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人心的歪理邪说——关于陶渊明《读》其十的“曾纮说”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z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的《读》十三首,是我国古代组诗中的名作.明人黄文焕说:“陶诗凡数首相连者,章法必深于布置.”(《陶诗析义》卷三)或许出于同样的感悟,对于这首诗的内在思想脉络,景蜀慧在《陶渊明十三首政治主题疏释》①一文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文章认为,这组诗的思想主题与魏晋易代的历史变迁有密切的关系,其对第十一首“巨猾肆威暴”的论析最令人信服.但通常的古典诗歌选本以及文学史的相关论述,大都漠视组诗中各诗之间的思想关联,而主要关注第一首“孟夏草木长”和第十首“精卫衔微木”,事实上,这两首诗也确系陶渊明笔下的名篇.对第一首诗人们的看法基本一致,而对第十首诗则不然.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卷四载此诗:
其他文献
习惯上,我们对童诗有一个相对固执的看法:它是简单的、洁净的和诗意的,同时是有童趣的,是通过想象的“儿童之眼”有选择地“看见”——我不认为这一习惯是错谬的,它当然包含着巨大的合理性,只是,在我们固执的习惯看法中,我们可能会更进一步不自觉地缩小,剔除,画地为牢,一点点地拒绝广阔也拒绝着深度.在这里我也想提另一个习惯,就是我们许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习惯上把自己的阅读者(无论是面对儿童还是中年读者)“看低”,感觉他们只有简单的,并且极易受什么影响的大脑,感觉我们需要给他们基本知识和不断的教育,而并不曾真正地把他们当
期刊
1rn云飞来的那天,你还记得吧?周日,难得休息一天.你赖床不起,缩在被子里喊难受,哭着说感觉像是怀孕了,让我去买验孕棒.我一边穿衣服,一边想,这要是真怀上了,可怎么办,已经打过一次胎了,要是再打一次,对你身体很不好,只能生下来.掐指算来,是上上周的事,我收到一笔稿费,三千多块,下季度房租有了着落,咱俩都挺高兴,就有点不管不顾了.如果忽略后果的话,那次体验堪称完美,对不对?
期刊
从2022年开始,编辑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栏目的调整,在新年第一期“编辑手记”中已有所提及,“新经典”是新设栏目,对其开设初衷“手记”中所述似有未尽之意,很有重申之必要.rn“经典”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且言人人殊,未能绳之以统一标准,但经典中所涵括的时间性、内蕴的丰富性,以及对读者影响的持久性等特质,应为学界所共识.而我们所谓“新经典”,究竟“新”在何处,如何而“新”,绝非编辑于“经典”前信手所加的一个修饰语,而是基于我们多年的编辑经验,尤其是对我们以往的“作家作品”栏目,乃至文学评论这一文体形
期刊
一rn平原升起了白雾,一行送葬的队伍在远处缓缓地移动.下了一夜的霜,越冬的小麦显现着灰暗的绿色.一九九九年冬天的清晨,我跟着父亲去上学.rn父亲鼻子冻得通红,硕大的眼镜片上蒙了一层薄雾.我打了几个喷嚏,乞怜地看着父亲.他捏住刹车把,从自行车上跳下来.他看着我的裤腿问,你怎么忘记穿袜子了.我气恼地说,还不是你在催我.
期刊
那天凌晨,罗老头找到我时,我还在棋牌室里鏖战不休.筹码就像手中沙,攥得越紧,流得越快.那几个月里,我运气一直不好,他们劝我歇歇再来,我不甘心,想着赢回一点是一点,心里却比谁都清楚,花落水流,机会渺茫.就在我杀红了眼之际,一只拳头重重地敲打在后背上,回头,只见一张黑乎乎、皱巴巴的人脸挡在面前,我揉揉眼睛,手一抖,纸牌差点散落在地.
期刊
一rn一条褐红色的河流从西北边的崇山峻岭中汹涌而来,打大碑山跟前流过,流到碣子城,绕城半周向南奔去.这条河流到碣子城一带,河面忽然敞开,变得宽阔起来,河水也渐渐深了,有些河段几乎深不可测.浅滩处布满了褐红色的原石,圆溜溜的,形如巨蛋.这种“巨蛋”不光是浅滩上有,岸边河底到处都是.河水本来很清,但被这些褐红色的“巨蛋”浸染,也变成褐红色了.远远望去,那蜿蜒流淌的河水,如同一条飘在山间的红绫,轻盈缥缈而又神秘莫测.于是,这条河就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红绫河.红绫河是官方叫的,当地百姓可不这样叫,他们叫它鸡血河
期刊
一rn女租客认出我是房东的儿子,从楼梯口回过头来向我打了声招呼.我对她没什么印象,这栋楼里大部分租客我甚至没见过,即使偶然照过面,也跟在街头面对面走过的路人没什么两样,几乎留不下印象.
期刊
巷子曲曲折折,像港台老情歌的旋律.路灯坏的比好的多,黑是这里的统治者,偶有几盏好的也苟延残喘,随时要落荒而逃.郑飞爱在此时夜行,妻儿已睡,他下楼,抽根烟,奔一间尚未关门的店铺而去.小区处在一个奇怪的位置,往右十步便是车水马龙,往左则深入辗转曲折的旧巷,一步一步返回小县城、小镇子,直至眼前近乎全黑,回到远古.这城中村说是要拆的,很多墙壁、房门上已经画了圈,圈内一个个血红的“拆”,村口也立起了规划图,据说是因为市委书记的落马,本该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顿然夭折,这城中村仍是旧模样.
期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某个正午,阳光盛大,重庆两路口一带游走着很多天南地北口音的外地人,他们是菜园坝火车站到两路口的皇冠电梯运送上来的城市过客.我是其中一个.几个小时之后,这部当年不可一世的暴露在风雨中的电梯,将把我从两路口送到火车站,告别我读了四年大学的重庆.
期刊
我父母去世以后,我家的老房子就没人住了.开始几年,我一直在忙于整理自己的生活,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去整理老屋.我在外面漂泊了许多年后,终于回到家乡,心才稍稍安定下来,也才想起了老房子,虽然暂时还没想清楚要把它怎么样,但至少可以找中介先把它租出去,就赶紧联系了一家中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