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家高华生前曾在一次国民党为何失掉大陆的学术访谈中,纵论蒋介石的个性与命运,他有一个有趣的比喻,说相对于毛泽东的卡理斯马型(韦伯理论,即个人魅力型)个性,蒋介石就像一杯平淡无奇的卡布奇诺咖啡。这自然包含了高华教授很深的寓意和感慨在内。
作为影响20世纪中国命运的政治人物之一,蒋介石生前死后的公共形象呈现戏剧性的断裂。最近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陶涵专著《蒋介石与现代中国》,更是做足了为蒋介石翻案的文章。历史中的蒋介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这无疑随着自由行激荡的两岸人民更密切的互动,引发了普通民众更强烈的兴趣。而前些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公开蒋介石日记,更是为专业历史学者和史学爱好者进一步探索蒋介石的内心世界与政治性格提供了一手的史料。
最近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三位著名学者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合著的《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就是用最新公开的日记史料,结合其他档案资料撰写的一部值得公众和专业学界注意的史学作品。日记最能揭示人的心灵,因此这部主要建立在对蒋介石日记解读和阐释之上的著作,便能够帮助我们洞彻蒋介石的人生观、政治观与国家观等,以及这些因素对其政治实践和情感世界的影响。
蒋介石幼年丧父,自小顽劣,其母为其读书上进操心至极,正如近代文化史上的“孤儿寡母”(比如胡适、鲁迅等)现象一样,孤儿寡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政治人物,对历史世界的影响更非文化人物所能及,而童年时代的创伤性记忆更是会内化到人物的心理结构之中。作者通过考察蒋介石与其母亲、兄弟、邻里的关系,以及成年之后蒋介石在日记里反复的悔愧,及回家探亲时的复杂心态,相当有说服力地解释了蒋介石“孤家寡人”般的独裁、多疑、猜忌性格的形成机制。
正如该书作者所言,“在蒋的童年记忆中,孤儿寡母,孤苦伶仃,孤立无援。寡母是唯一可敬可信的人,其他人都不可信赖。正因为从小缺失对人的‘基本信赖’,养成了蒋成年以后幽暗多疑的心理和性格。”这种猜忌与对亲情的倚重,自然就会延伸到蒋介石在政治领域的言行与作为,众所周知,蒋介石对黄埔系的嫡系门生统帅的军队多有器重,对陈立夫、陈果夫兄弟更是如此,而对于桂系、川军等出来的将领,即使再有军事才能,也多有防范。这一点在《李宗仁回忆录》中多有体现。而对于姻亲如孔祥熙、宋子文等,因两位个性之差异而有态度上之差别,但基本上是容忍与提携为主,这是蒋介石政治领域私人化的表现。
纵观该书作者引用的蒋介石日记,以及杨天石在著作《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所引用的文字,可见蒋介石在日记里既多对他人求全责备甚至破口大骂之语,同时也不乏自责到撕心裂肺之词,两者大都可归纳为道德性的词汇,溯其根源,不乏出自宋明理学的语词。《天下得失》作者从蒋介石的阅读史这个视角切入,来考察其知识资源与思想习惯的形成,可谓独辟蹊径。一般来说,思想资源对历史人物的个性与实践会有不亚于生活阅历、童年记忆的重要影响。蒋介石的日记显示其读书的重点在中国古籍。作者认为,蒋介石喜读圣贤经书,性情暴戾而不苟,而一些知识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的书籍,如各类杂书稗史很少涉猎,如此阅读的结果就是蒋介石对传统中国的学问相当敬重,认为远超西学与新学。阅读决定了词汇甚至思维。蒋介石的遣词造句相对于白话文写得汪洋恣肆的毛泽东来说,自然是远逊一筹,其读书的格局正如其指挥军事乃至政治实践的格局,都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的。他似乎总是不能让自己闲下来思虑一些大问题。这样的人自然政治想象力不够,更相对缺乏人格上的魅力,但往往带有几分传统和规矩,比较不喜欢折腾,反而能够给民众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世界。历史,有时候就是充满着这样的悖论。
天下得失:
蒋介石的人生
作者: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5月
定价: 42.00元
作为影响20世纪中国命运的政治人物之一,蒋介石生前死后的公共形象呈现戏剧性的断裂。最近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陶涵专著《蒋介石与现代中国》,更是做足了为蒋介石翻案的文章。历史中的蒋介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这无疑随着自由行激荡的两岸人民更密切的互动,引发了普通民众更强烈的兴趣。而前些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公开蒋介石日记,更是为专业历史学者和史学爱好者进一步探索蒋介石的内心世界与政治性格提供了一手的史料。
最近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三位著名学者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合著的《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就是用最新公开的日记史料,结合其他档案资料撰写的一部值得公众和专业学界注意的史学作品。日记最能揭示人的心灵,因此这部主要建立在对蒋介石日记解读和阐释之上的著作,便能够帮助我们洞彻蒋介石的人生观、政治观与国家观等,以及这些因素对其政治实践和情感世界的影响。
蒋介石幼年丧父,自小顽劣,其母为其读书上进操心至极,正如近代文化史上的“孤儿寡母”(比如胡适、鲁迅等)现象一样,孤儿寡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政治人物,对历史世界的影响更非文化人物所能及,而童年时代的创伤性记忆更是会内化到人物的心理结构之中。作者通过考察蒋介石与其母亲、兄弟、邻里的关系,以及成年之后蒋介石在日记里反复的悔愧,及回家探亲时的复杂心态,相当有说服力地解释了蒋介石“孤家寡人”般的独裁、多疑、猜忌性格的形成机制。
正如该书作者所言,“在蒋的童年记忆中,孤儿寡母,孤苦伶仃,孤立无援。寡母是唯一可敬可信的人,其他人都不可信赖。正因为从小缺失对人的‘基本信赖’,养成了蒋成年以后幽暗多疑的心理和性格。”这种猜忌与对亲情的倚重,自然就会延伸到蒋介石在政治领域的言行与作为,众所周知,蒋介石对黄埔系的嫡系门生统帅的军队多有器重,对陈立夫、陈果夫兄弟更是如此,而对于桂系、川军等出来的将领,即使再有军事才能,也多有防范。这一点在《李宗仁回忆录》中多有体现。而对于姻亲如孔祥熙、宋子文等,因两位个性之差异而有态度上之差别,但基本上是容忍与提携为主,这是蒋介石政治领域私人化的表现。
纵观该书作者引用的蒋介石日记,以及杨天石在著作《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所引用的文字,可见蒋介石在日记里既多对他人求全责备甚至破口大骂之语,同时也不乏自责到撕心裂肺之词,两者大都可归纳为道德性的词汇,溯其根源,不乏出自宋明理学的语词。《天下得失》作者从蒋介石的阅读史这个视角切入,来考察其知识资源与思想习惯的形成,可谓独辟蹊径。一般来说,思想资源对历史人物的个性与实践会有不亚于生活阅历、童年记忆的重要影响。蒋介石的日记显示其读书的重点在中国古籍。作者认为,蒋介石喜读圣贤经书,性情暴戾而不苟,而一些知识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的书籍,如各类杂书稗史很少涉猎,如此阅读的结果就是蒋介石对传统中国的学问相当敬重,认为远超西学与新学。阅读决定了词汇甚至思维。蒋介石的遣词造句相对于白话文写得汪洋恣肆的毛泽东来说,自然是远逊一筹,其读书的格局正如其指挥军事乃至政治实践的格局,都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的。他似乎总是不能让自己闲下来思虑一些大问题。这样的人自然政治想象力不够,更相对缺乏人格上的魅力,但往往带有几分传统和规矩,比较不喜欢折腾,反而能够给民众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世界。历史,有时候就是充满着这样的悖论。
天下得失:
蒋介石的人生
作者: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5月
定价: 4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