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区唐楼,廊下百滋味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菲,实验剧团艺术行政,80后波西米亚族,因为便宜的房租搬家到康德大厦
  
  多菲在实验前卫的剧团里任职,这类职位有个高尚名字叫”艺术行政”,其实就是一般中小企业行政人员的收入,以一大学毕业生来讲是偏少的。可是哪有文艺青年可以跟家人一起住姊妹同房晚晚看TVB合家欢电视剧的呢?所以多菲还是一定要搬出来自住,与玩独立音乐的红茶,在旧区油麻地合租一个单位。一人一间房,厅左侧放多菲的收藏大型画册和外国设计杂誌,右侧则是红茶的木结他、摇铃、口琴、手鼓、非洲鼓韩国鼓中东鼓,中间一张小几,平时二人便围坐小几,用小小的陶碗吃饭,甚至还招待客人。
  一条弥敦道,左边平行的是西洋菜街女人街,右边平行的是上海街砵兰街。自由行游客的消费集中在左边:连锁的电器铺化妆品店时装店运动品店。右边是三教九流灯红酒绿地,颇有香港的混杂之趣:一家桑拿按摩室,门口摆一恶俗镀金维纳斯像,旁边却就是一家经营多年的文具店,中小学生跑进去买九宫格描红本走珠笔改错带。多菲与红茶便是住在右边的上海街唐楼,楼龄四十多年,名叫康德大厦。四楼B室,左前方是灯火通明的麻雀馆,右前方是她们常去的视觉艺术中心——后者比前者面积要小得多。
  所谓唐楼,本是老旧事物:唐楼乃是19世纪中后期至1960年代混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特见于中国华南地区及香港一带。在七十年代香港兴建公屋以前,除寮屋居民外,几乎所有港人都是居于旧式“唐楼”。所以唐楼,以及唐楼所处的旧区,原是香港人的集体记忆。当九十年代香港地价开始狂飙,私人住宅全部作豪宅包装,连电梯都没有的唐楼便好像变成一个家道中落的穷亲戚,经常被强调品质不好、楼宇不佳、结构电线混乱、(部分)没有厕所等坏处,在光鲜的城市抬不起头来。城市发展的巨轮无情地向前,唐楼的楼价被压抑、凝固,唐楼被推倒重建。相对于财源滚滚的未来,人们对尴尬苦涩的过去,暧昧混乱的出身,予以无情的避讳。
  不过喜欢唐楼的人还是有的,香港就有几名外国人,看准有一批中产阶级喜欢旧事旧物,特意买入大量品质良好的唐楼单位,将内部装修得精致无比,向纽约文艺中产的水平看齐,索价1500万左右,虽然不便宜,但也比许多新建的所谓豪宅便宜实惠精美得多。多菲和红茶在报上看到这新闻,心喜唐楼又有新天,不过她们大概此生都未必能入住1500万的楼房。她们与旧区唐楼的缘份,除了审美上的,主要还是阶级上的。旧区唐楼,是生活不拘一格的年轻波希米亚合租单位的首选。多菲和红茶后来发现,一群关心社会、搞音乐、做剧场、写诗、念马克思、做记者的80后,逐渐都聚居到油麻地这旧区附近,不好去STARBUCKS之类的咖啡店,倒乐意去街边大排档吃煲仔饭打火锅,逢年过节时就有社区聚会,一种反时尚的时尚品味,地道艺术生活。
  多菲和红茶这种80后文艺青年,对唐楼的记忆并不多,但她们都喜欢混凝土楼层上的品字花通风窗,觉得素雅;喜欢冰凉的混凝土扶手梯,喜欢纸皮石地板,一小块一小块砌成的无限重复图案,朴实里追求精致的装饰风格;她们甚至喜欢某些单位门口老旧生锈、比她们年纪还大的铁栅。唐楼楼层较一般现代住宅建筑高,有四五米高,没那么大压迫感——多菲和红茶便常常笑说,若不是厅里堆著这么多乐器和书,我们该招呼朋友上来打羽毛球。她们以一种满含感情与惊喜的眼光看自己偶然租来的地方。让她们重新理解某些传统价值的那一句“芝麻开门”,是这些租来的唐楼,而非自置物业里的血缘家庭。比如说,走到街上,她们抬头,发现自己仍在康德大厦的荫庇范围内,因为康德大厦也有所谓“广州式骑楼”(源始于广州,骑楼以砖砌支柱支撑,并跨出唐楼前的行人路,替行人遮风挡雨。多菲与红茶便了解港式粤语长片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老话:我安住小楼,也想到路上人披风戴雨。
  从康德大厦4楼B室的窗口下望,对面小公园日间是老伯们的世界,围拢在一盘棋上,或坐着打盹,都是消磨时日;晚上十一点后就有流莺和马伕,暗黄灯光下,女子的唇彩和香肩有弧光反照。可是多菲与红茶,亦对此无畏惧与嫌恶,甚至不张望,怕自己的眼光予别人世俗的压力。很多搞艺术的人对男盗女娼都有同情,纯真的多菲与红茶也不例外。有次有警察拍门,问隔壁的女子是否凤姐,多菲眨眨眼便说,不是呀,我看不是。她一脸天真、穿素色长裙、满屋是书,警察自然相信。掩上门后多菲想,隔壁的凤姐日间打扮看来根本是个良家妇女;除了深宵的高跟鞋声外,从来安静得像不曾存在;偶有吵架啼哭声,也是非常节制,反而红茶有时还跟男友摔东西动手呢——凤姐本不是世俗所以为的“凤姐”,那么多菲答警察“不是”,也不算全是谎话。多菲与红茶住在这旧区唐楼,心思是彬彬有礼、相安爱惜,像张爱玲的话: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凌叔,士多店老板,住康德大厦,前铺后居有十多年
  
  唐楼以前多是“前铺后居”,像康德大厦楼下的品记士多,老板凌叔便住在康德大厦二楼。小本经营的士多,入货种类稳定,做的是熟客生意,自然无法与强调种类繁、新货多、有优惠的超级市场竞争,只但求自保。不过品记士多也有十多年历史了,熟客自然是有的。有心经营小士多的人,会将货品排列得极整齐,相关货品放在附近,包装纸方向都一样。凌叔每日收拾铺面,货物所在记得一清二楚,客人行藏口味也记得一清二楚。有的很沉默,凌叔每次从旧式横置的汽水冰柜里拿出冷冻的瓶装蒸馏水、可乐、啤酒,递上同样牌子的香烟,同样口味的口香糖,与客人只深沉交换一个眼神。有的很多话,比如崔先生,女儿出嫁后在家里闷得慌,哪日太太出去打牌了,就要下来聊天,从赛马到新闻到身体疾病到太太的恶行,由九点档剧集开播始,谈到十一点新闻时间,一同抬起头看那显像管旧电视播新闻,崔先生便大概于此时上楼回家。
  入夜十一点多,街上车辆较少了,老板凌叔便打开方桌,在街边与妻儿吃饭喝酒剥花生,天寒时还吃自家的火锅。一街上行走的人都认识,中年妇女郭太太突然扑过来说你们锅里好香的麻辣,怎么做的,凌叔便说是一般麻辣火锅,只是加上了后面街上尼泊尔人的香料调味,郭太太说怪道闻起来与别不同。火锅香得满街人来问,凌叔心里得意,便叫妻子去旁边菜摊的芳姐处再添半斤西洋菜;妻子回来转达,芳姐说西洋菜一味哪够吃,特地精选一个小小”杂菜篮”送来,收费一样。凌叔便烫了几块嫩牛肉,装在碗里,连一杯啤酒叫妻子送过去给芳姐。
  前铺后居是早期华人社区常见的生活形态,凌叔读书不多,不知道这些。他只是本能地生活着:工作和居住的环境重叠,劳动与余间的分野不明显,凌叔照他自己和所见街坊之需要来替自己的铺子订货,不制造过多的需求,街上的垃圾多了他也要帮忙扫一扫,因为这条街是他生活及讨生活的地方。香港地小人多,铺子多半狭窄,做士多搞饭馆卖蛇羮做面包卖水果制家私补衣服剪头发的,都把东西放到铺外的街道上——大家都是”靠条街搵食”。早期出于贫困而各种空间不得不互相渗透,构成了一种公共性,没人拥有整条街,而人人都是持份者(stake-holder)。到城市富起来,管理主义也来了,街道变成没人拥有而谁都不能用的地方。两个巡更警察自远处走来,喝斥大排档违规把桌子摆到街上,勒令他们收档,凌叔也默默地与妻儿收拾碗筷,上楼睡觉。
  
  黄先生,私人大厦保安,从公共屋 搬出后置业在康德大厦
  
  多菲与红茶纯真得不知自己与众不同,但与她们同住一层楼的黄先生则发现了某点不同。自从多菲与红茶搬来,后楼梯的垃圾多了好几袋,都是分了类的:胶瓶一袋、铝罐一袋、废纸一袋、玻璃瓶一袋,偶有旧衣服更是严密包好标明“旧衣,已洗,任取”。在多菲与红茶,她们是持环保立场,废物分类有助回收再造促进环保。年近六十的黄先生是老一辈,不说环保,但想想,这样分类,倒是对楼下拾铝罐收纸皮的垃圾婆方便多了,这些废物拿去换得几个饭钱,对七十多岁孤身还要做工的老人家很重要。黄先生便也开始照做。
  黄先生其实也六十多岁了,已届退休年龄,但闲在家里闷得慌,又要攒钱养老,他便到一间比康德大厦稍新、楼龄二十多年的私人大厦做保安。私人大厦有铁栅有电梯有闭路电视,午夜后锁门,进出要按密码锁,当然比唐楼安全——其实真有孔武有力的强盗来抢,六十多岁的黄先生也拦不住追不上。这份工作其实是闲散的多,黄先生工作的管理处也不过是电梯口外的一张办公桌,桌面玻璃下压着一些通渠、水电维修的电话号码纸片。日更时黄先生偶然出门外抽烟,住客进出时打个招呼,有生面孔,打量一下见不是坏人,也不必他们登记身份证了。这对保安员和住客来说,都比那些进出保安严密的大厦要方便。年轻的住客一般很沉默少打招呼,年老的则多要搭讪来打发时间,所以管理处另设一张椅子,是让住客坐着聊天的。来聊天的人多半寂寞,谈谈天气、身体、物价,讲讲自己家里,黄先生也有一搭没一搭的应着,不必像新式豪宅那样西装笔挺、一式一样的逢人讲“你好”。夜更时黄先生可以直接打盹,夜归住客,像七楼的年轻夫妇,开门后还会不好意思地说“抱歉吵醒你了”。
  大厦门是一道界限,经常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圣诞夜里12楼家的闺女,由男孩子送回家了,门口依依不舍十八相送般磨蹭个多小时,嘴都没亲一个。春天时二人恋上了,暑假二人闹翻,女孩在大厦门外凄凄哭泣,黄先生出去张望一下,忍不住搭个嘴叫男方“别欺负女孩子”。纠缠数月,末了还是散了,自此女孩经过管理处时都有点讪讪的,像黄先生是知道了秘密又帮忙隐瞒的长辈。
  某天23楼的独身男子,发了疯一样下来追问他昨天放在门口的胶箱哪里去了,黄先生照常理推断,是让搞清洁的人当垃圾扔了,估摸这时间已到了垃圾站,男子就朝垃圾站狂奔了。黄先生不像他鲁莽,留在管理处等搞清洁的大婶,一问之下弄清楚,原来箱子是扔了,但里面的一大堆纸张报刊旧书还在后楼梯,待收废纸的来拿。男子垂头丧气回来,看到那堆故纸双眼重现光芒,忙不迭道谢,说是家传古书和重要研究资料,给黄先生和大婶各封了几百元利是,欢天喜地上楼。
  中秋、圣诞、新年、农历年时,大厦都要做些起码的装饰,小小的圣诞树竖起来,七彩灯泡一亮一亮,住客们会给黄先生封红包,图个好意头,礼貌客气的上楼去。黄先生道谢,电梯门一合,大厦门前又剩他一人。年晚岁末,时间在心头流过,黄先生也不感慨,扭开收音机听点时事烽烟节目。
  最早以前,黄先生黄太太住筲箕湾的公共屋邨,没电梯、房间窄小,但通道上各家大门都是开着的,一家电视家家看,结婚嫁女夫妻拌嘴揍小孩,全通道都知,一家出事全层都不能不管。那时设备不好,全层都在一个水源取水洗衣洗菜,磨擦是有的,但都能调和了。人和人的热度,摩肩擦踵,声音凌乱织成了杂锦。后来有了点钱搬出了公屋,自置了楼房。然而黄太太身体不好卧病在床,日日在康德大厦自己的世界中,寂寞是寂寞的,对她而言,只听到隔壁关门声是不够的,但她又不愿承认——香港人是不许寂寞的,回到贫穷的过去,这选项对香港人是不存在的。如今夜里只能听市声,醉汉偶然高叫,黄太太从自己的梦里惊醒,却又不敢下去掺他一把,只好想着明天要给窗台上的勒杜鹃浇水,然而那花,终不能开得像筲箕湾公屋里的,家家争研斗丽的热切灿烂。
其他文献
只有活着的人,活着的传统  才令历史文物建筑甚至法定古迹变得有意义有活力  香港大部分仍有人居住生活的围村  就正正是“活”的历史博物馆  这些围村的历史  往往可上溯至明清甚至宋元年间  历尽数百年改朝换代斗转星移  这里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  都存留着岁月的痕迹和味道    位于香港粉岭的粉岭围,立村至今已近八百年历史,其彭姓家族是香港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现有海内外人口近万,其宗亲会遍布英国、荷兰
期刊
勤于旅行的人,选套合适的随身装备并不难,但选个称心好用的相机可不容易。无论是专业野外摄影师,还是一般驴友,只要摸清你旅途中要拍的主要题材,将摄影器材模块化,还是很简单的。    平原版“长枪组合”    穷玩法:  尼康D7000+AF VR 80-400mm f/4.5-5.6D ED  闹呐,这也叫穷    富玩法:  佳能1D Mark IV+EF 400mm f/2.8L IS USM  
期刊
得益于加勒比海、印度洋和波利尼西亚岛屿的灵感,英国Yacht Island Design公司设计了一款豪华游艇,名为“Tropical Island Paradise”,意即热带岛屿天堂,上面有“火山”和瀑布。Yacht Island Design公司的工作室总监说,这艘船在保留现代游艇设计风格的同时,“给人以海浪拍击热带火山岛的印象”。  从设计图上可以看到,这艘游艇的外观确实让人称奇。甲板后部
期刊
入秋后,尽管仍然有些燥热,外出旅行却少不了一件外套来应对突变的天气,怎样穿得舒适实用又不失型格才是关键。颜色鲜艳的针织衫无疑是秋冬最大亮点,各种大红、明黄、橘色纷纷成为设计师们热衷的色调,搭配牛仔裤或休闲裤都不失时髦风范,质料上棉质或柔软的cashmere都是首选;另外,轻薄的夹克也是百搭的必备,不仅能营造出年轻的活力气质,即便是搭配正装也能凸显绅士味道。
期刊
很久以前,有一群侗族小伙子和姑娘在山上耕作,闲时他们坐在一棵大枫树下有说有笑地乘凉,这一来逗乐了山上的百鸟和昆虫,跟着齐鸣欢唱,声音有先有后,有高有低,此起彼落,动听迷人。自此,侗族人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摹仿各种鸟虫的声音学唱,有的学唱高音,有的学唱低音,就这样年复一年,多声部的大歌诞生了。  更有传说盘古天开之日,有一歌仙挑一担子歌谣飞天而过,正巧来到小黄时,扁担断了,歌谣全都散落到小黄之地,所以
期刊
摄影是一门减法的艺术,而运用“多重曝光”进行拍摄则是摆脱种种现实限制的加法运算了。在平常的旅行摄影中给夜景加个月亮是很常见的二次曝光运用实例,我们暂且不多说;如果时间比较充裕,不妨试试用二次曝光拍张唯美的夜景:用脚架固定住相机,把白天的和夜晚的景色重复拍摄在一张底片上,要点是保持相机不动使两次曝光良好的重叠,白天的曝光按天空测光后减一档光,晚上天全黑以后按地面亮度曝光。如果用各种角度拍腻了满山遍野
期刊
土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类型,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强烈的防御性。事实上,它就是有永久居民的大型堡垒,往往一个家族上百丁口在其中传宗接代,生生不息。    聚族而居的大型堡垒  闽西永定宣传土楼最早,世人皆知客家土楼。后来,漳州人盘点家当,发现闽南地区也有不少土楼,数量和质量都不亚于客家土楼。所以我们今天称呼福建土楼,比较准确的说法是闽西南土楼。  2005年初,我与曲利明从永定翻越博平岭,进入平和、南靖,
期刊
博饼常规    一秀  秀才» 32个  六粒骰子中博出一个红四点,且所有点数并非“一、二、三、四、五、六”的连数。    二举  举人» 16个  六粒骰子中有两粒为红四点。    三红  探花» 4个  六粒骰子中有三粒的点数为四。    四进  进士» 8个  六粒骰子有四粒点数相同(除四点外),在博饼桌上,“四进”往往是最难博出的点数之一。 
期刊
厦门一向有“小春节、大中秋”之说,一入农历八月,厦门便成了“骰子之城”,所有厦门人都在博饼桌上博饼玩乐庆中秋。无博饼,不中秋,这是厦门人最浓的情结。  所谓博饼,其实就是掷骰子。而在农历八月的厦门旅途中,你会得到许多博饼的机会:在老市区的街巷寻食时,可随意进入一杂货店,与老板一起博饼;在景区观景时,大门口可能就摆着大红碗一个,让你扔出把骰子;家庭旅馆的老板可能把你当作家人,拉你参加他们家的家庭博饼
期刊
陈勇鹏  摄影家 厦门人  有一年我们部门去一家小吃店博饼。当年部门有人结婚,有人生子,算是喜事不断,结果,博饼时,第一圈就有人博出了状元,只不过四进一直不出,所以大家就一轮一轮地博。到最后,整桌十来个人,人人都博到了状元,还有两人博到了状元插金花,真是玩得空前的high。博完饼走出小吃店,突然发现,小吃店的门牌号居然是“141”,这多像是状元插金花的点数啊。    卢彦鹏   艺术家 福建漳州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