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民俗,渐行渐远的农耕记忆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_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奶奶的叮咛载满舱
  满怀少年十七的梦想
  充满希望的启航,启航……
  
  漫步在午后懒洋洋的周庄小巷贞丰街,突然传来张明敏的歌声,深情款款的演绎,倏然将我拉回意气风发的学生时代:菁菁校园里,篝火晚会上,一曲接一曲的校园歌曲联唱,最难忘的,一是《乡间的小路》,再就是《爸爸的草鞋》了。因为我们的父辈,很多就是穿着草鞋从乡间走到城市,而作为下一代的我们,很多人的童年都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因而对于乡村,对于草鞋,对于黄昏袅袅升起的炊烟,对于小镇上窄窄长长的里弄深巷,早已成为岁月风尘里最深的烙印,伴随着农耕时代的记忆,沉淀在思乡念家的故梦里。不经意间,一个地名,一道小吃,一次朴实的路遇,一段久违的旋律,就让我们跌入似曾相识的风景……
  而在周庄,这个被陈逸飞画入《故乡的回忆》,被三毛流着热泪唤作前世故乡,被无数纷纷纭纭慕名而至的人们成为梦里水乡的古镇,居然就有十几处手工作坊,居然还保留着我们童年时代熟稔的场景:打草鞋、编竹篮、推拉磨、垒砖瓦……虎头虎脑的花布鞋,形形色色的陶罐酒,叮叮当当的铁匠店,草药飘香的中药铺——急急忙忙地寻过去,又慌慌张张返回来,扶着被叠靠在屋檐下的木门板,我半天才回神来,赶紧举起相机,记录我意料之外的周庄惊喜之旅——
  草鞋,在古代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不借。原意是指其原材料随处可见,编制简单,人人皆可自备,所以犯不着去借。呵呵,我们的祖先真是大智大慧,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中医草药瓷器不说,这草鞋的环保和使用,搁在今天也依然算是卓有远见的一说。中市街的这家“竹草编”,很显然是以展示为主——一大一小两双草鞋,或悬挂墙壁,或平放木板,仿佛早已做好准备,随时都让你一抬腿,一伸脚,即可与青草来个亲密接触:江湖游侠也好,乡野草民也罢,甚或原生态环保秀,大可招摇过市,款款而行。周庄人见多不怪,皆以善意的微笑鼓励你。况且,脚底的感觉一如按摩,麻酥酥非常受用。
  再就是竹编。在“方便袋”没有问世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婆婆妈妈们,一生都离不开这手工编织的竹篮竹篓竹筐等一系列竹器。剖竹为篾,青黄两色。质地柔韧,工艺简单,可疏编成竹篮竹筐,密编为竹箩竹桶,造型奇特的有竹畚箕,竹斗笠,做工精细甚至穿插图案的有竹席、竹榻、竹匾,几乎所有日常用品所需的容器都能够以竹编完成。记忆里的小山村,我曾用洗碗的竹篮网过鱼,妈妈用竹篓采过茶。夏夜的凉床和竹席,经过井水的洗擦,变得格外凉爽。而童年的玩具,最难忘的,就是外公亲手为我编制的竹蜻蜓,和竹蟋蟀……周庄的竹编历史也很悠久,清代就在镇北边形成“篾竹埭”,类似于现在的小市场,专门生产箩、筐、箕、匾、榻、席、桶、篮等生产生活用具。传承至今,其竹编细密有致、坚实耐用,很受四方八邻们的欢迎。作为竹编工艺品,其新颖别致、小巧玲珑的造型也博得不少游客的青睐。
  “圆作坊”,其大师傅在我们家乡叫做“桶匠”,意为所加工的均为木盆、木桶之类的圆形木器。迈进铺子的第一眼,我就被师傅背后的大澡桶所吸引。现在水疗养生很盛行,所有SPA水疗中心都少不了以原木的澡桶来代替浴缸:泡在温暖的、被水浸透的木桶中,原木的清香,木质的醇厚,远比冷冰冰的瓷盆要舒服受用得多。还有就是上了油漆的小家具:清水漆盆啊桶的,大都是寻常人家的生活必需品。而上方刷着紫红油漆的,则专门为新婚嫁娶定制的,其中就有新娘陪嫁最私密的几样:脸盆、脚盆、水桶、马桶。呵呵,凑近一看,果然有金漆的“囍”字,和“早生贵子”的字样。另外还有全套的“礼品装”:称钩子、金链子、一块硕大的如意锁,合在一起的寓意就是:称心如意。不知道那些热爱古典生活的人,在举行中式婚礼时,会不会四抬八抬大红花轿之后,迤逦而行的,是几十抬扎着红绸布、油汪汪红彤彤的嫁妆尾随其后——那,该是多么的火热幸福,又是怎样的妙趣横生啊!
  都说时尚变脸快,五年十年一个轮回。没有绝对的落伍,也没有绝对的时髦。但早些年,任是谁也乐滋滋地要穿皮鞋,而觉得布鞋再舒服,再“养脚”,也是笨头笨脑,难登大雅之堂。也许是中国风的渐渐雄健?也许是环保概念的深入人心?也许“越民族的即是越世界的”地讲求个性?……反正,中式传统服饰的复古,令越来越多的人,重又开始寻着找着这千针万线纯手工制作的花布鞋了。窄窄的周庄贞丰街,闹市深处有家“绣花鞋艺”,售出的都是孩子穿的虎头鞋,厚厚的千层底,艳艳的花缎布,一色儿镶着大红边——没有合适的娃娃可送,我就挑了两双权当做工艺品送给属虎的闺蜜吧!而这几位头裹花毛巾、身着花罩衫、扎着麻花辫、结着红头绳的阿婆,俨然成了周庄民俗文化的代言人似的,早已对摄影师和游客的镜头见多不怪,安之若素了!
  梳艺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汉人,无论男女老少均留长发不剃头,所以梳子几乎是随身必备之物。又因贴身私密,往往也成了古人表达情爱的信物。巧的是,老公也曾在“谭木匠”的店铺里选购过一把指甲盖大小的桃木梳,一根红线穿着送给我,挂在胸前,寓意“舒心”。周庄的梳艺店很多,但多以牛角为原料。迷楼边上也有一家。虽然老板挂着个“谢绝拍照”的牌子,但见我眉开眼笑地买了他好几把梳子,也就温和多了,很热情地问我:要不要刻字?我这才提出想看他制梳。呵呵,他一边点头开始动作,一边很配合地介绍起出料制坯等流程:将牛角锯开成片,高温蒸煮软化便于压平,烘干晾晒,得到角梳坯。梳坯按预先设计的式样锯模,出片齐口后剔制梳齿,打磨梳面后,就能加工梳背弧形。刮磨梳背、梳齿,便可以用细砂抛光。
  木雕刻很是奇特。首先是香,扑面而来的樟木香,一瞬间就将人拉回老祖母的樟木箱时代。那里面可是珍藏着儿时的很多宝贝啊!再就是,无一例外都是挂件雕刻,拖着大红的中国结——很喜庆,也很中国。
  熙来攘往的人伫足不多,偶有老外会指着那雕工精细的花纹,向店家询问着什么。估摸着翻译起来也很为难,这些以凤凰、蝙蝠、鲤鱼、玉兔为主角的图案,即便大街上抓几个中国孩子问问,可能也是一头雾水吧?有时候,喜欢也好,热爱也罢,都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结,至于知不知“花好月圆”“丹凤朝阳”,懂不懂“五福拜寿”“八仙过海”,俨然已不重要了。捎上一两个,挂在厅堂白墙,望一眼,感觉内心深处的某种记忆被唤醒,变柔软……
  一看到那种色彩鲜艳、提拎方便的小酒罐,我就忍不住发痴:美其名曰买回家送给爷爷,其实也知道,他老人家北方人,南下几十年也只认高度白酒,而喝不惯江浙一带的花雕。最后只落得给妈妈做菜当料酒,但毕竟物尽其用为菜添香,大家于是都很领情很开心,也不枉我辛辛苦苦地背回家了不是?洗净之后,再被我大大小小地收留了插花用,或当雅玩供着,凝望间自有一番旅途中的咀嚼,与回味。到周庄也不例外。源丰顺酒坊原为周庄万三酒厂,在古镇上改设作坊,无非是换一种方式来展示周庄万三酒的酒文化。诚如技术如何精湛,传承如何独特,是“万三黄”,还是“十月白”,估计游客们都和我一样,在乎的是周庄带回去的万三酒,图的就是那个陈旧的新鲜味儿。
  对周庄糕团店的印象很深刻。
  一次是冬天住在江南人家客栈时,大清早溜出来找吃。一溜排木板店铺都还没开启,只有一家也是刚刚开门——伸头一看,热腾腾的蒸笼旁正忙乎着一对年轻人。趁着他移开蒸笼盖递给我糕团的同时,我赶紧抓怕几幅热糕团的尊容——可是,那雾气总是遮了我的镜头……结果,那小师傅就很有耐心地等我左拍右拍前拍后拍,直到满意为止。还有一次,是傍晚时分路过那里,亮堂堂的日光灯下,他们俩还在忙碌着,且身边又多了一个帮手——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儿,举着白乎乎满是面粉的小手,正学着爸妈的模样搓糕团……更多的白天,周庄糕团店就是眼前这幅情景:人们排着队,等着,候着,新做的糕团出锅来……
  和国画油画等相比,芦苇画显然是怡情养性的小我雅作。但我依然非常喜欢她的简洁,甚至简单:暗黑的底色之上,或倦鸟归返,或月上梢头,或是江枫渔火,或牧童横笛,再大一点,也就“竹林七贤”“八仙过海”之类吧,总归还是诗情画意,韵味无穷。周庄地处江南水乡,河滩水湾,蒹葭苍苍。那苇叶、苇穗、秸秆,都是制画的好材料。经过巧手艺人的修剪、熨烫、粘贴,再加工润色,置入精致的画框内,不论自己赏玩,还是馈赠友人,均可长期保存,添得野趣几分。
  蚬江渔唱,这是一个躲在角落里的记忆。
  当双桥富安桥和中市街北市街,人来人往挤挤挨挨的时候,这里因在后街僻巷而显得孤单。尽管,院前,三位阿婆日复一日在织网,唠家常;门内,有许多泥塑的,木雕的,石刻的人家渔船。解说词的配乐声中,热情的大嫂见我多问了一句她的腌菜心,就非要我尝一口才肯罢手。
  蚬江渔唱,已成为风光片一景。
  ……
  不管是周庄民俗,还是“周庄十二坊”,有的挂着牌,有的则找不到——像我六年前第一次来周庄时就看见、且亲自上阵推磨的“磨坊”呢?我曾经装模作样、抓着梭子摆造型的“织布纺”呢?还有朋友介绍过的“铁匠铺”,还有被周庄官网宣传过的“庄炉”——都到哪里去了?究竟哪几个才是真正的“坊”?十二个也好,二十个也罢,我的感觉反正是多多益善。因为,这些农耕时代的真实画面,正离我们越来越远,我怕万一有一天,记忆断了线,又能到哪儿去追寻?而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的孩子,又将面对什么去缅怀先祖,感念生命,与历史与传统连线……
  
其他文献
安徽有个白鹭岛    安徽来安有个叫恋子湖的地方,山很青,水很绿。每年春夏之际,有数万只白鹭在湖光山林间繁衍栖息,因此被叫作白鹭岛。把白鹭岛作为白色之旅的第一站,就是因为栖息在那里的这些纯洁美丽的白鹭。  每当晨光微露,成群结队的白鹭离营高翔,飞往田野觅食,优美的姿态,壮观的场面让人赏心悦目。当晚霞染红西天,点点白鹭又陆续飞归,在田边地角嬉戏逗趣,时而引颈吟唱,时而翩翩起舞,声音悦耳动听,体态婀娜
期刊
质朴的古玉,冷峻的青铜,精美绝伦的丝织品,绝版的峡江风情,宏伟的三峡工程,荆楚人民的热情淳朴……令置身其中的女摄影家们频频按动手中的快门。2010年9月14日至20日,在湖北荆州、宜昌,100多位女摄影家、100多部“长枪短炮”的阵容,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约古城荆州    9月1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女摄影家相聚在古城荆州,参加由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宜昌市人民政府
期刊
世人往往赞赏生命的多彩,而不屑于生命的单一。其实单一的颜色并不单调,它是一种至纯至净的境界,善用这种单一,可以将自己裹挟得单纯而又醒目。单纯一点好,单纯得一如竹林七贤,一如柳永。他们将单一的红色涂满了人生,红得纯粹,红得激情四溢。  红色对于生命,张扬而又不失内敛,沉稳而又不失激情,它给了生命最大的张力,它是生命的一种最狂放最率真的状态。生命于人仅有一次,如果手握七彩调色板,为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涂色
期刊
LINK    黄眉鹀 为雀形目、燕雀科,鸡属,俗名金眉子、黄三道、五道眉儿、大眉子。  描述 体型略小(15厘米)的鸡。头具条纹。似白眉鸦但眉纹前半部黄色,下体更白而多纵纹,翼斑也更白,腰更显斑驳且尾色较重。黄眉鸡的黑色下颊纹比白眉鸡明显,并分散而融入胸部纵纹中。与冬季灰头鸡的区别在腰棕色,头部多条纹且反差明显。虹膜为深褐;嘴为粉色,嘴峰及下嘴端灰色;脚:粉红。叫声:于繁殖区鸣声似白眉鸡但较缓慢
期刊
多瑙河,蜿蜒的蓝色飘带    多瑙河,孕育着欧洲文化,对欧洲历史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作为欧洲第二长河,被人们赞美为“蓝色的多瑙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黑林山的东坡,全长有2,860公里,连接着中欧和南欧,流经多个国家的首都,成为现代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沿着多瑙河自西向东行走,我们先后会经过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
期刊
“金钟摄影月赛”是《旅游纵览》自2010年1月起全新改版的栏目,有如下特点:  1 保留原有“摄影月赛”栏目的属性,即“您的摄影作品将会随着本刊的发行而广泛流传,更将与本刊一起得到收藏者和收藏单位的永久珍藏”。  2 改版后的月赛,每期有预设的主题,影友们可以根据摄影主题去创作。整理摄影作品,将对应主题的作品投稿给我们。欢迎国内外影友踊跃赐稿。  主题预告:12月“城市夜色”  (详细内容请登录《
期刊
缅甸 阳光游    因长时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缅甸民族性情极为温训谦善,这里是温暖的南方和神秘的缅甸,即便一人成行也值得去一次。  缅甸人向来喜好用金箔装饰佛像及宝塔,故又名“黄金王国”。它有佛国金碧辉煌的闪烁,亘古的伊洛瓦底江流域艰难的历史,还有那些踩在夹指拖鞋上的人所缔造的朴实的人类文明。  全长2,710公里的伊洛瓦底江浇灌着整个缅甸领土,是缅甸的母亲河。她催生和浇灌了缅甸金色的文明,也目
期刊
银杏娇贵,在广袤的地球上,今天的银杏只钟爱北半球,它们选择了北纬30°周边狭长地域繁衍生息。在距今3.45亿年前,它们的势力曾遍及欧、亚、美洲。50万年前,地球上一场无情的降温使得巨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收拾行囊,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地球。惟有中国,挽留住了这种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银杏活得小心翼翼,对环境的极端挑剔,使得银杏生长较慢,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所谓“公种
期刊
岁月在日历上一天天地翻过去了,时间就这样在手指间不经意地轻轻滑过。不经意间,2011年来了。元旦只是个开始,随后春节及各地量大如“灌水”的文化饕餮足以让民俗摄影的达人们翘首以待。从现在开始,准备一个月,攒足了喜气,踏上征程去享受这一年一次的民俗盛宴去。扛着相机,去拍摄咱老百姓自己的生活。  我们了解一座城市和一个地区,不是浮光掠影地去看城市的大型建筑,要更深入一点的,就是要看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 
期刊
走进上海市郊的枫泾古镇, 宛如走进一幅真实的水墨画。人们常说:“天下美景,三分山水七分打扮”,而枫泾却是“九分美景一分打扮”。这儿只见古园小桥流水,风情婉约灵秀,几条静静的小河贯穿小镇,两边的民宅依河而建。虽然砖块已经代替了木头,但是那份淡淡的安逸,让我沉迷。身入其中,令人有晕然陶醉之感:满眼的素雅清新,满鼻的花香宜人,随手一抓,仿佛也能捏住一大把厚重的文化积淀来。    “枫泾”的前世今生  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