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它是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构成,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通常所说的教学策略是为完成体育课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在教学中,同样的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执教教师就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以及场地器材实际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而不能生搬硬套,否则教学效果将适得其反。
自2018年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颁布以来,厦门市教科院体育学科就组织全市体育教师在“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做了探索,尤其在体育课堂的“教”“练”“赛”3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从体育课堂怎样运用“教”“练”“赛”3个方面谈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从而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如何落实教学中的“教”
1.教什么。体育课中的“教”是教师专业性的一个体现。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运动技术、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健康知识与练习方法。以往,体育教师在技能类教学中对教的概念比较清晰,知道动作示范、练习步骤及练习方法等,但对体能类项目中的教的概念则比较模糊,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有些教师在进行耐力跑的教学时,一味地只让学生完成定时跑、定距跑、让距跑、追逐跑等,但并没有告诉学生每一种跑的练习有什么特点、能达到怎样的锻炼效果等,以致学生只知道跑,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跑,其作用是什么,因而这就较难达成学科核心素养所倡导的体能目标。又如,在进行接力跑的教学中,由于接力跑有几个知识点:交接棒的站位、左右手的交换、交接棒的技术、预跑的时机及棒次人员的选择等,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明确,那么,交接棒动作就难以高效完成,反而容易造成失误,以影响学练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主动告诉学生每个项目的名称、动作要领、练习方法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项目的特点、锻炼价值、学练方法及比赛规则等,只有课前考虑周全,有針对性进行设计,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逐一落实,才能实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目标。
2.怎么教。体育课的教学包含新授课、复习课、考核课等不同的课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也不同。一般来说,新授课更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主要让学生能够清楚所教项目的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学练方法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复习课更应注意学练方法的作用与效果,让学生能够清楚每一个练习的方法和作用,并能针对自己的问题加以改进;而考核课则要渗透所学项目的规则和积极向上的品德等,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评价等。
在实际教学中,准备活动、基本教学、放松活动等环节也都有侧重点。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放松练习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做了又有什么作用?一项主教材的教学既要根据个体差异制订不同难度的练习内容,又要根据学情制订出不同难度的评价标准,并在教学中落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受益。如,在球类教学中引入动感活力球操,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前熟悉相关球性,为接下主教材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可活动各关节肌肉韧带,以达到避免受伤的目的等。又如,在备课时,教师先针对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设计相对应的教学策略,然后通过语言的合理性、示范的规范性、方法的多样性、纠错的及时性、评价的多元性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强研究并形成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以激励为主,应简洁、清晰地使用教学术语;在做动作示范时,应规范、优美;应选择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并有效组织;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技术动作上的问题和错误,并给予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解决错误动作的方法,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还能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教师在评价方面,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选择自评和互评,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改变其运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运用好以上方法,积极主动落实“教”,循序渐进,那么就能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
二、怎样在教学中强调“练”
1.练什么。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运动能力目标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学练,实现学到技术、掌握技能、发展体能的目的。而要达成这些目标,就需要加强练习。不论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技能学习、体能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重适宜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以及学生可接受的练习内容,这样学生通过努力,每次课都会有收获,从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当然在学习中因学生人数较多,起点不一,能力也不一,教师在练习难度、组织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应注重分层,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学有所获。如,教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初一)时,在第1课次的学练时,教师就应强调迈步与变向的路线、运球时球的落点、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而不能过多强调变向时的转体、探肩动作,而应在学生逐步掌握其基础动作后,再逐步强化转体、探肩以及保护球的技术,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在实践中发现,球类项目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完整练习,技巧类项目应让学生多次进行连贯动作的完整练习,体能类项目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变换内容的练习,游泳类项目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水上练习。总之,教学中不管选什么内容进行练习,其练习内容的设计与练习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2.怎么练。在教学中,不论是技能学习课,还是体能练习课,为达成运动能力的相应目标,执教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练习,在练的过程中渗透讲,讲练结合,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另外,体育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课型特点等,从单元入手,适当分配讲和练的时间。如,新授课可适当多讲一些,复习课则可多练一些,这样既符合学习与复习教材的教学规律,又能提高练习密度,达到发展体能、掌握技能的目的。
通常所说,若想达到一定的练习效果,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可作为指标之一。运动负荷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即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练习密度的高低对学生是否掌握技能、发展体能有较大的影响。在教学中,只有不断重复练习,才能逐步领会并掌握技能动作的要领。为此,在教学中,需在讲解、组织、分组及器材与设备等方面下功夫。如在分组练习或练习方法的选择上,难以达到练习密度时,教师可在场地的合理性、分组的细化性、器材的创新性及教辅的合理性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合理的场地布局,减少队伍调动和距离等因素对练习时间的影响;通过纵向分组以减少学生等待的时间;通过器材的创新,克服因器材少、设备不足而影响练习的时间;通过以新媒体的形式,动漫、音效背景的运用,促进学生更快理解练习方法等,进而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更好地掌握本课的运动技能。 在保障练习密度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强度。在学练中,执教教师应关注每名学生的靶心率。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较长时间让学生保持在最佳的运动心率,那么练习的效果就会更有效,对学生的健康及体质的增强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教学中,要达成这种练习效果,就要在练习过程中对时间与强度大小的把控以及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不断尝试与总结。另外,每名学生的运动能力等情况,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科学地制订练习密度及强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怎样在教学中运用“赛”
1.赛什么。在教学中,如果一直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这样既单调、又枯燥,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也给体育课堂的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比赛引入课堂,则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比赛的乐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比赛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生需求而定,除篮球、排球、田径等常规竞技类的項目外,非常规竞技类项目则需要执教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比赛内容,可比队列的整齐度、广播操的整齐规范性,也可选择辅助类项目的比拼。如,跳远腾空步的规范性、背越式跳高背弓动作的完美性等。不论是新授内容,还是复习内容,都可以将其设置成比赛内容,可以是速度、高度、远度等项目的比拼内容,也可以是技能动作完美性的比拼内容,尤其是技能类项目的比赛,既可以促进学生更努力学好,又能培养学生观察与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2.怎么赛。在一节体育课中,引入比赛进课堂,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等确定,可选择先比赛、再学习,也可选择先学习、再比赛,还可选择学习与比赛同时进行等方式。当然选用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个人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的比赛,还可以是小组单元积分赛、小组学期积分赛等。比赛即练习,练习为应用,通过比赛的巧妙应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技能,发展了体能。同时,通过比赛,还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体育品德,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教学中,要实现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关键要围绕课堂教学的各要素,深入优化教学各环节,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加强有序的课堂教学管理,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教、练、赛3个方面,那么,就必能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雪峰.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占春.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54.
自2018年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颁布以来,厦门市教科院体育学科就组织全市体育教师在“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做了探索,尤其在体育课堂的“教”“练”“赛”3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从体育课堂怎样运用“教”“练”“赛”3个方面谈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从而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如何落实教学中的“教”
1.教什么。体育课中的“教”是教师专业性的一个体现。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运动技术、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健康知识与练习方法。以往,体育教师在技能类教学中对教的概念比较清晰,知道动作示范、练习步骤及练习方法等,但对体能类项目中的教的概念则比较模糊,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有些教师在进行耐力跑的教学时,一味地只让学生完成定时跑、定距跑、让距跑、追逐跑等,但并没有告诉学生每一种跑的练习有什么特点、能达到怎样的锻炼效果等,以致学生只知道跑,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跑,其作用是什么,因而这就较难达成学科核心素养所倡导的体能目标。又如,在进行接力跑的教学中,由于接力跑有几个知识点:交接棒的站位、左右手的交换、交接棒的技术、预跑的时机及棒次人员的选择等,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明确,那么,交接棒动作就难以高效完成,反而容易造成失误,以影响学练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主动告诉学生每个项目的名称、动作要领、练习方法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项目的特点、锻炼价值、学练方法及比赛规则等,只有课前考虑周全,有針对性进行设计,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逐一落实,才能实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目标。
2.怎么教。体育课的教学包含新授课、复习课、考核课等不同的课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也不同。一般来说,新授课更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主要让学生能够清楚所教项目的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学练方法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复习课更应注意学练方法的作用与效果,让学生能够清楚每一个练习的方法和作用,并能针对自己的问题加以改进;而考核课则要渗透所学项目的规则和积极向上的品德等,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评价等。
在实际教学中,准备活动、基本教学、放松活动等环节也都有侧重点。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放松练习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做了又有什么作用?一项主教材的教学既要根据个体差异制订不同难度的练习内容,又要根据学情制订出不同难度的评价标准,并在教学中落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受益。如,在球类教学中引入动感活力球操,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前熟悉相关球性,为接下主教材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可活动各关节肌肉韧带,以达到避免受伤的目的等。又如,在备课时,教师先针对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设计相对应的教学策略,然后通过语言的合理性、示范的规范性、方法的多样性、纠错的及时性、评价的多元性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强研究并形成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以激励为主,应简洁、清晰地使用教学术语;在做动作示范时,应规范、优美;应选择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并有效组织;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技术动作上的问题和错误,并给予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解决错误动作的方法,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还能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教师在评价方面,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选择自评和互评,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改变其运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运用好以上方法,积极主动落实“教”,循序渐进,那么就能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
二、怎样在教学中强调“练”
1.练什么。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运动能力目标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学练,实现学到技术、掌握技能、发展体能的目的。而要达成这些目标,就需要加强练习。不论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技能学习、体能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重适宜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以及学生可接受的练习内容,这样学生通过努力,每次课都会有收获,从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当然在学习中因学生人数较多,起点不一,能力也不一,教师在练习难度、组织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应注重分层,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学有所获。如,教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初一)时,在第1课次的学练时,教师就应强调迈步与变向的路线、运球时球的落点、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而不能过多强调变向时的转体、探肩动作,而应在学生逐步掌握其基础动作后,再逐步强化转体、探肩以及保护球的技术,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在实践中发现,球类项目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完整练习,技巧类项目应让学生多次进行连贯动作的完整练习,体能类项目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变换内容的练习,游泳类项目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水上练习。总之,教学中不管选什么内容进行练习,其练习内容的设计与练习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2.怎么练。在教学中,不论是技能学习课,还是体能练习课,为达成运动能力的相应目标,执教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练习,在练的过程中渗透讲,讲练结合,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另外,体育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课型特点等,从单元入手,适当分配讲和练的时间。如,新授课可适当多讲一些,复习课则可多练一些,这样既符合学习与复习教材的教学规律,又能提高练习密度,达到发展体能、掌握技能的目的。
通常所说,若想达到一定的练习效果,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可作为指标之一。运动负荷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即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练习密度的高低对学生是否掌握技能、发展体能有较大的影响。在教学中,只有不断重复练习,才能逐步领会并掌握技能动作的要领。为此,在教学中,需在讲解、组织、分组及器材与设备等方面下功夫。如在分组练习或练习方法的选择上,难以达到练习密度时,教师可在场地的合理性、分组的细化性、器材的创新性及教辅的合理性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合理的场地布局,减少队伍调动和距离等因素对练习时间的影响;通过纵向分组以减少学生等待的时间;通过器材的创新,克服因器材少、设备不足而影响练习的时间;通过以新媒体的形式,动漫、音效背景的运用,促进学生更快理解练习方法等,进而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更好地掌握本课的运动技能。 在保障练习密度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强度。在学练中,执教教师应关注每名学生的靶心率。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较长时间让学生保持在最佳的运动心率,那么练习的效果就会更有效,对学生的健康及体质的增强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教学中,要达成这种练习效果,就要在练习过程中对时间与强度大小的把控以及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不断尝试与总结。另外,每名学生的运动能力等情况,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科学地制订练习密度及强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怎样在教学中运用“赛”
1.赛什么。在教学中,如果一直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这样既单调、又枯燥,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也给体育课堂的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比赛引入课堂,则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比赛的乐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比赛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生需求而定,除篮球、排球、田径等常规竞技类的項目外,非常规竞技类项目则需要执教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比赛内容,可比队列的整齐度、广播操的整齐规范性,也可选择辅助类项目的比拼。如,跳远腾空步的规范性、背越式跳高背弓动作的完美性等。不论是新授内容,还是复习内容,都可以将其设置成比赛内容,可以是速度、高度、远度等项目的比拼内容,也可以是技能动作完美性的比拼内容,尤其是技能类项目的比赛,既可以促进学生更努力学好,又能培养学生观察与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2.怎么赛。在一节体育课中,引入比赛进课堂,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等确定,可选择先比赛、再学习,也可选择先学习、再比赛,还可选择学习与比赛同时进行等方式。当然选用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个人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的比赛,还可以是小组单元积分赛、小组学期积分赛等。比赛即练习,练习为应用,通过比赛的巧妙应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技能,发展了体能。同时,通过比赛,还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体育品德,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教学中,要实现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关键要围绕课堂教学的各要素,深入优化教学各环节,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加强有序的课堂教学管理,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教、练、赛3个方面,那么,就必能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雪峰.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占春.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