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下面一些尝试。
关键词:自主合作学习 课堂活动教学 关注现实
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学会学习。但是,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认为历史是副科,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学习态度不积极,只不过受校规班纪和考试的约束在应付着历史课。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应该紧跟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心态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会思考, 让课堂成为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园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课堂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老师讲得过多,基本上是满堂灌,或者是老师讲得太少,划下题來就背,以争取得高分,并且,长期以来,学生对这种历史课的学习方式都已认同。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輔,多种训练并举”的教学思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学科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初步形成了符合学科特点的一种自主、合作、高效的教学模式。
(1)组建学习小组。小组合作,自主互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但是小组划分非常重要,如果单纯前后桌四人或六人组成一组,不一定实用,因为学生的学史能力参差不齐。为此,我组建了专门的历史学习小组,把擅长发言的与不擅长发言的同学,思维活跃和思维不活跃的同学,爱好历史和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同学放在一起,把全班同学划分成四人组或六人组。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统筹全组学习)、首席发言人(课堂回答)、记录员(记录组员发言情况及疑难问题)、监督员(督促不活跃的组员发言交流)等,一节课一轮换,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从而在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和锻炼,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上课前教师编写出规范的学案,上课后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案的提示,对照教本完成教案上各个知识点的学习,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十分钟。自学完成后,小组长带领组员互相交流,对基础知识统一答案,纠正错别字,并当堂记住。这个过程控制在五分钟内,以达到快速高效地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然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对学案中其余问题的理解,有异议的地方由记录员记录下来,转入全班交流环节。全班交流时,各小组把本组的难题出示,由其他小组同学回答,别组同学也不明白的问题,老师再讲解。经过这几个步骤,学生多所学知识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认知结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跟同学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或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并且合作学习,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无疑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和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学习和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但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育长期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灌输、掌握上,学生围着教师的讲、问、练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历史也不关注,导致了历史和现实的脱节。因此,老师应该从身边的历史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了解历史资源跟当地经济、文化的联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尝试着进行了历史课堂活动教学,以学生课堂自我活动为主,以课外学习、课堂交流为平台,使学生能够想象历史,并发现身边的历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参与学习的能力。
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因为丝绸是家乡最著名的物产,导入新课时先描述家乡的丝绸,把学生从现实引入历史,使历史贴近生活。探究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别介绍从长安到玉门关的这一段和出玉门关到欧洲大秦这一段,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同学给老师和同学们当一下导游,设计合理的导游词,带领学生游客观赏丝路风光,把知识学习溶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中,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我们在班级小组里举行朗诵会,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宋词在课堂上朗诵,然后给自己喜欢的一首宋词,配上一幅山水式景物画,并当堂作画,完成后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宣传栏内展示。
这种活动教学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史能力和发现发展眼光;也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灵活地引领课堂发展,让学生大胆想象,主动参与。
三、思想品德启迪,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历史课本中的很多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使用它们,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思考,发挥历史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直以来,如何在历史课上渗透情感教育,是我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机会进行实践。学习《血肉筑长城》时,学生从课本上了解到了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认识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用血肉之躯筑长城,迎来了安宁、独立的生活。配合学习内容,在讲课过程中我给学生出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的画面。学完知识点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应如何处理中日关系?请同学们写出一篇文章。大多数同学写完后,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说:“一排排方队在长安街走过,一辆辆战车从天安门前驶过,一架架雄鹰在天空中飞过……气壮山河,国威振发。我们隆重纪念那场伟大胜利,是因为我们珍爱和平……”有的写到:“某些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企图占领钓鱼岛。菲律宾在南海挑起争端……在重重阻碍面前,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步履艰难。”这时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身在课堂,心系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个心忧天下的学生,必定会有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行为,这就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关注现实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从另一方面调动了他们学习各科知识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是很大的,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机遇,做教学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借古鉴今,把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学习历史而终身受益。
关键词:自主合作学习 课堂活动教学 关注现实
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学会学习。但是,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认为历史是副科,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学习态度不积极,只不过受校规班纪和考试的约束在应付着历史课。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应该紧跟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心态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会思考, 让课堂成为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园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课堂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老师讲得过多,基本上是满堂灌,或者是老师讲得太少,划下题來就背,以争取得高分,并且,长期以来,学生对这种历史课的学习方式都已认同。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輔,多种训练并举”的教学思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学科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初步形成了符合学科特点的一种自主、合作、高效的教学模式。
(1)组建学习小组。小组合作,自主互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但是小组划分非常重要,如果单纯前后桌四人或六人组成一组,不一定实用,因为学生的学史能力参差不齐。为此,我组建了专门的历史学习小组,把擅长发言的与不擅长发言的同学,思维活跃和思维不活跃的同学,爱好历史和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同学放在一起,把全班同学划分成四人组或六人组。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统筹全组学习)、首席发言人(课堂回答)、记录员(记录组员发言情况及疑难问题)、监督员(督促不活跃的组员发言交流)等,一节课一轮换,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从而在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和锻炼,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上课前教师编写出规范的学案,上课后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案的提示,对照教本完成教案上各个知识点的学习,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十分钟。自学完成后,小组长带领组员互相交流,对基础知识统一答案,纠正错别字,并当堂记住。这个过程控制在五分钟内,以达到快速高效地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然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对学案中其余问题的理解,有异议的地方由记录员记录下来,转入全班交流环节。全班交流时,各小组把本组的难题出示,由其他小组同学回答,别组同学也不明白的问题,老师再讲解。经过这几个步骤,学生多所学知识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认知结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跟同学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或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并且合作学习,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无疑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和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学习和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但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育长期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灌输、掌握上,学生围着教师的讲、问、练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历史也不关注,导致了历史和现实的脱节。因此,老师应该从身边的历史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了解历史资源跟当地经济、文化的联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尝试着进行了历史课堂活动教学,以学生课堂自我活动为主,以课外学习、课堂交流为平台,使学生能够想象历史,并发现身边的历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参与学习的能力。
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因为丝绸是家乡最著名的物产,导入新课时先描述家乡的丝绸,把学生从现实引入历史,使历史贴近生活。探究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别介绍从长安到玉门关的这一段和出玉门关到欧洲大秦这一段,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同学给老师和同学们当一下导游,设计合理的导游词,带领学生游客观赏丝路风光,把知识学习溶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中,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我们在班级小组里举行朗诵会,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宋词在课堂上朗诵,然后给自己喜欢的一首宋词,配上一幅山水式景物画,并当堂作画,完成后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宣传栏内展示。
这种活动教学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史能力和发现发展眼光;也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灵活地引领课堂发展,让学生大胆想象,主动参与。
三、思想品德启迪,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历史课本中的很多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使用它们,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思考,发挥历史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直以来,如何在历史课上渗透情感教育,是我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机会进行实践。学习《血肉筑长城》时,学生从课本上了解到了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认识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用血肉之躯筑长城,迎来了安宁、独立的生活。配合学习内容,在讲课过程中我给学生出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的画面。学完知识点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应如何处理中日关系?请同学们写出一篇文章。大多数同学写完后,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说:“一排排方队在长安街走过,一辆辆战车从天安门前驶过,一架架雄鹰在天空中飞过……气壮山河,国威振发。我们隆重纪念那场伟大胜利,是因为我们珍爱和平……”有的写到:“某些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企图占领钓鱼岛。菲律宾在南海挑起争端……在重重阻碍面前,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步履艰难。”这时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身在课堂,心系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个心忧天下的学生,必定会有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行为,这就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关注现实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从另一方面调动了他们学习各科知识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是很大的,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机遇,做教学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借古鉴今,把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学习历史而终身受益。