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及其思想再考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753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朱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经历了兴盛、衰亡与活化的历程.近代学者对杨朱的生平事迹、学派归属、思想义旨、后学分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辨.综合观之,杨朱是战国初年淮河流域的著名道家学者,思想上以“为我”“贵己”的人生哲学为主.杨朱关注生命个体的价值理念源于老子,对庄子及黄老道家的重生、养生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存《列子·杨朱》篇是魏晋之作,但与《吕氏春秋》中的数篇可以共同作为研究杨朱后学思想的史料文献.杨朱后学出现“忍情性”与“纵情性”的学派分化,于秦汉魏晋时期形成适欲与纵欲的思想潮流.
其他文献
德国概念史研究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科塞雷克领衔编撰的《历史基本概念》,是透过概念来重构现代性之兴起的最成功的尝试,常被誉为经典概念史."鞍型期"和"不同时的同时性"是科氏著述中的两个基点,是他以时间概念为核心的历史认识之中心范畴.鞍型期是走向未来的特殊过渡期,或曰新时代之开端.不同时的同时性则是所有历史的基本经验,更是现代性的特征之一.科塞雷克的近代历史时间理论,倾注于特定历史时期从渐变到剧变的断裂经验和现代语言的形成,概念史在他眼中实为概念之时间史.他的历史时间语义学,旨在探索过渡期之经验和语言的多重时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总会吹响嘹亮的号角.rn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通过了一份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rn在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期刊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迅速发展.结合湖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在英语教学方面的情况,从生源特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教材设置几方面出发,指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案.
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由于经济窘境和政治高压等原因,北方颇显颓气,包括司法人员在内的公职人员自北南行者不少.北伐战争期间及其后,北方法律官僚王宠惠、罗文干等人进入国民党高层,在讲求法律专业知识、注重司法实践经验的选任标准下,相互推介援引,北京政府司法官员大量进入南京政府,出现"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现象.这既与国民党的人才接收政策、司法缺少班底有关,也与当时正在形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及"司法不党"理念有关,还有一定的国际背景.政权鼎革中司法人事延续,有利于承续北京政府司法基础,实现国家司法运转的平稳过渡,但
京簧竹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竹雕技艺,来源于清代宫廷竹簧工艺,兴盛于乾隆时期,因雕刻在毛竹内壁上的簧面上而得名.由于它色泽沉稳,古朴光润,古代文人形容它犹如象牙一般,所以又被称作竹象牙.rn京簧竹刻技艺历经百年沧桑传承至今,既保留了传统宫廷工艺的原有风貌,又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的技巧,是研究传统竹簧工艺的宝贵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期刊
初冬的白洋淀,芦苇片片金黄,芦花随风摇曳.这里正在进行新一轮大规模清淤工程:一艘艘大型绞吸船在淀区内作业,黑色的污泥被吸进管道,再被运送到专门区域进一步净化处理……rn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因坐拥白洋淀而拥有天然生态优势.而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也成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命题.
期刊
高校党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政治保障和理论依据,因此要将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使党的伟大思想引领高校发展.目前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的构建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的构建展开具体探究.
有为与无为之争,是汉晋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王充以黄老为先导,以“疾虚妄”为宗旨,以天道自然无为为思想武器,对汉代谶纬之学的种种神秘附加施以总攻击,以期返回到“恬淡无欲,无为无事”的本来面目.二,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斗争.郭象在贵无与崇有基础上实现了两者的调和:身在魏阙之上,心在山林之中;游外以弘内,齐一而逍遥.一切皆自然,自然的就是必然的,必然的就是当然的.无为哲学可以起到“有为”的作用.三,东晋时鲍敬言与葛洪关于有君无君的辩论.这场政治理论交锋,反映了当时君主骄奢淫逸,大
对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不同阐释,是阳明“心学”著名公案之一.学界多将“心之体”理解为“心体”,“无善无恶”常常被诠释为“至善”.“四句教”如是解读过多强调了上半截的形上“心体”,而下半截的形下工夫则被遮蔽.本文指出“心之体”不是“心体”之本然,而是心之“本来体段”.而心之“本来体段”指的是“心体”的外在显用,即阳明晚年的工夫法门——“致良知”.“良知”能够知是知非,又在于“好恶”.于此,阳明对先秦儒家“好恶”观既有承继,也有突破.
教育方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战略原则,关乎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系统回顾党的教育方针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推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多年来,党的教育方针研究成果主要基于政策、历史和哲学三个维度,深入阐释了各个阶段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蕴意以及据此制定的政策措施,全面回溯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系统评价了领袖人物的教育方针思想及其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深刻分析了教育方针概念的内涵特点,并对新的表述内容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展望未来,拓展深化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