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乐趣。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体验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數学、体验数学的乐趣。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学生用心去感悟、体验学习,在学习体验中思考、创造。这是小学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 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再创造”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探究尝试,同化新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通过感受把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探索发现新知。
就拿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里的例子来说吧。“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怎么办呢?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得出五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算法一: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10-8=2,26+2=28。算法二:从30里拿出2和6合成8,30-2=28。算法三:8-6=2,30-2=28。算法四:把36根小棒分成20根和16根,16-8=8,20+8=28。算法五:从30根里拿出8根还剩22根,22+6=28。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算法,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创新。
二、鼓励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时,我先课件给学生们出示了一个小动画片,讲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当孙悟空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4时,猪八戒抢着说自己要多吃,它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1/8。这时,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抓住时机,我马上把问题抛向学生:“你们笑什么?”学生们都说猪八戒太傻了,因为1/4比1/8大。到底是1/4大,还是1/8大?你们能不能用手中的材料证明一下呢?”话音刚落,学生们都动起手来,有的同学用的是正方形纸,有的同学用的是圆形的纸,还有的同学是动手画……他们把手中的材料分别平均分成4份和8份,用彩色表示其中的1份。不一会儿,他们就举着手中的1/4和1/8向我证明:1/4大于1/8。他们振振有词的解释道: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或圆形,涂色部分1/4的面积要大于1/8的面积。动手画做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同样画一个长方形把它平均分成4和把它平均分成8分,取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1/4要比1/8长。通过实验证明,学生们很自然的认识到:同样大的物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反之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这样,学生们很自然的就会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了。
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活跃起来,帮助学生深刻的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活动,恰恰给他们创设了做数学的环境。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得到帮助。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 ,指导各小组自主学习,当问题有矛盾时,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反馈,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么多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这一问题。当时各小组讨论得激烈,有的回答看图案;有的回答看字样;有的说认颜色;还有的说认大小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了问题,而且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印象。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到某一风景点游玩,景区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打七折,10人团体票200元,有3名教师和54名学生,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看一看怎样买票最便宜?",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这一活动内容要求学生必须设计出不同的买票方案,然后比较才能得到最佳方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是最佳方案,还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满载希望的工程!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新课程也走进我们的心里。在与课改同行的路上,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课改引发我们深思,课改促使我们蜕变,课改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课改也引领了我们走进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祖琴主编.《小学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体验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數学、体验数学的乐趣。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学生用心去感悟、体验学习,在学习体验中思考、创造。这是小学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 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再创造”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探究尝试,同化新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通过感受把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探索发现新知。
就拿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里的例子来说吧。“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怎么办呢?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得出五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算法一: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10-8=2,26+2=28。算法二:从30里拿出2和6合成8,30-2=28。算法三:8-6=2,30-2=28。算法四:把36根小棒分成20根和16根,16-8=8,20+8=28。算法五:从30根里拿出8根还剩22根,22+6=28。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算法,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创新。
二、鼓励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时,我先课件给学生们出示了一个小动画片,讲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当孙悟空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4时,猪八戒抢着说自己要多吃,它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1/8。这时,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抓住时机,我马上把问题抛向学生:“你们笑什么?”学生们都说猪八戒太傻了,因为1/4比1/8大。到底是1/4大,还是1/8大?你们能不能用手中的材料证明一下呢?”话音刚落,学生们都动起手来,有的同学用的是正方形纸,有的同学用的是圆形的纸,还有的同学是动手画……他们把手中的材料分别平均分成4份和8份,用彩色表示其中的1份。不一会儿,他们就举着手中的1/4和1/8向我证明:1/4大于1/8。他们振振有词的解释道: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或圆形,涂色部分1/4的面积要大于1/8的面积。动手画做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同样画一个长方形把它平均分成4和把它平均分成8分,取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1/4要比1/8长。通过实验证明,学生们很自然的认识到:同样大的物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反之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这样,学生们很自然的就会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了。
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活跃起来,帮助学生深刻的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活动,恰恰给他们创设了做数学的环境。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得到帮助。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 ,指导各小组自主学习,当问题有矛盾时,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反馈,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么多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这一问题。当时各小组讨论得激烈,有的回答看图案;有的回答看字样;有的说认颜色;还有的说认大小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了问题,而且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印象。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到某一风景点游玩,景区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打七折,10人团体票200元,有3名教师和54名学生,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看一看怎样买票最便宜?",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这一活动内容要求学生必须设计出不同的买票方案,然后比较才能得到最佳方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是最佳方案,还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满载希望的工程!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新课程也走进我们的心里。在与课改同行的路上,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课改引发我们深思,课改促使我们蜕变,课改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课改也引领了我们走进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祖琴主编.《小学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