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定期测定自然污水库底泥内DDT的含量,和室内微生物降解代谢试验,证明:DDT在污水库底泥中含量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底泥微生物降解作用的结果。从底泥中分离出来的枯草芽孢杆菌不仅可以降解DDT生成DDD,而且可降解DDD生成DDA和DDM。并通过试验,证明枯草芽孢杆菌降解的作用是一种酶促反应,这种酶的活性部位是在细胞膜部分。这些结果说明了污水库净化的原因。因此,在库内充分发挥底泥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定期测定自然污水库底泥内DDT的含量,和室内微生物降解代谢试验,证明:DDT在污水库底泥中含量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底泥微生物降解作用的结果。从底泥中分离出来的枯草芽孢杆菌不仅可以降解DDT生成DDD,而且可降解DDD生成DDA和DDM。并通过试验,证明枯草芽孢杆菌降解的作用是一种酶促反应,这种酶的活性部位是在细胞膜部分。这些结果说明了污水库净化的原因。因此,在库内充分发挥底泥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消除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
其他文献
苦豆子茎叶水提取液对小麦幼芽、幼根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水溶液含有苦豆碱,槐定和槐果碱。实验表明,当这些生物碱作用于小麦幼苗时,引起强烈的抑制作用,结果如下:(1)苦豆子水提取液对小麦幼苗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幼芽的最低抑制浓度为5%,对幼根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1%。(2)薄层层析实验表明,水溶液中苦豆碱、槐定和槐果碱为主要抑制成分,它们可被小麦幼根吸收,但不能传入幼芽中。(3)苦豆碱的
本文是胶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沧口潮间带的生物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的数量变动等问题。 该潮间带可分为三个带。(1)高潮带:有两个群落,即圆球鼓窗蟹群落和中国绿螂-双齿围蚕群羝;(2)中潮带:确三个群落,即蓝蛤-日本大眼蟹群落,蛤仔-蓝蛤群落和蛤仔-(?)氏肌蛤群落;(3)低潮带:以蛤仔-滩栖蛇尾群落为主。 本文还对潮间带生物群落合成种类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本文运用简单的概率思考,对两种天敌与一种害虫的捕食行为或拟寄生行为给出互不相容的,相容的,及相互独立的统计描述。对近年来由Hassell、May、Beddington等人为了提供生物防治的理论依据,所提出的天敌与害虫相互作用数学模型中作用率(捕食率,拟寄生率)给以确切的概率涵义。并对两种天敌与一种害虫的不同形式的相互作用,提出5个数学模型,其中有的是改进前人的模型,有的是田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而尚
田间实际调查和试验结果表明,大螟在江苏苏南地区仅以幼虫态越冬,在不同水稻茬口中各龄幼虫的比例不同;越冬幼虫具有滞育特性,短光照对其有诱导效应。越冬幼虫的耐寒性随虫龄变大而提高,随冬季环境温度下降而增强,并能经受较长时间的过冷却,但不能忍受短暂的体液结冰。
黑颈鹤为我国特产珍稀动物,作者于1975和1978至1984年间,对它的越冬生态进行了观察。观察得知,黑颈鹤每年10月中、下旬迁来草海,翌年8月中下旬离去,越冬期为5个月左右。越冬期,有3种不同的集群形式,即家族群、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主要食物为植物。黑颈鹤在草海越冬的数量,已由1975年的35只,增加到1984年的305只。黑颈鹤除在草海越冬外,还发现于威宁东南的普安县,是迄今所知在我国分布最南
为了了解长江中白鱀豚的分布状况及种群数量,从1978年至1983年1月止,先后9次在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南通)的干流进行了白鱀豚的生态考察,并到汉江和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查访有无白鱀豚活动的情况,依据考察所得资料,对长江白鱀豚群体的数量作了初步剖析。 通过考察,到1983年初为止,中游最上是在湖北枝城,约距长江口1,613公里的江段和下游最下是江苏太仓浏河口距长江口24公里的江段都有白鱀豚的活动。
动物种群能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阐明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能量的相互关系,我们于1982年4—10月在青海省门源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测定了艾虎对食物的消化率和同化率,同时统计其密度,初步估计通过其种群的能量流。 艾虎全年平均摄入干物质为0.125克/克体重/日;摄入总能为0.709大卡/克体重/日,同化能、粪便和尿的排出能分别占其80.18%、14.58%和5.25%。全年摄入能为1
在1979—1981年进行水霉科生态和分类的研究期间,发现了水霉科游动孢子在北京地区浅湖中的一些活动现象,现简要报道如下。 一、水霉科游动孢子布不同季节的垂直分布 1.方法和结果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的北岸、西岸和南岸边各选择一采样点,一般在上午8:30—9:30采样。先从5—10厘米的表层,再从50—80厘米的底层各采一个水样,带回实验室分离、培养、计数。齐次采样的时间、地点和分离的结果见表1。
探索光照强度对植物叶片组织的影响,是研究多层多种人工胶林群落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人工控制云南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咖啡(Coffea arabica)、可可(Theobroma cocoa)光照强度试验,揭示植物组织变化规律性,从而为合理配置人工胶林群落中群落成员提供理论依据。 1.材材与方法 本试验是在云南西双版纳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研究所人工胶林
本文通过分析渭北旱原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根据区域分异原则,自然地理环境结构一致性原则、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协同性原则,农业生产结构一致性原则和保持发展与环境统一性原则,对渭北早原进行了农业生态区划。提出了各生态区综合治理的途径与措施,以及农业生产合理结构的模式,以便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