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监测对墓葬壁画保护的启示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于墓葬的精美壁画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山西省太原市的北齐徐显秀墓,保存了中国已发现的北朝时期最完整的墓葬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为保证该墓葬原址原状保护,采取影像监测的方式采集壁画图像,研究其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壁画蜕变与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指导控制措施,最终给予墓葬壁画保护以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徐显秀墓;墓葬壁画;影像监测
  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东梨园内。2002年10月完成考古发掘,并入选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墓主人为北齐太尉武安王徐颖,字显秀。该墓葬共出土器物550余件,尤其遍布全墓的壁画约330平方米,内容纷繁,布局和谐,完好如新,写实地展示出北齐时期各民族交往融合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内容。
  该壁画墓葬位于黄土台塬区,综合其赋存环境、保存状况及其重要文物价值,确定采取原址原状保护。由于墓葬的赋存环境因素与墓葬保存和壁画病害类型、程度以及产生机理有密切关系,而影像监测就成为观测墓葬壁画变化较精准、便捷、直观的技术条件。因此,采取影像监测的方式对壁画图像进行高分辨率采集,为墓葬壁画保护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研究其变化规律,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壁画蜕变与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印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从而最终给予墓葬壁画保护以启示性意义。
  1 影像监测选点及技术手段
  监测区域选择墓室、甬道和墓道壁画的21处重点部位,涵盖所有绘画颜色、壁画制作工艺和易发生病害区域。监测区域包括:壁画有地仗层的砖券墓室的北壁主人夫妇宴饮图,西壁主人鞍马出行图,东壁夫人出行备车图及甬道仪卫;土质墓道没有地仗层壁画的东、西两侧中部仪仗队等内容的重点区域。
  设备选用佳能5D mark Ⅲ高清数字单反照相机配备50mm定焦镜头;灯光采用色温为5500K的LED柔光灯两套;采用Datacolor SpyderCheckr24校色蜘蛛、智慧色彩调整工具24色卡灰卡进行较色;环境数据信息采用S590-EX型号温湿度计。采用长期定期拍摄,周期为1次/月。设备参数设定:固定焦距50mm定焦、光圈值F/2.5、感光度800、色温5500K。影像数据输出采用无损压的RAW和常用的JPG两种格式。
  2 结合监测图像数据观察壁画周期变化
  2015—2018年四年期间,共开展42次连续影像监测。通过比对分析21个序号标识图像显示的墓葬壁画在画面及色彩、土质、温湿度方面发生的变化。
  画面及色彩监测变化:壁画画面及颜料色彩的变化在图像分析中是最直观和可辨识的。同时可及时发现显性、隐性病害并及时采取保护加固等措施减少壁画损失。在四年影像监测中,通过对21个点位画面对比分析,整体颜色稳定,画面线条及细节装饰清晰,没有发生空鼓、起甲、酥碱、脱落、生物菌、可溶盐潮解结晶等病害,墓室壁画裂隙也没有变化。在2015—2016年两年跨度期观测,墙壁凸起部位颜料区域受积尘影响颜色下降。2017年至今该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化。在各年度出现了颜色周期性轻微变化,1—5月及10—12月色彩稳定,6—10月色彩成不明显的由浅变深变淡现象,7—8月达到峰值。
  土质监测变化:北齐徐显秀墓所在地土质为湿陷性亚黏土,墓道两侧仪仗队受制于湿陷性亚黏土结构疏松、孔隙发育的性质,极易出现风化现象及土体裂隙的发生。此次影像监测中,在整个墓道内风化现象没有进一步发展。白灰层和土壁黏合稳定,早期修复中采用的加固剂,没有出现老化和起甲现象。未发生新生裂隙,但在第21墓道观测点人物脸部原有纵向裂隙细微扩大。
  温湿度变化:整体温湿度变化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季节性变化明晰。监测中墓室内年最高温度为21.2℃,最低温度为4.1℃,平均温度为13.4℃;墓道中部年最高温度为24.3℃,最低温度为3.9℃,平均温度为15.5℃。各个监测点相对湿度变化曲线锯齿状变化明显,墓室年最高湿度98%,最低湿度39%,平均湿度71%;墓道中部年最高湿度97%,最低湿度41%,平均湿度69%。甬道口、墓室顶部、墓室中部和底部,每年7月和8月露点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即有结露现象发生(凝结水形成)。之后随着露点温度降低,结露现象结束,墓室内外相对湿度随之降低。
  3 图像监测数据在保护措施中的应用
  该墓葬在2002年完成保护发掘的基础上,2012年度由敦煌研究院文保中心对墓葬本体及壁画原生病害、新生病害开展了全面修复。2016年起,根据墓葬壁画原址保护的特性,结合再生病害的发生特点,工作进入到细致入微的预防性环境控制保护中,作为最直接的观测和数据分析手段指导和印证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在预防性保护中,结合观测分析壁画病害产生因素,开展针对性保护措施。通过在墓葬保护棚周边构建完善的排水系统并铺设膨润土毯,防治地表水下渗造成的墓道土体坍塌、墓室不均匀沉降和可融盐迁移析出产生的酥碱、起甲等病害;针对彩绘文物对光照要求,采取遮避自然光保护同时对原照明系统改造,参数达到紫外线指数0、色温2835~3000K、照度30LUX以内;结合观测2015—2016年度降尘危害情况,保护棚内加设防尘网,工作人员穿戴鞋套口罩,开展定期保洁等措施进行防尘、降尘工作;同时优化空气质量,借用原有盗洞采用小功率排风机单向抽风调整空气流动,在最狭小区域空气流量控制在0.1M/s以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00PPM左右。
  以上针对措施的使用与经长期定位影像数据分析壁画画面及色彩,稳定、降低和防治了再生病害的发生,基本达到文物保持在相对安全稳定的可控状态下的预定保护目标。但依据影像数据分析,墓葬温湿度大幅度变化仍未改善。通过冬季保温和夏季调湿的简易方式,无法有效控制冬季墓道土体开裂、周期性色度变化及夏季局部凝露的病害的发生。后期,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调整温湿度控制手段,降低全年温差和夏季空气湿度,确保文物在相对科学稳定的保护环境中。
  4 影像监测对保护墓室壁画的启示
  为避免墓葬壁画受到侵损,影像监测中发现的环境变化因素的作用机制对于构建最有利的壁画保护环境具有深刻意义和价值。以北齐徐显秀墓为例,壁画本体损坏的有害因素较多,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对壁画保护环境的大气温度、湿度、光照、紫外光、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硫浓度、壁画裂隙、粉尘及大气有机挥发物总量等环境参量进行长期监测,启示着壁画的未来保护方向、修复方向和观测路径。以影像监测等手段为壁画保护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让作为时代见证的壁画艺术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文明重要课题中的浓墨重彩。
  古代墓葬壁画是中华文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经年累月贮藏于古墓内,真切地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特点,兼具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采用影像监测的方法对古墓壁画进行动态监测,为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深刻化、多维度的数据信息,为同类文物科學保护提供依据。如何在新时代使之存之久远、存之完整、护之有序、护之有效,考验着每一个文物保护学者。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的影像监测为古墓葬壁画的保护提供了一条观测分析路径。影像监测的技术可能性、数据助力揭示类比变化,与多侧面多落点多角度建立的综合监测与控制体系相结合,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的保护必能行则将至、行稳必远。■
  参考文献
  [1]黄克忠.墓葬壁画原址保护与展示研究的成果[N].中国文物报,2017-04-14(006).
  [2]李晓东.河北古墓壁画和塔基地宫壁画的保护[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0-114.
  [3]常一民.北齐徐显秀墓发掘记[J].文物世界,2006(4):11-20.
其他文献
摘 要:博物馆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能为公众提供理解过去、思考未来的知识信息的实体场所。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提出与公众的热情关注,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博物馆智慧化的转变成为发展趋势。文章针对智慧化博物馆的发展条件、发展意义和实际应用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智慧化博物馆;文物保护;智慧服务;优化展陈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社会公众的殷切期待,博物馆转型势在必行。但是
期刊
日前,望郡吉安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由吉安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文物局、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首都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和吉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承办。展览汇集了15家文博单位,共280件(套)文物展品,其中一级品数量过半。  展览的策划从公众最为熟知的革命圣地“井冈山”出发,一方面呈现“跨越时代的井冈山精神”,多角度展现井冈山斗争时期留下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追根溯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博物馆渐渐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地标性的典范,博物馆的职能也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所以博物馆的宣教服务成为重中之重。中小博物馆因资源、人力不足等因素,在宣教领域面临种种挑战。现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各类中小博物馆为切入点,分析其宣教服务的现状,由此引申不足的原因和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教育;浦东新区;发展  伴随中国经济文化的
期刊
近日,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了解到,“南海I号”船货清理进入尾声,清理的船载文物已达14万余件,预计文物总量将超过16万件,比最初预计的多出一倍。  廣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I号”考古领队崔勇介绍,此前“南海I号”的发掘工作以提取船内文物为主,目前船货清理进入尾声。“截至2018年,我们发掘的文物数量是143000多件。从目前看,剩下的预估还有一两万件,集中在后部几个船舱,总数可能会超
期刊
摘 要: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能够支撑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的重要主体之一。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遗址的保护利用面临着诸多的发展机遇及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大遗址的保护利用,以荥阳故城的保护研究为例展开探讨,旨在为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参考。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利用;荥阳故城  我国现存的大量不可移动的文物均是以遗址的形式保存的。不管是古
期刊
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北起秦、巴山地,自北向南縱贯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下游主要指合川至朝天门河口,合川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合”之地,是川西盆地与川东谷地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嘉陵江下游的考古工作起步相对较晚(2004年以前仅开展了零星的考古发掘工作),2004年开始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先后发现了合川牛黄坝、老菜园、河嘴屋基、猴清庙,北碚大土等一批遗址,这
期刊
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四川大学在桐梓县开展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一批重要遗址和墓葬,其中包括疑为南宋山城鼎山城遗址。  为进一步推动播州杨氏土司学术研究,2018年以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对桐梓县境内开展了田野考古调查。本次调查共发现及确认的遗存的包括史前洞穴1处、汉代崖墓15座、南宋至元、明时期石室墓葬37处、南宋山城1处,此外还有明代建筑遗址、元代水堰等。  新发
期刊
2019年3月9日至10日,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城子崖遗址、西孟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研讨会”在滕州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受邀参加本次研讨,另外枣庄市文物局、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界河镇、葛洲坝集团相关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3月9日,专家组
期刊
摘 要:我国古代聪慧、勤劳肯干的山西商人开辟出了一条跨越中国、蒙古和俄罗斯的万里茶道,为传播中国的茶文化、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以及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与文化等交流提供了重要帮助。作为茶商之都的祁县,因受晋商文化的熏染,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晋商建筑,并成为了油画创作的重要对象。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将结合具体油画作品,对祁县晋商建筑的油画系列创作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茶商之都;晋商建筑;油画创作 
期刊
摘 要: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像前方的战士一样能够明刀明枪地奋勇杀敌,他们只有手中的纸笔和满腔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举起了战斗的旗帜,用文化和艺术的感召力、凝聚力去激发民众的抗日激情,为战争提供精神食粮,在桂林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开辟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关键词:抗战;桂林;戏剧  中国的戏剧包括戏曲和话剧,最早记录见于秦汉时期,虽然并非中国独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