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良:做好一盏灯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s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观灯乐行》。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
  诗人记录的盛景里,灯是主角。
  而今天要讲的灯,曾是古代的奢侈品——宫灯。在宫灯的序列里,北京宫灯样式纷繁:挂灯、落地灯、壁灯、戳灯,样样好看;造型各异的北京宫灯各具特色,盆儿形,六方形、双柱形,细说得有几百种。
  精致的设计、独具匠心的工艺、几代人的传承,凝聚着传统文化灿烂的美。
  北京宫灯的传承故事中,有历史的重量与匠人的品格。
  今天,就请听文盛斋的第四代手艺人翟玉良为我们细细说。

一见钟情


  1971年,翟玉良中学毕业,由学校分配进入北京市美术红灯厂,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那会儿,大家的想法很简单,分配什么就干什么,任劳任怨。”老翟说,和宫灯打交道,一干就是一辈子。
  北京市美术红灯厂的前身,是前门外廊房头条的文盛斋。历史上,北京有两个文盛斋,一个是原址在前门外廊房头条的文盛斋,大约开业于清朝嘉庆年间,以经营各类彩灯而著名,后来迁到东琉璃厂。另一个是文盛斋琴行,清朝咸丰年间开业的乐器琴行,位于厂甸小沙土园北口西侧,后来迁到安定门大街。
  今天咱们说的是做宫灯的文盛斋。宫灯曾是宫廷專属的器具,逢年节也赏赐给王公大臣。清朝时,宫灯由内务府造办处管理,需要时召工匠入宫。文盛斋的创始人韩子兴先生就曾经配了腰牌进宫为慈禧太后做宫灯。而工匠们并不专属宫廷,于是宫灯就在民间流传开。“听我师傅说,当年廊房头条的灯笼铺里,文盛斋是做得最好的。”
  经过发展,文盛斋改建为宫灯壁画厂,北京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宫灯壁画厂改成北京市美术红灯厂。
  “我们厂那会儿有几个产品,木制宫灯、大红灯笼,还有一种就是各种造型的灯彩;厂里的塑料车间和国画车间也很厉害。当时很多美院毕业的学生到我们厂来,因为他们在美院学得很扎实,所以组成了一个车间,这个车间最多的时候有将近上百人,专门作画。”
  回忆起最初的进厂学习,翟玉良说,自己被分配为宫灯制作学徒,他几乎是“一见钟情”地喜欢上了宫灯。以硬木为框架的六方或四方宫灯,可拆卸和折叠,在灯的每个角上都缀有丝穗,灯框架之间嵌以玻璃或纱绢,玻璃内画有彩色漆画。如此精美的作品,让翟玉良格外喜欢。“我最喜欢的还是六方宫灯。因为六方宫灯是传统的宫灯,非常耐看,什么场合都适合,包括故宫等庄重的场合都挂这种灯。”

学艺


  “别看过去的手艺人可能表达得没那么好,但手上的活特别精。”
  回想初进厂时,翟玉良见到的大制作场面,至今难忘。“有300多号工人,做宫灯也像现在的流水线作业似的,机器组负责下料开料,成活组负责做成产品,壁画组负责画片,流苏组做灯穗,喷漆组负责刷漆,大家各自负责其中的一部分。”
  翟玉良还记得,师傅们个个有绝技。“宫灯上有五花八门各种工艺,每个师傅都至少擅长一样,比如说有的师傅特别擅长锼活,有的擅长挂料,有的擅长拉料,可以说师傅们各个有绝技。”精通技艺需要时间,忆往昔,翟玉良是在日复一日中,才掌握了一整套工序。“单是木工活我就学了三年。”翟玉良说。
  翟玉良进厂的年代,正是恢复生产的年代,他和师兄弟们跟随郭汉、徐文起、孙守亮、刘洪福、袁振经、李春等身怀绝技的老师傅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宫灯技艺,师傅们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手艺倾力相传。“所有技艺都在老艺人的脑子里。生产恢复起来特别快。”

  别看过去的手艺人可能表达得没那么好,但手上的活特别精。

  世界上没有一门手艺可以逃过枯燥的练习。“进来以后就直接跟着师傅学,从基本功开始,然后就练去、干去。”宫灯制作的基本功之一是“锼”—— 在木料上,用锼弓子锼出窟窿。制作出精美的图案,也都倚仗这门技术。“锼活挺枯燥,也挺累。几个月,就光干这个。”在这样勤学苦练中,翟玉良体会到是什么成就了宫灯的美。
  “那会儿我们一个组有20多人,一个车间好几个组。我们锼起活儿来,站一排,吱吱啦啦就跟奏乐似的,特别震撼。”翟玉良说,技艺练习之中也有趣事,“那时候大家都年轻好胜,要比着看谁的技艺好。我们4个师兄弟较上劲了,把手表往桌子上一放,4个人一起锼牙子,看谁锼得最快。一小时的时间内,我和师兄都锼了上百个窟窿。”

宫灯之美


  “宫灯不用一根钉,全部是榫卯结构,跟咱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完全吻合的。”
  宫灯是在方寸之间创造出的美。从木材变成可以组装的零部件,需要经历锼、雕、刻、镂、烫等工序,从木工备料、开料,到雕刻、拼接、粘合,都需要师傅们的良工巧做。而后还要抛光、打蜡、上漆,再贴绢或上玻璃,最后插上龙头、挂上流苏。工序一道道,都有大门道。



  老翟拿起身旁的宫灯:“就拿这盏最普通的六方宫灯来说,这是由一块一块做好的木头拼接到一起的。你猜,这一盏灯要多少块木头?”
  小巧的宫灯,不能被小瞧。“这一盏灯要120多块木头组在一起。”老翟揭晓答案时,在场的人心里着实吃了一惊。“每一个部件、每一根料都需要精心制作。往小了说,一个部件用一道工序就是100多道工序,而且每一根料它要很多道工序。”   懂得中国传统营造之道的人都明白,宫灯与传统建筑文化紧密相连。“不管是家里的屋子,还是故宫的房子,只要盖房子都得有梁、得有柱子、有窗户,咱这宫灯也是一样。”翟玉良指着灯扇:“你看,上面这横扇叫梁,架子上这块我们叫柱子,彩画的地方是窗户。所以宫灯跟咱们中国传统的建筑、传统家具都是融为一体的。”
  六方宫灯由六片灯扇巧妙拼接而成,传统手艺不运用额外的粘合剂或者铁钉这样的外物,而是用榫卯连接,在木材本身上做文章。老翟利索地从上面取下一扇。

  宫灯不用一根钉,全部是榫卯结构,跟咱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完全吻合的。

  翟玉良讲到,“像是故宫里头那些建筑上的斗拱、百姓家里的红木家具,都是榫卯互相咬着,有多少级的地震晃悠都不会散架”。平和朴素的榫卯结构,暗含智慧,成就了中国含蓄内敛的审美观。而在宫灯上完成榫卯的制作,对雕刻尺寸有精准要求。
  框架完成后,还有装饰性的雕花。按照惯例是镂空雕刻,凸出灯体的部分称为“花牙”。花牙样式,基础的有十来种,临时变化无穷数,雕刻分布的位置也很灵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锼弓子、手工刨是木作师傅必备的工具。翟玉良有几件陪伴了他几十年的趁手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锼弓子就是现在叫曲线锯,关键是一根钢丝锯条。我们那会儿做锼弓子都是自己做,不是外头去买现成的。”
  亲手制作工具,是工艺智慧的应用:经年累月的工作习惯后,工匠知道自己的工具怎么和手里的活完美匹配,工具的制作也是就地取材。“我们车间有做大红纱灯的嘛!就用做大红灯笼的竹板子,找最厚最好的竹板一点一点地窝成弓形,用钢丝给它缠上,绷上劲。”木匠有“百艺之首”的美誉。这份就地取材与恰到好处,是木作最核心的分寸。

中国名片


  “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几位艺人整整三天三夜没离开城楼,离开国大典只差一天的时间,大红灯笼终于做好了。”
  谈起在工厂时的经历,最让翟玉良印象深刻的作品,不得不提开国大典由前辈匠人制作的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
  “(扎灯老艺人)之前没做过那么大的灯笼,挺犯难的,但这是任务,大家伙儿就想尽一切办法要把灯笼做好。”翟玉良说,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几位艺人整整三天三夜没离开城楼,离开国大典只差一天的时间,大红灯笼终于做好了。每个灯笼高3米、直径5米、重80公斤,3个战士手拉手才能环抱,堪称有史以来最大的灯笼。由毛竹、不褪色的红士林布和松木制作的灯笼,上下部贴有金黄色的云朵,底部配有黄色流苏,十分庄重、大方、美观,也成为共和国的集体记忆。
  前辈讲述过去的故事,激励后辈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积累大量经验后,老翟的宫灯作品出现在重要的外宾接待场所。讲起给北京饭店贵宾楼设计宫灯的故事,翟玉良历历在目,“当时对方把用意跟设计师一块儿探讨,我设计出了一个大概其的样子,对方看完以后非常满意,就照着样子去做。”翟玉良说,当时给十层的总统套房每间房里配了一盏,还给大厅配了一盏垂花子母灯。
  子母灯是按照吊灯样式制作的宫灯,有不同的样式,经过适应性的改良,兼具传统气质与现代气息。工匠们给子母灯设计了好听的名字:一圈小的围着大的,叫做“云盒”;母灯中央逐层下沉的,叫“垂花”;嵌了金丝的叫做“金龙合玺”,别有雅韵。
  “后来我又做销售,接触了好多国外的客户。”翟玉良说,把北京宫灯订单远销海外,成为他很骄傲的时刻:“咱们中国人在国外开餐馆的,会照着咱们中国的风俗习惯味道去装饰店面。我接触有几个华人客户,他们每年回到北京以后,都到我这儿买一批宫灯,边做装饰边出售。宫灯成为了一块招牌。这些客户把宫灯放到中国餐馆门口,外国人一看就是中国餐馆。有的外国人见店主的灯漂亮就买走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加之传统文化受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内地订单。不止一个客户找到翟玉良,让他制作独一无二的宫灯。“经常有客户说,想要做一盏别人没有的,我从没做过的宫灯。现在大家讲个性,要独树一帜的特色。”
  得益于傳统宫灯手艺的智慧,以及勤学苦练出的本事,在翟玉良手上,个性化的宫灯不难实现。“只要你掌握了宫灯这门手艺,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设计、去制作。很可能我猛然看见一个东西,马上来灵感,就可以制作出来。”在老翟看来,定制化需求也是传统技艺提高的过程:“我也特别喜欢这么做。在整体的设计素材里,别离开工作的本色就行。”
  老翟设计了很多的异形灯,荷包灯、缩口灯、亭子灯……各种造型的都有。“灯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只要这些工艺你掌握了,随便去变化。根据这个房间的大小,根据个人的喜好,根据房间整个的装饰环境去设计。”这份自在的背后,大概是遵从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尽管已经退休,翟玉良也闲不住。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请翟玉良传授宫灯制作技艺。学员是从社会上通过考试选定、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通过3个月的系统学习,毕业时每个人做了一盏宫灯,还集体制作了一个直径80厘米的走马灯。翟玉良对学员的水平挺满意,“达到了入门水平,时间长了积累多了,他们的手艺会越来越好”。
  也有一些中小学把老翟请去给小朋友们讲课。面对小朋友,翟玉良设计了难度适合的课程:给孩子们讲讲宫灯的历史、制作工艺,最后做一些比较简单的灯饰,让大家体验一下。课程最开心的时刻,是学生们一人拿着一盏做完的灯饰回家。“孩子和家长都特别高兴,因为学生在学校体验到咱们的传统工艺和非遗文化。”说起这些,翟玉良也开心极了。
  他用一辈子的职业生涯做好一盏灯,也用传统手艺点亮了孩子心中传统文化的那盏灯。“咱们让孩子体验制作灯饰,不见得非让人家以后传承这个。让孩子们接触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知道有这么回事,等他走向社会的时候,能从传统文化里吸取力量,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是多好的事儿啊。”

匠心小传


  70年代进入北京市美术红灯厂学习宫灯制作,翟玉良一干就是一辈子。和师傅们学习技艺,在方寸之间展现精美木作。一盏宫灯,一百二十块木头,一千多道工序。翟玉良以匠心和技艺制作,用榫卯咬合住木制宫灯的联结处,也让我们与历史上灿烂的灯彩文化相连。他用一辈子的职业生涯做好一盏灯,也用传统手艺点亮了孩子心中传统文化的那盏灯。
其他文献
昆明方言中的特殊助词“场[tsh31]”在同动词、形容词的组合中形成“X+场”构式,其构式义主要是表达某件事物或行动有价值、有意义;这一构式的生成机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用+场”→“V+场”→“X+场”;“X+场”的特殊构式义是第一阶段语法化演变中语义遗存的结果,所滞留的语义由“X+场”整体负载,而“场”自身的语义引申或虚化对最终构式义影响并不明显。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心理育人队伍组成不全面、对学生心理状况把握不充分、课程设置不规范及校内外育人联动不足等问题,提出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共同努力,从优化育人工作队伍建设入手,全面掌握创新方向,并设计健全的调查实践,充分把握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为创新提供依据。同时高校还应完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过程中实现创新,也应强化校内外育人合力,通过联动共同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在心理育人视角下的创新,展现更为丰富且深刻的育人价值。
吉纳斯特拉在《第一钢琴奏鸣曲》较多地运用了断奏、连奏、八度、双音的钢琴演奏技法,甚至还创造性的使用了非周期时值的混合变拍以及非传统概念的常规节拍;通过对吉纳斯特拉
巍宝山是南诏古国的发祥地,也是滇西南地区著名的道教名山,素有"岳势东南半壁天"的美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遗产学"及其所引发的"遗产热"的逐渐兴起,巍宝山因其蕴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等文化和自然遗产元素,在获得了如国家森林公园、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的同时,也受到了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以"遗产学"为视角,系统解读巍宝山背后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属性,不仅能
中国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传播模式可从总体传播趋势与具体作品传播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前者符合符号学规律,必然经历原生文化符号层和意义层相分离,再与新时空语境相结合的过程;后者可用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型来分析,受传播者、讯息和接收者三个关键因素的影响。第四代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雪花秘扇》的文化传播过程表明,文化系统中的符号层信息更容易被准确传递,而意义层信息则难以达到相互理解。
“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著名作家”“名人手迹收藏家”“文化学者”……如此之多的“名头儿”对于初识方继孝的人来说,总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问一句:“方老师正差儿的职业到底应该算啥?”而对于熟悉方继孝的人来说,这些个“名头儿”哪个都不多余,犹如一位北京爷的滋味生活,单择出哪一样儿,都觉着过于突兀,而就当这些爱好、这些所长、这些嗜好、这些追求——一块堆儿拼凑在一起,“滋味”二字才有了真正的含义。正如
期刊
索尔·贝娄中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生活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消费文化盛行的大都市,现代消费文化使得原本的消费领域已经变为富有结构的社会领域,原本的单纯消费已经变成身份的有序编码;现代消费浪潮造成主人公们归属感的缺失、社会地位的恐慌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这让他们重新建构自己的身份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虽然依靠空间消费的群体感和品牌消费的认可感来获取社会的反馈和公认,进而在社会方方面面煞费苦心地找着自己的位置来确认个体身份,但这种自我身份的重塑是在一种被动的、模糊的、不清醒的状态下被物化成的,是很难得到真实确
1990年-2020年,学人们在环境史研究中,其研究理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的以人类为中心阶段、以生态为中心的纯文化批判阶段和理性客观地以人类为中心倾向的历史本位史观阶段;主要特点是“新晋环境史”学者们受“原生学科”影响较深,传统中国史学者的研究理念与世界史学者的又有不同。
从价值、数量、结构、开机运行、对外服务、日常管理、境外合作等方面分析了云南省保山市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开放共享情况,厘清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共享对象确定难、成本补偿政策冲突、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可持续运营模式、供需错位,并提出相关对策。
考察了农机装备无形磨损发挥作用的技术环境,探讨了农业机械设备无形磨损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指出农机装备无形磨损导致了农机装备浪费闲置,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并对生产企业带来沉重压力,但也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提升,并且有助于新型经营管理模式的出现与扩散,并分别从国家视角、行业视角以及农业经营者视角给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