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失落的“小神童”引发的思考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53647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不断学习与贯彻落实,广大教师越来越理解和尊重幼儿在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并尝试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尤其是对那些发展速度较慢的幼儿。然而,少部分幼儿因其发展水平高、能力强容易被教师所忽视,造成他们因没有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而出现“吃不饱”“被误解”“表达机会被限制”等现象。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叫可可的小姑娘闯入了我的视野。她刚满6岁,因生长在高知家庭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各方面能力都远远强于同龄的孩子,是同伴和教师公认的“小神童”。这一天,可可所在班级公开展示活动,我参与了此次活动,亲历了可可失落的全过程。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这类孩子同样需要教师的关注、理解与支持。
  一、场景描述
  场景一:“老师,我想说!”
  活动开始了,老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可可每次都会高举小手,示意老师邀请她来回答。可是,老师的眼神总是从可可身上跳过不作任何停留,将表达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给了可可周围的同伴。活动中的几次交流环节,老师也没有向可可抛来橄榄枝,可可在一次次的失望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绝望的垂下了手臂……
  场景二:“老师,我想这样做!”
  操作环节中,老师请幼儿分别在白纸上滴一滴水、一滴油、一滴胶水,观察这三种液体的不同特征。孩子们都按照要求小心翼翼操作着、观察着。可可似乎对这样的操作不感兴趣,只见她拿起勺子分别在不同液体中搅拌着,一边搅拌一边高高地提起勺子,然后歪着脑袋看着勺子里的液体缓缓地流回杯中。老师看见后走过来提醒她:“可可,你知道水、油、胶水滴在纸上有什么不同吗?赶快试试吧!”可可听后,虽然点点头,但并没有停止手上的操作。玩了好一会儿,她好像失去了兴趣,开始按照老师的提示操作。可是,当三种液体滴落在纸上不到几秒的功夫,可可又迅速地将三种液体胡乱地混合在一起,在纸上涂抹着,仿佛画画一般。她一边涂抹着一边“教唆”同伴像她一样操作。看着可可在操作中的不寻常表现,老师终于按捺不住情绪,瞪着眼睛压低声音指责道:“可可,你在干什么?”“老师,我只是想看看……”没等可可解释,老师便不耐烦地说道:“老师让你观察的你观察了吗?你今天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听了老师的指责,可可委屈地撅着小嘴,低下了头……
  场景三:可可的回答
  活动结束后,我忍不住叫住可可询问道:“可可,今天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看着我认真询问的样子,可可突然来了精神,打开了话匣子:“老师,你知道吗?液体在纸上留下灰色印迹就说明水分多,没有印迹的说明水分少、很粘稠,胶水就是这样的。水和油拉不出线来,可是胶水能用勺子拉出长长的线来。”听了可可的解释,我瞬间明白了她之前的表现。“可是,你为什么不按老师说的做,而是把液体混在一起在纸上涂呢?”看着我不解的神情,可可悄声说道:“因为我想看看这三种液体能不能混合在一起,我知道油和水是无法混合的,如果加了胶水是不是就可以了呢?”看着可可神气的表情,听着她的答案,我颇感意外。
  场景四:老师的解释
  带着一些疑惑,我又与执教老师进行了交流,请她谈谈对可可当天表现的想法。老师忍不住抱怨道:“今天不是我不想给她发言的机会。你知道吗?让她一回答,其他孩子就没有发言的空间了,所有的正确答案都被她说了,其他人还说什么?你看到了,不让她发言,她就故意捣乱,不好好操作,还影响其他小朋友,太让我生气了!”
  听完可可和老师的心声,我陷入了沉思:如何理解类似可可这样的孩子的行为?如何支持他们的探究?如何不再让他们感到失落?
  二、支持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指南》也同样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可见,在幼儿教育中遵循个体差异的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在可可的故事中,教师并非没有关注个体差异,只是把更多的关注与机会向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正常的大多数幼儿倾斜,而忽略和放弃了像可可那样能力较强的幼儿。虽然这些幼儿只是极少数,但从教育公平以及支持他们发展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加以重视。那么,如何平衡教育的机会,让能力强的幼儿在活动中也能得到满足,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呢?
  (一)选择最佳时机,给予表达机会
  表达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内化经验,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并使之树立自信心,可以促进幼儿相互学习、丰富经验。因此,教师在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时,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幼儿,更要把握最佳的时机与内容,以促进不同能力的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故事中的可可经验丰富,有较为强烈的表达愿望。教师应该选择适宜的内容、最佳的时机给予口J可表达的机会,而不应为了照顾能力弱、需要引导的幼儿就忽略可可,甚至剥夺她表达的权利。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而且实际上已经伤害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显然是不可取的。面对可可这样的幼儿,教师关键要把握好给予他们表达的最佳时机,比如:当其他幼儿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可请他们发表意见,解惑答疑;当幼儿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时,可请他们做总结陈词;当大家墨守成規、缺乏新意时,可请他们阐述自己创新的想法……
  总之,教师不能因为他们出色的能力而将他们排除在被关注名单之外,而是要考虑与之能力相匹配的时机,对他们提一些具有挑战的要求。(二)读懂“捣乱”行为,支持深入探究
  教师的儿童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坚信幼儿具有学习的能力,才会花时间帮助幼儿充分发挥其潜能。”因此,如果幼儿不按要求操作,教师不要武断地认定其“捣乱”,而应在坚信幼儿能力的前提下加以沟通和了解,发现其真正动机并予以引导。   在场景二中,可可始终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游离在活动之外:她用勺子反复舀起液体再倒入杯中,是为了观察三种液体从高处流向低处时的不同状态;她将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胡乱地涂抹,是在探索不同的液体是否可以相互融合。然而,教师错将可可的探究行为当成了“捣乱”行为,没有给可可解释的机会,更没有探寻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是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这样的误解不仅挫伤了可可的情绪,更为严重的是打击了幼儿不断进取、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和更好的发展。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会观察幼儿并深入了解他们的能力与经验,尝试站在幼儿的立场考虑问题。在面对他们种种“捣乱”行为的时候,不要急于制止和评价,而是要包容他们的“任性”,聆聽他们的诉求,支持他们的探索。或许这就是充分发挥幼儿潜能的润滑剂和加速器,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设计分层教学,满足挑战愿望
  “教育应该在幼儿现有的经验、能力与新的经验、能力之间搭建桥梁,因此观察、了解幼儿便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总体而言,班级中的每一位幼儿在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对全班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与分析,设计出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活动内容,以促进每位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从可可的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思维敏捷、善于观察,她对液体的前期经验已经超越了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可可貌似“捣乱”的行为,实际上表现了她对活动内容的不满足和对新知识、新经验的渴求。她所有的行为都是向教师发出“我想说”“我想做”的信息,然而,却被教师缺乏弹性的活动设计所禁锢。
  我们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固然要以大多数幼儿的正常水平与能力为依据,但不能忽略发展水平较弱的幼儿,更不能无视能力强需要提升的幼儿,而应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公平性。
  (四)提供合作机会,发挥幼儿优势
  由于幼儿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此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各不相同。幼儿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促使他们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益。“幼儿经常与处于相同‘最近发展区’但水平更高的同伴一起,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而让能力强的幼儿成为同伴眼中的“专家”,可使之在被同伴认可与欣赏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深入学习的动力。
  故事中的可可就是一位有机会成为同伴眼中“专家”的孩子。教师在面对这些幼儿时,要学会敏锐地捕捉他们不同寻常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及时地为他们提供与同伴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借助他们清晰的表达、丰富的想象、精彩的发现,带动同伴共同成长。在成为教师的“助手”、同伴的“专家”时,这些激励必然会让他们自身也不断地前进。
  虽然我们身边的“小神童”为数不多,但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他们强烈的好奇心,给予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理解和包容他们“出格”的行为,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他文献
小班孩子入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要求孩子们在就餐时将菜渣、骨头等放到桌子中间的骨碟中。可每次就餐时总会有不和谐的声音传来,这个喊“老师,他的汤打翻了”,那个说“老师,他碰倒我的饭碗了”……   今天午餐时间,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身边委屈地说:“老师,小朋友把骨头扔到我碗里了。”我走过去了解情况,只听见“当啷”一声,又有孩子喊:“老师,我的勺子掉地上了。”我便弯下腰帮他把勺子捡起来,正准备帮忙去洗勺子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幼儿园实践中,如何有效地支持幼儿的游戏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我们曾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到各级幼儿园进行专题调研,发现教师对如何把握援助契机、如何运用援助策略、如何把握援助撤离时机等存在困惑。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教师认识到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有充分的自主权,如果教师介入援助可能会阻碍幼儿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教师又担心如果完全让
2020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提出“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是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和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实践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刊本期特采编了3篇关于新教师入职培训的文章,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激发更多的读者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
户外游戏时,有孩子想到斜坡上玩滑板车。对此,孩子们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不能玩,有危险;有的说这样玩才刺激;有的则觉得只要玩的时候注意保护好自己就行。确实,这样的游戏存在安全隐患,是制止游戏,让孩子远离危险,还是借助这种“危险”了解孩子已有的安全保护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怎样的选择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孩子的学习和游戏又将走向何处?带着这样的思考,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开启了一段从危险游戏
为了贯彻与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杭州市西湖区开展了首轮“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培育行动”,力图研究、推动区域的课程改革。幼儿园通过专家会诊把脉、高校团队跟进、同伴互助提升等策略,反思改进自己的课程建构和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园长和教师激情满满,不断地自我更新,儿童观、课程观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课程质量也逐步得到了提升。  2017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发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春节和寒假,人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很多不同寻常的变化,孩子由此也会产生多种复杂的感受和困惑。如何在疫情结束、幼儿园开学后带领孩子回顾这一特殊经历,并将之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值得我们积极思考与探索。围绕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大事件,西湖区幼教教研员沈颖洁老师带领的本区学前教育教研员团队基于儿童视角,从身心健康、社会情感、科学认知三个方面,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
一、小班定向式軍事游戏目标
“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幼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关于学前教育今年发展任务的定位。  201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和进步。但是,扩展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教育资源,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互联网等
在长宁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与小学联手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感叹:在小学低年级,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逐年增加。这些孩子智商并没问题,但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记忆力不佳,作业时间长,学习效率低,等等。研究表明,儿童反应慢、学习成绩差并非全是不努力、学习态度不好造成的,绝大多数是生理问题造成的。  基于以上情况,长宁区教育局决定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运动课程研究,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指导性文件,要求幼儿园园长应持证上岗。市面上因此涌现出各色良莠不齐的幼儿园园长培训班。培训价格差异巨大,甚至有培训机构声称,所谓培训就是简单走过场,只要有身份证、花钱可以保过。  的确,幼儿园园长上岗需要“园长证”,但这只是必要条件,除了“园长证”,更重要的是具不具备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太重视“园长证”,把“园长证”看作园长的唯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