种有被面、抱褛面、背带等。土锦色彩鲜艳、风格粗率豪放,曾为土民广泛使用。
  二、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的困难
  来宾市于2018年1月1日颁布实施《来宾市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是来宾市颁布实施的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为忻城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遭受巨大的冲击。此外,忻城县整体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虽然当地对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临诸多困难。   (一)对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
  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颁布实施偏晚,政策力度较小。当地对土司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不深,对土司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大,以致保护效果不明显。许多忻城本地居民仅仅知道土司衙署建筑群外观好看,却并不知道其历史来源和文化内涵。土司衙署经过一次次的翻新与复古,缺乏历史沧桑感。土锦手工艺已难见织女穿针引线,更多的是一台台机器发出的“嗡嗡”工作声,以致土锦在一定程度上散失了传统文化的意涵。
  (二)土司文化遗产存在代际传承危机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土锦、山歌、戏剧等民俗文化传承人的数量急剧减少,代际传承问题已经成为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问题。许多老一辈的民俗文化继承人已经离世,在世的民俗文化传承人多为高龄人群。由于民俗文化传承工作单调,且耗费精力多、耗费时间长,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加入民俗文化传承的队伍行列中来,以致面临传承代际中断的危机。
  如传统土锦工艺主要以家庭代际传承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土锦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师徒传授、社会教育、文化展示、文化交流以及融入现代生活等新的传承方式。
  其中,生产基地传承方式主要以忻城老街的壮锦织锦技艺传承基地(织锦中心)为主体,其前身是以梁恒源织郎为主的家庭作坊。由于时有人过来观摩,梁恒源织郎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将家庭作坊建设为壮锦织锦技艺传承基地。作为传承基地负责人,梁师傅积极思考土锦的发展路径,把土锦与现代生活相联系起来,把一些流行、时尚的元素融入土锦织造中。目前土锦技艺中心不仅能够织造土锦,还能对土锦进行加工、二次制作,把土锦改造成受人欢迎且实用的背包、耳环、笔套、表框等各式各样的精美饰品,使土锦积极融入现代生活,以适应时代需求。但是,在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大潮中,土锦传承出现了资金短缺、工艺传承代际中断、宣传力度不够、销售渠道狭小、市场购买率低等诸多问题。
  (三)相关民俗文化产品销售市场小,市场购买力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现代化商品和流行文化产品,但传统文化产品却少有人问津。如山歌虽然录制了许多碟片与影视作品,但是购买和观看的顾客基本是老年人,市场狭小。土锦等手工艺品对于现代人来说,其作用多限于工艺品性质,消费人群较少。在调查过程中,织锦中心负责人表示,购买土锦手工艺品的人多是出于收藏目的。由于纯手工织锦的价格较高,一般普通老百姓极少愿意花钱购买。
  三、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引导群众参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是地域形象产生的标志,是地方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为此,忻城县应对土司文化遗产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保护工作中,进一步修整和保护土司建筑群,挖掘土司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增强当地群众对优秀土司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对土司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大抢救和保护,构建传承人命名与保障体系,在财政投入中设置专项管理和奖励资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土司文化遗产中原生态内容和变迁历程模拟展示出来,使得更多群众了解莫氏土司文化。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拟定科学的修整方案,对土司建筑群做到最有效的保护,全面呈现土司建筑群的建筑工艺特色;建立专门的网站,全方位介绍土司文化遗产,并积极同广大网民交流互动,听取有益的保护建议。
  (二)不断完善制度法规,加强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
  当地保护土司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措施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相应的奖励与惩罚体系。这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还能够有效避免土司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流失。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和思考土司文化遗产,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多方面考证土司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努力吸收土司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分。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渠道和载体宣传土司文化遗产,将其优秀文化成分引入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中,使当地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忻城的历史和认识传统文化。
  (三)转变经营理念,合理发挥市场作用
  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忻城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为此,要积极整合忻城区域内的资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组织人员挖掘、撰写和出版有关忻城土司文化的读物,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土司文化遗产。
  在开发土司文化产品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人文内涵和传统特质的挖掘和保护。如当前土锦经营模式单一,产品销售主要是游客购买和参加各类展销活动为主,销售渠道狭窄。为了促进土锦的傳承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经营策略,拓宽销售渠道。
  首先,让土锦和新媒体销售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广泛的特点开设网络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销量。其次,与现代服装企业合作,进一步把土锦的传统技艺、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让土锦能够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样不仅能为当地增加部分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有利于增加土锦的销量,扩大土锦的知名度,促进土锦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
  注释:
  ①参见广西来宾忻城县人民政府网相关介绍,http://www.gxxc.gov.cn/zjxc/。
  ②参见广西地情影像资料中心、广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成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拍摄的《广西古建筑志》电视系列专题片对忻城莫氏土司衙署的介绍。
  参考文献:
  [1]李朝晖,李世愉.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论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莫军苗.忻城土司文化的历史源流与理性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0,(3).
  [3]韦林枚等.“壮乡故宫”:土司文化的缩影——忻城莫氏土司衙署[J].广西城镇建设,2011,(2).
  [4]廖燕玲.忻城莫氏土司衙署[J].城建档案,2001,(6).
  [5]莫莉荣.广西忻城土司教育文化探析[J].理论观察,2018,(1).
  [6]张献之.忻城莫氏土司对待中原儒家文化的态度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8(1).
  作者简介:
  段菲达,女,广西柳州人,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文化。
  蒋平,女,广西全州人,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培育)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
其他文献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刻画了圣·约翰这一人物形象。他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人物之一,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可是,关于这一人物话语中所展现出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探讨圣·约翰在身份找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帝国主义思想和霸权意识。这一过程也正是他由被边缘化的“他者”身份到被欧洲基督教文化所接纳,最后回归“统治者”身份的过程,反映出勃朗特在塑造圣·约翰这一人
期刊
【摘要】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逐渐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人类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但是这种极大的满足反而使人们逐渐失去了内心的否定性以及批判性,人逐渐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从而导致了无休止的社会问题,人与社会不可逆转地朝着单向度的方向發展而逐渐走向异化,当资本和技术在同一阵营中,就会导致一种极权社会,工人阶级的力量被削弱,阶级之间的障碍似乎也无法被打破。马尔库塞着眼于艺术
期刊
【摘要】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迅速且类型多样,根据城市出现过程可划分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并有着各自独有的特点。而这五类城市,可以称为国家行政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军事要塞、新型经济商业城市和“市”“镇”。几类城市的主要职能并不相同,但其配套功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市、镇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完成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效为主的改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动静问题,是理气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朱熹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出发点,写出《太极解义》,探讨解决理气关系的路径,明确“无极而太极”,是说“无形而有理”。太极是宇宙第一本源,太极是理,阴阳才是气,太极动静生阴阳。  【关键词】朱熹;太极;理气;动静;太极解义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61-02  “己
期刊
【摘要】《张学良口述历史》是历史解读者与历史当事人之间的一场对话,通过口述了解张学良历经戰争,厌倦内战,觉醒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发动西安事变,改变历史轨迹,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这也为人们观察一个“生动形象”的张学良提供了途径。  【关键词】张学良;爱国精神;口述历史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53-02  一
期刊
【摘要】老子的“行不言之教”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行不言之教”也就是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特性去进行教化,按受教育者自身的规律施教,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作为一种德育理论,它有着自己的理念、方法和心理。  【关键词】老子;行不言之教;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5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的背景是中国通俗小说与“五四”新小说的对峙期,即自“五四”文学革命至抗战前。本文将从“五四”新小说的成就与不足、互动位移以及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对峙期的背景下,以中国通俗小说和“五四”新小说为论述主体,揭示二者的显著特征,并对其展开比较和探讨。  【关键词】通俗小说;五四;新小说;对峙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
期刊
【摘要】古希腊城邦时代的雅典,其民主政治体制被奉为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源头。但雅典城邦时代民主政治的参与主体是男性公民,妇女被排除在外。雅典妇女地位低下,长期被幽禁于家庭空间和事务之中,人身权、经济权、财产权、政治权以及文化教育权等丧失殆尽。唯有在男性觉得具有危险的宗教领域拥有一定权利和地位。通过对雅典妇女地位的考察发现,希腊城邦时代的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政治,缺乏作为半边
期刊
【摘要】勃朗特三姐妹生活在资产阶级文明上升的时期,一种新的生命渴望在欧洲大陆蓦然升起,检验两性情感世界的一种新的文明基因的审美尺度也在悄然骚动,袭扰着西方社会。勃朗特三姐妹的出现给文学舞台带来新的光辉、新的形象。  【关键词】文学;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妇女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35-02  十九世纪的英国
期刊
【摘要】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符号和传承标志,具有其独特的华夏文明魅力。在如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汉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浓厚的汉字文化因素,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