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冯杰遇上汪曾祺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33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离家乡许多年,对家乡的眷恋从未消减,不知道什么时候,对家乡的当代文坛暗暗生出两个期盼.rn一是期待一本刊物.那是源于我到苏州后,看到陆文夫先生创办的《苏州杂志》,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只发表与苏州相关的文字,就这样的一本杂志持续办了30多年,至今仍然生气勃勃.我的老家开封的历史积淀、精神遗存、物华人文、世风民情并不次于苏州.苏州是说不尽的,开封也是说不尽的,为什么就不能办一本只谈开封的杂志?
其他文献
一rn从古至今,敬惜字纸的人们总是千方百计改进造纸程序,希望纸张、书籍能够长寿.时代进步,虽然造纸的过程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用来造纸的植物纤维的处理过程却是一直在改进.
期刊
一rn“至正”是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的年号.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朝廷颁布诏书,告示中外,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征发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工十五万人,庐州等处驻扎军队十八翼二万余人,参加治理黄河大会战.由于动员人数众多,前期筹备工作充分,工程进展神速.当年七月,疏凿工程完工,八月决水故河,九月舟楫通,十一月水土工毕,黄河复故道,困扰元朝帝国十余年之久的河患,终于告一段落.妥懽帖睦尔得到报告,也很高兴,派遣身边亲信贵臣报祭河伯.
期刊
都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王信先生总结他四十多年编辑生涯,认为这种说法“不恰当”“不对味”,他用不亢不卑的“共同劳动”来界定作者和编辑一起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的作业中,编辑的存在是一种非存在,一种不在之在.行内人都明白:一篇论文敏感了,要问责编辑;这篇论文“打响了”获奖了,没你编辑什么事.这种悖论式非存在的状态,就聚焦在“责任编辑”这一冗余修辞当中.)与此相关,王信特别对“拔识后进”“发现新秀”而“有恩于作者”的心态大不以为然,平实地指出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对编辑的感激,很大程度是受了职称体制
期刊
一、现代对传统的辨识与激活rn《论语·八佾》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或其弟子门人在《论语》(1)里将“尽美”置于“尽善”之前,而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表述是“尽善尽美”.美与善是《论语》中极其重要的关键词,也是儒家将统治术艺术化的重要证词,两者之间的关系及顺序,于中国政治史、文艺思想史而言,皆非旁枝末节,对当世文艺思想,必有重要的启发.由“尽美尽善”到“尽善尽美”,这中间经历的改变,意味深长.“尽美矣,又尽善也”,两者并置,足证孔子
期刊
由法国人让-马克·博奈-比多(以下简称“博奈”)著、李亮翻译的《4000年中国天文史》的确是一本客观、公正评价中国天文学成就的好书,读来使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增.
期刊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学术、社会科学研究中,重视数字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已是不争的共识与显见的事实.但这些资源数量极多,又涵括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利用方式因之亦有不少差异,实难泛泛而论,而在许多普通读者及不专门从事“数字人文”“数字学术”等研究的学者眼中,作为其中之一大宗的“电子版”“电子书”似为同一事,不必仔细分别;与之相关的“电子化”“数字化”“文本化”等概念似亦大同小异,无论其实际生产、运作过程如何,结果皆指向或描述了一种非纸质形态的文本、文件.根据不同的标准、媒介和形式,这些文本、文
宋代是我国古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鼎盛阶段.不管从陆路运输还是水路运输都得到了大发展,助推了宋朝的经济繁荣,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窥一斑.该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为后人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等翔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从中可见识当时汴京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
期刊
在我国传统文献里,“权利”一词可谓源远流长.如《荀子》《史记》《盐铁论》均有论及,但其意为权势与货材;《商君书》中的“权利”则是指“权衡利害”.法学概念的“权利”(Right)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在《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中提出来的.它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
期刊
一rn在近现代交替时期里的私人历史、公共媒介及人类学考察等书写中,作为劳动生产的一种历史形态,传统手工棉纺织的书写呈现出多元性含义.1931年,聂氏家庭出版社刊行《崇德老人自订年谱》, 这部年谱由崇德老人曾纪芬自述、其子聂其杰记录.根据这部年谱,曾纪芬(1852—1942)有过两辆纺车,一辆是早先在湖南时所用的手摇小车,一辆是寓居上海时请人在乡间佛会上购得的三锭脚踏棉纺车.根据史籍记载,三锭纺车为元末上海乌泥泾人黄道婆从单锭手摇纺车改进而来, 一手可纺出三根纱.清代,乡人为报黄道婆推广棉纺织的功绩,在徐汇
期刊
太庙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太庙中供奉的,除了本朝历代帝、后,还有生前勋业卓著的宗室、名臣,他们陪伴扈从着旧主,也享受后代皇家的供奉,这就叫“配享太庙”.毫无疑问,“配享太庙”是一份无与伦比的殊荣,是多少为人臣子者不敢奢望的美事.有清一代,得配享太庙者不过二十来人,其中张廷玉最为特殊,因为他是唯一的汉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