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教训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si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把小提琴,没有特别的地方,漆成红棕色,配上四条真正的羊肠琴弦。一个小男孩拿着琴弓在小提琴上拉出声音。声音也许很难听,但他是用内心的耳朵来听的,觉得声音柔和纯净。
  有时这声音使他快活,好像他自己经历过一件奇迹。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本事!小提琴是表现自我感觉的工具。当然它有时失去了这种表现力。听小提琴的人有时要皱眉头,这是不必要的。小男孩自己有时也突然不用他的内耳来听,而是用他头上长的两只耳朵来听,这时他的头脑就清醒了,就不高兴了,觉得小提琴拉得实在难听。以前被那些值得赞赏的精神力量所压制的认识,现在就暴露出来了:原来他没有学会拉小提琴,原来他那把小提琴不过是儿童玩具,他自己还是一个小孩子,没有本事拉小提琴。
  然而他每天要求幸福的希望当时就寄托在这把小提琴上。每天早上上学以前,他总要从那个漆得很漂亮的写字台抽屉里把小提琴拿出来拉几下,不管他上算术课时如何头痛,那把小提琴总是在家里等着他。
  他是这样相信的。可是小提琴没有等着他。他的弟弟趁他去上学时拿出小提琴来玩。漂亮的写字台抽屉没有上锁,弟弟还够不上去拿小提琴,总有人帮他拉出抽屉,谁呢?这真是一件可恨的事情,一件不公平的事情。这个人又把小提琴放进抽屉里,但有一条琴弦已经断了,谁帮弟弟做这件事情的呢?哥哥不知道。弟弟没有告诉他,母亲也没告诉他。每个人都应该告诉他的。他们如果对他好,就应该告诉他。当他放学回到家,拿起小提琴要玩时,发现断了一根琴弦,便非常气愤。认为人家欺负了他,侵犯了他的尊严。
  他不拉小提琴了。他坐在那里,为了小提琴的损坏而发愁,而痛苦。这把小提琴曾是他的幸福,因此他恨一切人,一切可能参与破坏他幸福的人,嫉妒心使他坐立不安,因为母亲不是保护他,而是保护另一个儿子。他的正义感在他本人身上受到伤害。


  那时他还是个小孩子,他不会明白首先是他自己的过错促成了他的不幸,其次他不了解所谓正义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正常的事情,就这样,他不再拉小提琴了,他也看不到其他出路。
  后来,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看见那把小提琴已经碎成几段,丢在地上。这回他没有喊冤叫屈,只在那里哭。突然,他觉得有一只清凉的手抚摸着他发热的后颈。那是他的母亲。她走到他身边,安慰他。母亲亲切地说:“你看见了吗?不管小提琴是你一个人的,还是你们兄弟俩共有的,现在它坏了。”
  母亲的话也许不完全符合逻辑,但小男孩立刻明白了。他觉得,他的眼泪渐渐地从悲哀的变成惭愧的,最后又变成快乐的。他明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小孩子脾气。独占一件东西,不肯让人分享,那是幼稚的,没有用的,无补于他的幸福。他信任了大人,因为大人知道这个道理,他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
  【素材运用】《小提琴的教训》看上去是一个小孩子与一把小提琴的故事,但“教训”却是深刻的。大部分人或许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教训: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公平与正义的问题、独占与共享的关系。然而,当这样看时,我们已经渐渐丧失了可贵的“童心”,变成“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的大人。在现实中,我们有时候就是受了委屈却不得不依靠大人物的“小孩子”,有时候又是掌握他人“生杀大权”的“大人”,究竟该怎么办呢?或许这才是应该从“小提琴”中吸取的教训。
  【适用话题】教训;童心;寄托;公平正义
其他文献
1893年的某天,皮耶尔·波纳尔在巴黎街上溜达。很多年后,他将会作为后印象派宗匠、纳比画派创始人而留名于世,但那会儿,他只是个26岁的孤独画家。那天在街上,波纳尔很羞涩地帮一个刚到城里、还不习惯巴黎交通的女孩儿过马路,然后因缘际会开始聊天。女孩儿大大咧咧地说:自己16岁,叫玛尔黛·德·梅里妮,刚来巴黎,在一个卖花给葬礼的花店打工。  后来她就成了波纳尔的模特,然后顺理成章地,成了波纳尔的情人。  
期刊
01  我的性格中曾有一处明显的弱点,太想赢但又输不起。  十岁时参加学校运动会,不擅长跑步的我最后一个跑过二百米的终点线,还未下跑道便急迫地对人讲:“我今天鞋子不舒服……”  十四岁时和小我四岁的表弟打牌,表弟聪明伶俐又技高一筹,我眼见他的牌顺利出手只剩下薄薄的几张,我甩开一把烂牌,污蔑表弟:“你耍赖!”  十八岁时因为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我撕碎卷子,趴在桌子上痛哭,哭到声音嘶哑,哭得惊动了半个
期刊
发了张坐在车里的自拍,结果评论比我自拍还牛:这是宝马还是奔驰啊,噢,奥迪吧?装,怕别人不知道你有车啊?朋友圈发了堆化妆品的照片,评论里就有人说话酸溜溜:呦,你口红可真多。这么多口红不少钱吧?都是男朋友送的吧,是不是找了个富二代?  发张坐车里拍的照片,就是在装?给化妆品们拍个全家福,就是别人给买的?凭什么啊?有些人就乐于斥责每一个比你优秀的人,好像别人比你过得好就是一种错误。而事实往往是,越优秀的
期刊
闲下来的时候刷朋友圈,发现H发了一条状态,大概意思是怀念过去高中的生活,那时候的朋友们还很单纯,现在却都变了样。最后凄凄惨惨地加了一句:物是人非,一切都变了,我们都难以回到从前了。  看了看下面零零散散的评论,我勉强拼凑出一个基本信息:前几日她刚和高中玩得比较好的一个朋友撕破脸了,大概意思是H觉得曾经最好的朋友连她的生日会都没有参加,甚至连一点表示都没有,让她格外地伤心。相反,另一个也是高中的闺蜜
期刊
1897年,纪伯伦14岁,进入黎巴嫩贝鲁特市的希克玛学校读书。当时的黎巴嫩人民贫富差距很大,学校里,有的同学很有钱,经常会买回各种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可有的同学却非常贫穷,连肚子都吃不饱。  有一次,学校里举办体育比赛,等同学们比赛结束后回到教室的时候,突然有个富翁的儿子大叫了起来,他放在书包里的30镑钱不见了,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气愤,想要通过蛛丝马迹来查出谁是小偷,可就在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的时候,那
期刊
阿婆出殡的那天,隔壁家的胡婶给我一枚鸡蛋,她说,这是阿婆留给我的遗物。  我小的时候家里穷,阿妈靠种些农作物或是卖点血养活我和阿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讨厌吃酱油拌饭的日子,还是不忍心看阿妈再瘦弱下去的缘故,有一天,我蹑手蹑脚地溜进了阿婆家,蹲在鸡窝旁等母鸡下蛋。没过多久,我见那只母鸡得意扬扬地“咯咯”叫着,从我头顶飞出去,便麻利地将右手伸进鸡窝,手指在触碰到鸡蛋的刹那,热乎乎的感觉瞬间让我兴奋不已。
期刊
加菲尔德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郊外经营着一片香蕉园。最近一段时间,香蕉的收成不错,可销售情况却不容乐观,这让加菲尔德很是头痛。  加菲尔德从小生活在福利院,现在也是一有时间就去看望那里的孩子们。成批的香蕉卖不出去,加菲尔德首先想到的是福利院的孩子们,他用车拉了两筐香蕉送了过去。  一个叫鲍勃的孩子吃着香蕉,看了看加菲尔德,喃喃地说要是天天都能吃到这么好吃的香蕉就好了。 加菲尔德点点头,答应以后天天给他
期刊
月光微凉,在静谧的夜晚细细流淌。洗净了滴翠的叶儿,叫醒了沉睡的村庄。我远望着天边的明月,静静遐想……  “哇!这里有一只蚂蚱!快来快来!”农村的夏夜,怎少得了孩子的嬉闹?我双手合十,蹲在地上,轻轻盖住受惊的蚂蚱,月光如练,洒在我的手上,也照亮了孩子的欢喜。眨眼间,一群小孩跑了过来,小蚂蚱似乎受了惊,仓皇逃窜,引来一串银铃般的笑声。那时的月亮圆圆的,亮亮的,高挂在天空中,我能嗅到一丝快乐的气氛,这是
期刊
在那个万物都已安然入眠的冬夜,我和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听白菜讲着只有一个音调的天籁。那种无与伦比的幸福,随着氤氲雾气围绕在我们身旁,渗入心房,焐化了冬日的寒冷。  雪落在了那个小村庄里,黑暗瞬间就吞噬了一切,包括那个小小的村庄。屋外狂风呼啸而过,空无一人的村庄小道更显阴森,即使没有身处其间也觉得寒冷可怕,噬人心骨。这时候,父亲会踏着青石板,穿过堆着杂物的院子进屋来。那个魁梧的男人,提着四棵大白菜,像个
期刊
我上班的时候经常迟到,原因是从家里到单位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巷子。在巷子的中间地段有两个下棋的老头。我每天从这里走过的时候,都要停下来,看一会儿棋。  这两个老头儿的棋术并不高明,丝毫不能给我以有益的启示,而我对下棋也没有热衷到连上班都不顾的程度。那么,是什么东西牵住我的心呢?我久久不明白这个道理。  两位弈者都是孤身,不知道他们的妻子哪里去了,也不知道他们的儿女哪里去了。一种凄凉感和孤独感笼罩在棋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