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人 靠什么安身立命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ao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偶然翻看《洛阳古树名木录》一书,发现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根据树龄长短考量,洛阳的树王究竟是新安县的那棵“身份证”编号为豫C3980的橿子栎,还是汝阳县的那棵编号为豫C0906的柘桑?
  《洛阳古树名木录》称,新安县石井镇前口村有一棵2600年的橿子栎,为洛阳现存最年长的古树。可是,有不少报道则认为,洛阳最“长寿”的古树是汝阳杜康造酒遗址公园的那棵暴皮柘桑,其树龄已有2800多岁。
  究竟哪一棵是洛阳的树王?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不过,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两棵古树何以能活这么大岁数?显然,是因为“无用”才使它们活成了“树精”。
  新安县那棵橿子栎,因为地处偏僻的荒山野岭,而且长得疙里疙瘩、十分丑陋,所以被人冷落了,也免遭刀斧锄锯的摧残,独自抵御风霜雨雪,活出了“寿星”名号。
  汝阳县那棵桑树,因为其身躯矮小、不成材料,也被人忽略了。只是借助杜康“空桑遗饭”(将剩饭倒进空心桑树里,无意中发现剩饭发酵后的汁液竟是美酒)的传说而名声大噪,受到额外呵护,得以“长生不老”。
  设想一下,假如它们都长得高大帅气、巨冠修身、材质上乘,还能活到今天吗?肯定不能。假如它们“浑身都是宝”,恐怕早就被刀削斧砍、遍体鳞伤而不复存世了。
  不受世人关注,这给它们留下了自由生长、率性呼吸、恬然自适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人给它们浇水、施肥、修剪、打药,它们就呼吸天地之精气,采日月之精华,聚山水之灵韵,壮自己之腰身。
  客观地说,它们也不是毫无用处——可以为人们遮阳,可以当柴火,桑叶可以养蚕,栎木可以做凳子……可是,世上有那么多长得俊、材质好的树,谁会理会这两个丑八怪呢?
  这两棵长寿树的经历,印证了《庄子》里蕴含的道理。
  庄子有一次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溪旁,特别显眼。此树粗壮,直指云霄;树冠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问木匠,此树为何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木匠告诉他:“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会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庄子善于借题发挥,便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称是。
  庄子由树及人,进一步阐释道:“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真是个智者,总能跳出小我看大千世界,从许多无用之物中发现其大用。这就是他的“无用之用是大用”理论。比如,他在《逍遥游》中借助惠子之言表达此观点。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土里,它长大以后,结出来的葫芦足有五石那么大。用它盛水,它不够坚固;剖开做瓢,又沒有这么大的水缸能容纳得了。它真是大而无用啊!所以,我把它打碎了。”
  庄子笑话他:“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为什么不把它拴在腰上当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呢?你的心真是茅塞不通啊!”
  惠子不服气,又说:“我有一棵大树,树干上木瘤盘结,不能合乎绳墨;小枝弯弯曲曲,不能合乎规矩。它长在大路旁,路过的木匠都不瞅它一眼。你的言论(就像这棵大树一样)大而无用,大家都不肯想从。”
  庄子也不生气,继续说树:“你为什么不把它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广漠无边的旷野上?没事时,你就徘徊在树下,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这树就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会侵害它。无所可用,又有什么祸害呢?”
  我等凡夫俗子,总喜欢从实用主义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对没有直接、实际效用的,就不予理睬;对“有用的东西则趋之若鹜、你争我夺。对人也是如此,见了有利用价值的人,恨不得认其为爹娘;对“无用”之人,根本不拿正眼瞧人家一下。实际上,有些东西的用处不那么显著,但其重要性甚至更大;有些人似乎没用,但说不定能成为你的大恩人。
  因此,有人借用庄子的这一理论,强调在科技领域看似无用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甚至不少诺奖获得者,都是在看似闲玩的过程中弄出了有用的发明。
  庄子用寓言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有用和无用的辩证关系:“有用”若有害于生命,实际上是无用;而“无用”若有益于保全生命和人格,则是有用或大用。所以,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这一理论,不要认为他这是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利己主义、滑头主义。弄懂了其要义,不仅有利于我们待人处事,也有利于我们保全人性和生命。
  在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急功近利搅乱人心的今天,认识这一点尤其重要。为什么那么多杰出人才英年早逝?为什么那么多富豪中途殒命?为什么那么多贪官欲壑难填?他们要是理解“无用之用是大用”的奥妙,结果不会这样令人惋惜吧?
  也许有人要问:你这是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是不得志者的自我安慰?
  有点儿,但不尽然。无数铁的事实已经证明而且终将证明:过度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于己、于家、于国,都祸莫大焉。一个单位、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若都不做些“无用”的事、读些“无用”的书,养些“无用”的人,都在名利、权势、物欲上争得你死我活,那是多么可怕的社会啊!
  一个看似无用的人,若能守真不渝、与人为善、无欲则刚,即使只是活成了寿星,也可以傲世,也是对人生、人性的最好证明。
其他文献
羌族是一个主要以白石与羊为图腾的民族,其古老犹如甲骨文一般,素有“活化石之称”。此次,笔者跟随“中国心志愿团队”对羌族的聚居地之一的北川马槽乡明头村的近代变迁作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查。北川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在明头村一路所见所闻让笔者和其他队员从另一个视角见证一个民族是如何在历史的艰辛中选择自己的命运,又是如何迎接挑战,继往开来,自信地走向未来。  一、历史见证:不屈的
期刊
《蝴蝶梦》由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拍摄制成,电影明显承袭希式惯有风格:哥特式建筑,不无阴森可怖的古堡,谜一般的人物情节等。借助新式批评方法,笔者意欲从女权主义视角对该片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为从未出场却贯穿始终的女性丽贝卡发声捍卫。  电影《蝴蝶梦》的英文名是Rebecca。它讲述了贵族富人文德斯在经历几年前的丧偶之痛后,意外遇见了年轻善良的姑娘,并与之坠入爱河,继而结婚,将其带入曼德利庄园共同生活。
期刊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语法隐喻视角来探讨其中的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大类型,进而通过电影《天生一对》片段,阐释人际语法隐喻这一理论,进行人物性格及心理分析。  系统功能浯法的创始人韩礼德最早提出语法隐喻,他认为隐喻是给定意义的不同语法表达,即语法结构和它们所体现的语义功能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是一致式的体现,另一种是非一致的体现,即语言结构不是直接地反映客观现实,韩礼德将这种不一致的隐喻关
期刊
第十届桃李杯舞蹈大赛独舞类金奖作品《徽娘》以古徽州女子的生活状态为创作背景,以安徽花鼓灯为元素,讲述了一个徽州女子一生守候的故事。  一、作品《徽娘》的形式与内容  在现如今日新月异的舞蹈作品中,以安徽花鼓灯为素材、以安徽人物形象为背景的作品并不多。在第十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独舞《徽娘》算代表性的作品。《徽娘》以安徽花鼓灯为素材,用舞蹈的形式呈现了安徽古民居女性的生活境遇与内心世界。它讲述的是
期刊
《倾城之恋》与《家》这两个文本都把偶然性事件(战争和地震)作为小说实现圆满的契机,微小的个体也通过偶然事件的发生而与宏大的历史实现了联结。但是,偶然性事件带来的这种圆满只是暂时性的、无法永久,源于作者旨在通过偶然事件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另外,偶然事件对矛盾的“镇压”效力是有期限的,所以在新的矛盾产生时又必须出现另一轮的偶然事件进行补救,如此往复,导致小说叙事进入了不断循环的怪圈。  亚里士多德是西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的作品就一直在描写苦难。不管是在先锋时期以死亡为写作主题,还是后期转型后在苦难中加入温情的因素,苦难作为余华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未曾变过。那么余华缘何对苦难如此执著?本文将从余华的童年经历、文革时期的成长记忆及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入手,去细细探究余华如此钟情于苦难的原因。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物质文明的急速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文化交融正逐步蚕食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着失传的命运。另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人们逐渐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形成正确的保护意识。这就使得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
期刊
马鹿舞作为孟连傣族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跳这种舞蹈通常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孟连傣族马鹿舞很快被確立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当走访传承人时,笔者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们对于传承表现出来的无所谓,这种态度完全出人意料,其产生有很多原因。  相较重庆暑热的天气,孟连时晴时雨的俏皮反而让人觉得可爱。可爱的不止是
期刊
故乡的失槽河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枚古钱币,攥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我的视野随着钱币慢慢移动,那沙泉淙淙,汇聚成小溪或海子,渗入地下的水,多像哺乳期母亲的乳房,充沛的“奶水”总是溢出地面。这些苦涩的水逢旱之年,滋养了广袤的土地和村庄。也不知多少年了,岸边的杉树、沙滩上的荆棘生生不息。  吃河水长大的我,耳濡目染的故事多与河有关,与堤外贫富的人有关。至于远古以来,那些为争夺资源的杀戮或权力争斗,不值得我用
期刊
纸上月亮  只一笔,便可圆满  奖章、果盘、酒杯、月饼的笑脸  完整的诗歌  只一笔,便是渡船  河上没有岸  上半月渡人,下半月渡魂  可以是一张弓,没有箭  不穿心,亦不伤心  也可以是逗点、句号  在时间的长河里踱步  脸上写满乡愁  中秋  上午看江一苇,下午看张二棍  味同嚼蜡时,就嚼姜片,嚼大蒜  孩子自有天涯  妻子,为挣四十元钱熄了自家灶  也想飞上城楼看看我的敌人  也想找找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