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先进的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知识与信息的革命,它不仅为人们基于信息时代的学习提供了崭新的方式,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适应信息时代学习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就网络环境下低年级语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究,围绕着体现小学儿童运用网络环境语文的特点;探索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整合及尝试利用网络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高度参与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发现在强调“主体发现”的同时,也辩证地强调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 小学语文课程特点 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网络作为现代信息化的代表,以特有的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多重感官刺激、操作方便、声像同步、动画演示等特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使学生能随心所欲地看到想看到的各种数据媒体信息及现实实况,让他们在课堂上轻松、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突破了教室空间与教学时间的局限,扩充了学生的信息量,简化了学习的复杂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情趣,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乐学的氛围。学生们自己操作计算机有选择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在这样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创造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操作策略
1.体现儿童运用网络环境语文的特点。针对小学生新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缺少丰富的人生体验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上课时,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要达到如此效果,在制作网络课件及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使用对象的心理、生理特点:
2.探索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整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培养,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更有利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特点: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是跨越时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3.尝试利用网络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个性化、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应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教师引导与学生发现的关系。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高度参与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帮助与引导提出诘问和异议,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且成为学生平等对话的伙伴,从而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我们发现在强调“主体发现”的同时,也辩证地强调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就更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精心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趣”字上动脑筋,使学生“爱学”;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在“导”字上下功夫,特别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使学生“会学”;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活”字上做文章,使学生“学活”。课堂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2.面向全体学生与个别因材施教的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各位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这样做对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无疑是有效的,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还必须寻找其他的方式。安排有不同特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做使学生在相互影响中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可谓省时、省力,又见效,同时也弥补了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的不足。除此以外,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关系。网络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是保证网络学习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强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语文老师上课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充当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积极创设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语文网络环境,注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整合,利用网络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网络能力和自我建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不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网络学习中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动机,要积极地准备自己的学习并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测试、修正和评价,以及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取正确的外部信息,是网络学习自控能力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网络环境 小学语文课程特点 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网络作为现代信息化的代表,以特有的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多重感官刺激、操作方便、声像同步、动画演示等特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使学生能随心所欲地看到想看到的各种数据媒体信息及现实实况,让他们在课堂上轻松、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突破了教室空间与教学时间的局限,扩充了学生的信息量,简化了学习的复杂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情趣,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乐学的氛围。学生们自己操作计算机有选择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在这样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创造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操作策略
1.体现儿童运用网络环境语文的特点。针对小学生新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缺少丰富的人生体验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上课时,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要达到如此效果,在制作网络课件及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使用对象的心理、生理特点:
2.探索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整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培养,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更有利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特点: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是跨越时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3.尝试利用网络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个性化、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应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教师引导与学生发现的关系。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高度参与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帮助与引导提出诘问和异议,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且成为学生平等对话的伙伴,从而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我们发现在强调“主体发现”的同时,也辩证地强调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就更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精心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趣”字上动脑筋,使学生“爱学”;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在“导”字上下功夫,特别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使学生“会学”;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活”字上做文章,使学生“学活”。课堂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2.面向全体学生与个别因材施教的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各位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这样做对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无疑是有效的,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还必须寻找其他的方式。安排有不同特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做使学生在相互影响中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可谓省时、省力,又见效,同时也弥补了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的不足。除此以外,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关系。网络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是保证网络学习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强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语文老师上课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充当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积极创设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语文网络环境,注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整合,利用网络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网络能力和自我建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不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网络学习中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动机,要积极地准备自己的学习并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测试、修正和评价,以及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取正确的外部信息,是网络学习自控能力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