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作用下老旧建筑群韧性评估与提升

来源 :土木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老旧建筑改造问题,提出老旧建筑群韧性评估与提升框架,对其韧性进行评估与提升.所提框架将老旧建筑群韧性评估与提升分为灾前、灾中和灾后恢复阶段.灾前通过文献回顾与分析建立旧社区的初始功能目标,并利用事件树分析方法将目标分解得到老旧建筑群功能目标.随后对老旧建筑群初始功能进行评估,判断其初始功能是否满足目标需求.对于未达到初始功能目标的建筑群,采用粒子群优化方法对其进行性能目标优化;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建筑群在灾害中的功能损失进行量化评估并提出老旧建筑群灾后功能恢复函数;最后,通过对建筑群三个阶段功能变化分析,对改造和未改造的建筑群韧性进行评估.以一个案例研究来实施老旧建筑群韧性评估与提升框架,案例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灾前加固改造的建筑群的鲁棒性提升19%,灾中功能损失降低7.7%,灾后恢复时间缩短45%,最终韧性能力提升19%,所提出的老旧建筑群的韧性评估与提升框架可有效的提升老旧建筑群的韧性能力,为老旧建筑群的改造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梯形轨枕轨道作为一种减振轨道,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轨道交通中.但是对160 km/h速度以上的梯形轨枕减振垫荷载范围的确定和刚度值的选取缺少深入研究,其不同刚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并不清晰.首先通过建立梯形轨枕有限元模型确定梯形轨枕减振垫荷载范围,然后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空间模型和轨道-隧道-土体有限元模型,探究160 km/h速度下,梯形轨枕减振垫低频割线刚度和第三预压固有频率处切线刚度对振动响应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梯形轨枕减振垫割线刚度在12~22 kN/mm时,减振垫荷载取值范围为3~33 kN;在第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既有高架线沿线噪声较大等问题,结合工程实例,从轨道专业角度出发,在不影响既有设备和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在曲线地段增设宽频型约束阻尼钢轨并分析其降噪效果.测试结果表明,距离线路中心7.5 m处,列车通过时段噪声平均降低3 dB(A);距离线路中心30 m处,列车通过时段噪声平均降低3.1 dB(A),基本满足降噪效果不小于3 dB(A)的要求,可为后续城市轨道交通既有高架线降噪改造提供参考.
道岔是轨道结构轮轨冲击的重要来源,也是地铁轨道减振降噪的薄弱环节与技术瓶颈.为解决有上盖物业开发地铁车辆段轨道道岔减振设计难题,通过文献调研,在总结地铁车辆段轨道减振降噪措施的基础上,针对道岔这一特殊轨道结构,对比多种国内外道岔减振降噪措施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①可动心轨辙叉最大减振效果约6 dB;②扣件减振效果一般可达8 dB;③枕下垫板和道砟垫可在32~40 Hz和8~20 Hz范围内减小振动,但在不同频段范围内多组测试的减振效果一致性较低;④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振效果一般可达10 dB.考虑道岔减振结
为解决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无砟轨道板下填充层采用的自密实砂浆和细石混凝土配合比技术要求高、施工工艺严格、灌注质量不易控制、成本较高等影响推广应用的问题,在既有成熟的高铁自密实混凝土基础上,开展新型自填充混凝土技术研究.通过室内配比试验,研究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对自填充混凝土流变性能和抗压、抗折、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现场灌注和揭板试验,验证自填充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可改善新型自填充混凝土的流动性,当粉煤灰掺量大于40%时,会出现一定程度泌水,黏聚性变差等现象;当矿粉掺量为20%
为解决目前中等减振扣件存在的轨道结构横向稳定性较差、减振效果不足、互换性差等问题,在既有成熟减振扣件结构基础上,开展新型减振扣件系统研究.采用横向挡肩结构,有效控制轨头横移,提高减振轨道结构稳定性;优化减振扣件刚度,有效提高减振效果;减振元件采用嵌套式结构,减少扣件高度,提高互换性.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在线测试,扣件减振效果可达8 dB以上,安全性能满足规范要求.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开展横向挡肩式高性能减振扣件的研发及应用,可提高减振扣件综合性能,减少运营养护维修工作量,促进中等减振扣件领域整体技术水平
为探究纵筋屈服后刚度对混凝土框架在中柱失效后结构连续倒塌行为的影响,进行4个1/2缩尺的两跨梁柱子结构拟静力加载试验.其中3个试件配置具有不同二次刚度比的钢.纤维复合筋,另有1个配置普通钢筋的试件作为对比.对复合筋试件和对比试件的荷载/轴力-位移曲线、破坏模式、纵筋应变发展规律和各阶段的承载力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梁机制阶段后,复合筋试件处于二次刚度和压拱复合机制阶段,与对比试件有较大不同.纵筋屈服后,复合筋试件各阶段的承载力较对比试件有明显提高.根据虚功原理,建立复合筋试件在梁机制阶段以及二次刚度和压
基于落锤冲击试验研究了钢管混凝土构件发生变形、开裂及断裂的受力机理,试验表明,构件在开裂前存在明显的局部响应过程,在冲击位置及支座截面发生局部凹陷和屈曲,临界开裂能量主要由整体变形耗能和局部耗能所决定.结合数值模拟得到了基于冲击质量和冲击速度的开裂评估曲线,从能量角度建立了可以考虑构件局部耗能的开裂评估模型,并研究了冲击位置、混凝土强度、钢管强度、含钢率对开裂评估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使构件处于临界开裂状态的冲击能量并非一个定值,在冲击速度大、质量小时,构件的局部响应更加明显且局部耗能更多,因此临界开裂能
在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中,传统选波方法存在结果离散性大、计算量大等问题.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抽样数,提高抽样代表性,但将其运用于离散样本抽样时,容易出现抽样失败.为此,该文对传统的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加以改进,在剔除空区格后进行排序随机选点,以替代传统的坐标分量组合选点,并将其应用于基于离散地震动强度指标的地震波抽样中,以提高易损性分析效率和选取地震波的代表性.为探究该方法对结构易损性分析的影响,对改进拉丁超立方抽样和随机抽样两种选波方法进行对比,以3个不同层数的典型RC框架结构为算例,首先选取50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期间无法采用人工实施变形监测的难题,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的自动化变形监测技术,以测量机器人作为数据采集设备,并与4G DTU进行串口通讯,采集的数据经过4G网络和互联网实时传输到云服务器.云服务器上的数据采集模块远程控制测量机器人,按照设定的观测周期进行周期观测,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平差计算,用户通过登录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测量机器人的远程控制和查询监测结果.通过研究,实现远程控制测量机器人进行数据自动化采集、数据自动化传输、数据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数据远程实时查询和共享,
针对广州市轨道交通18号线的工程特点,结合无砟轨道的功能、施工、服役状态,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无砟轨道.建立弹性地基梁板模型,对列车荷载效应、温度梯度作用效应、基础变形作用效应进行计算;基于极限状态法,将列车荷载效应、温度梯度作用效应、桥梁挠曲变形作用效应进行组合,按基本组合和偶然组合的最不利值对预制道床板进行结构配筋设计,按标准组合进行裂缝宽度检算,并对预制道床板在制造、运输、施工时可能出现的临时荷载进行检算.研究表明,预制道床板纵向双层布置27根?14 mm的HRB400钢筋,横向双层布置29根?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