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导入是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合适得当,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
数学 教学 导入
一、课堂导入的要求
“导入”,又称“导课”“开讲”或“开场白”。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课的导入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启动,它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有教与学活动的通称。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趣味性
课堂导入要注意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到学习。
(2)、针对性
课堂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但首要前提是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但不可以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授新课作铺垫。
(3)、新颖性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现在的学生,很容易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他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会越好。
二、数学课导入环节要遵循的原则
1、要具有整体性
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新旧知识点的前后衔接,即纵向联系,更要强调知识模式(即知识单元、知识板块)的结构,即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与知识模式内部的横向联系。强调数学知识模式的内化,即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这就是以数学认知结构为主体,通过数学知识模式的构建而形成的一个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整体系统,导入则是该整体系统的一个要素。
2、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
3、要具有趣味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状态,结合数学的學科特点,导入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的关键。各种历史典故、名人轶事、问题悬念、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高科技新成果等在数学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编排下,都可以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体,成为引出抽象数学问题的导线。正如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一堂课上得必须有趣味,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学生掌握所学材料的认知活动积极化。”
4、要具有启发性
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后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仔细研究本课课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素材进行新内容的导入,有效地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热切探求。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要求,数学课的导入一定要注意选材的直观性、通俗性、新旧知识的衔接性等,同时又要注意作为导入内容的新颖性、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5、要有操作简洁性和时效性
导入要精心设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接受或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可操作性是联系师生与导入内容的桥梁,是课堂导入设计的重点部分。同时要注意课堂导入只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课的“正传”,所以时间应该紧凑得当,一般控制在2—5分钟之内,如超过则可能喧宾夺主。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1、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很多学生在小学时非常喜欢数学课,成绩也很好。可是当他们升入中学后,却有一大部分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数学课。实知识难度的增加使他们望而生畏了吗?我觉得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在小学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伴随着小学生的生活成长,而初中数学中的很多公式、定理、证明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学生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很枯燥,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的小策略是“生活情境导入”。
“生活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从学生亲自经历或熟知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导入新课。
2、复习导入法----明确目的,提问式导入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复习了上一课的内容,而且又很自然地导入进了新课。
3、历史故事导入法
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以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教学情境。
4、实践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数学 教学 导入
一、课堂导入的要求
“导入”,又称“导课”“开讲”或“开场白”。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课的导入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启动,它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有教与学活动的通称。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趣味性
课堂导入要注意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到学习。
(2)、针对性
课堂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但首要前提是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但不可以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授新课作铺垫。
(3)、新颖性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现在的学生,很容易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他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会越好。
二、数学课导入环节要遵循的原则
1、要具有整体性
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新旧知识点的前后衔接,即纵向联系,更要强调知识模式(即知识单元、知识板块)的结构,即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与知识模式内部的横向联系。强调数学知识模式的内化,即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这就是以数学认知结构为主体,通过数学知识模式的构建而形成的一个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整体系统,导入则是该整体系统的一个要素。
2、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
3、要具有趣味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状态,结合数学的學科特点,导入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的关键。各种历史典故、名人轶事、问题悬念、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高科技新成果等在数学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编排下,都可以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体,成为引出抽象数学问题的导线。正如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一堂课上得必须有趣味,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学生掌握所学材料的认知活动积极化。”
4、要具有启发性
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后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仔细研究本课课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素材进行新内容的导入,有效地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热切探求。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要求,数学课的导入一定要注意选材的直观性、通俗性、新旧知识的衔接性等,同时又要注意作为导入内容的新颖性、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5、要有操作简洁性和时效性
导入要精心设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接受或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可操作性是联系师生与导入内容的桥梁,是课堂导入设计的重点部分。同时要注意课堂导入只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课的“正传”,所以时间应该紧凑得当,一般控制在2—5分钟之内,如超过则可能喧宾夺主。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1、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很多学生在小学时非常喜欢数学课,成绩也很好。可是当他们升入中学后,却有一大部分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数学课。实知识难度的增加使他们望而生畏了吗?我觉得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在小学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伴随着小学生的生活成长,而初中数学中的很多公式、定理、证明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学生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很枯燥,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的小策略是“生活情境导入”。
“生活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从学生亲自经历或熟知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导入新课。
2、复习导入法----明确目的,提问式导入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复习了上一课的内容,而且又很自然地导入进了新课。
3、历史故事导入法
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以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教学情境。
4、实践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