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一首名为《This is China》的说唱音乐MV在国际社会火了,几位中国90后青年倾力打造、展现当代中国魅力的作品在中国互联网上受到热捧后,很快就得到了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媒体的重点推荐,它甚至还让不少美国人感慨“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展示美国的作品”。
不仅如此,在例如南海仲裁、警惕颜色革命等重大事件中,由中国青年打造的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who cares》系列作品及《警惕颜色革命》系列作品更是通过中国的互联网传播,进而席卷了全球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为中国利益发出了强有力的民间声音。
永远别忘了我们为什么而外宣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前辈经常会为“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老外会喜欢?”而困惑。为了能够获得国际传播平台的关注,他们甚至要绞尽脑汁地去迎合老外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乃至最新的语言习惯,期望能增大被他们“喜欢”的几率。可即便这样做了,对外宣传的效果并未惊艳四方,相反,有些作品一味为了迎合,反倒忘记了对外宣传的初衷,起到了反效果。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影视、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内,一些创作者为了让“作品”得到老外的“喜欢”,甚至不惜以放大问题、炒作极端、歪曲事实等手法,通过抹黑中国来求得老外认可,以此获得荣誉、名誉及利益。
这类情况的出现,是当时中国孱弱,不受人重视,而我们却渴望被别人关注的现实决定的,情有可原。但在中国日益崛起的今天,我们再不能带着这类心态及理念去外宣了。现在的我们,必须清晰“中国在国际舆论中所处的位置”,更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而外宣”。
事实上,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中国人再怎么做,也不会比外国人更懂自己,适度的迎合不可或缺,但一味地迎合则会迷失自己。更何况,我们进行外宣的根本目的,绝不仅是为了让老外喜欢作品,而是为了让老外听到中国的声音,是为了争取让更多老外了解、喜爱和支持中国,归根结底,是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互联网改变了中国的海外宣传环境
在过去互联网不够发达的时期,因为传统媒体,尤其是西方几大主流媒体的把控,中国相关的内容很难得到他们的推荐及炒作,相较于正面宣传,负面信息相对更容易得到关注。这就催生了一批不惜以损毁中国形象为代价,来获得荣誉、名誉及利益的群体。
幸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中国的高速崛起,传统媒体对于产品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在逐步减弱,观众能够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那些长期受到西方主流媒体信息控制的观众一方面厌烦了传统媒体的欺骗,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真相;另一方面也新奇那个屡遭抹黑,却依旧朝气蓬勃的东方文明古国是如何取得成功的。这都从客观上让那类以抹黑中国来博取关注的产品,在海外的市场越来越小了——“外国人”即便再傻,也会质疑:“中国既然如此地不堪,它是如何获得现在的成就的?”
相反,由于客观展现中国的产品欠缺,那些能够帮助老外理性认识中国及了解中国的作品反而具有更大的市场需求。這正是为何开篇提到的那些作品能够通过在中国的互联网上走红,然后获得来自全球主流媒体关注的原因所在。无边界限制的互联网,就这样用它的方式悄悄地改变了中国的外宣环境。
先是中国的,才会是世界的
近些年,以《琅琊榜》《甄传》《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代表的优质国产剧风靡海外。而这类作品能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三大核心要素(厚重的历史、精致的创作、真挚的情感)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是来自中国的,反映中国历史或者现实的作品。
这些年中国迅猛的发展,让“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IP的市场需求度每日剧增,一切与中国相关的内容都更容易获得关注。优秀的中国文化产品,甚至连翻译都不需要自己做了,自然会有老外粉丝帮忙完成转化及传播。
这与我们过去习惯的逻辑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是我们希望被关注,所以要绞尽脑汁地迎合他们才有可能获得关注。但现在,是他们越来越多希望关注我们,任何在中国的热点、声音、人物、活动等,都有机会被老外们拿去热议、热捧。
此时的我们需要做的,不再是去迎合什么,而是应该去更客观、更全面、更理性,以及更优质地展现中国。只要能在中国做好,就不用发愁在国际社会的回音。我们可以,也应当有这份自信:先是中国的,才会是世界的,在中国发光发亮的,就会是世界瞩目关注的。
不仅如此,在例如南海仲裁、警惕颜色革命等重大事件中,由中国青年打造的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who cares》系列作品及《警惕颜色革命》系列作品更是通过中国的互联网传播,进而席卷了全球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为中国利益发出了强有力的民间声音。
永远别忘了我们为什么而外宣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前辈经常会为“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老外会喜欢?”而困惑。为了能够获得国际传播平台的关注,他们甚至要绞尽脑汁地去迎合老外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乃至最新的语言习惯,期望能增大被他们“喜欢”的几率。可即便这样做了,对外宣传的效果并未惊艳四方,相反,有些作品一味为了迎合,反倒忘记了对外宣传的初衷,起到了反效果。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影视、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内,一些创作者为了让“作品”得到老外的“喜欢”,甚至不惜以放大问题、炒作极端、歪曲事实等手法,通过抹黑中国来求得老外认可,以此获得荣誉、名誉及利益。
这类情况的出现,是当时中国孱弱,不受人重视,而我们却渴望被别人关注的现实决定的,情有可原。但在中国日益崛起的今天,我们再不能带着这类心态及理念去外宣了。现在的我们,必须清晰“中国在国际舆论中所处的位置”,更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而外宣”。
事实上,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中国人再怎么做,也不会比外国人更懂自己,适度的迎合不可或缺,但一味地迎合则会迷失自己。更何况,我们进行外宣的根本目的,绝不仅是为了让老外喜欢作品,而是为了让老外听到中国的声音,是为了争取让更多老外了解、喜爱和支持中国,归根结底,是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互联网改变了中国的海外宣传环境
在过去互联网不够发达的时期,因为传统媒体,尤其是西方几大主流媒体的把控,中国相关的内容很难得到他们的推荐及炒作,相较于正面宣传,负面信息相对更容易得到关注。这就催生了一批不惜以损毁中国形象为代价,来获得荣誉、名誉及利益的群体。
幸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中国的高速崛起,传统媒体对于产品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在逐步减弱,观众能够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那些长期受到西方主流媒体信息控制的观众一方面厌烦了传统媒体的欺骗,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真相;另一方面也新奇那个屡遭抹黑,却依旧朝气蓬勃的东方文明古国是如何取得成功的。这都从客观上让那类以抹黑中国来博取关注的产品,在海外的市场越来越小了——“外国人”即便再傻,也会质疑:“中国既然如此地不堪,它是如何获得现在的成就的?”
相反,由于客观展现中国的产品欠缺,那些能够帮助老外理性认识中国及了解中国的作品反而具有更大的市场需求。這正是为何开篇提到的那些作品能够通过在中国的互联网上走红,然后获得来自全球主流媒体关注的原因所在。无边界限制的互联网,就这样用它的方式悄悄地改变了中国的外宣环境。
先是中国的,才会是世界的
近些年,以《琅琊榜》《甄传》《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代表的优质国产剧风靡海外。而这类作品能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三大核心要素(厚重的历史、精致的创作、真挚的情感)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是来自中国的,反映中国历史或者现实的作品。
这些年中国迅猛的发展,让“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IP的市场需求度每日剧增,一切与中国相关的内容都更容易获得关注。优秀的中国文化产品,甚至连翻译都不需要自己做了,自然会有老外粉丝帮忙完成转化及传播。
这与我们过去习惯的逻辑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是我们希望被关注,所以要绞尽脑汁地迎合他们才有可能获得关注。但现在,是他们越来越多希望关注我们,任何在中国的热点、声音、人物、活动等,都有机会被老外们拿去热议、热捧。
此时的我们需要做的,不再是去迎合什么,而是应该去更客观、更全面、更理性,以及更优质地展现中国。只要能在中国做好,就不用发愁在国际社会的回音。我们可以,也应当有这份自信:先是中国的,才会是世界的,在中国发光发亮的,就会是世界瞩目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