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长江经济带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等诸多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随之迈入一体化协调发展新阶段
随着新一轮长江经济带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等诸多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正迈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之一,长三角地区再次显示出其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的巨大带动效应。2016年,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苏州、浙江宁波、安徽合肥等核心城市在内的长三角经济圈,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区域经济总量、经济增速、产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均保持在全国前列。
一体化步伐继续加快
下午6点的下班高峰,来到上海地铁11号线位于昆山市的花桥站就会发现,这个县级市地铁站的人流量并不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少。上海地铁11号线是国内第一条跨省地铁线路,从江苏昆山出发,十多分钟就能进入上海地铁网络,然后可以便捷地到达上海各地,被称为“跨界的风景”。
现在,昆山和上海的交通卡已经实现互联互通,在昆山居住、生活,在上海上班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作为中国高铁版图上最密集的地区,一体化的长三角交通串联起同城化的工作空间,也编织起很多奇妙的“双城生活”。
以高铁为代表的长三角高速陆上网络,以远洋、长江航运为代表的水运网络和以国际航空枢纽为代表的航空网络,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成长为国际化城市群。
交通一体化促进了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目前,长三角已大致完成要素一体化发展阶段,基本形成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一体化发展正步入制度一体化新阶段。
目前,长三角已设立交通、能源、环保、信用、社保、产业、食品安全等12个重点合作专题,并取得显著进展。
2016年,来自浙江的阿里巴巴与江苏的徐工集团联合打造的“徐工工业云”正式上线,双方在中间件平台上协同建设共享用户、算法、交易、评价、物流等,实现模块化开发管理,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群体都可以通过开放的APP与徐工和阿里对接。
除了“徐工工业云”外,上海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与苏钢集团等共建的“物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与芜湖共建的“上海技术交易所——芜湖协同创新中心”等正在长三角地区不断涌现。
专家表示,未来长三角地区产业协作既要顺应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也要对国家区域战略形成良好的支撑,在深化制度合作的基礎上,不断促进产业协作在更高层次和更深水平上发展。
区域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2016年以来,长三角地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更加凸显,区域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为稳定全国经济大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016年,江苏以7.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和7.8%的增速,实现了地区经济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浙江在保持了7.5%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日趋向好;安徽经济增长实现了8.7%的较高增速,并提出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凭借创新意识和人才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转型,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表现突出,有力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发展是第一要务,质量、效益、结构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上海经济发展的水平,应当首先体现在质量和效益上、首先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的结构优化上。上海将以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项国家战略为主线不断深化推进,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共识。在创新战略驱动下,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步伐有望继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经济发展将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区域分工:1+1大于2
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协作,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环。沪苏浙皖四地虽发展禀赋各异,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来看,上海未来的目标定位是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
不同于上海,南京的定位是中心城市,打造与镇江、扬州抱团式发展的都市圈,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
而按照规划,杭州的目标定位是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与嘉兴、湖州、绍兴形成一个都市圈。
作为首次被划入并融入长三角格局的合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
城市群内开展产业分工,能避免内耗、实现“1+1>2”的效果。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雯认为,要营造良好的分工生态,前提是明确区分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
当然,除了完善合作机制、明确城市功能定位,解决同质化竞争的另一关键要素是有效的协调机制。随着政策出台,下一步,长三角城市群的政府协调政策的约束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跨区域协商不能只停留在“台上握手”的层面。
区域网络布局和区域生态共治
从最初15个城市发展到如今30个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已满20周年。根据近期在淮安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7次市长联席会议,区域网络布局和区域生态共治,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亮点。
长三角城市群正在进一步完善区域网络布局,实现高速网络的普遍覆盖,推广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应用,推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的建设,促进跨城市、跨区域信息安全联防联控,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利用共享经济模式不断提升长三角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
此次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平台上新设立了物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将围绕物联网产业建设的重大课题组织项目研究,成立高层次的专家库与“研究成果库”,参与制订长三角地区各级各类物联网产业的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打通数据壁垒,从智慧城市、智慧小镇、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环境等方面入手,提升长三角城市整体竞争力。在有效整合长三角城市间物联网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推进智慧应用项目“走出”长三角,扩大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
区域生态体系的共治,也日益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共识。在此次市长联席会议上,明确要在长三角范围内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完善区域能源主干网架结构,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同时,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实施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建立江河水、水库水和海水淡化“互济”的供水保障体系;构筑绿色发展新空间,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协同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积极参与长江生态廊道、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
责任编辑 王碧清
随着新一轮长江经济带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等诸多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正迈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之一,长三角地区再次显示出其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的巨大带动效应。2016年,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苏州、浙江宁波、安徽合肥等核心城市在内的长三角经济圈,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区域经济总量、经济增速、产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均保持在全国前列。
一体化步伐继续加快
下午6点的下班高峰,来到上海地铁11号线位于昆山市的花桥站就会发现,这个县级市地铁站的人流量并不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少。上海地铁11号线是国内第一条跨省地铁线路,从江苏昆山出发,十多分钟就能进入上海地铁网络,然后可以便捷地到达上海各地,被称为“跨界的风景”。
现在,昆山和上海的交通卡已经实现互联互通,在昆山居住、生活,在上海上班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作为中国高铁版图上最密集的地区,一体化的长三角交通串联起同城化的工作空间,也编织起很多奇妙的“双城生活”。
以高铁为代表的长三角高速陆上网络,以远洋、长江航运为代表的水运网络和以国际航空枢纽为代表的航空网络,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成长为国际化城市群。
交通一体化促进了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目前,长三角已大致完成要素一体化发展阶段,基本形成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一体化发展正步入制度一体化新阶段。
目前,长三角已设立交通、能源、环保、信用、社保、产业、食品安全等12个重点合作专题,并取得显著进展。
2016年,来自浙江的阿里巴巴与江苏的徐工集团联合打造的“徐工工业云”正式上线,双方在中间件平台上协同建设共享用户、算法、交易、评价、物流等,实现模块化开发管理,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群体都可以通过开放的APP与徐工和阿里对接。
除了“徐工工业云”外,上海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与苏钢集团等共建的“物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与芜湖共建的“上海技术交易所——芜湖协同创新中心”等正在长三角地区不断涌现。
专家表示,未来长三角地区产业协作既要顺应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也要对国家区域战略形成良好的支撑,在深化制度合作的基礎上,不断促进产业协作在更高层次和更深水平上发展。
区域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2016年以来,长三角地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更加凸显,区域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为稳定全国经济大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016年,江苏以7.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和7.8%的增速,实现了地区经济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浙江在保持了7.5%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日趋向好;安徽经济增长实现了8.7%的较高增速,并提出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凭借创新意识和人才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转型,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表现突出,有力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发展是第一要务,质量、效益、结构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上海经济发展的水平,应当首先体现在质量和效益上、首先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的结构优化上。上海将以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项国家战略为主线不断深化推进,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共识。在创新战略驱动下,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步伐有望继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经济发展将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区域分工:1+1大于2
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协作,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环。沪苏浙皖四地虽发展禀赋各异,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来看,上海未来的目标定位是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
不同于上海,南京的定位是中心城市,打造与镇江、扬州抱团式发展的都市圈,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
而按照规划,杭州的目标定位是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与嘉兴、湖州、绍兴形成一个都市圈。
作为首次被划入并融入长三角格局的合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
城市群内开展产业分工,能避免内耗、实现“1+1>2”的效果。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雯认为,要营造良好的分工生态,前提是明确区分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
当然,除了完善合作机制、明确城市功能定位,解决同质化竞争的另一关键要素是有效的协调机制。随着政策出台,下一步,长三角城市群的政府协调政策的约束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跨区域协商不能只停留在“台上握手”的层面。
区域网络布局和区域生态共治
从最初15个城市发展到如今30个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已满20周年。根据近期在淮安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7次市长联席会议,区域网络布局和区域生态共治,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亮点。
长三角城市群正在进一步完善区域网络布局,实现高速网络的普遍覆盖,推广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应用,推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的建设,促进跨城市、跨区域信息安全联防联控,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利用共享经济模式不断提升长三角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
此次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平台上新设立了物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将围绕物联网产业建设的重大课题组织项目研究,成立高层次的专家库与“研究成果库”,参与制订长三角地区各级各类物联网产业的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打通数据壁垒,从智慧城市、智慧小镇、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环境等方面入手,提升长三角城市整体竞争力。在有效整合长三角城市间物联网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推进智慧应用项目“走出”长三角,扩大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
区域生态体系的共治,也日益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共识。在此次市长联席会议上,明确要在长三角范围内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完善区域能源主干网架结构,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同时,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实施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建立江河水、水库水和海水淡化“互济”的供水保障体系;构筑绿色发展新空间,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协同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积极参与长江生态廊道、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