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70例临床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IDP)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乳腺区域以及乳晕之下的小、中或者是末梢导管之内的上皮增生性疾病,在临床上以及病理上和其他乳腺疾病以及乳腺癌非常容易混淆.因此,本研究对7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了临床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的分析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平阳县人民医院和瑞安市人民医院自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病理确诊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存档蜡块70例,依照WHO(2003年版)关于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以及遗传学的分类标准[1],对7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IDP)进行复查切片,同时再复习这7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均为女性,年龄(48.2±1.5)岁,其中伴随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46例,恶变为24例(依据Holland所规定标准,分为不同级,即高、中、低三个级别,分别为11例、10例、3例。

其他文献
甲状腺结节辅助诊断的主要方法有超声检查、CT检查、MRI成像、放射核素扫描等[1-2],但因对人体有放射性伤害,或诊断特异性不高、价格昂贵等缺点,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3].而超声检查不仅无创、实时、动态,且具有可重复性、价格低廉等优势[4].笔者对83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1月至2010
目的:检测不同分化程度的I型子宫内膜腺癌中IGF-2及其相应受体(IGF-1R和IGF-2R/M6P)蛋白的表达,探讨3因子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30
目的:通过观察低聚糖对人阴道产H2O2的乳酸杆菌体外增殖的影响,为将低聚糖和乳酸杆菌制成能更有效地防治生殖道感染的复方乳杆菌制剂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从健康妇女阴道分离
为进一步开发和研究及为阴道炎的防治寻求更有效的药物,本研究采用苯酚胶浆复制阴道炎大鼠动物模型,并研究抗妇炎胶囊对苯酚胶浆所致大鼠阴道炎主要症状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Wistar大鼠,清洁级,由金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医动字2106035号;雌雄分笼饲养,室温(25±2)℃,相对湿度(65±5)%,标准全价营养饲料,自由饮水,人工照明,12明,12
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特重度烧伤并发高钠高氯血症患者18例,对其按照临床医疗路径实施治疗,针对其发生的病因相关因素、临床特点进行实施治疗,回顾性选取12例特重度烧伤并发高钠高氯血症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3月至2010年10月大同交通医院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18例(CP组),男14例,女4例:平均年龄39.3岁;平均烧伤面积9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生存素(Survivin )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表达的意义和它们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v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8例乳
由于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监测透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TCT)、HPV感染的计算机辅助细胞检测(CCT)、阴道镜检查等技术的广泛应用[1],使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能够被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所以寻找一种简单安全、方法易行、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2]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高频电波刀进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160例各种宫颈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断指再植术已成为挽救离断手指、恢复手功能的有效治疗措施,目前我国断指再植无论数量和成活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值得关注的是,仍有很多不利因素影响再植指体的存活,尤其会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吸烟、室温、情绪波动等[2].笔者对断指再植患者术后环境干预的方法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接受断指再植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分析,从组织病理学、免疫学角度初步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时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的改变及其在支原体肺炎(MPP)及肺外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从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新鲜宫颈癌组织中扩增HPV16型晚期蛋白L1基因全长,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蛋白用于ELISA检测.方法: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对特异引物,用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