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校本教研;活动主题;策
划;理论学习;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1—0017—01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校都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但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存在着形式化问题——教师被动参与,活动缺乏实效。怎样才能防止校本教研流于形式,使教研工作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器、加油站呢?下面是我校的几点做法。
1. 根据实际确定教研活动的主题,增加教师对教研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教师不热衷于校本教研,视教研活动为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研的内容与教学实际联系不紧密,教研会不能真正成为研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平台,达不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目的。这样的教研当然不能引起教师的兴趣,无法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所以,增强校本教研问题的针对性是促进校本教研由形式化走向实效化的前提。
校本教研的主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教研主题,教研活动的主题应该是全学科组教师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合作攻关”的格局。如低年级看图写话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问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策略问题、大班合作学习中的全员有效参与问题等等。
2. 对教研活动进行精心策划和组织,避免随意性活动导致的教研低效。上课需要提前“备课”,设计课堂预案,同样,教研活动也要做策划。教研活动的策划要求教研组长精心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同教导处、分管领导就活动的方式方法,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一是教研活动的目的。二是活动的方式与环节。教研活动要设计大家参与的环节及过程,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和宽松的教研氛围,保障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畅所欲言。
如上学期教学转入复习阶段时,我校各教研组开展了“提高复习效率”的研讨活动。首先教研组长让每一位老师提出自己教学中制约教学成绩提高的困惑问题,然后组织教师在集体研讨之前进行个人层面的研究,使教师个人先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思考、实践和总结等,形成个人的结论(成果),最后在组内同伴间 “互助解决”“智慧共享”。
3. 创新校本教研的方式,保障教师在活动中提升自我,改善行为。教研活动的方式要以教师的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为目的,使教师主动参与其中,并在各种观念的交锋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我校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探索,发现以下几种方式很适合基层学校和教师:(1)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对比课或教案设计)。即不同的教师准备或教授同一节课,然后大家一起来观课研究。(2)案例研讨。能反映当前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典型问题的课例或片段,也可以是某种教学法的尝试,目的是给大家一个探讨借鉴的范例。(3)联合式教研。开展联校教研,以此构建教学研究活动的共同体,实现区域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4)教师论坛。例如,我校举办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读中感悟、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的交流论坛。既有围绕专题的“群言堂”,又有骨干教师坐镇的专题讲座。(5)课题研究。教师小课题研究能够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使教师教研的自觉性、针对性大大提高,促进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教学水平。
4. 围绕主题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校本教研的高度和深度。校本教研的主题,一般都是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共同困惑与问题,只凭教师同伴现有的经验显然是不够的。这里的理论学习既包括有关纲领性文章如大纲、课标以及专家的相关研究结论,还包括介绍一线教师的先进经验、做法的文章等。理论储备,可以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和高度。
如,我校要开展一次以“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前期,学科组可以动员教师自主搜集资料,要求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实践(上课、观课、评课)中检验学过的理论知识以及其他教师的做法。这样教师会更容易发现问题,会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分析课例和总结提炼校本教研的成果,也会更好地把别人的经验嫁接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
编辑:马德佳
划;理论学习;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1—0017—01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校都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但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存在着形式化问题——教师被动参与,活动缺乏实效。怎样才能防止校本教研流于形式,使教研工作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器、加油站呢?下面是我校的几点做法。
1. 根据实际确定教研活动的主题,增加教师对教研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教师不热衷于校本教研,视教研活动为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研的内容与教学实际联系不紧密,教研会不能真正成为研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平台,达不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目的。这样的教研当然不能引起教师的兴趣,无法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所以,增强校本教研问题的针对性是促进校本教研由形式化走向实效化的前提。
校本教研的主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教研主题,教研活动的主题应该是全学科组教师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合作攻关”的格局。如低年级看图写话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问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策略问题、大班合作学习中的全员有效参与问题等等。
2. 对教研活动进行精心策划和组织,避免随意性活动导致的教研低效。上课需要提前“备课”,设计课堂预案,同样,教研活动也要做策划。教研活动的策划要求教研组长精心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同教导处、分管领导就活动的方式方法,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一是教研活动的目的。二是活动的方式与环节。教研活动要设计大家参与的环节及过程,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和宽松的教研氛围,保障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畅所欲言。
如上学期教学转入复习阶段时,我校各教研组开展了“提高复习效率”的研讨活动。首先教研组长让每一位老师提出自己教学中制约教学成绩提高的困惑问题,然后组织教师在集体研讨之前进行个人层面的研究,使教师个人先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思考、实践和总结等,形成个人的结论(成果),最后在组内同伴间 “互助解决”“智慧共享”。
3. 创新校本教研的方式,保障教师在活动中提升自我,改善行为。教研活动的方式要以教师的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为目的,使教师主动参与其中,并在各种观念的交锋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我校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探索,发现以下几种方式很适合基层学校和教师:(1)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对比课或教案设计)。即不同的教师准备或教授同一节课,然后大家一起来观课研究。(2)案例研讨。能反映当前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典型问题的课例或片段,也可以是某种教学法的尝试,目的是给大家一个探讨借鉴的范例。(3)联合式教研。开展联校教研,以此构建教学研究活动的共同体,实现区域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4)教师论坛。例如,我校举办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读中感悟、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的交流论坛。既有围绕专题的“群言堂”,又有骨干教师坐镇的专题讲座。(5)课题研究。教师小课题研究能够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使教师教研的自觉性、针对性大大提高,促进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教学水平。
4. 围绕主题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校本教研的高度和深度。校本教研的主题,一般都是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共同困惑与问题,只凭教师同伴现有的经验显然是不够的。这里的理论学习既包括有关纲领性文章如大纲、课标以及专家的相关研究结论,还包括介绍一线教师的先进经验、做法的文章等。理论储备,可以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和高度。
如,我校要开展一次以“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前期,学科组可以动员教师自主搜集资料,要求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实践(上课、观课、评课)中检验学过的理论知识以及其他教师的做法。这样教师会更容易发现问题,会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分析课例和总结提炼校本教研的成果,也会更好地把别人的经验嫁接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