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可行性之我见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on521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两年前人们在讨论信息技术课程能否进入高考时,还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那么,经过全国部分省市两年多的新课程改革试验和对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会考和高考是完全可行的。
  
  信息技术课程进高考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我国恢复高考已经三十年,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和内容未有较大的变化。但在这几十年中,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的教育是面向社会的,高考所选拔的人才是否也应适应社会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在中学阶段强化“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正是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像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在课程设置上加大“技术”类课程的比重,几乎都把科学技术类课程放在与基础类课程如语言、数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在这些国家中模糊了学科课程间的界限,在类似选拔性考试中渗透了大量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内容。但是,作为如此重要的“技术”类课程,在我们几十年不变的高考中还未能占一席之地。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据有关国外资料统计显示,当今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5年内有一半知识已过时。近10年内,一个工程师所掌握的知识的 90%与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有关。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技术”类课程完全应该进入会考和高考。这有望解决困扰我国教育多年的“高分低能”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在较大程度上都是和科学技术相联系的。
  
  信息技术课程进高考要确定考核的目的性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它充分考虑到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有全面发展的评价;没有全面发展的评价,最终也不会有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同评价标准就会衍生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否规范评价体系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高考模式,按照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重新确立高考的评价体系和目标。
  “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这是人们一般的观念。由于大家都在忙与高考相关的科目,所以不在高考划定的内容,一般学校不会教,学生也没有时间学。我们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讲了多年,但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成果无法被“高考”这一重要的被社会“公认”的评价指标所承认。正是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特别是“技术”类课程的发展和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成为技术课程改革的“瓶颈”,亟待解决。
  高考目前还是由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而不是由高校自主招生、自主命题的多元化考试和多渠道招生。考试科目的确定,要尽可能保证学生对课程领域学习的权力和条件,能够与国家的课程目标具有一致性。考试科目设置应该保证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均衡发展。
  2006年,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市黄城根小学时,精辟地论述了素质教育与考核的关系,而且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思路,明确提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考核的规律,体现了考核是为素质教育,为培养人才这个目的服务的。信息技术课进入高中新课程实施后的高考,应该按照新课程确立的教学目标决定“教什么”,努力践行“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彻底改变当前“高考模式”下被动的本末倒置的现象。
  
  新课程必须建立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确立教学评价的目的应体现科学性的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程序,这一程序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质量。信息技术这一年轻的学科更必须通过“评价”这一手段使之不断完善。
  (1)通过教学工作及教学质量评价,为一个区域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进行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依据,以便根据教学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措施,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通过评价,增强区域或学校教学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3)通过评价,对一个区域或一所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总结教学工作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工作的改革寻找依据,使学校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完善教学工作的各项管理。
  (4)通过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引导学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5)通过反馈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向学校领导、学生及其家长提供本校本人工作和学习的实际情况。
  从课程建设和发展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必将有利于课程健康稳定的发展。高考作为教学评价的最高形式,它是一把双刃剑,对学校教学工作有着直接的反作用。只有重视对“高考模式”的反思,建立科学的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按照新课改的既定目标培养出国家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的技术问题已经初步解决
  
  信息技术评价遭遇到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样的难题。综合素质评价进入高考,必须坚定不移,但由于综合素质的恒常性、内隐性和表征多样性等特点,使得综合素质评价和评价结果在高考中的使用都非常困难。国内外对考试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全国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进入会考和高考的技术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
  首先,解决了目前信息技术测试中存在着试题类型单一、模仿性太大等问题。引进开放性教学思想,设计出的具有开放性测试题,这是以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本,以答案多样性为前提,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为目的,鼓励学生注重观察,善于联系,能够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从答案的多样性中体会知识容量,以达到理解的深入和思路的拓展。同时,对于不同属性的题目又可以用多种题型来表现。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信息技术考试(包括机考)中单纯模仿性测试的问题,能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倾向的考查。
  其次,借鉴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年来在高考中采用纸笔考试进行实验技能检测的经验。有人说:高考纸笔考试对检测认知学习水平有优势,体验性学习水平却难以通过纸笔考试检测出来。但作为年轻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学习特性上类似于物理、化学、生物,其技术素养部分完全可以通过纸笔考试进行检测。相对高考而言,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有更多的共性。如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所表达的定律,绝大多数是用实验探索得出来的,也就是通过大量实验进行观察,取得数据,加工整理,运用精辟的数学工具,将大量的数据上升为规律。物理实验纸笔考试的过程与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强调的过程性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关注了学生已有的操作经历,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又避免了机考中死机等非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学生成绩的不公正,这在高考等大型考试中绝对是需要避免的。
  再次,“高质量”的试题能充分体现过程性、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原则。有鉴于“技术”类课程以操作为主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够将必须基于不同的过程经验才能解决的不同问题,有所选择地转化成难易不同的试题,必将全面地对技术课程教学发挥良好的评价导向作用。利用虚拟的过程把大脑中“内化”的技能再现,这就是“过程性”。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课题组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试题,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一大批高质量的能充分体现过程性、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原则的试题脱颖而出,为客观科学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为能够进入“高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南省近两年高中技术类新课程省级会考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高质量的纸笔考试同样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养,低质量的上机考试同样会妨碍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海南省近两年高中技术类新课程省级会考的成功为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会考和高考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梅园中学)
其他文献
为推进城区数字电视整转工作,截至目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已累计整转7000余户,新装l000余户,完成城区有线电视用户95%整体转换工作,基本实现了城区数字电视全覆盖。在整转过程中采
<正>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指数家医疗机构联合组织的药品招标采购和共同委托招标代理机构组织的药品招标采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医疗机构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电视制作技术的迅猛发展,非线性制作系统的网络集成化得到飞速发展,非编网的资源共享优势越来越引起电视人的注意,一场从非编工作站向非编网络系统过
本文从开工前、施工过程中、验收前三阶段介绍了工程技术资料整编的控制要点,重点强调了开工前资料策划的重要性,通过在我司多个工程中的应用,对保证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随着数字全固态发射机的普及,功放模块电路的维修日渐增多,以北京吉兆公司生产的发射机为例,介绍两例故障的分析与处理方法。
某发电厂除氧煤仓间结构设计中由于专业之间配合不到位,除氧器安装时才发现与结构梁打架,最终导致该位置处结构梁的改造,方可顺利安装除氧器。本文着重讲述了该结构梁改造的
城市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城市历史地段景观的改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历史地段景观的延续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据国外媒体报道,奥巴马政府发言人最近表示,美国众议院将会通过修改后的推出数字电视转换的法案,美国转换时间将延期到6月份。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修改后的推迟数字电视转换的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研究项目管理的特点,从人力、物资、设备、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控制成本各种要素,加强科学管理,才能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
建筑是用能大户,建筑节能是发展建筑业的需要。节能的重要意义已逐步受到建筑师重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提高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是建筑师需要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