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缸杯”们的变形记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oy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所谓的“变形”,即指的是某一样或某一类特定事物被公众所知晓,并引发一定的社会舆论后,随之衍生出来五花八门的现象。诚然,这些现象有好有坏,程度有缓有急。如何看待,怎样选择,知情不知情的人们都不妨擦亮眼睛,淡定一些……
  自从今年4月的苏富比春拍中,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天价,这件仅重约100克的小杯子不仅成为投在文物艺术品市场和收藏圈中的“重磅炸弹”,而且其冲击波还远涉普通民众,成为社会热点。
  在这股热潮中,先是各方专家从野史逸事、工艺、文人精神、传统文化等角度解读鸡缸杯,后有众人分析热点背后的文化缺失、文化自知,乃至深究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文化诚信、社会责任……而各式各样与之相关的展览也开始陆续跟进。
  还有,鸡缸杯的“子孙”——清代、民国所仿之佳作,乃至其嫡亲——成化斗彩瓷器、其远亲——成化瓷器和历代斗彩瓷器,皆被各拍卖公司、古董商乃至各大媒体视为重点搜寻的目标。而鸡缸杯的现代克隆品也在各网店和商家迅速蹿红,售价从十几元到几千元甚至过万元不等,很受追捧;一些高价位的鸡缸杯还“借古开今”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定制发行。
  追风之行并非“鸡缸杯”为始作俑者。早年间,因鬼谷子下山罐一拍身价过亿元,引得元青花风光至今;那只过亿元的“古月轩”小瓶同样在一夜之间俯首皆是……下一个不知又会是谁呢?
  声 音
  胡星斗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
  如今的鸡缸杯热已然演化成为社会现象。但说到底,追逐“鸡缸杯”的心态与当下爱慕“高富帅”、“白富美”的心态一样,都是爱慕虚荣的土豪心态在作祟。正如网上卖鸡缸杯的广告语所直接体现的“18元过2.8亿的瘾”、“不一样的亲民价格让您享受‘一掷2.8亿金土豪’的感觉”所说。仔细审视、研究,“鸡缸杯”的背后隐含当今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喧哗骚动、浮躁拜金等等。
  黄启贤(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商业运营中的机会主义在这次鸡缸杯热中再次得到充分体现。所谓机会主义就是商家都知道这是借热营销,能大赚一笔。如《让子弹飞》中的九筒麻匪面具就是一例,电影一火,一个30元的面具仿品在网上一个月卖出200多万个。这就是互联网独有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互联网经济的特点:大众化、娱乐化。但热气过了,也就过了,很少有人会考虑太多。
  许宏翔(艺术家):
  现在虽然是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火热时期,但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文物艺术品都是大众消费不起的,比如一幅布面油画的价格往往上万元,买回去挂在家里做装饰,很多中产阶级家庭可能都不会这么做,更别说普通百姓了。但是把布面油画转化成丝网版画推向市场,再由画家签名,一张一两千元,也挺好的,大家都喜欢,能扩大艺术消费的群体和范围。如果有仿制很好的鸡缸杯,我自己肯定也会买的,哪怕贵一点也无所谓。你看卢浮宫的雕塑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不就是凭仿制而走遍世界的。
  王鹏伟(文玩天下首席鉴定专家):
  国内的收藏市场往往如此,从来不缺炒作的热点,只不过现在就是鸡缸杯一下子爆发了。比如当下流行的南红玛瑙、琥珀蜜蜡、青金石、绿松石、菩提子手串,虽然并不是凭借拍场上的明星而一下子风靡全国,但也与藏传佛教近年来在国内的盛行密不可分。去年一串1000元至1500元的金刚菩提,如今却卖1万元,这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因为菩提子原本就不怎么值钱,每年都会从菩提树上结出不少。新仿的鸡缸杯也一样,只要画得好、胎土好、釉色好,器型仿得有味道,买一个玩一玩也不错,这叫“好吃不贵”。但是如果是同样的师傅用同样材质做的同类型的杯子,“鸡缸杯”要卖500元,而其他的杯子也就二三百元,那就有炒作之嫌了。
  “天价鸡缸杯”引发的热炒也让鸡缸杯仿制品着实火了一把,然而这些仿制品很多属于粗制滥造,比如淘宝上充斥着“爆款鸡缸杯”、“限量鸡缸杯”,有些根本不是“斗彩”工艺,有些甚至分不清画的到底是鸡还是鸭,完全误导了大众。其实不仅仅是鸡缸杯,2005年拍出天价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引起轰动后,各类冠以“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名字的仿制品也着实扰乱了市场一段时间,甚至令一些不知情的人将“青花”与整个中国瓷器的价值画上等号。除此之外,曾来中国展示的大黄鸭也“不能免俗”,大量的山寨大黄鸭毛绒玩具、手机壳、马克杯随之应运而生……类似于此盲目跟风的势头,其来势汹汹不得不让人咋舌。
  声 音
  冯建忠 (上海浦东新区收藏协会会长):
  中国的很多传统艺术都在逐渐没落,而“天价鸡缸杯”、“天价元青花”在一定程度上让大众重新关注了中国传统艺术—陶瓷艺术。但是随着劣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大众已经不能够了解到真正的中国陶瓷艺术,能够接触到的只是画满鸭子的“鸡缸杯”。在这种冲击下,大众会对陶瓷艺术失望,进而对中国传统艺术失掉兴趣。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引导大众,让大众了解到真正的中国陶瓷艺术。
  这种引导需要各个部门进行合作,第一是媒体宣传,一定要正确宣传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向大众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各个方面的特点;第二是要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尽量减少劣质仿制品的出现。只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大众,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魏有华 (北京收藏协会理事):
  成化斗彩鸡缸杯和元青花作为中国陶瓷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骄傲,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存世量稀少,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仿制品出现,这些仿制品大多精美绝伦,极好地继承了这类艺术品的艺术美感,有利于中国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播。显然仿制品也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并不是随便就可以仿制的。
  然而随着天价事件后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鸡缸杯和元青花,根本没有顾忌仿制这类艺术品应该有的工艺水准,这极大损害了艺术品的形象,会让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认为不过如此。而这种粗制滥造大量出现则反映了当下社会中急于求成、短视牟利的心理,这种心理无疑会损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社会要想良性发展,必须要摒弃这种心理,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   龙斧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
  “鸡缸杯热”和“元青花热”首先是以天价购买为噱头,以大众的围观心态和拜金心理为基础,以商家的大量制造仿制品等推波助澜,共同引起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买家赚足了面子,大众赚够了好奇心,商家赚得盆满钵满,看上去是皆大欢喜的场景。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这其实是当下社会问题的一个生动写照,也就是唯经济指标论。在其指导下,衡量一件地区发展的标准就是经济指标,衡量一个艺术品价值的标准就是拍卖价钱,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就是赚钱多少。所以天价艺术品会被推崇,买家会围观,大批的仿制品会被踊跃购买。但是这种理论造成了经济发展很快,环境却污染严重;艺术品市场很繁荣,但是艺术文化被扭曲,并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所以这种价值观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随着近年来古玩艺术品市场上一些天价国宝,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明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的出现,在国内的民间收藏群体中开始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一些所谓的鉴定专家和收藏家们聚在一起,办起了以“民间国宝”、“华夏珍宝”为名的一系列评奖和展览。而在这些评奖和展览中,一些民间藏家几乎人手一件“天价文物”,比如在某公开举办的鉴定交流论坛上,就有礼仪小姐一次性端上了20余件号称成化斗彩的鸡缸杯。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鸡缸杯居然被“专家”全部鉴定为真,并且声称总价值超过了56亿元人民币……
  声 音
  张庆玉(瓷器玩家):
  我认为,这种借天价国宝来牟利的,确实有一些居心叵测的骗子,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藏家是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眼力不济,被人给忽悠了。举一个例子,我前一段遇到过两个声称自己收藏有明成化鸡缸杯的藏家,他们拿藏品找到我,说:“我们的鸡缸杯和刘益谦的是一模一样,我们把两个杯子的各种数据都进行了比较,可以肯定,我们的杯子也是真的。”事实上,这两位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藏家,在当地收藏圈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我只能遗憾地说,他们的鸡缸杯真的是假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鉴定瓷器,绝不仅仅只是从器型、颜色、绘画、款识等方面来考察,更要看的是这件东西是否具有那个时代的气质和特征。众所周知,成化官窑的瓷器之所以每一件都是精品,不仅是因为其绘画与色彩每一件都很独到,更是因为其承上启下的独特时代气质。底足、款识这些,景德镇的艺人都能够仿制到一定的高度;说实话,仿制鸡缸杯的人,他对成化瓷器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可能比你高得多。但是瓷器高古优雅的气质,是现代人难以仿制出来的。如果你对成化官窑瓷器不了解,没见过,只是单纯地看照片、比数据,那么你就很难不上当受骗。
  王旷(古玩艺术品经纪人):
  其实我认为,单纯以心态的好坏来评论这些民间藏家并不适合,归根结底是恶劣的外部环境误导了他们。据我所知,他们绝大多数人收藏的都是一些高端的仿品,但是他们的这些仿品几乎清一色地都经过国内很多有名气的特殊“专家”鉴定过,都有这些专家给开具的真品鉴定证书。你能随随便便说是这些藏家的心态不好?而且,他们中的哪一个不是在圈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发言权?因此,在这些人看来,分明就是真的鸡缸杯,愣被你说成假的,不是他们心态不好,而是你嫉妒他们藏有国宝。如果这些浮躁和混乱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得不到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进一步完善,这种真假不辨的收藏群体就不会缩减。
  薛治(收藏爱好者):
  我觉得这些声称自己有元青花鬼谷子大罐、成化斗彩鸡缸杯、宋徽宗珍禽图、黄庭坚书法的所谓收藏家们其实就是一群“国宝帮”。他们借着国宝的名气大肆干扰视听,扰乱收藏市场,企图浑水摸鱼,把自己当年上当受骗花了巨资买来的那些假冒伪劣东西出手。其实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到底收藏的都是什么。可是为了减少损失,甚至为了牟利,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不过真正热爱传统文化、懂鉴赏的人都不会上当,因为“国宝帮”们缺乏最基本的收藏常识。
  商业社会,做什么都讲究一个效应。前段时间,微博上一个有关各种效应“名词解释”的帖子颇为流行。说白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一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很可能就会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
  早些年,对于文物艺术品的关注还只是较为小众的“游戏”。随着近年来的文化热,除了圈内人士外,越来越多的民众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这原本是件好事——既能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又能提升民众更多的文物艺术品保护意识,而且促进艺术消费,让其走进日常生活,对于社会整体的审美水平提高,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但是,一旦这种“热”过了头,折射出当中的某些缺失,着实让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
  以“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化斗彩鸡缸杯”这类拍出天价、产生巨大舆论反响的拍品为例,有人说,静观这种“文化热”的参与者,不外乎四大群体:一是买家,二是拍卖行,三是卖家,四是我们的看客—主要是社会媒体。一件事情被炒得如此沸沸扬扬,是缘于这四方面群体人士的互动,他们往往都是这出“文化大戏”的参与者。
  当然,这样的“大戏”带来的,除了看客们的众说纷纭外,还不乏“商机”。这其中又分为圈内与圈外,前者是一些收藏者认为,自己手中相似类型的藏品终于可以“捂”出个好价钱了;后者则是各类高低不等、良莠不齐的仿制品的热卖。不过这些还算是“发烧”得轻的。当有人号称自己收藏了一众价值过亿元的“鸡缸杯”与“鬼谷子大罐”等时,稍微懂些门道的人都不得不感慨:“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事实上,纵观这样的“文化热”背后的各种心态,终归仍难逃一个“利”字。卖方如此,买方亦如此。笔者曾经问过一位朋友为何对“淘宝热售鸡缸杯”感兴趣,得到的回答是“买不起真的喝茶,买个仿的玩玩也行,算是追个时髦。”然而,对于真正的鸡缸杯、真正的明成化斗彩究竟文化价值何在,他却不明所以,并且认为“没那个实力去收藏,所以也无所谓懂不懂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在买、在关注,但笔者相信,无论是圈内还是圈外,跟风的人一定占了相当一部分。其实,作为普通百姓,买个文物艺术品的复制品、仿制品来装点家居、给生活增点趣味无可厚非。但是,当拿在手上的是粗制滥造的物品,已经“鸡不成鸡”,不知道要表达的是什么,甚至使人产生认识误区,又或者完全不解其中之意,那试问,买了有什么意义,浪费那钱干嘛?
  至于那些拿着所谓“鸡缸杯”、“鬼谷子”招摇撞骗,靠炒作来以期人为恶意推高某一类藏品价值的行为,相信每一位真正喜爱收藏的朋友都会认为是“小儿科”,心生不齿的。
  世界是圆的,事物总是一环套一环,市场要健康,离不开理性,这不光需要市场内人士认同,也需要整个社会的理性看待。所以,千万不要热过头为妙。
其他文献
10月18日,在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开幕之际,59件当代陶瓷艺术品亮相景德镇昌南美术馆,吸引了全国各地陶瓷艺术爱好者的目光。而它们正是日前才揭晓的“中国收藏2014十大艺术陶瓷名品”评选活动的获奖作品。该评选活动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收藏杂志社、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组委会执委办共同主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相较于往届,本届评选活动具有参评作者更为年轻化、专业化,
期刊
2014年第9期《中国收藏》上笔者就黄宾虹花鸟画的鉴赏,谈了一些拙见,引起了读者的关注,甚幸之余,编辑又约己撰写黄宾虹在89岁双目几近失明时期,即所谓黄宾虹“壬辰之变”的山水画创作和成就等方面作一识论,就此笔者结合在浙江省博物馆接触黄宾虹这一时期作品的研究体会,谈些自己的观点。  内美大美  据《黄宾虹年谱》记载,黄宾虹先生是在1939年(己卯年76岁)居北京时患上了眼疾白内障,此时为黄宾虹“衰年
期刊
身前屡遭现代艺坛的冷遇,逝世后人们对其又毁誉褒贬不一—黄宾虹的人生历程、学识、趣味、才华在近现代艺术史上堪称与众不同。这也正是学界和当今市场对黄宾虹艺术越来越追捧的原因。  作为一位大器晚成的大师,黄宾虹毕生追求的“法”与看不懂的“黑”在其患眼疾后的“壬辰变法”后已臻化境。不过这种化境是经过了前期三四十年的铺垫和“寂寞”才最终达到的。我们深知,这个30页的策划也只不过窥到了黄宾虹艺术之一斑。要真正
期刊
1931年,傅雷欧游归国后,对当时中国画坛现状异常失望和不满。这种失望和不满在其《我再说一遍:往何处去?……往深处去!》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幽闭在因袭的樊笼中的国画家或自命为前锋、为现代化的洋画家,实际上都脱不了模仿,不过模仿的对象有前人和外人的差别罢了。”傅雷还说:“现代的国画家所奉为圭臬的传统,已不复是传统的本来面目:那种超人的宁静恬淡的情操,和形而上的享乐与神游在现代的物的世界中早已不存在
期刊
《中国收藏》编辑部打来电话,询我能否就黄宾虹蜀游题材作品写点介绍文字,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经眼过目的两幅黄宾虹山水《渭南词意图》和《蜀山图》。两幅作品均作于癸酉年(1933年),同为黄宾虹70岁时创作的大幅山水。这一时期的作品与晚年黄宾虹山水虽有迥异,但70岁时的黄宾虹,就创作而言,正处在他一生绘画大变的前夜;就学养而言,已达融古通今、慧接前贤的境界;就生命历程而言,70岁时的他更像是刚刚步入壮年……
期刊
古今文艺史上,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自是常见。常有好事之人,以南、北两地,名家艺匠三三两两,兼而论之。明清之际,蔚然成风,文人骚客清谈著述中多有论之。有清一代,至民国、当代,南北共论之风,亦不鲜见。  南黄北齐  “南黄北齐”,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画坛名词或概念,其历史并不算久远。对于“南×北齐”,随手翻阅画史画册、报纸杂志,一定会发现有若干个不同的版本以及不变的“北齐”和常变的“南×”。最早在画坛里
期刊
今年黄宾虹作品的市场行情有了明显增长,黄宾虹热也成为业内讨论的话题,但是黄宾虹的艺术真正被人们所理解了吗?黄宾虹热究竟是市场对学术的回归,还是把黄宾虹作为又一个热点来进行炒作?  被市场低估的大师  蒋再鸣(收藏家、策展人)  我是从1985年、1986年开始收藏黄宾虹先生的书画作品的。当时我生活在杭州,听闻很多艺术大师和收藏界的前辈们对黄宾虹先生的艺术推崇有加,自己虽然还很难读懂和理解其作品,但
期刊
自汉唐以来,朝鲜半岛就通过海上和陆路交通与我国往来,并不断传入中国文化。宋元时期,中朝两国交流更为广泛深入,我国的制瓷技术也因此首先传入朝鲜,朝鲜陶瓷的产生、发展深受中国陶瓷烧造技术的影响。  朝鲜的高丽青瓷早期以越窑青瓷的窑业技术为基础,到了后期,高丽工匠逐渐融入本民族文化元素,独创出闻名遐迩的“象嵌青瓷”。而到了朝鲜李朝时期,粉青砂器和白瓷则最具代表性,后期出现的“青花瓷器”虽没有中国青花精美
期刊
在2014年的艺术品市场上,溥儒的作品行情虽然不算最亮眼,但也有不错的成绩诞生。如北京保利在2014年春拍中推出了“逸笔儒风—溥儒作品专场”,32件小尺幅作品成交率在80﹪以上,成交额近1500万元,约两平尺的溥儒《控马图》以322万元位列本场成交价之首。此外,在2014年佳士得春拍中,溥儒1960年作的《骏马图》经过几轮激烈的争夺后以630.3万元成交,引发了全场拍卖会的高潮。不过,纵观当前的艺
期刊
在清代“肖像国手”禹之鼎的绘画里,有不少作品是描绘宫廷重大活动的。古代宫廷绘画所具有的纪实作用便是忠实地记录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在没有影像拍摄技术的古代,形象化记录古代宫廷生活、真实地保存好历史的重任全部由众多纪实性绘画所承担。除此之外,各朝天子通过宫廷绘画表现他们的英明威武,弘扬他们统治的繁荣昌盛,把他们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  柴门倚杖  禹之鼎(1647年至1716年)康熙年间以画供奉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