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养成小说探究阅读的习惯,必须要培养几种探究意识:
  一、语言与细节意识
  探究一部小说,就像是侦探在办案,必须仔细观察,不能漏掉蛛丝马迹,这在小说中则体现为对细节的关注,包括句子、词语、字,语言和环境是必须关注但却经常被疏漏的对象。
  语言包括了作品语言和人物语言。
  不同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会体现不同的作品语言风格,而截然不同的作品语言风格又是与小说的主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为小说的中心服务的。如在《药》和《狂人日记》等作品中,由于表现的是深沉的社会问题,所以鲁迅的含蓄雄浑表露无遗;相比之下,孙犁的清新明快就与之大相径庭,因为在“荷花淀”的美妙世界里,一切都是素淡美丽的,主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语言的风格。
  优秀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因此欣赏人物语言,要听其言,想其人,度其心,还要看看作家怎么把握人物的身份个性,在什么场合让人物说出什么样的话来。在孙犁的《荷花淀》中,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生动地将女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刻画了出来:“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描述的是一个机智伶俐的妇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更是一个直率可爱女子的真实写照。对于人物语言描写这些细节的探究,可以此为桥梁,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特征,从而有助于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环境对于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均有作用。如在鲁迅的《药》中,小说开头对于时令的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变化层层推进着情节的发展;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作者将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教师关键是让学生形成咬文嚼字的习惯,这是其他一切的基础。
  二、追问与逻辑意识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希望能够对一部小说更深入的认识,同样必须要有不断追问的意识,这其实是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莫泊桑的《项链》中,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按照“无项链—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真相大白”的顺序讲述了马蒂尔德和路瓦栽之间的一段经历。围绕“项链”可以进行这样的追问:为什么马蒂尔德会去借?为什么花重金还?“借”与“还”之间作者旨在说明什么?通过这样的一步步追问,小说的主题和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也就渐渐明晰了。
  三、思辨与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想人之所未想,做世之所未做。很多问题,似乎早就已经有了定论,对对错错、是是非非自有公论,因为是“公”,也就是大家都可以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我们既不要被眼前的所谓“定论”吓倒,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更要能够自圆其说,所以,批判和思辨的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鸿门宴》中,我们看到了悲剧英雄项羽和“真命天子”刘邦惊险的对峙,结合其他的史料和文学作品,对于项羽,很多时候我们是把他当成“英雄”来膜拜,但是在《鸿门宴》中,读者却看到了一个自傲轻敌、简单猜疑的“西楚霸王”。对于项羽,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评判,对于最后“项羽该不该过乌江”的问题,历来也是众说纷纭,关于“英雄”的话题,在新的时代,我们可以结合《感动中国》中的任长霞、魏青刚、丛飞,重新判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怎样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
  思辨意识鼓励学生对于小说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让学生在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理解的过程中,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从而对作品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批判质疑的能力。
  四、比较意识
  比较阅读是小说阅读探究的一种形式,将同类的或不同类的作品中具有可比性的部分进行比较,从而思考作品阐释的主旨。小说作品的比较阅读可以是小说作品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小说与现实间的比较。比较阅读是基于学生对多部小说的较为全面的理解,所以也就促使学生督促自己自我阅读学习,不断追问寻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切磋,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探究小说展示的社会问题。
  如通过对鲁迅的《药》、《狂人日记》、《故乡》的比较,可以发现其中展示的是革命者和农民这两类人的生存状态,可以从中探寻鲁迅“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真正原因;通过《项链》与《一个文官的死》进行比较,探寻“不同社会里小人物的生存状态”;通过《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封锁》的比较,探寻“不同时代女性对爱情的追求”问题。
  五、想象意识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性活动是想象。”是的,任何一部小说的生成过程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创造所得,其实,我们基于文本的探究性学习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能力。在这个生存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发展,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教材到提问、考试,都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象,让思维无羁无绊地纵横驰骋,对其中离奇古怪的各种观念应给予鼓励和引导。
  如《项链》结尾戛然而止,马蒂尔德知道实情之后她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之前对马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想象故事的结局;在莫泊桑的《一张帐单》中,寥寥数句话,很多的省略号,等待读者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完整地呈现出来,留白艺术给了读者很多想象和探究的空间;《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接下去就写“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中间有着大片的空白,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都是可以为学生提供非常广阔的思考探究的空间的。
  想象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思路得到极大的扩张,探究意识得到充分的诱发甚至“纵容”,这是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
  六、社会意识
  “文学就是人学”,小说所展示的也正是人类社会当中的林林总总,所以,探究小说,必须要回归社会,要将作品置身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探索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再深层地反思该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从而间接地充实自己的人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如在《家庭女教师》中,从两个女孩子对家庭女教师和对父母感情的不同及转变,探究成长问题;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中,看爱情问题、女性问题、人权问题和婆媳关系问题;在《狂人日记》中探讨先行者的悲剧问题……
  一篇小说展现的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种种的社会问题都会在其中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需要学习的是,揭开罩在小说外表的神秘面纱,探究其深层的社会问题。
  [作者通联:广东佛山南海区石门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探究性试题成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一大亮点。江苏省自2008年起,在《考试大纲》中便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并将其列为F级,即最高能级。其考查形式、备考策略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  在谈到“探究能力”时,《考试说明》中一共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2)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小小船儿轻轻晃 就像小古丽的小摇床 摇啊摇 摇出了绿洲 摇啊摇 摇醒了胡杨
中国文化集数千年智慧之大成,积淀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自然可以成为写作教学取之不尽的资源。  例如,“境界”之说,便足以成为作文教学的绝妙范例,足以成为写作思维的重要范式,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对许多现象作出有深度有层次的全面的分析。  何谓“境界”?顾名思义,“境”为事物的“境况层次”,“界”为事物的“范围类别”。将话题分为几个“境界”,实际上就是对笼统问题进行的分析解剖,就是
杨明,白族,云南昆明人,祖籍鹤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原《云岭歌声》杂志社副主编。曾先
娄斯佳: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音乐系青年琵琶演奏家。2007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琵琶表演与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5月在四川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个人毕业音乐会”;2007年12月
<正> 最新出版的英国《石油经济学家》杂志公布了2001年全球化工生产商盈利能力评述。全球化学工业面临的形势仍将是生产能力过剩、需求不旺以及投资过大。早些时候,化工生产
<正>~~
<正>~~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